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中国城市职能的加强,在城市农业区域农业生产与空间结构必将发生重大变化。从外部市场条件与区域功能的变动演化两面对这种变化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从市场方面分析了农副产品生产所面对的市场层次特点以及当前生产与市场不适应的状况,迫切要求调整与改变农产品生产结构。  相似文献   

2.
农业产业化地域模式初步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曾尊固  熊宁  范文国 《地理研究》2002,21(1):115-124
农业产业化地域模式为适应于不同农业地域主导产品优势、市场指向、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民组织化程度的主要农业产业化模式。江苏省内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区域差异显,对不同地区农业产业化地域模式的形成与选择有重要影响。苏南地区宜以加工企业带动型、专业市场辐射型、主导产品依托型为主;苏北地区宜以中介组织服务型、多元参与型为主,在大城市郊区和出口农产品基地区也要着力发展加工企业带动型模式。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分析了烟台市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结构变动特点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不同阶段引起农业结构变动的主要原因和存在的问题。指出现阶段烟台市农业结构性问题是长期以来积累的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以及生产结构与资源结构的矛盾在多种因素影响下的全方位体现。提出了从市场需求出发,立足资源优势,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改善农业组织结构等新形势下农业结构的调整思路。  相似文献   

4.
国际都市农业发展的经验及其借鉴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蔡建明  杨振山 《地理研究》2008,27(2):362-374
都市农业是跳出农业、农村框架,从城乡统筹发展观看农业的新型理念。本文对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和新加坡,以及拉美和非洲一些国家都市农业发展的历程和经验进行了总结;对其不同的发展特征、组织形式、生产特点、营销与物流、功能作用和扶植政策进行了梳理。从城市进程和社会发展角度,认为都市农业是我国当前和未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实施方式。结合我国发展现状,都市农业的着力点在大城市地区和粮食主产区要有所不同;功能体现城市近、中、远郊区的需要;建设中需要鼓励发展都市农业企业和农业协会;加深产业现代化和专业化;疏通物流渠道;在城市规划、土地制度、产权制度、经营形式和科技推广等政策上需要给予支持和规范。  相似文献   

5.
在逐一考察和判断106国道沿线典型样带区农业发展现状和地域分异的形成条件及其主导因素基础上,构建了农业地域类型划分指标体系,利用研究区农村社会经济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首先,采用层次分析、SOFM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研究区划分为8个农业地域类型区。其次,界定农业地域多功能类型,从农产品供给功能、就业与社会保障功能、生态保育功能及休闲与文化传承功能等多维角度,构建农业地域多功能分区指标体系,并结合区位特征将研究区划分为8个主导功能亚区。最后,将农业地域类型划分结果与农业地域功能分区结果进行耦合与叠加,获得了106国道沿线典型样带区农业综合区划方案,并就综合区划方案的发展方向和不同类型区域发展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
洞庭湖地区农业功能时空演变的影响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业功能的时空演变规律和影响因素研究是引导地区分工、凸显地域价值、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科学依据。以洞庭湖地区24个县市区为研究区域,分别从粮食生产功能、就业与社会保障功能、生态保育功能和旅游休闲功能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农业功能变化时空差异诊断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模型对洞庭湖地区1997—2017年农业功能的动态变化过程、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 1997—2017年洞庭湖地区农业功能时空变化特征显著:洞庭湖地区粮食生产功能整体呈增强趋势,且中部地区增强明显;就业与社会保障功能整体呈减弱变化趋势,市辖区尤为明显;生态保育功能整体呈减弱趋势且变化幅度大,石门县、安化县等丘陵地区减弱明显,而洞庭湖中部平原区域增强;旅游休闲功能整体呈增强变化态势,石门县、桃江县等地区以及各市辖区旅游休闲功能大幅度提升。② 农业发展基础是农业功能演变的决定性因素,地区发展水平是农业功能演变的重要因素,生产环境质量是洞庭湖地区农业功能演变的基础因素;地区发展水平对农业功能演变的影响程度逐渐上升,生产环境质量因素的影响程度逐渐下降;各影响因子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农业功能时空的演变过程及结构受到多个因子共同影响,说明洞庭湖地区农业功能演变的影响因素存在显著的复杂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比较利益学说与农业地域分工和区域资源开发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资源开发利用既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又要坚持以比较利益为原刚指导地域分工和合理开发利用地域资源优势,使产业结构和区域发展方向与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地区生产优势相一致,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综合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的地域类型及调控模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提出了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地域类型的概念,依据城市与区域发展的要素、结构特点及发展机制的空间差异性,将吉林省划分出大城市地域、资源-工矿型地域、传统农业地域、边境口岸地域和环境脆弱地域五种类型地域。研究了不同地域类型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变相互作用的特点及变化趋势。并强调,大城市地域产业结构升级与职能扩散,资源-工矿型地域产业与城镇空间重构,传统农业地域城镇化的空间集聚,边境口岸地域产业与城市的地缘整合,环境脆弱地域产业与城市发展的生态化,是未来吉林省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地域类型的主要调控模式。  相似文献   

