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九八一年七月,我们采用电感法在丹巴附近进行了地应力解除实验。安装元件的小孔直径为36mm,用口径为150mm的合金钻头作解除。每套解除元件由三个互成60度的电感元件组成,解除后现场进行围压率定,在整个解除和围压率定过程中,使用压磁应力计和数字打印机自动记定。  相似文献   

2.
用钻孔法测量地应力时,传感元件测量的是钻孔的径向位移,得到的数据是井下传感元件的电学值,目前采用的压磁型探头,得到的数据是元件的电感值。当元件夹角为45°时,由元件测值的变化来计算σ_1(最大主应力)、σ_2(最小主应力)和ψ(最大主应力方向)的公式如下υ: 元件测值的变化(L_2—L_1)除以元件的灵敏系数K得“记录应力值”S(K由实验室  相似文献   

3.
本文考虑了元件预加接触压力、套芯应力解除和元件率定等手续,对采用接触预压式元件的钻孔变形法地应力测量的全过程进行力学分析,得出了孔壁折算位移的精确公式,从而揭示了初始接触压力、套芯解除半径和率定实验的试件大小等因素对折算位移的影响。文中对围压率定法优于哈斯特率定法的原因作了进一步解释;还讨论了围压法率定中围压室隔层对围压传递的影响。文末提出了恰当使用这种地应力测量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论证鞍山地应力异常的可靠性,应用MF模型对其干扰和异常作了计算,发现1993年以来的长趋势及部分短期变化主要是干扰引起的,悬空元件和同期的室温,水位测值可作为其它受力元件的主要干扰因子,但在某些时候鞍山地应力仍有一定的趋势异常显示。  相似文献   

5.
为论证鞍山地应力异常的可靠性,应用MF模型对其干扰和异常作了计算,发现1993年以来的长趋势及部分短期变化主要是干扰引起的,悬空元件和同期的室温、水位测值可作为其它受力元件的主要干扰因子.但在某些时段鞍山地应力仍有一定的趋势异常显示.  相似文献   

6.
1.经过苏联多年研究而于70年代业已确定,在苏联不同地区所显示出来的电导率异常地区是对现代地球动力学过程的动态有明显反应的地区。因此,制定了用磁测法探索地震前兆的新战略。多年来,从事以磁报震研究的磁学家们的主要精力均用在探索压磁信号上,因而研究的实体  相似文献   

7.
郝锦绮 《地震学报》1985,7(3):300-313
根据作者与Hastie和Stacey提出的三维压磁效应模式计算方法,围绕1976年唐山大地震,计算了七种不同断层模式的压磁效应,比较了在不同磁纬处,走向滑动断层的不同走向、倾角和埋深在地面上所引起的压磁异常场。结果表明,震磁效应的可观测性同地震的破裂机制有着紧密的关系。断层倾角45——60对应着最佳观测条件,其压磁异常峰值可高达12nT;在最差观测条件时压磁异常量几乎无法测出,这时断层位于磁纬0处,或走向为E-W,或埋深为10公里左右。在大多数模式中,垂直分量的异常略大于总强度异常,但在磁赤道附近可高达三倍左右。对唐山大地震的计算表明,压磁异常量约3——4nT,其异常大于1nT区域的线性尺度与断层长度之比仅为1.04——1.10。由于压磁场是地震过程的一种弱效应场,目前使用仪器的观测精度不够和磁测点的震中距过大,可能是未测出该地震明显的磁异常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利用感应法测定了北京、唐山地区五类强磁性火成岩在单轴压力下的压磁曲线。实验发现,曲线可划分为两个形态不同的阶段。在加压的初始阶段,压磁曲线表现为上升;尔后,几乎以不变的速率直线下降。曲线形态与岩样的种类、循环次数有一定的关系。压磁系数变化范围为-(0.9—3.0)×10~(-4)cm~2kg。从加压开始到岩石破坏,磁化率一般下降20—30%。还发现,磁化率的变化与岩样的体膨胀关系不太明显。运用铁磁学中的磁畴理论对上述压磁曲线作了初步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谢彩 《华南地震》2005,25(1):77-82
对广西邕宁、灵山钻孔压磁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在广西及邻区几次中强地震前,两台钻孔压磁应力显示出一定程度的前兆异常。邕宁、灵山钻孔压磁应力观测曲线出现明显的压应力超差异常,应力测值下降速率较大,震后均显示缓慢的回升过程,特别是北部湾6.1级地震前,两台应力测点出现的方差限(异常限)幅度和时间跨度具有一致性,异常性质均为压性。  相似文献   

10.
用地应力测值定性判别测区应力状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钻孔法测量地壳中应力的相对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通过元件测值变化计算测区应力的变化。这种定量计算需涉及若干力学问题,然而现有的一些地应力台站,在这些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欠。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一种定性判别测区应力的方法。 当前多数地应力台站,是根据材料的压磁效应测定元件电感值的变化以确定测区应力变化。而元件电感值的升降,直接取决于钻孔孔壁对元件两端的作用力。由于元件与孔壁间存  相似文献   

