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刘严松 《地质与勘探》2010,46(2):230-237
桃花赤铁矿位于川东褶皱带与川湘凹陷的过渡带,矿区出露一套以砂岩、泥岩、灰岩为主的沉积层。上泥盆统黄家蹬组(D3h)为桃花赤铁矿的赋矿地层,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分布于黄家蹬组上部,矿体与顶底板围岩界线清楚。黄家蹬组含Fe1和Fe2两层矿体,其中Fe1矿体无工业价值,Fe2矿体为矿区主矿体(层厚1.07m~5.89m)。矿区矿石为高磷、低杂质、较低品位酸性鲕状赤铁矿矿石,矿石因含泥质不同而呈紫红色或暗紫色,发育条带状构造和块状构造。依据矿床地质特征分析,桃花赤铁矿的分布主要受岩相古地理影响,矿体产出形态受褶皱构造控制。桃花赤铁矿属渝东鄂西"宁乡式"铁矿成矿区的西延部分,矿区泥盆系中统云台观组(D2y)和泥盆系上统黄家蹬(D3h)为一套海进过程中形成的滨海相沉积序列,矿体分布于细砂岩、粉砂岩、粉砂质页岩向页岩或碳酸盐岩过渡的层位。湿热气候和邻近海盆是形成赤铁矿矿的有利古环境,古海盆周围的古陆风化碎屑物是成矿的物质来源。矿区及其外围上泥盆统地层分布区是宁乡式赤铁矿的找矿远景区,褶皱是良好的构造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2.
四川龙门山石炭纪鲕状赤铁矿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龙门山地区石炭系总长沟组底部发育一层鲕状赤铁矿,其内的铁质鲕粒由各种不同类型的核心和同心纹层构成.鲕粒核心主要有3种:由纯赤铁矿颗粒构成的鲕粒核心、由破碎鲕构成的鲕粒核心、由夹有石英颗粒的赤铁矿构成的鲕粒核心.鲕粒同心纹层由赤铁矿及高岭石组成,存在着明显的颜色、成分差别.纹层颜色有暗黑色、铁红色及亮白色,与之相对应,Fe2O3含量分别为39.472%~58.200%、12.988%~24.275% 及3.617%~9.230%.三者交替出现,构成鲕粒圈层.通过对鲕状赤铁矿的成分、结构及其他相关特征分析,推测其形成于后砂坝环境.汤靶沟阶晚期存在一次规模较大的古暴露及古岩溶事件,其间风化剥蚀形成的铁铝质风化壳为鲕状赤铁矿提供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3.
宁乡式铁矿是我国南方最具代表性的沉积型铁矿,为了探讨其沉积特征与成矿机制,本文借助偏光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TESCAN综合矿物分析仪,选取采自桂东北、鄂西成矿区的若干矿石样品进行岩石学和沉积学研究,深入剖析铁质鲕粒的显微组构和地球化学特征。结果显示宁乡式铁矿为混积岩,具有典型的鲕状结构,可划分为砂岩型、灰岩型和混合型等三种类型,赋存于中泥盆统信都组、上泥盆统黄家磴组和写经寺组地层中,含矿岩系总体为一套砂岩、泥页岩和泥灰岩组合,形成于区域海侵背景下的滨海、滨–浅海转换带;矿石中铁质鲕粒形态多样,粒径多集中于0.2~0.5 mm,少数铁质鲕粒的矿物相和主量元素呈圈层状分布,核心可为石英或生物碎屑充填,外部为赤铁矿、鲕绿泥石及胶磷矿环带互层。研究表明矿石的形成可划分为成矿物质准备期、铁质鲕粒形成期和铁矿沉积期三个阶段,强烈的古陆风化作用提供了成矿物质来源,成矿物质在机械沉积作用、胶体化学沉积作用和生物沉积作用下富集并沉淀,期间经历了复杂的氧化还原过程,最终压实固结为宁乡式铁矿。  相似文献   

4.
宁乡式沉积铁矿床的时空分布和演化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赵一鸣  毕承思 《矿床地质》2000,19(4):350-362
宁张式铁矿是我国最重要的沉积型铁矿床,广泛分布于我国南部的鄂、湘、赣、川、滇、黔、桂诸省以及甘南地区。含矿建造主要赋存于中上泥盆统,而以上泥盆统为主,可划分出7个成矿区,其中最重要的鄂西-湘西北成矿区。在1个矿床中通常有1~4层铁矿,其中有1个是主矿层,矿石主要由鲕状赤铁矿组成,次有菱铁矿、鲕绿泥石和褐铁矿,含铁品位一般为30%~45%,含磷通过偏高,介于0.4%~1.1%,中泥盆世和晚泥盆世沉积铁矿在分布范围、矿床规模、赋太和围岩建造和矿石特征等方面有一定差异,文章对鄂西-湘西北成矿区的矿宋时空演化作了重点论述,对铁矿的分布与岩相古地理的关系及矿床生成条件进行了讨论,指出含矿建造大多产于海侵程序的沉积岩系中,在湿热环境下较封闭或半封闭的古海盆,古海湾或潮坪中的浅海-滨海相沉积组合是有利的成矿古地理条件,提出要  相似文献   

