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王泽九 《地球学报》2009,30(4):415-420
邢裕盛教授是我国著名前寒武纪地层古生物学家, 是我国前寒武纪微古植物和古藻类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是一位野外勤奋工作、实验室严谨治学的科学家。邢裕盛教授长期从事前寒武纪微古植物及生物地层研究, 为国际上最早研究前寒武纪微古植物的少数专家之一。自1962年以来开拓了中国前寒武纪微古植物研究领域, 发现和确定了一些前寒武纪后生动物和后生植物化石门类, 建立了中国晚前寒武纪各时代微古植物组合序列, 探讨了地球早期生物演化进程, 同时在全国晚前寒武纪地层划分和地层对比中解决了一些重大地层问题, 为我国晚前寒武纪地层与国际对比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前寒武纪微古植物已经成为前寒武纪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并且在解决区域地层划分对比问题时能够很好地佐证其它方面的信息,如地质年代学,地层学等,因而引起国内外地质学者的广泛重视和关注。由于微古植物赋存状态的特殊性,必须采取一些特殊的方法,才能获取可靠的微古植物信息。  相似文献   

3.
云南昆明附近震旦纪及早寒武世微古植物群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前寒武纪及早古生代微古植物的研究,近20余年来在世界许多国家发展很快,尤其在前寒武纪地层的研究中已成为重要手段之一。目前我国在利用微古植物进行前寒武纪地层研究工作中,无论在广度和深度方面都已获得一定进展,但早古生代微古植物的研究成果报道还很少。1976年以来,笔者曾数次在云南昆明附近之王家湾及筇竹寺采集震旦系及下寒武统微古植物样品,进行系统研究,获得丰富的资料。其研究结果,曾在1979年3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孢粉学术会议上予以报道。这些材料,对探讨我国震旦与寒武系的分界和寒武系的内部划分、以及生物界的进化均有一定意义。现草成此文,以资讨论。  相似文献   

4.
    
侯增谦 《地球学报》2009,30(4):413-414
贺邢裕盛先生八十华诞和从事地质工作五十七周年 邢裕盛教授是我国著名前寒武纪地层古生物学家,是我国前寒武纪微古植物和古藻类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治学严谨、才思敏捷、辛勤耕耘,成果卓著.多年来,他注重野外调查和科学实践,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走过世界的四海五洲.不仅为我国地层古生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前寒武纪微古植物研究和各断代古生物学研究的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5.
前寒武纪微古植物已经成为前寒武纪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并且在解决区域地层划分对比问题时能够很好地佐证其它方面的信息 ,如地质年代学、地层学等 ,因而引起国内外地质学者的广泛重视和关注。由于微古植物赋存状态的特殊性 ,必须采取一些特殊的方法 ,才可获取可靠的微古植物信息。借在全国开展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之际 ,作者愿将多年工作经验 ,简文奉献给同行。本文从野外采样到室内分析等逐一进行总结 ,以推动前寒武纪研究领域的进展 ,为国土资源大调查做点滴贡献。  相似文献   

6.
《甘肃地质》1985,(Z1):139-157
正确的地层划分是进行地层对比的基础。地层对比的目的在于查清沉积物的时空关系,重塑古地理环境。为普查找矿提供基础地质资料。关于前寒武纪地层的对比,目前应用最广的主要方法是古生物学方法、地质学方法和同位素方法。古生物学方法对于前寒武纪地层来说还处于发展阶段,不同学者对于叠层石和微古植物的生物地层潜力存在不同认识。从我们初步的研究结果认为,利用叠层石和微古植物进行晚前寒武纪地层的划分是可行的。地质学方法是进行晚前寒武纪地层划分与对比常用的主要方法。对前寒武系巨大地层单位的划  相似文献   

7.
燕辽地区震旦纪微古植物群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前言前寒武纪地层,过去由于未发现大量可靠的古生物,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主要限于岩石地层学方面的研究,从生物地层学的角度仅对迭层石做过系统的研究工作。本世纪四十年代以来,一些古孢粉研究人员把研究领域扩展到前寒武纪地层中来,发现了大量微古植物分子(菌、藻类及其各种类型的孢子),并试图找出其在各地质历史阶段的演化规律,以解决前寒武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问题。经过近三十年的资料积累和系统研究,在这方面已获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8.
马长信 《江西地质》1995,9(4):267-273
在赣北前寒武纪变质地层中,发现了三套微古植物群,每套微古植物群的种属数量,所占比例,膜壳轮廓形态,纹蚀结构,个体大小等组合特征,均有着显著的差异。第一套微古植物群组合最为原始,所代表的地层时代属早元古代晚期,第二套微古植物群组合比第一套演化程度较高,所代表的地层时代属中元古代。  相似文献   

