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近海生态系统食物产出的关键过程及其可持续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启升  苏纪兰  张经 《地球科学进展》2005,20(12):1280-1287
围绕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我国近海生态系统食物产出的关键过程及其可持续机理”,介绍了海洋可持续生态系统研究对我国社会与科技发展的意义、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预期目标,以及研究实施计划。该项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从人类活动和自然变化两个方面认识我国近海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与产出功能,量化其生态容纳量及动态变化,预测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和易损性,寻求我国近海海洋可持续开发利用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湖泊蓝藻水华生态灾害形成机理及防治的基础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湖泊具有供水、渔业、旅游、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平衡等功能,是支撑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但是近30年来,湖泊富营养化所导致的蓝藻水华频繁暴发,生态灾害事件频发,严重影响湖泊功能的发挥, 制约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针对国家在保障区域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保护人民健康及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的重大需求,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湖泊蓝藻水华生态灾害形成机理及防治的基础研究”于2008年7月正式立项。项目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包括:①湖泊蓝藻水华主要衍生污染物的形成机理、迁移转化规律和毒理效应;②蓝藻水华导致湖泊生态系统结构变化和功能退化的机理;③蓝藻水华生态灾害评估及调控机理。针对上述科学问题,项目以蓝藻水华污染物的产生、湖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响应以及生态灾害的评估与调控为研究主线,重点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①蓝藻水华衍生污染物的产生及其环境过程;②蓝藻水华衍生污染物的毒理效应与生态和健康风险;③蓝藻水华导致湖泊生态系统结构变化与功能退化的关键过程和机制;④蓝藻水华灾害治理和调控的的技术原理和途径。项目的实施和完成将为我国湖泊蓝藻水华生态灾害的预防与控制提供理论和技术原理支撑。  相似文献   

3.
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与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22  
围绕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东、黄海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介绍了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对我国社会与科技发展的意义、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以及实施计划。该项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弄清我国近海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服务与产出,量化其动态变化及生态容纳量,预测生物资源的补充量,寻求可持续开发利用海洋生态系统的途径。使集中多种机制于一体并具陆架特色的我国近海生态系统力学理论体系和研究队伍进行国际先进行列。  相似文献   

4.
黄淮海地区湿地水生态过程、水环境效应及生态安全调控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围绕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黄淮海地区湿地水生态过程、水环境效应及生态安全调控”,介绍了湿地水生态过程、水环境效应和生态安全调控研究对我国社会与科技发展的意义、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总体方案。该项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发展一套集河流、湖沼、河口等湿地系统组分于一体的湿地系统层面上的湿地学理论,解决我国湿地研究面临的一系列基础科学问题,有效协调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湿地保护之间的矛盾,为建立不同目标下湿地系统整体调控模式,构建生态、社会和经济相互协调及环境友好型社会体系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生态系统方法( Ecosystem Approach ,EA)”不是一种具体的生态系统管理方法,而是一种综合各种方法来解决复杂的社会、经济和生态问题的生态系统管理策略。它提供了一个将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应用到具体管理实践的科学和政策框架。回顾了生态系统方法的产生及其概念的发展和演变,揭示了生态系统方法与生态系统管理之间的联系,介绍了生态系统方法在自然资源管理和流域综合管理方面的应用,可为我国的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李晓红 《地下水》2022,(5):292-293
以渭河陕西段综合治理工程为例,通过对陕西省渭河流域综合治理思路、治理成效、治理效益进行总结评价,归纳治理中存在问题,提出具体治理对策建议。分析认为:渭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获得了良好的生态保护成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显著,基本实现“河清、水畅、岸绿、景美”的治理目标。综合治理中仍然存在洪涝灾害严峻、渭河水质污染现象频发、监督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及水土流失制约流域生态系统稳定等问题。针对存在问题,从治理洪涝灾害、改善水质、加强科学监督管理和建立统筹治理措施等方面提出具体对策建议,为巩固渭河流域生态治理成果及促进沿渭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观测试验与水—生态集成管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黑河流域水—生态—经济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流域生态—水文观测试验与流域水—生态集成管理”做了概要论述。认为流域水循环、生态水、集成水管理三大科学问题的解决必需加强该领域的研究;结合黑河流域的前期基础、研究现状和能力建设,提出了近期研究的4个领域:流域水循环、水平衡与可利用水资源;流域生态—水文过程与生态环境用水;人类活动驱动的流域水—生态系统演变;流域生态—水文野外平台与流域集成环境。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对该方面研究的方法论和技术难点亦做了简述。  相似文献   

