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寒武纪秦岭古海洋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杰 《地球科学》1995,20(6):612-616
华北与扬子块体在中元古代拼合成中国古大陆,但自晚震旦世又分离成两大板块,各自有其发展历史,其间以商丹断裂为界,至晚三叠世完成最终对接、拼合、寒武纪时期华北南部陆缘区为活动大陆边缘,扬子北部陆缘区为被动大陆边缘,各自又分成若干隆凹相间的次级构造岩相带,晚寒武世从扬子北部陆缘区分离出中秦岭微板块,据岩相,古生物地理,并参考古地磁资料,再造了寒武纪古大陆及秦岭古海洋面貌。  相似文献   

2.
<正>秦岭造山带是中国重要的地理及地质分界带,可划分为华北板块南部、秦岭微板块和扬子板块北缘三大陆壳单元,分别由商丹断裂带和勉略断裂带分割,研究区南秦岭造山带属于秦岭微板块。秦岭造山带作为特提斯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华北陆块与杨子陆块的拼合碰撞造山过程,其中,古生代是秦岭造山带形成与演化的主造山带时期,秦岭造山带处于以现代板块构造体制为基本特征的板块构造演化阶段,广泛发育从裂谷型火山建造演化为两类古大陆边缘沉积和裂陷沉积(张国伟等,1997)。  相似文献   

3.
丹凤—信阳蛇绿混杂带作为秦岭—大别碰撞造山带主缝合带,其南部属于扬子板块北部大陆边缘。研究区域位于东秦岭南翼,是扬子板块北部大陆边缘的一部分。①晚元古—中震旦世,扬子板块北缘(东秦岭段)为活动型大陆边缘,发育有陡岭岛弧和武当弧后盆地;②晚震旦—早古生代,扬子板块北缘转为被动型大陆边缘,陡岭古岛弧构成边缘地块,武当古弧后盆地演化为边缘盆地;③早古生代晚期,华北板块南缘的秦岭岛弧首先与扬子板块北缘的陡岭边缘地块(古岛弧)碰撞,造成武当边缘(古弧后)盆地的闭合,并形成刘岭前渊和二峪沟前陆盆地;④由于岛弧—边缘地块碰撞加之弧后和边缘盆地的存在,因此在早古生代末期,秦岭—大别山并未大规模隆起,造山带只具雏形。直至中生代早期,华北与扬子两个板块间进一步的陆内俯冲作用才使秦岭—大别山大规模隆起。陡岭古岛弧和武当古弧后盆地的确认合理地解释了秦岭—大别碰撞造山带“加里东碰撞不造山,印支造山不碰撞”的“矛盾”现象。  相似文献   

4.
秦岭大地构造分区的遥感影像判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遥感影像的纹理结构及其相对应的地球物理场特征,秦岭地区可自然分割出四个构造景观单元。即:东秦岭盆岭构造区,西秦岭隆凹构造区,南秦岭叠覆构造区和镇淅盆隆构造区。构造影像单元的拼接组合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华北板块,扬子板块,松潘一甘孜地块,秦岭一大别地块构造域的地质演化史。即:晋宁一加里东构造旋回期,扬子板块与外来地块(秦岭-大别地块,松潘一甘孜地块)实现对接形成南中国联合大陆板块;自海西构造运  相似文献   

5.
杜远生  殷鸿福 《地球科学》1997,22(4):401-405
中古生代秦岭造山带是原特提斯大洋中华夏陆块群的一部分,晚加里东-早海西期扬子板块,秦岭微板块和华北板块上有反Z型的构造格局,三者的碰撞造山过程为斜向碰撞和不规则边缘碰撞,其中北秦岭的碰撞为由西向东,南秦岭洋闭合为由东向西,南秦岭呈现碰撞闭剑造山的特征,而北秦岭表现为造山不成熟的特征,因此晚加里东-早海西期古秦岭造山带为一发育不成熟的造山带。  相似文献   

6.
中古生代秦岭造山带是原特提斯大洋中华夏陆块群的一部分.晚加里东—早海西期扬子板块、秦岭微板块和华北板块具反Z型的构造格局.三者的碰撞造山过程为斜向碰撞和不规则边缘碰撞,其中北秦岭的碰撞为由西向东,南秦岭洋闭合为由东向西.南秦岭呈现碰撞闭合不造山的特征,而北秦岭表现为造山不成熟的特征.因此晚加里东—早海西期古秦岭造山带为一发育不成熟的造山带  相似文献   

