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公共边测度的城市扩张模式建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城市扩张模式界定方法应用于大数据量时处理过程繁琐、工作量大的问题,该文结合GIS空间分析建模工具ModelBuilder,同时基于公共边测度方法,构建了城市扩张模式模型,并以武汉市为例,分析了武汉市1995-2015年的城市扩张模式。结果表明:1)公共边测度方法在城市扩张模式识别上具有简单而明确的特点,能有效区分城市扩张模式的3种类型:填充式、蔓延式和飞地式。2)基于构建的城市扩张模式模型对城市扩张模式进行识别,可实现空间数据的自动化批量处理,简化了传统复杂的操作流程,在保证城市扩张模式研究质量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城市扩张模式研究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2.
创意城市发展模式类型的适应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韩顺法  纪小美  陶卓民 《地理科学》2018,38(9):1458-1465
在创意城市发展模式类型基础上,构建综合模式创意指数,选取与各发展模式相对应的评价指标,运用变异系数权重法和TOPSIS法对江苏各城市创意指数进行适应性评价分析。实证结果表明,综合模式创意指数能够评价中国创意城市发展的状况,对中国创意城市发展模式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喀斯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晓芳  周永章 《热带地理》2008,28(3):212-217
以喀斯特面积分布最广的贵州省为研究区域,从城市空间形态、主导功能、驱动力、伸展轴等空间发展要素出发,对贵州省喀斯特地区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态进行研究,将贵州省喀斯特山地城市的空间结构分为5种模式:组团模式、绿心环状模式、带状城市、团状模式和串珠状放射模式.  相似文献   

4.
武汉市城市空间集聚要素的分布特征与模式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不同城市要素的集聚现象具有不同的空间模式,定量化研究城市要素集聚模式的差异和联系对于理解城市发展机理、合理制定城市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武汉市为例,获取不透水表面、商业服务业网点(POI)、人口、容积率、城市道路等城市要素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法识别城市主次中心,从城市要素的分布形态、集聚程度、集聚模式等来研究城市要素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研究发现,武汉市呈现“一主七副”的多中心结构,各城市要素从城市中心向外呈反S型的圈层递减。采用集聚度指数衡量城市要素的集聚水平,结果显示商业POI、人口密度的集聚程度最大,其次是容积率、道路密度、不透水表面占比。高度集聚的商业POI、人口密度呈现出点状模式与带状模式相结合的分布模式,中度集聚的道路密度、容积率呈现点状模式、环状模式与轴状模式相结合的分布模式,低度集聚的不透水表面密度主要表现为环状模式。城市中心的吸引、立体空间开发等促进了城市要素的向心集聚,交通干线、稀缺景观资源的廊道效应等重塑了城市要素的空间分布形态。  相似文献   

5.
生态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清华 《热带地理》2003,23(3):279-283
回顾了生态城市空间结构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重点分析了具有生态城市思想的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并将其分为四类模式:风水模式、人本主义模式、技术模式、发展生态模式,认为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发展生态模式,其构成要素、布局特点等则是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论城市体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文从城市群体的空间分布型入手,对城市体系下了科学定义,并对我国城市体系区分为三个层次,即市域城市体系、中心城市经济区城市体系和国家或大区城市体系。作者对国外流行的柏克曼和齐夫-贝里城市体系模式作了介绍,并结合我国国情指出其适用性和局限性。最后,对作者提出的城市体系的级别-数日-规模对应模式进行了理论推导和实验论证,指出该模式适合我国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特点,特别对我国组织中心城市经济区的规划工作有助。  相似文献   

7.
城市产业集聚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集聚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形式,获得了广泛发展.近年来,中国各地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建设相继出现,发展势头较快,但是,指导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的基础理论研究尚比较缺乏.基于此,选择城市产业集聚为研究对象,综述其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进展,分析产业集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并探寻其一般研究思路,以期为城市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建设、城市产业经济的合理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回顾了产业集聚动力机制与模式的研究进展,并对产业集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城市产业集聚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的一般思路.该研究思路强调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以及产业集聚与城市发展关系的基础作用;应用系统论的观点,对城市产业集聚系统划分为内核系统和调控系统;强调城市产业集聚发展模式的选择要以其动力机制的分析为基础,以保证所选发展模式的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8.
刘筱  闫小培 《热带地理》2004,24(4):361-365,375
20世纪末,经济的全球化以及社会的变革使社会的治理模式发生巨大的挑战.竞争力理论的形成以及发展使城市的重要地位突显,而城市管理模式的变革则成为社会持续发展、更富竞争力的关键.以企业家式城市经营主义为核心的新的社会治理模式--管治模式使城市政府在城市发展中的定位和作用得到重新确定.文中以广州为例对城市管理向管治转型以及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进行探讨,以政府参与城市管治的重要手段--城市规划为出发点,从行政区划的调整、城市规划创新以及广泛社会互动合作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当前广州企业家式城市管治模式特点,包括城市资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与新经济背景下的广州市空间结构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全球化与新经济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基于统计资料及实际调查,分析了广州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及格局。结果显示,广州城市演化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包括单中心增长模式、飞地发展模式、“二元”空间结构模式及融合多核心网络模式。现阶段处于二元空间结构模式的发展阶段,新城市区域与老城市区域在产业结构、人口结构、景观特征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城市空间形态结构的演变及格局,是全球化及新经济因素、体制因素、政策及城市规划因素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近年来,全球化与新经济对城市空间形态发展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广州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析对我国大都市空间结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城市地质工作在城市发展中多个环节具有基础性作用,对于统筹城市地上地下空间具有战略意义。新时代吉林省城市地质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应树立起“大地质”意识,创新城市地质工作模式,积极开展多要素地质调查,构建城市地质可视化平台,使城市地质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打造吉林省特色的城市地质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11.
关于水资源规划中水资源量与生态用水量的探讨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由于人们对水资源量计算过程了解不够,常导致水资源量配置计算出现概念上错误,特别是现代水资源规划考虑生态用水的需要,在对待水资源量与生态用水量的关系上存在错误认识。本文从水资源量的一般概念分析出发,从确切的水资源量计算与分析上说明水资源量的组成、转化关系以及生态用水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并强调介绍水资源配置中如何考虑生态用水问题。为全国新一轮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2.
香港水资源特征和供需水量平衡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季冰 《地理研究》1997,16(2):11-21
论述香港水资源特点与水量供需平衡问题,内容包括:(1)香港自然地理和水资源特点;(2)香港目前的供水来源;(3)香港目前总需水量及各行业、各地区需水量情况;(4)东深工程对香港的供水情况;(5)对未来香港供需水量的预估;(6)香港未来供水存在问题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博斯腾湖水质矿化度与水资源利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在回顾博斯腾湖环境基本情况及水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提出水资源利用的设想与措施。  相似文献   

