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地理教学》2007,(1):47-47
德国科学家在15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报告称,目前人们对气候变化导致的未来海平面上升程度估计不足。根据最新推测,在全球变暖的大趋势下,到2100年,海平面最多可升高1.4米。  相似文献   

2.
《地理教学》2006,(4):48-48
美国宇航局和德国航天中心曾发射“重力恢复与气候实验”项目卫星。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科学家对该项目卫星搜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2002年4月到2005年8月之间,南极冰原每年融化大约152立方公里。这些融化的冰每年会使全球海平面上升约0.4毫米。  相似文献   

3.
《地理教学》2010,(7):60-61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报告指出,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是导致近50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世纪末全球气温将上升2℃。对这一为众多政治家和部分科学家广泛认可的观点,中国科学家、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钱维宏教授提出不同看法,他认为人类活动不是全球变暖的主因,  相似文献   

4.
南极大陆岩石圈结构和构造演化的研究,对于研究解决某些全球性构造和全球变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因而近年来受到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高度重视。1991年以来,我国地球科学家按照《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研究“八五”计划》的要求,继续在西南极乔治王岛及其它岛屿、布兰斯...  相似文献   

5.
《地理教学》2005,(10):48-48
美国科学家在新一期《科学》杂志上发表论说,北极圈内的湖泊数量在最近30年中明显减少。科学家认为,这一变化显然是由全球变暖引起的。  相似文献   

6.
罗朝华 《地理教学》1993,(2):8-8,15
正当人们为了保障自身利益而开始清理大气时,有些科学家意外地发现了污染的空气也从另一方面保护了人体健康。新西兰与德国一些科学家联合研究的最新成果表明,对流层中被污染的大气可以弥补因臭气的损失而造成的空洞,防止紫外线进入大气层。  相似文献   

7.
孙康  司月芳 《地理学报》2022,77(8):2113-2130
创新型人才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对促进区域创新和竞争力提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高被引科学家作为科研人员的杰出代表,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全球高被引华人科学家为研究对象,基于履历数据分析其流动,特别是工作阶段的流动特征;运用Heckman二阶段选择模型,对科学家工作阶段流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究复合的人口迁移理论在高端人才流动中的适用性。研究发现:① 高被引华人科学家的人才流动轨迹表明,科学家的移动迁入地主要是国内外的核心城市(度中心性较高的城市)。② 高被引华人科学家工作阶段流动主要发生在中国和美国之间,中国城市多为人才迁入地,美国城市多为人才迁出地。③ 复合的人口迁移模型对高被引华人科学家工作阶段的区位选择解释作用明显。④ 高被引华人科学家国内外城市移动选择的影响因素不同,科学家的国内流动受到地理距离的限制,而迁入城市的拉力是高被引华人科学家产生跨国移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地理教学》2006,(8):48-48
美国科学家在9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指出,他们在研究基因变化与气温升高之间的关系时发现,全球变暖正在对一些动物的进化产生影响。科学家已经在松鼠、鸟类和昆虫身上发现一些可遗传的基因变化,这些变化似乎是为了适应正在变得越来越热的世界。  相似文献   

9.
《地理教学》2007,(8):F0003-F0003
除了企鹅和海豹,冰天雪地的南极在我们的印象中就像是荒漠。然而,科学家经过三年的深海探索,发现南极冰雪附近的海域却是一个物种宝库,有700多个物种是人类以前所不知道的。这一发现颠覆了此前对南极海域缺乏生物多样性的猜测。科学家还认为,南极海域可能是全球所有海洋生物的发源地。  相似文献   