11.
高龙生  李松林 《地震学报》1985,7(3):285-299
本文介绍了对北京——唐山地区八种强磁性岩石标本的压磁实验结果,观察了它们在高压应力下,直至破坏前后的磁化率变化特征。发现磁化率的变化只是其应力值的函数,与体积变化过程、微裂膨胀过程关系甚微。磁化率的压力系数取值范围为——(0.4——3.0)10-3MPa-1。同时,本文还得到了标本中出现破裂后岩石的压磁曲线。 运用铁磁学理论,对上述压磁实验结果作了初步的分析解释。   相似文献   

12.
关于压磁效应和膨胀磁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世浙 《地震学报》1979,1(1):76-81
在简化条件下, 估计了压磁效应的可能量级.由此推知, 在非磁异常区, 地震前后的磁场变化不一定是压磁效应引起的.压磁效应不是震磁关系的唯一机制.按照渗滤电流理论推出的公式表明, 由地下水渗滤作用引起的所谓膨胀磁效应也是很小的.只有渗滤区足够大, 地下水剧烈运动, 才有可能观测到膨胀磁效应.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压磁效应的另一个方面——磁化对应力的影响,讨论了震磁问题。利用磁畴理论和磁弹耦合理论,得出了地学尺度下包含磁致伸缩效应的弹性平衡方程。由此分析变化磁场对应力的影响及居里面的力学特殊性。对热应力的磁贡献部份进行了模型估算。结果表明,这个异常应力足以影响地震的发生。根据上述结果,作者结合震源模式讨论了几个地震预报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用于地震预报研究的台站地应力方法,有振弦法(即钢弦法)和电感法(亦称压磁法)。其中以电感法最为普遍。 这种方法是将水平方向互成60°(或45°)角的电感探头,下到几十米乃至百米以上的钻孔中,定点、长期、连续地测量电感探头的电感变化量。因电感探头紧密的与钻孔  相似文献   

15.
李世林 《地震研究》1993,16(4):374-378
观测应力场的变化是预报地震较直接的途径之一。由于地下岩石介质力学性质及元件受力状态的复杂性,压磁式地应力测试系统能否测到地下应力的变化,是这种测量方法的核心问题之一。涉及到它在地震探索中的观测研究价值。嵩明台电感地应力观测装置,能感受到距测孔100米处抽水的影响。本文的分析表明,电感应力观测装置在满足规范要求时,能测到地应力场的变化,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最后给出了消除抽水干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长治地震台电感地应力是一九七○年八月由地震地质大队负责钻孔并安装元件,九月开始正式观测。孔深109米,井下安装四个元件,受力元件L_1N60E、L_2NsL_3 N60W,悬空元件Lo。孔位于新华夏系晋(城)获(鹿)大断裂的中段,岩性为中奥陶石灰岩,测试仪器是广州华南机械厂研制的LQJ—1A型精密电感电桥。 通过两年多的观测与地震三要素的对应分析认为电感曲线的异常对平遥、太谷、和顺、昔阳及河北邢台、行唐地震有较好的反应。 毛主席教导我们:“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要认真总结经验”。在实践的基础上,现将我台电感地应力予报工作中的几点体会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7.
北京磁测预报地震效能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北京磁测预报地震是以压磁理论与感应磁效应为物理基础的,应用差值比较、图象演变、快谱幅比、统计参量等方法,分析地磁资料,研究震磁前兆信息,开展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以1992 ̄1997年期间书面的预报意见为依据,分析了地震预报效能,结果表明,北京磁测的地震监测预报有一定的实际效果与积极作用,今后应当加强震磁前兆的观测研究。  相似文献   

18.
磁法在我国矿产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磁法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在矿产预测中的应用已有多年历史.随着经济对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和找矿难度的加大,磁法在矿产预测中,尤其是在寻找隐伏构造和岩矿体方面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综合叙述了磁法技术在矿产预测中的应用现状和应用方法,并对将来磁法技术在矿产预测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用观测地壳中应力的变化来探寻地震前兆异常已得到国内外地震科学工作者的重视,目前国内主要进行的是电感法地应力相对测量,RYC2—70压磁应力仪就是专为这种测量研制的一种自动记录仪器。从1971年开始该仪器已进行了八年多的观测试验,现就观测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旋翼无人机航磁测量技术快速发展,其便携性、安全性、造价低廉、无起飞限制等特点,使其在不同地质条件下广泛应用.南极作为地球物理调查的热点地区,由于南极气候条件恶劣,地形复杂,无人机航磁系统将是该地区磁数据采集的更优选择.首次将旋翼无人机航磁勘探技术应用到伊丽莎白公主地的磁法测量,所取得结果与以往有人机磁法测量结果一致,表明旋翼无人机航磁系统可有效在该地区开展采集工作,为下一步全域大比例尺磁法数据的采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