7.
东秦岭陡岭古岛弧和武当古弧后盆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丹凤-信阳蛇绿混杂带作为秦岭-大别碰撞造山带主缝合带,其南部属于扬子板块北部大陆边缘。研究区域位于东秦岭南翼,是扬子板块北部大陆边缘的一部分。①晚元古-中震旦世,扬子板块北缘为活动型大陆边缘,发育陡岭岛弧和弧后盆地;②晚震旦--早古生代,扬子板块北缘转为被动型大陆边缘,陡岭岛弧构成边缘地块,武发古弧后盆地演化为边缘盆地;③早古生代晚期,华北板块南缘的秦岭岛弧首先与扬子板块北缘的陡岭国缘地块(古岛弧  相似文献   

8.
秦岭的大地构造演化   总被引:53,自引:9,他引:5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项中瑞合作研究成果表明,中国秦岭属碰撞型造山带。秦岭是在中生代造山运动早期由华北大陆板块与扬子大陆板块碰撞而成。原存于两大板块之间的古特提斯洋在泥盆纪时即已开始消减,仅部分洋壳残余于碰撞混杂岩中。  相似文献   

9.
陕西秦岭泥盆系区域成矿大地构造演化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陕西秦岭泥盆系中有非常丰富的多金属矿产,其中以铅锌、金等最为著名。通过研发现,这些多金属矿产的成因与泥盆系经历的优越的大地构造演化历程密不可分。在早泥盆世,随着扬子板块北缘沿勉略一带裂谷化进一步发展形成初始洋盆而分裂出秦岭微板块(北秦岭),使秦岭造山带呈现出两洋(勉略洋和商丹洋)三块(华北板块、秦岭微板块和扬子板块)的大地构造格局。在这种格局下,秦岭微板块内发育了一系列伸展断裂,切割出一系列地堑和半地堑型盆地。沿这些盆地内部或边缘的深大断裂,深部岩浆和矿液得以上移,在海底形成了含铅、锌及金等多金属元素的喷流沉积,形成了多金属矿源层或矿床。在晚海西一印支期,华北、秦岭及扬子板块发生斜向穿时碰撞造山,完成了三板块“一体化”的过程,使华北板块北缘,扬子板块南缘及整个秦岭微板块发生了强烈的构造岩浆及变质作用,使早期泥盆系矿源层中的成矿元素重新活化迁移,在有利部位富集下来形成矿床。由于三板块的斜向穿时碰撞,导致秦岭造山带广泛发育了压性剪切带,形成了以八卦庙特大型金矿为代表的剪切型金矿。在燕山期,秦岭造山带进入了陆内造山阶段(地洼阶段),华北板块向秦岭微板块之下俯冲,导致秦岭造山带发生了广泛的构造、岩浆作用,使泥盆系矿?  相似文献   