9.
中国晚前寒武纪微古植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淑芬 《华北地质》2002,25(2):86-92
通过对近20年来微古植物研究成果的总结,得出如下五个结论:1)中国的晚前寒武纪发现了微古植物约128属,569种,可分为四大组合。2)长城系(14~18亿年左右)主要是以细菌和蓝藻为代表的原核细胞生物占有生物界的时期,但其中已有真核细胞生物出现。另外有Chuaria 状等化石的出现和广泛分布。3)蓟县系(10~14亿年左右)是真核细胞中的高级藻类大量出现时期,红藻、褐藻,蓝藻相对减少。4)青白口系(8~10亿年左右)是褐藻植物相对繁盛时期,并有Chuaria及Shouhsienia 等化石。5)震旦系下统(7~8亿年左右)生物群特征与青白口系相近似,仍以藻类植物为主,有少量后生动物。震旦系上统(6~7亿年左右)动物界和植物界都有显著变化,微古植物出现新的类型,后生植物和软躯体的后生动物大量繁衍,末期有海绵及个别软舌螺类等具骨骼的后生动物。寒武纪开始,有大量多门类小壳动物,植物界则有刺球藻亚群,这表明生物界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0.
在辽西阜新北部原建平群大理岩系中发现了大量的微古植物化石,经鉴定有5个属,其组合时代为中元古代。这些微古植物化石的发现为确定这些大理岩形成时代提供了可靠证据,并对进一步探讨华北板块北缘古大陆边缘构造演化及整个东北亚地区的前寒武纪地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扬子地台前寒武纪—寒武纪果线地层的微体植物化石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尹磊明 《地层学杂志》1995,19(4):299-307
前寒武纪-寒纪界线地层在扬子地台发育良好,分布广泛,并有包括微体植物群、海藻、瓶原生物、具硬体动物及‘澄江动物群’等化石的发现。因而,扬子地台成为研究前寒武纪-寒武纪界线生物地层的代表地区之一。基于对扬子地台前寒武纪-寒武纪界地地层已知微体植物化石纪录的回顾和论定,总结概括了下寒武统微体植物化石组合:寒武系最底部硅质磷块岩中的Micrhystridium-Paracymatiosphaera-Me  相似文献   

12.
湖北郧西寒武纪微古植物群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淑芬 《地质论评》1999,45(3):291-294
在湖北郧西县发现寒武纪微古植物共12属28种,它们以刺球藻类大量出现为主要特征,刺球藻约占微古植物组合的60%,球藻类约占35%,其他类型的我占5%。上述微古植物组合特征,在我国云南昆明以及欧洲,北美一些地区的寒武系中可见到,这一组合特征充分显示出寒武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吉林省东南部晚前寒武纪地层发育较好,前人曾做了大量工作,作者在此基础上,获得了丰富的微古植物化石。经初步研究有20个属50个种,其中5个新种。为该区晚前寒武纪地层划分和对比提供了新的古生物依据。 一、地层 吉林东南部上前寒武系主要分布于浑江及鸭绿江沿岸一带,大致呈北东向展布。自下而上分为白房子组、细河群、浑江群。这套地层主要由陆源碎屑岩和碳酸  相似文献   

14.
正阿尔泰造山带是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呈北西-南东向横跨中、俄、哈、蒙四国。长期以来,阿尔泰造山带是否存在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问题,始终争议很大。虽然前人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而且根据微古植物化石和地层、岩石特征对比研究等,多数人认为阿尔泰造山带中存在前寒武纪变质地层,但缺少可信的年代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天津蓟县洪水庄组页岩中发现微古植物共计 33属 61种 ,其中新种 2个。利用页岩磨片法获得了新的古生物信息。其微古植物组合特征可分为五大类型 :球形类约占 4 7.7%、线形类约占 19.5%、多面体类约占 16.7%、异形类约占 10 .9%、船形类约占 5.1%。该微古植物群组合面貌反映了前寒武纪微生物的分化程度和进化水平 ,提供了地球早期真核生物发生和发展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6.
武铁山 《中国地质》2002,29(2):147-1547
晚前寒武纪地层是华北早前寒武纪褶皱变质基底之上的第一套沉积盖层。主要发育和分布于华北晚前寒武纪的一些裂谷系-裂陷槽中,但各地沉积开始时间不一,后期遭受剥蚀程度不一。长期以来在地层划分、岩石地层命名、使用及年代属性上认识不统一,在一些地区认识分岐很大。笔者在岩石地层单位、地质特征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了全区(群、组)统一对比,明确了可作为华北晚前寒武纪沉积序列的代表性岩石地层单位及岩石组合特征;并介绍晚前寒武纪叠层石组合、微古植物特征性分子和已发现的宏观藻类和后生动物,论述了层型所在地区年代地层划分及层型以外各地层分区岩石地层单位年代属性的确定依据。  相似文献   