5.
我国显生宙鲕铁石主要分布在我国中南、西南,其次为华东地区,主要产于中奥陶世,中、晚泥盆世,早、中侏罗世地层中,以晚泥盆世最为重要,其矿石储量占70.5%,沉积条件最好,为接近封闭的浅海泻湖中。奥陶纪及泥盆纪海水中沉积的鲕粒直径分别为0.7—2mm,0.2—0.8mm。侏罗纪湖水沉积的鲕铁石直径为0.15—0.66mm。鲕粒环带的形成,与水体波动能量使铁质围绕碎屑矿物,或围绕先已形成的自形晶微粒铁矿物旋转有关。静水沉积时能量小,无环带形成,多为无核心的铁质团粒。鲕粒环带,杂基多为自形晶铁矿物或碳酸盐物,鲕核有的为石英碎屑,右的为自形晶铁矿物或碎屑铁矿物。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永善县务基磷矿赋存于下寒武统梅树村组中谊村段地层中,矿石矿物以胶磷灰石为主,具砂屑、砾屑及鲕粒结构,薄-中层状、块状及条纹条带状构造,矿石自然类型为砾屑状磷块岩、条纹状白云质磷块岩、条带状白云质磷块岩、硅质磷块岩。通过分析矿区所处古构造、古地理特征和矿石结构特征,认为务基矿区磷矿为浅海相沉积磷块岩矿床。  相似文献   

7.
大石板赤铁矿床位于扬子准地台的东南边缘黔南坳陷腹地之独山箱状背斜次级褶皱大石板背斜东翼,呈层状稳定产出,为沉积型铁矿。赤铁矿层仅见一层,被F2断层横切,形成Ⅰ号和Ⅱ号两个矿体。通过对含矿层位展布及矿石特征分析,结合沉积相与古地理环境等研究,认为大石板铁矿是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各种赤铁矿泥晶等围绕核心以胶体化学方式发生沉积形成赤铁矿鲕粒,经波浪、潮汐等动力最终在近滨远端环境下形成矿床。  相似文献   

8.
重庆巫山桃花铁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矿区岩相古地理条件、成矿主要物质来源、赤铁矿鲕粒的形成机制等对重庆巫山桃花铁矿床的地质特征进行描述,探讨铁矿床的成因,认为其属于“宁乡式”铁矿床,赤铁矿鲕粒以胶体化学方式沉积,成因类型系同生沉积成因。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详细研究了含Mn2 和Fe3 的致色矿物菱锰矿、鲕状赤铁矿、云母赤铁矿和镜铁矿的可见光吸收光谱及其一阶导数谱,鲕状赤铁矿、云母赤铁矿和镜铁矿的可见光吸收一阶导数谱的红光区的吸收谷的位置的变化表明随赤铁矿结晶度的降低,吸收谷由586.4nm移至577.4nm,而菱锰矿展示出了Mn2 的因电子跃迁产生的四个典型吸收及其一阶导数谱上577nm的吸收谷的强度比赤铁矿相应谷的强度低一个数量级,表明其电子跃迁的致色机理与赤铁矿的染色机理完全不同。依据赤铁矿的结晶度和鲕状赤铁矿与大洋红层中赤铁矿的沉积成因相似的原则遴选出鲕状赤铁矿为含Fe3 致色矿物,依据菱锰矿是和方解石具有相似结构且为红色的原则选取菱锰矿为含锰致色矿物,并佐以化学纯氧化镁为基体配制了一系列的含菱锰矿、鲕状赤铁矿和菱锰矿及鲕状赤铁矿的两相或三相混合物。详细研究了三类混合物的可见光吸收光谱的一阶导数谱,发现含菱锰矿和含鲕状赤铁矿在573nm附近均存在一吸收谷,鲕状赤铁矿的重量分数低至0.05%时仍可见一明显吸收谷且该吸收谷移至565nm附近,菱锰矿在低至0.50%时也可见这一吸收且在低至0.11%时仍可显示出菱锰矿的信息,其575nm的吸收峰未见偏移;混合物可见光一阶导数吸收谱上鲕状赤铁矿的575nm附近的吸收谷的强度随鲕状赤铁矿的重量分数的升高而增强,而所有的配制混合物中该吸收谷的位置低于577.4nm的事实也表明为使致色矿物和氧化镁混合均匀的研磨降低了赤铁矿的结晶度。本研究表明Mn2 的电子跃迁激发和细小、结晶差的赤铁矿的染色共同造就了意大利白垩纪远洋红色灰岩的红色。  相似文献   