10.
从古地磁研究看中国大陆形成与演化过程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古地磁学是进行大陆板块或微板块(地块)运动演化过程和古地理重建的最有效手段之一。近半个世纪以来,通过中外学者艰苦卓绝的努力,在中国大陆上积累了大量的古地磁数据,为中国大陆各主要块体的起源、构造演化和碰撞拼合过程等提供了定量约束。文中根据现代古地磁数据可靠性判别标准,对扬子、华北及塔里木地块显生宙古地磁数据进行了重新分析和筛选,结合拉萨和喜马拉雅地块的古地磁数据,对中国大陆的形成和演化提出了几点认识:(1)古生代中国大陆各主要块体基本位于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地区;早古生代扬子、华北及塔里木地块与东冈瓦纳大陆关系密切;(2)中生代是中国大陆各主要块体发生碰撞和拼合的主要时期;(3)中国大陆主要块体间的碰撞和拼合具有局部首先碰撞、相互旋转、完全拼合、陆内挤压造山和伸展反弹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秦岭造山带板缘裂解与拼合过程及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岭造山带与原特提斯洋、占特提斯洋扩张作用同步,于震旦世至早奥陶世阿伦尼克期、泥盆纪至早三叠世分别以商丹洋和勉略洋(海)为中心发生两次洋、陆扩张运动,实现了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以及各自板缘带的全面裂解破碎,从而形成复杂而不规则的板缘构造带。在主造山期继商丹古洋盆和勉略古洋(海)盆扩张之后分别于早奥陶世、早三叠世晚期开始转变为俯冲消减,并先后于晚古生代末期和中、晚二叠世实现拼合造由,由于商丹古洋壳俯冲消减受到勉略古洋盆同时期的扩张作用影响,秦岭造山带之中的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过程首先表现为板缘区南方的微地块(或微板块)与北方华北板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板块构造格局中,中国大陆位于欧亚板块的东南部,东邻俯冲的太平洋板块及其俯冲带,南接印度板块及与欧亚板块的碰撞造山带,处于欧亚板块、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三大板块交汇的特殊区域,构成了中国独特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制约着中国大陆中新生代以来的板块运动和板内构造作用.中国大陆中东部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基本构造单元:华北陆块、扬子陆块及其之间的秦岭一大别造山带.地史上,受加里东-海西期俯冲-碰撞作用,致使扬子大陆被动陆缘在地幔热流上涌时引发南秦岭陆缘裂谷作用,继而在古特提斯扩张叠加下勉略洋扩张打开,并直接造成南秦岭陆内地壳伸展及断陷盆地形成.除在古生代沉积建造中酿造多种类型的含矿岩系外,重要的是在断陷盆地中形成一大批超大、大、中小型热水沉积型层控铅锌矿床.硅质岩是造山带中分布较为广泛的岩石类型之一,在秦岭地区也同样广泛发育,并且与矿床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秦岭造山带发展演化阶段的新认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秦岭-大别造山带的发展演化与全球联合古陆的形成与裂解十分相似。显生宙以来,古中国板块裂解为华北、扬子古板块,秦岭有限洋盆的时期为中晚奥陶世。而聚合拼贴形成的中国板块和中秦岭造山带与联合古陆的形成时期同为石炭、二叠纪。中生代以来新形成的秦岭造山带、华北和扬子地块是与全球联合古陆的解体相同,是裂解的结果。中生代时期秦岭-大别的花岗岩是裂解而不是碰撞俯冲的产物,含柯石英、金刚石的榴辉岩和超基性岩是深部岩片沿造山带走向从深处向表层抽拉-逆冲时带至地表的。   相似文献   

14.
重点论述了秦岭—大巴山及邻区构造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新进展和新认识:(1)从地质、地球物理和区域成矿规律等方面论证了本区没有真正的古大洋,而是“洋盆化”的多期次裂陷海槽;扬子陆块与华北陆块是同一个岩石圈板块。(2)对本区重新划分构造(成矿)区,划分出11个板内裂陷—增生带和5个裂陷边缘过渡带。其中最重要的古秦岭裂陷—增生带等分别生成于元古代和早古生代。(3)秦岭构造带在不同地史阶段有不同的板内俯冲碰撞带,从早元古代到早中生代共有7条。其中商丹断裂带只是晚加里东期碰撞带,而礼县—麻沿河—山阳断裂带则是扬子陆块与华北陆块在早—中三叠纪最后一次碰撞的碰撞带。因此秦岭带是板内多旋回裂陷—增生一拼合碰撞的重叠造山带。  相似文献   

15.
华南是特提斯多岛洋体系的一部分   总被引:163,自引:13,他引:15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特提斯的多岛洋模式认为,冈瓦纳超大陆与欧亚超大陆的裂解块体群在其漂移过程中,漂移前方的洋盆萎缩、消亡,后方则由裂谷发展为新的洋盆,如此循序出现的洋盆就构成了古、中、新特提斯等不同阶段.裂解、漂移和消亡的多幕次过程,使特提斯与大西洋、太平洋等“干净”的大洋不同.它在其各个演化阶段,始终是个充满着裂解地块与裂谷、海道,微板块与小洋盆,岛弧与边缘海等不同裂离与聚合程度的海陆相间的多岛洋盆.华南是特提斯多岛洋体系的一部分.它由秦岭微板块、扬子板块(含下扬子地块、昌都-思茅地块、义敦地块、松潘-甘孜地块)、华夏板块、滇缅泰马板块(保山)、印支-南海板块(海南岛)组成,与华北板块间及相互间以商丹小洋盆、勉略小洋盆、华南小洋盆及古特提斯洋分开.对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的关系、秦岭小洋盆与扬子及华北板块的关系、扬子板块西侧的裂解地块及亲冈瓦纳的裂解块体分别作了较详尽的论述.根据这些块体的构造、沉积、古生物、古地磁绘制了它们的古海洋复原图.多岛洋体系板块运动具有软碰撞、多旋回和造山长期性的特点.其板块碰撞通过岛屿或块体增生的多幕次微型碰撞而实现.每一微型碰撞的速度为2个碰撞块体速度的差,而不是速度的和,两碰撞块体的质量总额又是很  相似文献   