17.
萧宗正 《地质论评》1987,33(1):95-100
地处北京西山并与八达岭长城、十三陵毗邻的南口剖面,为我国北方著名的晚前寒武纪剖面之一。其研究历史悠久、地位重要,有经典剖面之称。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我们重新做了观察。本文试在研究历史,区域地质,地层层序,顶底界线,叠层石及微古植物等方面,作一简要介绍与总结。  相似文献   

18.
古植物学是一个日新月异发展着的学科。每年,都有一些新的方法问世,它们结合地质学和生物学方法来研究地史时期植物的生活。其研究广度可以从1989年7月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召开的第28届国际地质大会上明显看出。古植物学家们报告了他们关于“古气候”、“前寒武纪/寒武纪的过渡”、“泥炭和煤的来源”、“适应辐射”、“埋藏过程”、“特异埋藏”及南极地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关于晚石炭世植物群的生物地理方面的文章也很多。 由Gastaldo(1989)编辑的《植物埋藏学——有机沉积过程》论文专辑是将更多的地质  相似文献   

19.
敦煌复合造山带前寒武纪地质体的组成和演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赵燕  孙勇 《岩石学报》2018,34(4):963-980
敦煌复合造山带位于塔里木克拉通东端,是连接塔里木克拉通和华北克拉通的重要纽带。近年来,敦煌基础地质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本文简要回顾了敦煌基础地质研究历史和现状,系统归纳了区内前寒武纪地质单元时空分布特征及前寒武纪构造-热事件序列,初步讨论了前寒武纪大陆地壳形成和演化规律、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亲缘性及构造演化过程,提出:(1)敦煌造山带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形成于ca.3.1~1.6Ga,构造-热事件主要划分为新太古代(ca.2.7~2.6Ga和2.6~2.5Ga)、古元古代晚期(ca.2.0~1.8Ga)和中元古代早期(1.8~1.6Ga)三个阶段;(2)新太古代早期(ca.2.7~2.6Ga)和新太古代晚期(2.6~2.5Ga)是敦煌造山带大陆地壳形成的主要阶段;古元古代晚期(ca.2.0~1.8Ga)和中元古代早期(1.8~1.6Ga)主要是古老大陆地壳物质再循环阶段,也有少量新生陆壳物质的形成;(3)敦煌造山带前寒武纪结晶基底最初拼合事件可能发生在新太古代末期(~2.5Ga),之后经历了古元古代晚期(ca.2.0~1.8Ga)汇聚、碰撞造山过程,直到中元古代早期(1.8~1.6Ga),造山活动结束,前寒武纪结晶基底最终固结,进入稳定发展阶段;(4)前寒武纪结晶基底最终稳定固结之后,即~1.6Ga之后,敦煌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可能进入长达12亿年的静寂期,一直处于稳定状态,目前没有发现相关的岩浆-变质-沉积记录(类似于地盾状态),直至古生代志留纪开始活化(~440Ma),卷入古亚洲洋南缘俯冲、碰撞造山过程并被强烈改造。  相似文献   

20.
豫西鲁山新元古界洛峪群洛峪口组宏观后生植物新发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华北地台南缘的东秦岭北坡中条山至乐山一带,出露一套晚前寒武纪未变质的碎屑岩及碳酸盐岩地层。自下而上分为汝阳群(云梦山组、白草坪组、北大尖组),洛峪群(崔庄组、三教堂组、洛峪口组),黄连垛组,董家组,罗圈组和东坡组。80年代初期,有人根据与汝阳群相当的高山河群中所发现的微古植物组合面貌,提出汝阳群可能相当于青白口系。但是,有相当多的人根据岩性对比、叠层石特征和部分同位素年龄资料认为汝阳群相当于长城系或蓟县系、笔者近年来对汝阳群进行了系统的微古植物和层序地层学研究,特别是对所发现的具刺疑源类进行了系统形态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