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豫西中元古界汝阳群高频旋回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雷振宇  李永铁 《沉积学报》1997,15(A12):41-45
豫西中元古界汝阳群可划分为6个3级层序,这些层序又由若干频层序构成,其中第6层序包含了9个副层序组,36个以上副层序。副层序一般反映了向上变浅的沉积相序,顶底面均是一个突然变深的沉积间断面,并伴有明显的冲刷现象。  相似文献   

2.
华北地区下古生界沉相和层序地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征  何镜宇 《地球科学》1997,22(3):293-299
运用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结合生物地怪学,在古地理格局演化和海平面变化分析的基础上,对华北地区下古生界进行沉积相划分层序地层研究,将下古生界划分为两个超层序和12个三级层序,各层序主要或基本由海侵体系域及高水位体系域组成,两个超层序最底中的序为I型层序,其顶底界面为I类层序界面(SB1),其余的层序均为型层序,其顶底面为Ⅱ类层序界面(SB2)边界。  相似文献   

3.
豫西地区中、新元古代地层沉积特征及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摘 要 从沉积特征研究入手‚确定各种沉积相、微相及沉积体系‚将区内中、新元古界划 分为6种沉积体系、13种沉积相和38种微相‚对副层序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进行了分析‚结 合层序界面和最大海泛面的研究确定了沉积体系域和层序。在中元古代汝阳群中划分出6个 层序‚新元古代洛峪群划分出2个层序‚震旦系划分出3个层序。在此基础上对华北地台南 部中、新元古代相对海平面变化特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山东沂水地区早中寒武世地层属陆表海沉积。岩性组合,沉积旋回,岩相,相序以及地层结构,层序界面标志等特征,将区内中下寒武统划分9个层序和识别出10个层序界面。Ⅰ型和Ⅱ型层序上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组成,凝缩段不甚发育。  相似文献   

5.
长江三峡地区泥盆纪层序地层及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区泥盆纪地层仅发育中泥盆世晚期云台观组,晚泥盆世早期黄家磴组和晚期写经寺组,在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和沉积特征总结的基础上,根据对准层序组的研究,分别了云台观组近顶部,黄家磴组中部和近顶部,写经寺组中段的顶部识别出四Ⅱ型界面,据此,将长江三峡地区泥盆纪地层划分为一个I型层序(SQ1)和三个Ⅱ型层序(SQ2,SQ3和SQ4),其中SQ1,SQ3,SQ4由TST和HST组成,海侵面与层序界面重合,SQ2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露头层序地层学原理和方法,对江西德兴—广丰地区震旦系进行了系统研究,识别出3个沉积层序,其中2个Ⅰ型层序,1个Ⅱ型层序,对易于识别并具广阔的空间延拓范围的层序界面进行了论述,建立了跨越不同相区的岩石地层格架,并就沉积盆地演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露头层序地层研究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以豫西中-新元古界为例,探讨目前露头层序地层学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重要的问题。认为地层堆积类型转换面及沉积相序向上突然变浅的间断面是层序界面的间接标志。深切谷并非存在于所有的I类层序界面,其产生与否主要取决于河流均衡剖面的坡度与暴露和海底地形的坡度差。此外,在露头研究中,副层序应该以沉积相序的演变及海泛面作为划分和鉴别的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8.
以海蚀面(下界)与沟蚀面或陆蚀面(上界)所限之滨相地层厘定为海退体系域(FSST)为依据,建立以海退体系域之上的沟蚀面为底界所构成的Ⅲ型层序边界面类型,即区别于I型层序,又不同于Ⅱ型层序,并能更客观地反映桂中北泥盆纪沉积盆地露头层序地层特征。这一露头层序地层模型研究的关键在于识别与判断层序中一些具特殊成因意义的界面,这些界面包括陆蚀面、海蚀面、沟蚀面、暴露面等;其次是研究露头剖面相序,不同的沉积体  相似文献   

9.
桂西北早石炭世台槽地区露头层序地层及海平面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庆来 《地球科学》1994,19(5):609-619,T001
重点研究了桂西北地区下石炭统台槽斜坡相和台槽盆地相露头层序地层,在斜坡相识别出4个Ⅰ类和2个Ⅱ类层序界面,以及3个Ⅰ类和2个Ⅱ类沉积层序,台槽盆地相同期地层也可分出5个层序,但这种层序与Vail的沉识层序含意不尽相同,依据生物地层学资料和层序顺序,将这些层序与台地相区沉积层序逐一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早石炭世的海平面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0.
郭建华  曾允孚 《地质学报》1996,70(4):361-373
塔中地区石炭纪原型沉积盆地属挤压性克拉通内坳陷盆地。在石炭系中可识别出3个I型层序界面和3个Ⅱ型层序界面,据此,划分出5个沉积层序。它们具有标准层序所具有的地层特征,相当于三级海平面升降旋回的沉积单元。在区域上或全球范围内这些旋回基本上具可对比性。与被动大陆边缘型盆地相比,其层序地层框架具有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为缺失低闰早、中期的沉积体系,深切河谷不发育,代表最大海泛期的凝缩层不发育;Ⅱ型层序界面  相似文献   