8.
全球岩溶生态系统对比:科学目标和执行计划   总被引:88,自引:4,他引:88  
由我国提出的新的国际地质对比计划“全球岩溶生态系统对比”(IGCP 448)已于2000年初由IGCP科学委员会批准,在2000-2004的5年中执行。该项目的科学目标是:对比全球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宏观岩溶生态系统,揭示其形成机理;对比不同地质条件下微观岩溶生态系统,揭示其对物种选择的影响,为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重建良性生态系统探索新思路,从地理,地质角度对比地下岩溶生态系统;研究岩溶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5年中除40余个参与国将作好本国岩溶生态系统研究作为全球对比的基础外,还将重点联合考察罗马尼亚,巴西,中国,西班牙,法国,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的典型岩溶区,并作深入对比研究,IGCP448的核心科学问题是岩溶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对如何利用我国地域优势和组织该多边国际合作计划的有利条件,进一步做好我国岩溶生态系统研究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9.
榆林作为陕北地区国家能源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30余年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煤炭资源开发不可避免地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采空区塌陷、土地与水资源破坏、生态退化等诸多问题,且目前因煤炭规模开发的负面效应持续加剧着矿区水资源、土地资源的破坏以及生态系统韧性的下降,已然威胁到榆林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国家能源资源的长远安全。多年来,榆林煤矿区在地质环境治理方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但目前仍然呈现出整体效果不显著、基金使用率低、实施阻力大、系统设计受限、顶层规划缺乏等“五个问题”的困境,多元化治理模式和相应的政策机制也尚未形成合力。为解决这一实际,本研究在剖析煤矿区生态问题现状及生态修复工作面临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结合煤矿区治理现状及乡村高质量发展需求,创新形成了“1个目标、2个底线、3个空间、4种模式”的榆林市煤矿区综合治理系统性解决策略,建议了3项创新机制以及“三步走战略”的具体实践路径,总结了适用于榆林煤矿区生态修复+N的综合治理模式清单,最后从政策、技术、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研究结果有助于为下一步系统性、整体性指导榆林市各煤矿企业开展矿山生态保...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主要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安全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生态系统服务是国际生态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表现出向生态系统服务机理和区域集成方法两大方向发展的趋势.开展陆地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是生态系统恢复、生态功能区划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国际前沿,以主要陆地生态系统为对象,"中国主要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安全"项目拟解决3个科学问题:①生态系统结构-过程-服务功能的相互作用机理;②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尺度特征与多尺度关联;③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的指标与模型.通过上述研究,发展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为国家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1.
生态问题的社会经济检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是造成生态问题的主要和根本原因,生态问题又反过来冲击社会经济,因此必须从社会经济的视角来检视生态问题。国际学术界对"人类世"概念的认同,以及"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和"未来地球计划"的执行,都表明对当代生态问题进行社会经济透视的重要性。生态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经济问题,需要从社会、经济、政治的角度去认识,于是产生了政治生态学、"公地的悲剧"以及社会—生态系统分析等理论。以社会经济的视角检视生态问题的制度因素和退化生态系统治理,表明需要加强从社会经济方面寻求根本解决途径的研究,以助力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使退化生态系统走上"以自然恢复为主"的轨道。为此,生态问题研究要在体制与政策变革、发展模式转型以及科学技术创新3个层面上寻求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中国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演变与调控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6  
从中国西部干旱区的界定、自然条件特点的分析出发,结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指出进行该区生态环境演变与调控研究的重大意义。提出了在时间序列上进行生态环境演变研究,在空间结构上开展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生态过程研究,在时空耦合界面上探讨重大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生态系统的调控与管理研究的思路。并从生态环境形成演变、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及生态环境管理等方面探讨了研究工作的技术路线。同时,指出了主要研究内容和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以及将要实现的研究目标。  相似文献   

