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笔者对仙游县仙门风景区美学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生态价值等方面进行评价后,认为该景区以地文景观、人文景观和古迹古建筑景观为主,前期旅游项目的开发应在注重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基础上发展生态旅游.为配合旅游项目的开发,应妥当安排基础设施建设,使这一新的旅游资源能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乡村景观具有生态、生产、游憩和美学功能,在旅游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大开发背景下,需要重构和深度认知乡村景观价值与功能,这有助于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乡村景观资源。基于旅游视角,通过对国内外近年来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从乡村景观释义、乡村景观价值认知和功能重构、乡村景观开发策略4个方面进行了评述和探讨,提出在乡村景观开发过程中应强化景观可辨性、保持景观乡村性、强调旅游参与性。  相似文献   

3.
刘阳  赵振斌  李小永 《地理科学》2021,41(2):328-339
景观价值是人对环境的主观感知和效用评价,景观价值变化的研究能够帮助理解旅游社区的社会现象。以丽江束河古镇为例,采用参与式制图与半结构化访谈方法调查当地居民对旅游开发前后的感知景观价值,最终获取的有效问卷与填图为293份,提取空间数据点658个。通过对访谈结果进行编码和归纳得到旅游开发前后各7种景观价值类型。采用质性分析和空间分析的混合研究路径,揭示旅游开发前后景观价值类型及空间构成变化。研究结果表明:① 旅游开发前后案例社区景观价值的重要性发生了变化,旅游开发后出现了新的景观价值类型;② 景观价值在空间上呈集聚状分布,旅游开发使得景观价值分布的景观节点类型愈加丰富,并形成了新的分布集聚区域;③ 从景观价值的空间复合分布来看,案例社区可以区分出基础价值空间和主体价值空间,旅游开发对2种空间都有改变作用。旅游开发使得研究区价值空间发生变化,出现空间置换、文化空间异化和传统价值空间的消失与社区的娱乐化现象;④ PPGIS与质性分析的结合,为社区居民表达诉求提供了一种技术手段,为规划管理者理解社区复杂话语和社会现象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浙江仙居风景名胜区的几个景观特征指数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发现其景观具有以林地为主、居民点分散、未利用地面积较大的特征,表明较小的人类活动影响是形成风景名胜区的重要条件。采用VRM系统对研究区域内的五个景区的旅游价值进行了评分,并对景观多样性、景观优势度等指标与旅游价值之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旅游价值的形成需要以一定的景观多样性为基础,但景观多样性达到一定程度后,旅游价值的高低与景观多样性呈反向变化关系,在此条件下,旅游价值更依赖于景观优势度。  相似文献   

5.
褚玉杰  赵振斌  张铖  陈诚  陈幺 《地理学报》2016,71(6):1045-1058
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社区逐步成为多群体竞争与冲突的场所,其内部多群体的态度差异成为指示社区冲突的重要指标。本文以西安汤峪镇为例,采用参与式制图(Participatory Mapping)和半结构访谈方法对当地居民、度假购房业主和游客3类群体的旅游开发态度和景观价值感知进行调查,最终获得315套访谈表与填图,共提取空间信息点5518个。基于对Brown等土地利用冲突倾向指标模型的修订,并结合地理空间分析方法探讨旅游社区态度差异和冲突倾向的空间特征。结论显示:① 旅游开发态度及其差异具有明显的地点指向性,并与景观价值的空间感知相关联。旅游开发冲突倾向空间上并非均匀分布,而是呈斑状格局,高值集中于社区旅游开发核心区域,且强度由开发的核心区域向外围区域减弱;② 潜在冲突地点的形成既有传统冲突因素的影响,又有特殊空间因素的作用,旅游开发要素的空间结构、多人群景观价值的空间感知、社区旅游发展阶段和相关人群的涉入程度都会影响冲突空间的形成;③ 参与式制图与深度访谈结合的方法能够帮助获得多人群主观数据,为认识态度和旅游开发冲突的空间特征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林智理 《热带地理》2005,25(3):268-272
浙江黄岩富山地区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经历了节理发育、流水切割与节理扩张,最终发育成山崩地貌景观。该景观资源丰富,具有组合好、规模大、分布广、科考价值高等特点,是迄今发现的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山崩地区。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国家标准,对该类景观资源单体进行评价与分级以及开发条件分析,认为黄岩富山山崩地貌观资源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价值。旅游开发时应以保护山崩地质遗迹为前提,以凸显山崩地貌景观的主题与特色为关键,以环境的安全性为根本,实施综合开发。  相似文献   