11.
李晓勇 《江西地质》1997,11(3):39-45
本文应用露头怪序地层学和方法,对江西德兴-广丰地区震旦系进行了系统研究。识别出3个沉积层序,其中2个Ⅰ型层序,Ⅰ个Ⅱ型层 易于识别并具广阔的空间延拓范围的层序界面进行了论述,建立了跨越不同相区的岩石地层格架,并就沉积盆地演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中奥陶统马家沟组为一套海相碳酸盐岩地层.豫北东姚一带马家沟组出露较全,分布稳定,是进行马家沟组层序地层研究的有利地区.在系统研究野外实测剖面的基础上,根据8个岩性段的岩石组合特征、垂向变化规律,在区内马家沟组中识别出2个Ⅰ型层序界面和5个Ⅱ型层序界面,划分出1个二级层序和6个三级层序.通过讨论和分析该区马家沟组各级层序的特征,建立了东姚一带马家沟组的层序地层格架.结合层序地层特征分析,认为区内马家沟组的沉积环境经历了6次海进海退旋回.对区内中奥陶统马家沟组的层序地层研究,可以为研究豫北地区古生代的海平面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昌都-类乌齐地区的三叠系发育较好,尤其是上三叠统建组剖面多。以露头剖面为基础,在晚三叠世地层中可识别出4个三级层序界面。其中1个I类界面与3个II类界面;划分出4个三级层序,分别为1个I类层序和3个II类层序。笔者研究认为,该区克拉通盆地三级层序的类型、结构与数量等方面具有可对比性。  相似文献   

14.
位于西藏冈底斯带的甲马弧内盆地中堆积了一套岛弧背景的活动大陆边缘沉积物,主要由滨、浅海相碎屑岩和海绵礁灰岩构成。在上侏罗统至白垩系中,基于Ⅰ类和Ⅱ类层序界面及其他关键界面性质的确定,识别出7个三级层序,其中1个Ⅰ类层序和6个Ⅱ类层序,建立了矿区晚侏罗世至白垩纪层序地层年代格架。并初步探讨了层序地层与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研究表明高水位体系域中所发育的相对厚的海绵礁灰岩是成矿最佳场所。  相似文献   

15.
通过200多条二维,三维地震测线,测线长近3000km,106口井的测井相,沉积相研究和1500m以上岩心观察,采用地震,测井,岩心联合识别的方法,在第三系识别出4条I型层序界面,2条Ⅱ型层序界面,两种层序类型结合年代地层,生物地层,磁性地层,岩石地层等资料,建立了5套沉积层序,划分出14套体系域,在盆地结构演变,水面升降,河流水系进退,沉积环境配置等项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并圈定基岩凸起,潜山,地震  相似文献   

16.
首次对武威盆地13条石炭系露头剖面进行了层序地层研究,识别出2个Ⅰ类层序界面和4个Ⅱ类层序界面、5个层序和11个体系域,其中,Ⅰ型层序界面具有由区域性构造运动形成的构造不整合和由局部升降运动导致的剥蚀或地层缺失2种成因类型,Ⅱ型层序界面主要为沉积结构发生明显改变的结构类型的转换界面。层序Ⅰ、层序Ⅱ、层序Ⅲ、层序Ⅳ、层序Ⅴ基本与前黑山组、臭牛沟组、靖远组、羊虎沟组、太原组相吻合。首次在早石炭世前黑山组底部判识出了由下切河道相进积复合体构成的低水位体系域,揭示不同层序内各体系域发育特征,并以体系域为等时地层对比单元进行追踪对比,建立了武威盆地石炭系层序地层格架,分析了层序和体系域演化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沉积环境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7.
汝州阳坡的洛峪口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左景勋  刘良才 《河南地质》1997,15(2):116-123
汝州阳坡一的洛峪口组,归属于上元界洛峪群。洛峪且自下而上可划分出四个岩性段,其中一、二段相当于汝阳洛峪口村附近建组剖面上的洛峪口组、三、四段则为汝州地区新发现的地层,它们合接触关系,时属归属古代青白口纪。洛峪口组四个段,在岩性事上具有较强的规律性,反映出潮下、潮间、潮上的沉积环境交替出现,海平面振荡频繁,发育三个Ⅱ类层序,除Ⅱ3顶部为I型层序界面外,其他层序的顶底界面均为Ⅱ型序界面,三个怯取均具有  相似文献   

18.
通过在吉南浑江地区开展的白山市等三幅1∶5万区调工作,尝试性地运用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初步总结了不同特征的不整合面(层序界面)及凝缩段的识别标志;分析了地层序列中矿产分布特征;探讨了层序分析中以剖面岩石(岩性、组构)、相转换界面的基础研究方法。进而将浑江地区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地层划分为三个Ⅱ级沉积序列(超层序)、七个Ⅲ级沉积序列(层序)。  相似文献   

19.
中奥陶统马家沟组为一套海相碳酸盐岩地层.豫北东姚一带马家沟组出露较全,分布稳定,是进行马家沟组层序地层研究的有利地区.在系统研究野外实测剖面的基础上,根据8个岩性段的岩石组合特征、垂向变化规律,在区内马家沟组中识别出2个Ⅰ型层序界面和5个Ⅱ型层序界面,划分出1个二级层序和6个三级层序.通过讨论和分析该区马家沟组各级层序的特征,建立了东姚一带马家沟组的层序地层格架.结合层序地层特征分析,认为区内马家沟组的沉积环境经历了6次海进海退旋回.对区内中奥陶统马家沟组的层序地层研究,可以为研究豫北地区古生代的海平面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熊家镛 《云南地质》1993,12(1):37-43
云南东部中上元古界的界线长期以来被置于晋宁运动所造成的不整合界面上。通过近年来的研究,晋宁运动的时限为850—900Ma,与国际地层委员会所确认的中上元古界界线的时限为l000Ma不符。在晋宁运动界面之下广义的昆阳群上部,即大营盘组(或柳坝塘组、军哨组)与下伏昆阳群其它组段之间还存在一不整合界面,其时限为1000Ma±。笔者认为该界面应该是云南东部中上元古界的分界,既可在划分标准上与国际、国内相统一,也可解决与邻区对比上长期存在的混乱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