9.
作为大城市边缘区的新兴城市化地区,近年来凭借其用地空间广阔、限制因素少、区位条件好等优势而在许多城市尤其是沿海大城市的经济发展中迅速崛起,成为大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方向和引起大城市地域空间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主要力量地区。文章以天津滨海新区为研究对象,从城市地域功能、空间布局、空间联系等几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大城市边缘新兴发展城区地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变化的历史过程、现状格局,并对其未来发展的趋势进行了预测,指出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有待解决的矛盾与问题,以定性的宏观分析研究,为我国其他大城市地区的空间发展研究提供了一个较为典型的比较案例。  相似文献   

10.
论西藏农业生产的经济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藏是我国的高寒农业区,也是世界农业地理上一个十分独特的区域。本文分析了西藏农业生产条件,并从西藏农业生产特点出发,通过西藏农业生产的经济管理的可行性分析,以探讨农业生产持续发展中经济管理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刘本城  房艳刚 《地理科学》2020,40(10):1720-1730
以辽中南城市群为例,构建农业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时空差异诊断模型、回归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城市群农业地域多功能演变特征和地域模式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① 2006—2016年辽中南城市群农业多种功能演变具有不同特征,农产品供给功能增强,增幅较大县域集中在康平、辽中和宽甸的“L型”连接线上;经济发展功能增强,增幅明显县域分布在本溪的市辖区;社会保障功能增强,增强明显县域包括大连、本溪的部分县域;生态服务功能减弱,减幅明显县域主要是金州、双台子、兴隆台、昌图等区县;休闲与文化功能增强,增幅较大县域集中在辽中南城市群南部沿海区县。② 农业多功能演变受到稳定性因素和驱动性因素共同影响,不同因素的作用方向与强度不同。③ 辽中南城市群农业多功能演变可划分为5种地域模式,应有针对性的采取差异化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2.
环渤海地区农业地域功能演进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鲁莎莎  刘彦随  秦凡 《地理学报》2019,74(10):2011-2026
农业地域功能是农业地理学的重点理论问题之一,也是关乎粮食安全和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践课题。以环渤海地区为例,通过构建评价体系开展农业地域功能划分及其演进分析,利用空间计量模型诊断农业地域多功能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环渤海地区生态保育功能的空间集中度较高,农产品供给、就业与社会保障、文化传承与休闲功能则较低,4种功能空间格局具有显著规律性。② 农产品供给功能显著增强,主要分布区域向平原农区聚集;就业与社会保障高值区从内陆向沿海转移;山地丘陵生态保育功能有所增强;市辖区及周边的文化传承和休闲功能较显著。③ 农产品供给功能主导型县域集中于冀中南平原、鲁西北冲击平原、胶莱平原和辽河平原西部;社会保障主导型集中在燕山山麓平原、滨海平原、胶东半岛以及黄河三角洲;生态保育主导型集中在冀北坝上高原、燕山山地地区,以及辽西、辽东山地丘陵区和京津冀都市圈周边;文化传承与休闲功能集中于京津冀、辽中南和济南都市圈及周边;综合型位于鲁西南黄淮平原与鲁中南丘陵地区。④ 自然因素对农产品供给、就业与社会保障和生态保育功能的形成均具有显著影响;社会经济因素对4种功能的作用则具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3.
大城市(区域)是一种独特的地域类型,随着国土规划工作的发展,编制大城市(区域)的国土规划已经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本文首先从地域范围、国土资源的构成、国土开发利用的目的、国土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诸方面,分析了大城市(区域) 国土的特点。尔后,就大城市(区域)国土规划的目的、范围和性质、重点、深度,以及同其它专项规划的关系等问题,发表了看法。  相似文献   