7.
徐飞雄  刘韵琴 《热带地理》2007,27(6):564-568
从分析九嶷山旅游资源特质和开发现状着手,对九嶷山旅游深度开发策略进行了探讨。指出九嶷山地理位置优越,景观资源类型多样,各类景观资源的单体数量均丰富,富有特色的景观资源为数不少,但是目前旅游开发水平低,存在着旅游项目类型单一、旅游产品开发不配套、旅游市场拓展水平低等问题。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实现九嶷山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①明确旅游主题形象定位;②突出旅游主题形象;③优化旅游项目体系;④强化联动式旅游开发;⑤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8.
我国北方沙漠旅游资源开发问题探讨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黄耀丽  魏兴琥  李凡 《中国沙漠》2006,26(5):739-744
我国北方沙漠旅游资源可分为三大类、三亚类、五个基本类型。沙漠旅游资源的区域独有性和景观异质性显著,且东、西沙区分别形成景观组合式与沙漠景点集合式旅游资源富集区。沙漠旅游资源具有多种旅游功能与旅游适宜性。通过对我国北方沙漠旅游资源四种开发类型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本文提出了应把北方沙漠旅游资源作为一个整体置于国家沙漠治理的框架下,东部沙地及城镇边缘限制开发沙漠度假、娱乐类旅游,中部沙漠适度开发沙漠生态观光类旅游,西部沙漠大力开发沙漠原生态类旅游的战略,并以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完善基础设施、打造旅游品牌、组织体验式旅游项目等为对策,发展我国北方沙漠旅游。  相似文献   

9.
江西弋阳县龟峰丹霞地貌景观特征与形成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江西弋阳县信江沿岸分布有丰富的地学旅游资源,其中自然旅游资源以丹霞地貌景观为特征,具有极高的科研和旅游观赏价值;人文旅游资源有佛教禅宗文化为特色的南岩石窟、儒家文化的叠山书院、摩崖石刻和红色旅游资源方志敏纪念馆等,具有较高的美学欣赏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阐述了江西弋阳丹霞地貌地学旅游景观特色,从景观的物质基础,景观类型及其形成机制等方面对景观进行成因分析.  相似文献   

10.
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和旅游产业聚集程度是影响某一地区旅游发展的综合要素,该文以这两个指标建立旅游扶贫适宜性分类模型,构建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利用旅游资源综合价值指数评价法和区位熵指数法对河北省环京津23个国家级贫困县的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和旅游产业聚集程度进行评价,利用四象限法对23县的评价结果进行分类,得出各县由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和旅游产业聚集程度的高低组合决定的旅游扶贫适宜性类型,并依据各类型特征提出核心企业主导模式、政策性项目拉动模式、产业互动发展模式及大区带动发展模式4种旅游扶贫模式,针对各县的具体发展优势进一步指出适宜模式下的旅游扶贫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11.
从可持续开发的角度,根据稳定程度将丹霞地貌景观分为危岩景观和稳定景观,并依据规模大小、外观形态、失稳模式、旅游价值和灾害性,将危岩景观进行了简要分类。在龙虎山丹霞地貌景观特征和旅游开发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该区危岩景观的类型进行了划分,分析了危岩景观的开发现状、潜在威胁和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2.
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湿地以其独具特色的自然和文化景观为湿地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湿地旅游这一概念,分析了湿地旅游发展与湿地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针对湿地生物多样性、景观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等特点对湿地的旅游价值作了进一步的探讨,提出了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3.
陕北黄土高原地貌景观资源化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土高原地貌类型多样,景观优美,具有极大的观赏价值。以往对这种地质遗迹资源的旅游价值认识不足。现提出黄土高原地貌景观是一种旅游资源,对其进行开发是当地脱贫致富的新途径。为此,论述了黄土地貌景观的旅游资源属性、美学价值以及向旅游资源转化的可行性和景观开发利用思路,并提出了建立黄土地貌世界地质公园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丹霞地貌的南北差异及其旅游价值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周学军 《山地学报》2003,21(2):180-186
丹霞地貌是中国科学家确认的一种独立地貌类型,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丹霞地貌的旅游价值日益引起国人的关注和重视,但是由于其形成原因和所处气候带的不同,地貌景观呈现明显的南北差异。以秦岭——淮河为界,中国南方丹霞地貌露头不仅规模大、数量多、色彩鲜明,而且形态多样奇特;中国北方丹霞地貌露头规模和数量均较小,而且色彩形态呆板。但是由于岩性和形态的原因,不论在中国南方还是北方,丹霞地貌均与人类历史活动关系密切,只是由于中国南北方的历史文化差异,南北方丹霞地貌的文化积淀差异也较为明显。北方的干旱气候铸就了北方丹霞地貌的石窟艺术和宗教文化积淀,而南方湿润季风气候则决定了丹霞地貌与古寨文化和墓穴文化的渊源关系。因此,北方丹霞地貌的旅游开发应突出其文化主题,而南方丹霞地貌的旅游开发则应展示其自然与文化的综合特征。  相似文献   