13.
冉浩然 《地下水》2022,(5):309-311
为探究甘肃平凉市崆峒区河道建设管理问题状况,基于崆峒区河道现状,对河道生态建设管理中的问题进行总结,提出远期发展对策。分析结果认为:崆峒区河道生态治理中主要存在突出工程效益,忽略了河道生态赋性及水系连通和护岸的景观价值,大部分护岸工程均为砼挡墙式结构,“渠化”“硬化”过多,河流水域岸线管理基础薄弱等问题。针对河道治理及管理问题,应从重视河湖水系连通、河道生态修复和保护、注重护岸的景观价值及水文化元素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和加大河道管护的资金投入机制等方面加强治理及管理,补齐河湖监管的短板弱项。分析结果为后期河道建设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我国岩溶资源环境领域的创新问题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袁道先 《中国岩溶》2015,34(2):98-100
中国岩溶地区资源环境问题突出,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创新不仅有助于解决和应对岩溶地区的资源环境问题,也将推动岩溶科学的发展,服务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今后的岩溶研究应当落实地球系统科学在岩溶学中的应用,发挥我国岩溶研究的地域优势,探索我国岩溶关键带的特征和重要过程;加强岩溶作用应对全球变化、岩溶碳汇速率和稳定性的研究,建立应对极端气候的长效机制;考虑古纬度和古气候对古岩溶形成的影响;深入探索微生物对深部碳酸盐岩岩溶形成的作用;系统梳理和总结我国第一期石漠化治理工程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指导下一步的治理工作;思考从南北方岩溶分界线的角度开展岩溶自然遗产地的申报工作;将现代大数据等技术运用到岩溶资源环境、水文地质研究中,做好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和应对资源短缺问题的研究,服务国家需求。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是人类共同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世纪,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环境已成为我国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城市地质以调查研究和解决与城市建设及发展有关的各种资源、环境等地质问题为基本任务.它随时代发展和国家需要侧重点有所不同.当前我国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历史阶段,城市地质主要任务更是要强调环境问题,环境地质--工程地质的重要性日益提升.本文从城市化、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视角出发,认为当前城市地质主要方向和思路是城市地质--环境地质--着重解决城市环境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问题.目标是解决城市安全特别是城市环境土工安全问题,为城市防灾减灾与城市生态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6.
城市环境水体生态规划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亮 《水科学进展》2005,16(6):784-787
对城市环境水体生态规划的目标、原则及要求进行了分析,并对城市环境水体生态结构设计的方法进行了讨论.利用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在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平衡的基础上,根据环境水体的地理位置、不同的功能要求、不同的利用方式、不同的开发潜力,研究生态功能区划、环境水体生态分析,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对城市环境水体进行综合规划.通过水体生态系统的结构设计,实现城市环境水体的生态功能和目标,构建良性的、完整的及可持续利用的水体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7.
吴起县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是涉及多行业的大型综合性项目。项目区开展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农田生态功能提升工程、水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工程,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与保障功能显著增强,相关机制日趋健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显著提高。本文结合陕西省吴起县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旨在探究行之有效的生态修复综合治理模式,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及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我国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研究计划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国家海洋局于2005年启动了为期5年“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研究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建立具有我国海洋生态特征,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定量模型和服务价值计算方法,并基于GIS技术开发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系统,应用于评估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大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和11个沿海省市区的近海服务价值,同时评估赤潮、病原生物和外来种导致的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为实现人海和谐的海洋开发产业布局和用海活动提供定量评估技术支持,为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管理提供理论支撑。目前,该计划已经建立了我国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类体系、服务功能量化指标和服务价值计算指标体系,完成评估软件系统的设计。  相似文献   

19.
承载力概念的演变及西北水资源承载力的应用框架   总被引:61,自引:6,他引:61  
程国栋 《冰川冻土》2002,24(4):361-367
研究了承载力概念的历史, 特征和缺陷及其应用背景和条件,对承载力对环境问题的理解提供了新的思路. 将承载力概念的变化划分为3阶段: 1)萌芽阶段,环境容纳能力概念的提出; 2)发展阶段,容纳能力概念中强调资源和环境与种群增长之间的状态均衡; 3)完善阶段,承载力的概念强调人文价值选择,追求的目标,强调生态和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对生态经济系统良性发展的一种支持能力,承载力的估计变为一种范围估计. 承载力概念应用在与人文活动及人文目标等有关的领域的时候,是一个复杂的规范概念,受生态系统的动态演替规律,人类价值取向,目标体制背景及管理措施等的影响. 最后,在分析总结我国已有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生态经济系统的背景下,提出了新的水资源承载力概念,分析了水资源承载力的特征和研究方法,并提出了西北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区域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具有多台站联网观测、多源异构数据、多模型综合分析、跨领域科学家协同工作等特点。以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为基础平台,论述建立碳循环科研信息化环境(e-Carbon Science)的迫切性,系统阐述e-Carbon Science的目标、组成、关键技术及研究进展,构建了由"四环境(碳循环数据集成与服务环境、模型模拟环境、可视化分析环境、科研协同工作环境)、三系统(站点、区域、全国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评估应用系统)"组成的ChinaFLUX e-Carbon Science,形成ChinaFLUX通量数据采集—传输—存储—管理—处理—可视化—共享服务的一体化系统,实现不同尺度的碳收支快速评估与模拟,支撑并促进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和生态信息学发展,对我国野外台站网络信息化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