16.
<正>秦岭造山带是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多体制、多成因的复合型大陆造山带和贵金属、有色金属成矿带。秦岭造山带可分为华北克拉通南缘、北秦岭造山带、南秦岭造山带和扬子克拉通北缘等4个构造单元(李诺等,2007),东秦岭位于华北克拉通与扬子克拉通的邻接边缘以及它们之间的拼合带,即秦岭造山带的东段(卢欣祥等,2002)。东秦岭造山带在构造环境上与秦岭造山带一致,都经历了从太古宙到中新生代长达30亿年的地质演化。秋树湾铜钼矿床位于华北板块南缘,秦岭-大别山碰撞带的东  相似文献   

17.
正秦岭造山带由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及其间的微板块经过多期次不同构造运动叠加复合形成,是我国中央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和演化过程记录了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元古代俯冲消减、古生代弧-陆碰撞和早中生代的陆内造山运动的重要信息(Meng Qingren et al., 2000)。秦岭杂岩(原秦岭岩群)作为秦岭造山带最古老的前寒武纪结晶基底,是研究秦岭造山带构造演化的重要窗口。前人对侵入其中的小型岩体、岩脉研究较少。本次研究  相似文献   

18.
华北克拉通,自古元古代(1.8Ga左右)东西陆块完全拼接之后(Zhao et al.,2002),一直到晚古生代,基本保持了稳定的特性。自晚古生代起,华北克拉通先后受到了北部古亚洲洋的俯冲,南部扬子板块的碰撞拼合,东部太平洋板块的俯冲(赵越等,2010),造成岩石圈大规模减薄(吴福元等,2008),激发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伴随有大规模构造变形和岩浆活动(朱日祥等,2011),在华北克拉通形成了小秦岭、胶东、燕辽、  相似文献   

19.
晚加里东到早海西期,西秦岭北带存在一较大规模的造山带,泥盆纪的古地形呈北高南低的特征。持续的海侵由南向北侵进、中泥盆世由于北秦岭造山带的向南仰冲,形成同造山的前陆拗陷盆地。南秦岭裂陷槽是早古生代小洋盆的残余海槽。西秦岭造山带泥盆纪的地层层序分为海平面变化控制型层序(SC型)、基底构造控制型层序(TC型)和复合型层序(STC型)三种类型。SC型层序发育于中秦岭微板块的小型克拉通盆地,TC型层序发育于同造山盆地和相邻的前隆(反弹)带,STC型层序是造山作用和造山过程的沉积响应。秦岭造山带加里东-早海西期碰撞-造山作用过程较为复杂,北秦岭造山带是由秦岭微板块与华北板块斜向和不规则边缘碰撞形成的,是一个发育不成熟和不均一的造山带,碰撞和造山由西向东,造山作用在西秦岭表现显著;南秦岭洋盆的闭合是秦岭微板块和扬子板块的斜向碰撞形成的,具闭合不碰撞和碰撞不造山的特征,闭合和碰撞由东向西。晚海西-印支期,秦岭进入再生盆地发育阶段。再生盆地于印支-燕山期闭合并造山。  相似文献   

20.
吉黑造山带古生代构造古地理演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吉黑同山带夹持于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之间。对该构域古生代构造古地理演化规律的研究,是恢复板块间碰撞拼合及古亚洲洋发展演化历史的关键。在早古生代期间,华北板块与西伯业板块间通过古亚洲洋板块相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