10.
司月芳  孙康  朱贻文  曹贤忠 《地理研究》2020,39(12):2731-2742
知识网络的空间结构特征与影响因素是经济地理学探讨的热点议题之一,以往研究侧重于产业案例的分析,主要关注国家和城市层面的知识网络,而对科学家等个人层面的网络研究较为缺乏。以2014—2015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为原始数据,筛选出高被引华人科学家,并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高被引华人科学家之间合著论文的数据构建知识网络,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高被引华人科学家知识网络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并运用负二项回归模型,从地理邻近性、社会邻近性、制度邻近性3个维度,探讨高被引华人科学家知识网络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① 高被引华人科学家知识网络存在核心-边缘结构特征,且具有小世界网络的网络特征;② 此知识网络呈现“小集聚大分散”的空间结构特征,地理邻近性作用明显;③ 高被引华人科学家知识网络形成过程中会受到科学家自身科研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地理距离和科学家之间的联系呈现负相关关系,地理邻近性的影响仍然存在,社会邻近性和制度邻近性均对知识网络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地理教学》2006,(10):45-46
近日出版的全球名科学杂志《新科学家》,在其封面系列章中,大篇幅报道了崇明生态岛特别是即将开工的东滩生态城镇的建设规划。在该提要中写道:“上海一处乡村可望成为具有全球意义的绿色城市样本。”《新科学家》杂志关注崇明,主要基于这样一个背景: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到明年,全球的城市人口将有史以来首次超过乡村,从而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城市时代。  相似文献   

12.
湿地在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变化中究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目前科学家正在研究,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湿地与全球变化密切相关。具体表现在:  相似文献   

13.
傅国斌  刘昌明 《地理学报》1991,46(3):277-288
自1985年世界气象组织(WMO)在奥地利召开全球气候增暖的专门会议之后,全球气候变暖对水资源及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成为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本文利用水量平衡模型,采取假定气候方案方法,分析了万泉河流域水资源状况对全球增暖的响应。结果表明:温度升高将明显导致区域径流量减少、年径流系列的不稳定性增强、土壤蓄水降低,同时径流年内分配也发生变化。为未来全球变暖状况下,区域水资源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地理教学》2010,(21):61-62
T—City是德国电信和德国城市腓特烈港共同进行的大规模生活实验室计划(2007~2012),旨在研究现代信息通讯技术,示范如何提高城市未来的社区和生活质量。该计划还集合了阿尔卡特集团、三星集团、德国城镇发展协会、波恩大学等组织,这是德国第一次由城市居民、公司、学校、科学家、医疗机构、城市管理者共同进行日常应用性的创新。  相似文献   

15.
试论中国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及其人类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83,自引:0,他引:83  
陈百明 《自然资源》1997,25(2):31-36
随着全球变化研究工作的深入,科学家逐步认识到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所引起的土地覆盖的变化也是全球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和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土地覆盖变化由土地利用所引起,而土地利用又受到人类驱动力的支配,为此必须揭示土地变化与社会驱动力的关系。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和全球环境变化的人文领域研究计划已共同制定了有关的研究议程,我国应积极响应,尽可能与之接轨,同时也要反映出中国的特点,其研究内容应包括:原因与覆被状  相似文献   

16.
《地理教学》2004,(12):45-45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近主办的有关研讨会上,与会的多国科学家再次警告说,全球海水的二氧化碳含量正在上升,从长期影响来看,它会导致海水的酸度增加。在此之前,美国《科学》杂志今年7月份发表文章指出,过去200年间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近一半已溶解到海洋中,致使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影响海洋生物的骨骼和外壳生长能力。  相似文献   

17.
《地理教学》2004,(12):44-45
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众所周知的问题,而它现在已经涉足冰雪覆盖的北极地区。一个专门研究北极气候变化的科学家小组8日宣布,气候变暖对北极地区的气候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正2016年2月2日,国际"全球共识年"(IYGU)启动仪式在德国耶拿举行。"全球共识年"计划源于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和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ISSC)共同推动的全球可持续性研究,旨在通过制定面向全球挑战的新策略来加强国际合作,重点是探讨个人在改变自然环境的作用。当今世界,地方行为对全球造成了日益显著的影响,这要求全世界共同关注一个事实,那就是每个人都在改变着世界。若要从地方维度对全球问题采取行动,就需要  相似文献   

19.
大陆漂移说     
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说(TheoryofContinentalDdrift)是解释地壳运动和现代大陆及海洋分布的一种假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于1912年提出。认为地壳是硅铝层漂浮在全球连贯的硅镁层上,硅镁层上无硅铝层之处是海洋。全球大陆在石炭纪以前...  相似文献   

20.
《地理教学》2007,(6):47-47
可能所有热心环保的人都会觉得,多种树就能帮助减少碳排放。但美国科学家最新发布的研究表明,如果在中高纬度地区植树造林,很可能会起到相反的效果,不但不能让地球降温,反而会加速全球变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