14.
基于虚拟水消费的水足迹计算——以大连市为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水足迹是反映水资源实际消费的新概念.以虚拟水消费为基础的水足迹能更真实地衡量社会经济系统对水资源的消费利用状况。作者引人水足迹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在基于虚拟水计算的基础上对大连市2003年水足迹进行了计算,通过定量地分析大连市水资源的利用现状、依赖程度及存在问题,为科学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提供有益的决策依据;同时通过虚拟水战略分析,提出了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中国河口盐淡水混合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元欢  孙志林 《地理学报》1992,47(2):165-173
河口盐淡水混合受河口潮差、几何形态及淡水流量等诸多因素影响,并有着大小潮和洪枯季变化周期。本文在分析中国众多河口实测盐度分布资料的基础上,首次归纳了中国河口盐淡水混合的基本特征,给出数十个河口盐淡水混合的基本图式。并从高度分层型、部分混合型和强混合型三个类型,分别选择较典型的几个河口进行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6.
冬小麦水分耗散特性与农业节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凯  陈建耀 《地理学报》1997,52(5):455-460
本文根据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1986年-1996年蒸渗仪农田水分模拟试验资料统计;冬小麦全生育期耗水量可达482.5mm,缺水率可达69.3%;冬小麦全生育不分耗散过程有两个明显的需水峰区和3个关键需水期,为实施节水灌溉提供了实验依据;冬小麦耗水量与环境因子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其统计规律可供地下水浅埋区区域灌溉预测参照应用。  相似文献   

17.
水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生态的变化,使淡水资源和干净卫生的饮用水日益缺乏,水质不断恶化,加之不健全的用水管理体系使水资源短缺成为全球性的资源危机,并且这种趋势正越发明显。列举目前存在的水危机问题,在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行动纲领的建议,包括淡水资源评估,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建立水资源价值体系等。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水价与水资源调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40多年来,我国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在以往的计划经济条件下,水利事业普遍存在着“重建轻管”的问题,延续至今,尚未妥善解决,从而导致一些地区水资源的极度浪费及出现不良的环境后效。水资源管理是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基本保证,它涉及到政策、法律、体制、经济及现代科学技术,是一个跨部门、跨学科的系统工程。目前,我国在水资源管理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尚未完全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水价远低于供水成本,不能发挥水费征收的经济杠杆作用,遏制水资源的浪费及合理地调控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同时,偏低的水价也使供水部门缺乏足够的资金进行工程运营与维修,造成工程老化,降低供水效率[1].黄河下游灌区,位于豫鲁两省境内,灌溉面积约2800万亩(186.6×104hm2),多年平均引水量在100×108m3左右,该灌区自50年代末引黄灌溉以来,上述问题表现尤为突出。随着黄河上、中游地区的发展,用水量增加,使黄河下游灌区的用水矛盾越来越突出。此文试图以此为典型,分析供水成本的构成、现行水价确定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水资源调控的影响,供水价问题的深入研究及水价政策的制定参考。  相似文献   

19.
因子分析法在水源保护区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松华坝水源保护区2001-2007年的两个监测断面水质进行因子分析,两个断面8项水质指标中TN均超标,其余水质指标均未超标。使用SPSS13.0工具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两个监测断面的主要污染因子各异,牧羊河断面的主要污染物为TN和TP,而冷水河断面的主要污染物为CODMn、BOD5和TP。松华坝水源保护区水质保护形势十分严峻。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处理好水源区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保护好松华坝水源保护区水质,确保昆明市民饮水安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干旱区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汤奇成 《地理研究》1990,9(2):51-57
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是中国干旱区水文的主要特征之一。本文按山区和平原两部分阐明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特点,并对水资源作了估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