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坝和中堡岛遗址文化堆积的持久连续性在长江三峡地区是绝无仅有的,它是由自然和人类活动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址文化堆积由最初发育在河流宽谷区山前古冲积扇体或山前台地上,到逐渐发展演变为堆积在"河中岛"或"江中岛"上,特殊的地貌和沉积条件是促成这两处遗址文化层连续不间断发育的自然基础.长期的盐业、种植业以及渔捞作业是人类活动不间断发生于此的内在驱动力,并构成文化堆积连续发生的人类活动因素."中坝人"和"中堡岛人"资源环境感知的形成是人类在长期实践活动中与自然环境互动作用的结果,遗址中文化层间所夹洪水淤砂层以及文化层中所含洪水沉积物,非但没有阻碍或中断两处遗址人类活动的连续性,反而成为促进或稳固文化堆积体持续成长的重要物质因素.  相似文献   

2.
弘扬生态文化把握生态环境中的“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绍荣 《吉林地质》1998,17(1):76-79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人类生态环境存在着适应人类生存必须的各种度的限度。在开发自然、创造文明过程中,要弘扬生态文化,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把握生态环境中的“度”。建立生态平衡系统,提高人类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科学意识和文化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3.
张业成  张春山  张立海 《地学前缘》2003,10(Z1):265-271
论述了自然变异及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的互馈关系 ,探讨了社会条件控制下自然灾害的阶段性特点 ,提出了开展灾害社会学研究的使命。认为自然变异及自然灾害破坏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 ,但人类社会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应付自然变异和自然灾害 ,而是对自然变异及自然灾害作出双向反响。一方面 ,采取科学的社会行为 ,积极抑制灾害活动 ,减轻自然灾害破坏损失 ;另一方面因政治腐败 ,纲纪松弛 ,经济衰退 ,社会混乱 ,或违背自然规律 ,盲目的社会经济活动 ,导致天灾与人祸并行 ,不仅加剧自然灾害 ,甚至导致许多全球性重大环境问题 ,对人类社会造成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自然灾害不仅受自然条件控制 ,而且受人类社会的强烈影响 ,因此自然灾害除伴随自然条件发生复杂的周期性变化外 ,还伴随社会条件发生阶段性变化。自然灾害是一种自然社会现象 ,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自然灾害的社会性越来越强烈。因此 ,在进一步加强灾害的自然科学研究的同时 ,开展社会学研究 ,对于发展灾害理论以及促进减灾事业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一、意义与作用 某些哲学家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长河里,人类是自然的奴隶。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飞跃,人类为求得自身的发展,依靠自己的才智,就由等待恩赐进入向自然索取的阶段,这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类能够迎来绝对自由的王国。因为在自然界的各系统,存在一种固有的相互制约的和谐节奏,人类向自然的索取,不能超越自然的适应弹性,否则将使系统失调,遭到破坏,从而使人类受到自然的报复,甚至酿成人类  相似文献   

5.
地质环境是自然环境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场所.地质环境是个动态系统,在自然和人为活动影响下不断发生缓慢的或突发性的、对人类有利的或不利的变化.开展地质环境监督管理,是保证在国土开发和经济—工程建设中,合理地利用和改造地质环境,预防地质环境恶化,防治地质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地质环境应实行全面规划、分级监测、综合评价和谁利用谁保护的政策.为了使地质环境监督管  相似文献   

6.
一 环境指周围的境况,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环境科学为研究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中人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所研究的环境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类不同程度的加工改造而形成的人类生存环境;研究人和生存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关系和转化规律以及人类生态系统的演化和发  相似文献   

7.
地面塌陷是珠江三角洲城市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之一。地面塌陷灾害孕灾环境复杂、致灾因子多样,承灾体脆弱,灾害后果严重。多雨的气候背景、活动断裂构造、广布的隐伏岩溶和淤泥以及剧烈的人类活动构成地面塌陷的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种,自然因素致灾因子包括岩溶的发育程度、覆盖层特征、地形地貌、强降雨或重干旱气候特征等;人为因素致灾因子主要指人类活动因素,如加载和排水等。  相似文献   

8.
人类认识和利用金属只有几千年的历史,而在这以前的几万年的漫长时期,则是用石头、木头和骨头来制做劳动工具.这就是石器时代.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是金、银和铜.这些金属常以自然状态存在,外表特征很容易鉴别,同时不需加工处理就可以利用.但它们都比较软,不能代替燧石或玉石等来制做刀、斧或锤之类的工具,而只能用作装饰品和生活器具.大约在六千年以前,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发现一种绿色的石头经过烧炼后可转变为钢.虽然铜比较容易开采和加工,但由于不够硬也不适于作劳动工具.后来,人类又开始炼银、铅和锡,同时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生态地质学内容及其与地质生态学的关系;描述了岩石圈生态功能分类,即生态地质理论基础。生态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生态地质系统中直接作用于某些岩石圈或作用于其表面的生物群,包括人类和社会。生态地质系统分为4种类型:自然实体、自然理念、自然技术实体和自然技术理念。文中也描述了生态地质系统在生态系统结构中的地位,同时论证了生态地质系统的形成因素,科学的调查方法及所有相关的标准和指标,以及此项研究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地质灾害概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地质灾害概说朱济成(北京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1地质灾害及其类型地质灾害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质环境(如山脉、丘陵、平原、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矿产、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等)由於遭受自然或人类活动的严重破坏而恶化,造成了人畜的伤亡和物质财富的毁损...  相似文献   