10.
鄂西是中国沉积型高磷赤铁矿的重要产区,含矿岩系为上泥盆统黄家蹬组和写经寺组,前者主体为近滨亚相沉积,后者为较平坦的远滨带。铁矿化受含矿沉积盆地和岩相古地理环境控制,矿化主要赋存于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中。含矿建造层序构成了沉积旋回,与海进-海退相呼应。中泥盆世盆地下陷接受沉积;晚泥盆世下陷加速,在晚泥盆世晚期海水最深。之后盆地抬升,海平面上升,盆地沉积结束。沉积期成矿作用表现为机械沉积作用、胶体沉积作用、化学沉积作用、生物沉积作用,主要形成赤铁矿。成岩期表现为固结作用、重结晶作用和新生矿物充填交代作用,磁铁矿在该期形成。  相似文献   

11.
The study of the Upper Carboniferous has been attracting much attention recently and the question as to its extent and stratigraphy has been the object of very serious discussion, but so far without any positive results. The large territory of the Soviet Union affords no doubt great possibilities for the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比分析了各大地构造学说的特点,认为在地球的各种运动形式中,最重要的是地球的自转。地球在其运动中由于向心力和离心力联合力场作用的结果而形成各个圈层,地球表面形态和各圈层的物质在其旋转过程中发生不同形式的运动,而出现各种地质构造现象及相关的自然现象,诸如大气的流动、海水的进退、岩石的形变、地幔物质运动、各层圈物质交换与变化等等。在地球发展演化过程中,地壳的结构和构造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板块、构造体系、地槽、地洼、断块、大地波浪等大地构造形迹都是由于地球自转中地壳运动的结果。各种地质现象相互联系的总体,称之谓地质体系。  相似文献   

13.
高层建筑基坑支护结构破坏原因主要有 :支护结构整体失稳、基坑土体隆起、管涌及流沙的出现、支撑强度不足或压屈、墙体破坏、支护结构平面变形超过限度。某大厦施工中由于桩身强度不足、桩尖达到的深度不够及桩间距过大等原因 ,致使管涌发生 ,造成塌方。通过对事故针对性的处理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丁宽 《地质与勘探》2007,43(2):99-102
地震波在不同状态的岩层中传播的速度不同,根据这一原理,利用KDZ1114-3型便携式矿井地质探测仪,接收岩层中传播的震波信息,解析得到震波速度,分析巷道围岩持征,而后确定巷道围岩松动圈范围,进而为巷道支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新构造运动在塔里木盆地演化中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王跃  董光荣 《地质论评》1992,38(5):426-430
在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的影响下,塔里木盆地逐渐向封闭的干旱盆地演化。由于波动式的新构造运动在每阶段表现的形式有差异,因而盆地的演化也相应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该盆地新构造运动大致经历了上新世末—早更新世、早更新世末—中更新世以及晚更新世三个阶段,其中以早更新世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对盆地的地貌影响最大。新构造运动是由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挤压引起的,故塔里木盆地与青藏高原的演化阶段在时间上大致吻合。  相似文献   

16.
植物根的加筋作用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封金财  王建华 《地质与勘探》2003,39(Z2):322-325
文章总结了国内外在植物根对边坡稳定方面的研究成果,详细介绍了根的分布特征、强度特征,根加筋后土的强度变化以及植物加筋土边坡的稳定性;并提出了植物固坡技术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土层工程性质与其沉积环境关系分析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对江苏北部沿海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层的工程性质进行分析对比 ,发现这两地区的土层在同一个历史时期所沉积但土层工程性质完全不一样。因此分析了该两地区在同一历史时期的沉积环境与当时的水动力条件与沉积物源的来源。由分析研究结果得到 ,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与该土层当时的沉积环境、水动力条件与沉积物源有重要的关系。因此对土层如果能了解其在沉积过程当中的沉积条件 ,更有利于分析研究该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  相似文献   

18.
生物降解原油地球化学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生物降解作用是原油的一种重要的蚀变作用,对原油的物性和经济价值有着负面的影响。全球石油大多遭受过生物降解。生物降解作用对常见生物标志物的影响得以较好的描述,综述了近年来高分子量正构烷烃、三环萜烷、25 降藿烷生物降解的新进展。目前对生物降解作用的细节、发生机理尚不十分清楚,讨论了原油喜氧和厌氧降解机制,认为厌氧作用可能起主导作用,降解速率很慢。温度是控制生物降解作用的重要因素,储层温度大于80℃不会发生生物降解作用。生物降解原油多为混源油,介绍了研究生物降解原油的多期成藏方法。沥青质不易生物降解,其热解产物及钌离子催化氧化产物在生物降解原油对比、油源对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最后指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The study of the Upper Carboniferous has been attracting much attention recently and the question as to its extent and stratigraphy has been the object of very serious discussion, but so far without any positive results. The large territory of the Soviet  相似文献   

20.
李绪善  李百祥 《物探与化探》2012,(5):760-765,771
从分析地球物理场特征着手,提出将南北向重力梯级带和重磁场特征东西差异作为划分南北构造带的依据,探讨了形成南北构造带的区域与深部地质构造背景以及地震成带分布的对应关系。重力梯级带反映的南北构造带既有与中轴构造一致的继承性,又有向西拓展的新生性,并在南北统一成带的基础上叠加了分段性,形成南压北张不同背景的控震、控热机制,同时也是构成青藏高原东界和我国大陆构造域东西分界线,对应着狭义南北地震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