14.
刘玉  冯健 《地理研究》2017,(4):673-683
城乡结合部农业因其所处的独特区位而具有非常显著与多元的地域功能。基于构建城乡结合部农业地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以北京为例测算了城乡结合部农业地域功能的实现程度。结果表明:近十年来,城乡结合部农业地域功能实现程度整体上呈现波动变化趋势,经历了下降—反弹—下降的变化过程。具体分析,受宏观经济、社会、技术等因素影响较显著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收入等指标上升明显,生态建设成效较突出;而农产品生产与供给、满足城镇居民休闲与娱乐消费需求和拉动就业等方面的功能较为薄弱且持续下降,城乡结合部农业融入现代城市产业体系,促进城乡经济交流等方面的功能与现实需求也不相符。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农业是地域性较强的问题,若离开区域讨论可持续农业,并不符合持续农业发展人地系统结构优势的基本要求。文章对可持续农业的地域性和地域体系的等级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可持续农业须立足一定的地域,构建良性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家业协调系统。将可持续农业地域体系划分为四类:自然地域类(N类型),行政地域类(P类型),经济区域类(E类型)及全球和区域组织类(G类型)。  相似文献   

16.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慧 《地理译报》1997,16(2):21-25
本文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出发,论述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与陆地系统科学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7.
农业区域开发为建设地理研究与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提供了新的领域。建设地理研究通过对农业区域开发的自然资源评价,为开展区域选择、项目布局、工程设计与实施提供定性、定量、定位的依据,从其研究的特有角度增强农业开发规划与布局的区域特色,直接参与农业开发项目的工程设计和实施,以地理学的方法切实解决农业区域开发过程中一般农业研究和工程设计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根据南方山区农业区域开发实践,建设地理应注重研究地理环境的微(小)地域分异、荒地资源的改造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村区域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和农村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在全国农产品呈现大面积过剩,农民增收困难的新形势下,山东省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新一轮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步提高,文章通过对山东省农业产业化地域模式的分析,探讨了其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主要动力和运行机制,认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9.
农业地理学发展述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动态观点,提纲挈领地论述我国以及西欧、北美和苏联等主要国家近代农业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主要的传统研究是以地域为单元来探讨农业生态、土地利用、粮食生产与供应,农业地域类型和农业区划,编写区域农业地理志和农业图集等。作者认为农业地理学是典型的边缘科学,它是农业科学又是地理科学的组成部分。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农业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它的形成过程,结构特征和发展规律。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在90年代我国农业地理学将着重研究:农业发展的资源基础,人口与粮食平衡,农业生产和劳动力的结构变化,农村工业化和贫困山区脱贫致富问题。  相似文献   

20.
农业是俄罗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但其发展长期落后于世界其他农业大国。在上世纪90年代的俄罗斯经济危机中,农业生产全面下滑。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俄罗斯农业出现了转机,相关农业指标呈现出可喜的增长势头。从宏观视角看,俄农业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仍然不高;但从微观角度看,由于土地私有化的推行,俄罗斯的农业生产组织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农业部门结构和生产效率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同时农业生产的区域分布也更趋于专业化。俄罗斯农业未来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及其对农业发展潜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