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墩差测量和仪器差测量是一个标准地磁台中最基本的工作,是观测资料质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首要条件。长春台于2009年6月6日和9月1日两次对墩差进行了测量和校正,4月24日对主工作仪(Mingeo—DIM)和第Z.I作仪(CTM—DI)进行了仪器差测量,本文论述了测量的方法步骤和对结果精度评估。  相似文献   

2.
讨论了满洲里地磁台墩差与仪器差检验的必要性,实施的方法步骤及所取得的成果,并给出了D,I,F,H,Z等要素的仪器差及墩差的校正公式.文章明确指出,凡需要更换仪器或墩位的台站,在此前后均须进行仪器对比观测和墩差测定,以保证观测数据的长期衔接.文章首次指出,为监视记录仪、记录墩的长期稳定性,一个标准地磁台不仅要测定绝对观测室内各墩位间的墩差,还须测定记录墩和观测墩之间的墩差.  相似文献   

3.
抗差估计的初值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L1-范估计的工值和LS估计的平差值作为抗差估计的初值进行了比较,指出了ρ函数是严凸函数时,二者无明显的区别。因为LS估计简单且易于计算,因此建议用LS估计的平差值作为抗差估计的初值。  相似文献   

4.
5.
本文通过探头在不同高度下对比测量,获取了大量的点位差数据。结果表明,约65%的测点探头高度变化对点位差没有明显影响。35%的测点影响较大。作者认为点位差的变化是流动地磁测量中的一种干扰因素,因此对变化原因进行了讨论,并提出选建磁测点及野外磁测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拉科斯特重力仪测量平差中的相关问题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相似文献   

7.
8.
9.
抗差自适应Kalman滤波算法中,抗差等价权矩阵和自适应因子的计算,要求观测信息具有多余观测量且准确可靠,但在动态变形监测应用中,通常滤波观测值仅为三维坐标且存在较强噪声和粗差的影响。为此,先对该算法中的自适应因子和抗差等价权矩阵的计算进行研究和改进,然后计算了某高速公路边坡的GPS动态监测数据。结果表明,抗差自适应Kalman滤波能够有效地抵制动态变形监测中观测值异常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高精度重力测量平差及其软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绍府  刘冬至 《地震》1991,(4):57-66
  相似文献   

11.
MATLAB软件在测量平差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如何作用MATLAB软件处理观测数据,MATLAB是目前在大学和研究构造广泛应用的一种数值及图形工具软件,它的特点是语法结构简明,数值计算高效,图形功能完备,特别适合非专业编程人员完成数值计算、科学试验数据处理等任务,给出了一个水准网无约束平差算例及其源程序。  相似文献   

12.
对地震编目工作中遇到的影响地震精确定位的台站钟差问题进行了分析。通过准确识别台站钟差并对其原因进行探讨,提高了地震编目产出数据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双差定位方法在山东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运用双差定位法和波形互相关技术,对2003年6月5日发生的青岛震群和1974年以来的潍坊(36°~37°N,118°~120°E)地区发生的地震进行重新定位,同时使用多种震相,对深度进行控制。并对GENETIC遗传算法、交切法和双差定位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较传统的定位方法得到的结果可能更切合实际,在山东地区的应用得到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论大地监测网结合先验信息的平差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16.
华雨淋  吕彦 《地球物理学报》2019,62(8):2982-2990
利用云南腾冲火山地区15个固定台站记录到的7923次地震的P波到时资料,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腾冲火山及周边地区地壳及上地幔顶部三维P波速度结构和地震重定位结果.研究发现,腾冲火山区域地壳内存在明显的地震波低速区,P波速度低于整个区域地壳速度平均值超过15%,上地幔顶部存在规模较大的低速异常区.推测腾冲火山地区存在较大规模的地幔热物质上涌以及向地壳的侵入,热物质在地壳内以岩浆囊形式存储,并且壳内岩浆囊之间可能存在岩浆通道.通过联合反演获得的地震重定位结果显示,丛集地震位置更加集中,其展布特征与断裂构造具有显著的对应关系,表明研究区域断裂构造比较活跃.获得的高分辨率三维P波层析成像结果,为进一步认识火山地区岩浆存储特征以及地震分布与区域构造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地震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运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2年7月江苏省宝应县4.9级地震序列重新精定位.精确定位结果与原始定位结果比较发现,精定位后震中位置更加集中,呈条带状分布,与现场烈度保持一定的相似性,震源深度集中于10 km与14 km附近两个区间,相比原始定位结果更加收敛.  相似文献   

18.
精密测定地磁台观测室内的墩位差,它对于统一标准、仪器比较、验收仪器,实现观测工作正常化,标准化至关重要。地磁组于1993~1996年在北京台3#与5#观测墩上,连续4年使用G856质子旋进式磁力仪测定地磁总强度F21次,笔者对774个数据进行了统计,其结果是,3#与5#墩之差值ΔFB(3-5)=-3.57nT,标准偏差SF=±0.45nT。并对墩差的测量方法、复测次数、以及数列与数据组的选择进行了有益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太原盆地及周边地区双差层析成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山西断陷带位于鄂尔多斯与华北地块交汇处,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强震活动带之一,尤其是断陷盆地中部区域,6级以上地震频发.本研究旨在揭示忻定盆地中南部、太原盆地及临汾盆地中北部交汇处的深部结构特征,分析盆地的形成和演化,探讨该区域孕震环境.利用山西地震台网观测数据以及固定地震台站融合流动台站得到的地震数据,共7455个地震事件,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了太原盆地及周边地区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及精定位结果.层析成像结果显示,忻定盆地、太原盆地的中上地壳为明显的低速异常,被高速的石岭关隆起隔开,深部结构特征相对简单.太原盆地、临汾盆地及灵石隆起之间的深部结构特征较为复杂,反映了两个盆地演化过程的复杂性.穿过忻定盆地的速度剖面显示,在中地壳存在明显的低速异常体,且大部分地震都发生在该低速体上方;穿过太原盆地北部的剖面显示,该区域在20~25 km深度范围内有较密集的地震分布,并勾画出交城断裂呈犁形的断层特征;穿过太原盆地中部的剖面显示,太原盆地自西向东沉积层逐渐减薄;穿过临汾盆地的剖面揭示,汾东断裂在浅部倾角较陡,随深度增加倾角逐渐变小,倾向向东.  相似文献   

20.
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内蒙古中部地区符合条件的地震事件进行重新定位,得出该地区较精确的震源深度。重新定位的结果表明,内蒙古中部地区地震震源深度较浅,主要分布在6~10k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