11.
环境地质或生态地质,是一门研究地质环境和自然媒介中各种成分之间天然联系的学科,它从许多方面来评价人类活动对这些联系的影响。“地质媒介”这个术语主要包括岩石圈的上部环境,其中有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相互作用,也明显包括各种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12.
湖北恩施渔塘坝自然硒的分布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硒在渔塘坝富硒碳质岩层及其附近的土壤、废弃“石煤”堆中广泛发育。渔塘坝自然硒的空间分布与富硒碳质岩层密切相关,其纵向分布整体与富硒碳质岩层的走向一致,局部地段呈片状或环带状;横向上沿着富硒碳质岩层的倾向方向,从二叠纪茅口组的碳质硅质岩层到吴家坪组的碳质页岩层,自然硒的发现由易到难。渔塘坝当前的地质环境有利于自然硒的形成和保存,且一旦在表生环境形成后将会在特殊的地段发生次生富集。但是,自然硒形成的地质环境一旦被人类活动打破,暴露于地表的自然硒也能够发生迅速的氧化而再次迁移,进入河流和当地居民的食物链系统。因此,渔塘坝及恩施地区广泛分布的富硒碳质岩层为硒中毒的发生提供了必要条件,当荒地开垦或开挖“石煤”等人类活动为自然硒的氧化和迁移提供充分条件时,硒中毒的发生仍将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3.
钟其 《浙江地质》2008,(2):42-44
资源环境问题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伴生问题,广义是包括一切形式的资源环境情况恶化或是对生物圈、大气圈造成的一切不利影响。人类社会经济社会的发展,总是需要消耗一定的资源环境作为支撑和依托,并且这种消耗,对于资源环境而言具有负面意义。虽然人类在与自然进行的漫长斗争中,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辉煌胜利,然而每一次辉煌胜利的背后,自然界都以它特有的形式报复了人类。  相似文献   

14.
全球变化及其相关科学概念的发展与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回顾全球变化科学产生和发展历史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全球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全球环境变化、地球系统科学在概念和内涵上存在混淆的情况,就全球变化等概念的内涵、产生的过程及其联系进行了综述、分析和比较。提出全球变化是指对人类现在和未来生存与发展有重要的直接或潜在影响、由自然因素或人类因素驱动在全球范围内所发生的地球环境的变化,或与全球环境有重要关联的区域环境的变化。气候变化和全球环境变化的研究范畴包含在全球变化之中,但又各有其关注领域和交叉部分;而地球系统科学是解决全球变化问题的科学理念、思维方式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伴随人类的巨大建设,对自然与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同时,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包括地质灾害)也给人类带来灾难.保护自然、保护自然环境、防御自然灾害,已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在20世纪后半叶,逐步发展创建了环境地质学.  相似文献   

16.
地质科学基础研究稳定发展的几个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质科学是研究地球的基础学科之一,其目的在于丰富人类认识地球的知识,掌握自然发展规律为人类服务。这就决定了它与其他基础科学一样,具有积累性、探索性和开拓性的特点,需要长期稳定发展的过程和社会环境。然而,地质学在不断丰富人类知识的同时,可为人类社会发展寻找更多的不可再生资源,并对改善环境、防治灾害提供科学依据。历史经验表明,地质学的广阔应用前景和社会发展急需,既可促进地质学的发展,但又最易使其基础研究受到冲击或被忽略,这是我国地质基础研究长期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在高强度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产生全方位深刻影响下,干旱灾害已经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自然灾害,而成为自然-人为复合灾害。人类活动通过改变大气成分(主要通过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或区域性水循环过程的变化,导致气象干旱时空特性变化,从而间接影响到水文干旱的形成发展;通过改变河流蓄存状态与水力联系(主要通过蓄、引、提、调水工程)以及用水特性变化,改变河流与地下水系统调蓄功能与产汇流过程,从而直接影响到气象干旱向水文干旱的传递过程以及水文干旱的发展过程。考虑自然和社会水循环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揭示人类活动对干旱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干旱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论自然灾害和环境效应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自然作用和环境效应有其两面性,即破坏和改造环境,自然灾害是自然过程中的顶点事件,并造成对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冲击和破坏,致灾过程是环境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积累及释放过程,并以不同的强度和频率或成灾潜势而分类,灾害的识别和预测以及前兆事件的判定是自然灾害研究的核心,完善的预报系统和有效的抗灾对策是减轻灾害的环境影响的重要措施,灾害风险评估是损失分析的重要环节,全球性事件和极端事件对环境的巨大影响向人类发  相似文献   

19.
束昱  王璇 《岩土工程师》1996,8(1):16-20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取得了辉煌的工业文明,同时以失去人类与之和谐相处的自然环境为代价,也伴随产生了威胁人类生存的巨大破坏力,并引起了人类的普遍关注,成为人类发展的全球性问题,诸如人口问题、土地问题、粮食问题,水资源问题、矿物资源问题、生态问题、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 地面沉降是在自然或人类工程活动影响下,由于地下松散土层固结收缩压密作用,导致地表发生的下降运动,具有发育过程缓慢、短时间不易察觉、波及面积广、不可逆等特点。浙江省地面沉降主要是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所致,主要发生在杭嘉湖平原、宁波平原、温黄平原和温瑞平原等滨海四大平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