15.
点-轴系统理论在我国西北地区旅游开发中的运用   总被引:39,自引:3,他引:39  
“点—轴系统”理论作为区域开发的基础性理论,对区域旅游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点—轴开发”可以充分发挥城市对区域旅游的辐带作用、提高区域旅游的可达性、实现区域旅游的最佳发展。该文在分析西北地区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旅游开发空间布局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以“点—轴系统”理论为指导。构建西北地区分布有序的旅游“点—轴”开发结构,力求优化旅游空间结构,实现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南方“红层荒漠”旅游开发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谷松  彭华  闫罗彬  陈智 《地理科学》2016,36(4):555-563
“红层荒漠”是一种分布在红层母岩上的特殊土地退化景观,又称为“红层劣地”。其形成过程被称为“红层荒漠化”,指红层区受人为干扰,地表原有的生态结构遭到破坏,在外动力综合作用下,土层快速侵蚀,基岩或其风化壳裸露,土地生产力衰竭的极端土地退化过程。红层荒漠在粤、赣、湘等南方湿润区有较多的分布,荒漠化严重的区域一般是经济欠发达的区域,研究红层荒漠及其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多年丹霞地貌的研究成果,认为作为一种旅游资源,红层荒漠具有景观独特、资源稀缺、颠覆常识、生态科普、综合构景等特性,具备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与很强的开发可行性。开发过程中,应当遵循开发服从保护、特色强化、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原则,重视生态农业旅游和科普旅游等开发方向,可开发成为红层荒漠观光、红层荒漠科教旅游、生态农业示范旅游、红层荒漠山水旅游、红漠乡村旅游以及摄影主题旅游等景区。同时,要注意因地制宜,从资源特点、市场需求、环境保护等实际进行合理的谋划,与周边同类景区错位发展,与邻区其他景区加强联合,实现区域旅游互补发展。  相似文献   

17.
该文以石家庄市正定人造景观的开发过程为例,阐述队造景观类型的旅游产品的开发背景和条件、产品在客源市场上的涨落过程和面临的挑战,指出这类地区旅游开发的出路在于将产品朝着具有文化含量的类型切换,以延长其生命周期。  相似文献   

18.
旅游开发使得乡村旅游社区社会构成复杂化,多人群的空间竞争与冲突日益明显。如果能够建立社会景观敏感度的指标,对旅游开发干扰下社会问题出现的可能性进行评估,将对乡村旅游社区规划管理有重要的意义。利用参与式制图和半结构访谈的方法,对甘南郎木寺镇的藏族居民、回族居民、游客和经营者四类群体进行景观价值调查,最终获得396份访谈表和填图。在此基础上,利用地方竞争理论和景观价值理论构建旅游社区社会景观敏感度模型,并基于GIS工具计算和揭示其空间特征。研究表明:(1)社会景观敏感度分析从社会互动和空间格局两个方面对旅游社区进行评价,一定程度上能够表征社会景观的格局与效应,为旅游社区规划管理提供依据;(2)研究揭示的景观敏感区域空间上呈现斑状分布,承载着多人群的关注和竞争关系,与社区资源分布、多人群文化认同和环境心理因素相联系;(3)田野调查,多人群地方竞争理论和PPGIS空间分析技术的结合,为地方感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社会景观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19.
福建溶洞景观资源及其开发曾从盛,陈志华(福建师范大学应用地貌研究中心)(惠安县国光中学)洞穴景观是旅游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洞穴旅游在整个旅游业中占有相当显要的地位。其旅游价值在于给人们以奇特、粗犷、幽静等自然美的享受,即以奇、幽、险、美等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20.
西北丝绸之路的旅游资源开发应凸现人文精神价值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王啸  甘枝茂 《干旱区地理》2003,26(3):291-295
在阐述人文精神的概念及其发掘重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西北丝绸之路沿线的旅游资源人文精神的主要体现: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厚德载物,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在艰苦的环境中开拓进取得精神;大漠戈壁的特殊审美景观。同时就人文精神的发掘提出了开发、保护、引入、宣传等建议,包括:首先调查西北丝绸之路的旅游资源,然后评估其历史与现实价值。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等手段对旅游资源进行保护;借助国内外优秀人才、经验和资金开发专题旅游线路,组建有特色的民风民俗旅游活动,建造与西北丝绸之路文化相关的人造景观等;通过导游的专业讲解、旅游书籍的普及、西北旅游新形象的设计和媒体等相关文化活动进行大力宣传等,实现深层次的开掘西北丝绸之路旅游资源的人文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