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常隆庆把渡口地区高出江面310米以下的堆积物统称为昔格达组,时代属早更新世或属于上新世。 现经实地地貌分析、岩相对比、C14年代测定、沉积物分析和孢粉分析后,从中可划分出桐子林组。 在渡口地区,桐子林组分布于金沙江、雅砻江两岸(图1),高出江面40米以下,系一套砂砾层夹灰色粉砂质粘土层,厚23.0—  相似文献   

2.
新疆玛纳斯地区上新世孢粉组合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疆玛纳斯地层小区上新世独山子组地层中发现的孢粉组合,其组成以灌木及草本植物为主,乔木植物次之,极少出现蕨类植物。裸子植物有松、云杉、冷杉、落叶松、柏和麻黄;被子植物中有榆、桦、杨、槭、胡桃等乔木以及大量藜、蒿、禾本科、毛茛属、十字花科、菊科、莎草科等草本植物。组合面貌与本区中新世面貌大不相同,反映了新疆玛纳斯地区中新世到上新世时期,植被和气候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阔叶落叶林大大衰退,荒漠草原得到很大发展,奠定了本区第四纪植被面貌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金沙江石鼓-宜宾段河谷-水系演化研究综述与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金沙江形成演化研究的历史已有百年之久,近十年来更是地学界研究热点之一,产出成果颇为丰硕。该文在对一个多世纪以来有关金沙江研究成果分析基础上,勾绘出金沙江石鼓-宜宾段上新世以来的河谷形成演化过程,基本观点为:全新世之前该区存在数条并列南流水系;上新世末-早更新世初,湖泊广泛发育;早更新世中后期,金沙江经丽江-鹤庆,于金江街附近汇入昔格达古湖;早更新世末期,昔格达古湖被切穿泄空,金沙江下游袭夺连通;中更新晚期,石鼓以南的东西向隆起使金沙江南流受阻,被动袭夺至水洛河,并于三江口与下游川江连通,至此形成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金沙江。  相似文献   

4.
前言第四纪是地球地质历史发展时期中最年青的时代。第四纪地层的正确划分,对研究第四纪时期的古地理、古气候、古地貌,新地质构造活动的变化……,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南天山阿克苏地区工农业建设的迅速发展,对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评价,地下水资源的开发;第四纪沉积矿藏的勘查……等各项建设事业,都需要有关第四纪地层方面的资料佐证。  相似文献   

5.
淮河作为中国7大江河之一,有关其形成时代的研究相对匮乏且存在较大的争议。论文通过梳理淮河流域内已有的研究工作,综合层状地貌面和沉积地层记录探讨了淮河不同河段的形成时代。新生代期间,淮河流域内的水系曾经历2次较大的调整,分别发生在古近纪末和上新世末。古近纪和新近纪期间,淮河流域曾广泛发育湖泊沉积,以河湖相沉积环境为主。而第四纪期间,流域内古地理环境逐渐过渡为以河流相沉积环境为主。现代淮河河湖体系的形成发生在早至中更新世,其后经历不断的演变至今。构造活动和气候变化是驱动淮河流域水系演变的主因。上新世末至早更新世初的青藏运动导致了淮河流域内新近纪水文体系的解体,而晚新生代以来气候的转冷可能是湖泊萎缩、河流作用增强的诱因。  相似文献   

6.
马鞍山的古冰川地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成德 《地理科学》1997,17(3):285-288
马鞍山是四川盆地西南边缘第一高山。此山存在第四纪冰川地貌。它是我国东部一处典型的古冰川地貌,时代属末次冰期与新冰期。  相似文献   

