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体质根植于先天本基,养赖于后天培育,中医理论体系在其发展源流中贯穿体质理论,论治中注重体质作用,在中医体质学说指导下,正确选择舍证从体论治、舍体从证论治及证体合辨论治利于精准治疗。希望《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进一步细化,实验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拓展,学术研讨更加注重其科学性与临床实用性,以推动中医体质学说更加深入地发展。  相似文献   

2.
《医贯》是明代医家赵献可的代表作,本文以《医贯·喘论》为切入点,从外感、内伤两个方面分析喘证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诊治思路,并浅析其独特的命门学说在喘证治疗中的体现,分析赵献可与众不同的命门学说理论和实践观点,为今人研究相关内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培养基层中医康复人才是国家提高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需要,培养“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的基层中医康复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我校以依托行业为基础,搭建中医康复医教协同“双主体”育人平台、开展广泛专业调研,了解人才需求及岗位胜任力、对接职业岗位,深耕基层中医康复人才培养内涵、立志立德立行,夯实扎根基层就业思想为实施路径,进行了医教协同理念下培养基层中医康复人才的实践研究,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达到为“健康湖南”培养中医康复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对津沽疮疡学术流派治疗下肢复发性丹毒的思路进行了初步探讨。笔者通过跟师学习津沽疮疡学术流派及中医疡科心得派学术思想,将三焦辨证与治未病思想相结合,提出对下肢复发性丹毒分为未病、既病、愈合3个阶段分期论治。丹毒发病初期应重清热化湿、益气健脾、宣畅气机,以防治湿邪缠身,同时应防止病轻药重损伤脾阳,湿邪黏腻,应徐徐除之;初期热毒症状消退后,应重宣畅三焦,以利湿除邪为主;后期在清除余邪时以利水消肿、温补脾肾为主,辅以活血行气之法,扶助正气,抵御外邪,防止其反复发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中医古籍挖掘孟河医派费氏治疗慢性咳喘的用药规律。方法:从《孟河四家医集》中筛选费伯雄、费绳甫治疗慢性咳喘的医案,建立方药数据库,运用Excel进行药物频次、性味、归经分析,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 3.0进行药物关联分析,采用词频分析法对特色用药进行研究。结果:纳入54首处方,涉及121味中药,高频药物23味,药性以寒、温偏多,药味以苦、辛、甘居多,归经以肺、胃、脾、肾经居多,治疗慢性咳喘的核心处方为苦杏仁、炙麻黄、浙贝母、黄芩、前胡、炙紫菀、紫苏子、莱菔子。词频分析显示,寒证在核心处方基础上加细辛、五味子等治疗,热证用桑白皮、天竺黄、鱼腥草等治疗,虚证根据不同脏腑之虚治疗,重视调理脾胃,瘀证用丹参、银杏叶、水红花子、矮地茶、川芎、地龙等治疗。结论:孟河医派费氏治疗慢性咳喘,以肺虚痰伏为基本病机,以宣肺止咳、化痰平喘为治疗大法,注重寒、热、虚、瘀的不同,用药寒温并用、散中寓收,体现了其醇正和缓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6.
湖湘医派在湖湘独特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生活习惯下,或根植于湖湘地域,或与外来医学交融,或传承少数民族医药,又融汇哲学思想、船舶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本文基于江南长沙卑湿-水寒土湿木郁-五气之郁或五志致郁-向阳门第居住及香辣食性特点-辛香药物三因制宜治疗的逻辑链,从湖湘人们居住、食性特点以及地方常见病、多发病辨证论治角度,阐述了湖湘医派的地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来源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已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149例患者进行调查研究,对患者病情进行详细询问,结合中医四诊合参,重点观察患者的舌脉、面色等表现,对RA患者进行分型判定,旨在探讨其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同时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初步探讨RA各证型的相关中医病证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8.
中医经典学说是中医之根,对中医学术发展和临床诊疗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从目前的教学模式现状来看,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笔者建议在教学方法上开展多学科合作模式,包括采取中医经典教学理论与中医内科学具体病证相融合加深学生对具体病证的中医学认识、以完整的理法方药理论体系为基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中医临床思维、教学中围绕病案组合病因、病机、证候、治则、处方、施药、调护等多方面内容,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对具体病证的整体观。  相似文献   

9.
《韩氏医通》系明代四川名医韩懋所著,共二卷,包含医论、医案及处方用药,为综合性医书。韩氏精通易理,擅长以易释医;临证三因制宜,辨证施治,遵古而不泥古;重视辨证及记录诊疗信息,创新中医病案规格;药有专攻,注重炮制,善用血肉有情之品;组方精当,剂型丰富,创制交泰丸、三子养亲汤等名方。此外,该书蕴含鲜明的医学人文精神,体现韩氏的独到见解。《韩氏医通》理论精湛,求真务实,其学术思想值得后世研究与传承。  相似文献   

10.
五运六气学说的发展史有一段空白时期,即在王冰发现“七篇大论”遗文之前的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致使有学者提出了运气学说始于王冰的观点。笔者通过研究王冰之前的文献,发现这段时期并非空白,由于当时的朝廷对运气类书籍管制甚严,运气学说受当时道教特点及秘密传播形式的影响,使其未得到公开与传播。而通过详细的梳理与考论可知,运气七篇大论虽然始见于唐代,但在之前就已经有了丰富、完善的理论体系,并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且直接影响了张仲景医学思维和辨证体系的创立,在防治重大传染性疾病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积极探索本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采用“规培”基地医教协同的方式,包括符合实际的精品课程设置、重视医学人文教育、加强临床技能实践培训、加大培训考核力度、加强对经典及传统文化的学习等多个方面。目前已经培养了一批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高人文素养、扎实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并能独立、规范地承担本专业常见多发疾病诊疗工作的中医临床医师队伍。  相似文献   

12.
防治学说是关于疾病预防、治疗原则的理论,是连接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的中心环节,蕴含着丰富的防病治病思想和传统文化知识。以术载道、以道驭术,教师在防治学说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情分析和课程教学规律,道术兼备、深化内涵,将知识传授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职业认同感,感悟文化和培养中医思维,对于实现“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目标和落实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肠道微生态的研究被认为是打开中医奥秘之门的钥匙,备受中医药学者关注,与机体物质代谢和免疫关系密切。胃气学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之一,中医学认为“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的强弱决定人体的健康及疾病发生发展与预后。胃气学说与肠道微生态理论都是以解剖学的胃肠道为基础,其实质是整体观念在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中的体现,均参与物质的代谢、机体的防御,与舌苔的形成和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14.
通过梳理“补土伏火”的理论源流,探析其理论内涵和机制,并整理其中代表性医家的应用经验。火热病证在临床上多见,除了清热滋阴等常用治法,补土伏火也是重要的治疗原则。补土伏火学说起源于《内经》,经张仲景、李东垣、郑钦安、尤在泾等多个时期医家的发挥运用而逐渐成熟,其主要内涵是通过补益脾胃,治疗与脾虚相关的内生火热疾病,具体方法为补气实脾、温阳暖脾,用于治疗土虚火乘、土虚火浮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15.
浅论江苏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路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促进江苏海洋空间资源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使江苏沿海开发步入科学发展道路,根据江苏沿海海洋空间资源的优势及其开发中面临的诸多挑战,从江苏沿海独特的港航空间资源、岛屿空间资源以及滩涂和沙洲空间资源等条件着手,提出江苏沿海空间资源一系列的开发路径,为江苏沿海新一轮开发提出更有力的科学依据和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6.
地缘政治分析一直是认识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视角,近百年来的各种地缘政治理论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世界各国的地缘政治战略。在地缘政治学说各流派中,尤其以马汉的"海权论",麦金德的"陆权论",  相似文献   

17.
多囊卵巢综合征可归属于“不孕”“月经失调”“闭经”“癥瘕”等中医病证范畴,病位位于女子胞,主要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与心、肺亦有一定联系。湖湘针推学术流派的主要学术思想为“五经配伍”,主张通过“针经治脏”以达到调和脏腑的目的。本文从湖湘针推学术流派“针经治脏”的角度阐述针五经、调五脏论治多囊卵巢综合征,为针灸治疗本病提供新的临床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8.
古有明训:“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中医药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精髓,其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谨守病机的“辨证观”、燮理调平的“中和观”、养生防病的“未病观”等核心理念,既可用于临床救死扶伤,亦可用于国家施政谋略。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在诸多重要讲话中多次熔铸中医观用于治国理政,尤其在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反腐败应扶正祛邪,不能养痈遗患”,要“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可见,中医文化中的诸多理论与廉政文化内涵高度契合、相融相通。为此,本刊特约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党委书记、一级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本刊主编秦裕辉教授撰写“弘扬中医文化精髓、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一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取文献计量和社会网络可视化的方法分析骨伤科手法流派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核心学术团队,并总结其学术思想。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公开发表的骨伤科手法流派治疗LDH的研究文献,检索日期为自建库至2022年6月1日。数据信息的提取使用NoteExpress V3.0软件,核心作者和学术团队的评定采用普赖斯定律(Price Law)和综合指数相结合的方法,数据挖掘的结果采用Netdraw 2.141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并探讨各团队的学术思想及研究方向。结果:共纳入5170篇文献,确定综合指数>150的核心作者115名,可研究的学术团队6个,分别是张军团队、李义凯团队、房敏团队、吕立江团队、黄锦军团队、张晓刚团队。结论:6个学术团队基本反映了当前中医骨伤科手法治疗LDH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各团队治疗LDH的手法方式虽然各有侧重,但其大部分传承于特定的传统骨伤手法流派,且注重中医相关理论。骨伤手法治疗LDH在当代虽是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如何更好地发展骨伤手法,仍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相似文献   

20.
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中医临床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规培人才的培养质量受到诸多困境与因素的影响,包括培养理念严重弱化、学习模式趋向西化和考核评价流于形式化等,根源在于规培医师中医思维尚未有效构建。中医思维的形成与培养,关键在于经典医籍的“学”与“考”。中医经典是学习、体悟与应用辨证论治诊疗思维的源泉,而辨证论治的主观性、个体性、差异性特点,成为限制中医诊疗传承与创新的瓶颈。突破关键在于提升诊疗信息的客观性、准确性、规范性。迎合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进行中医规培经典数字化转型探索,提出重塑经典教育共识的新理念,经典数字化学习的新模式以及经典数字化考核的新导向,为培养中医特色的临床人才提供新的对策与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