7.
青海湖盆地第四纪孢粉组合及其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中外学者在青海湖区进行过多次地质地理调查,但对本区第四纪地层迄今研究甚少,也未从其中发现过生物遗体。本文试图根据孢粉组合对本区第四纪地层划分、古气候变化及青海湖形成时间等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中外学者在青海湖区进行过多次地质地理调查,但对本区第四纪地层迄今研究甚少,也未从其中发现过生物遗体。本文试图根据孢粉组合对本区第四纪地层划分、古气候变化及青海湖形成时间等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库姆塔格沙漠第四纪孢粉及古环境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92°经线上南北2个典型剖面的孢粉分析,结合剖面岩性特征和地层年代的测定,对库姆塔格沙漠第四纪环境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沙漠地层沉积特征不同,剖面孢粉种类、数量差异较大。南部ZH剖面长期受季节性洪水冲击而成,地层孢粉含量相对贫乏,只有21科属植物183粒孢粉,孢粉组成以藜科、禾本科为主,属典型的荒漠植被和草原荒漠植被类型;北部沙漠干湖盆剖面地层沉积包括了上游的冲积、洪积物和沙漠北部的风成相沉积物,地层剖面孢粉有39个科属植物孢粉1 767粒,孢粉以荒漠植被藜科占优势,并涵盖有莎草科、黑三棱属等湿生草甸类植物花粉。库姆塔格沙漠第四纪环境经历了干热、干湿交替到干旱的变化过程,代表干旱环境的藜科植物孢粉含量由南部的30.6%增至北部的50.5%,早期的ZH剖面曾出现过多次干湿交替的变化过程,表征干旱环境的麻黄属/蒿属比值在1.0%~2.0%之间变化,晚期的沙漠干湖盆剖面至少出现过一次干旱化过程,麻黄属/蒿属比值为1.80%。依次推断库姆塔格沙漠自第四纪以干旱环境为主,干旱化程度总体在加剧。  相似文献   

10.
哈尔滨黄山剖面孢粉组合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黑龙江省哈尔滨东北郊的黄山(又名荒山),由于盛产哺乳动物化石和石器,引起第四纪工作者的普遍注意,成为我国东北第四纪地质研究的典型地区之一。但是,对黄山第四纪地层划分、时代、成因及其沉积环境的认识,至今尚未统一,1974年曾与有关单位协作,对哈尔滨黄山和肇源三站的第四纪地层进行了考察和初步总结。本文是在此基础上,对1978年于该剖面下部进行加密取样和补充分析,并结合植物残体分析和C~(14)年龄测定结果的进一步总结。  相似文献   

11.
库姆塔格沙漠的形成时代与演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库姆塔格沙漠腹地广泛出露含古风成砂的第四纪地层剖面。根据含古风成砂地层剖面的野外调查与地层年代的室内分析结果,并与已有的周边区域地质资料对比分析,库姆塔格沙漠形成至少始于早更新世初,到中更新世晚期285.9±42.9 ka BP沙漠已大面积扩展形成,奠定了现代沙漠环境格局。沙漠最初从西南部开始形成,之后向北和东北扩展。依据梭梭沟地层剖面,沙漠在第四纪演化过程中至少经历了19个沙漠正、逆过程旋回,平均周期约为110 ka。新构造运动对沙漠的形成演化和地貌的形成发育具有重要作用,构造了山间断陷盆地并使其逐渐向封闭的干旱盆地演化形成沙漠,受四周断裂控制沙漠整体形态呈"扫帚状"。分布在沙漠北部的独特砾石体地貌形成于晚更新世末(285.9±42.9)ka BP之后。  相似文献   

12.
第四纪地球化学是介于第四纪地质学和地球化学之间的边缘研究领域,研究第四纪时期化学元素及其同位素在地壳中的分布与演化规律,侧重研究元素及其同位素在不同成因类型的第四纪沉积物中的分布、分配、迁移和富集的特征。在第四纪地球化学研究中,除常用某些元素的比值和烃类化合物的成分,作为海、陆和过渡相的划分标志外,微量元素和同位素成分也越来越多地被用作环境指示标志。研究区处于华北地台北缘,主体河套平原属中新生代断陷盆地,以第四系为主;研究区北部属大青山、狼山,南部属鄂尔多斯高原,分布白垩系、侏罗系、三叠系、寒武系、太古代地层,局部有岩浆岩出露。本次研究利用河套地区表层土壤元素与指标分析数据,计算了干湿系数、冷暖系数、土壤风化淋滤系数、干旱系数、Rb/Sr比值等环境指示意义的参数进行恢复河套地区古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13.
由地化元素所揭示的近30MaB.P.以来气候演变的序列及特征,即在第三纪大部分时间中,虽有冷干与暖湿的交替变化,但气候状况相对稳定;进入上新世后,气候不稳定性显著增加,表现为冷干与暖湿大幅度、频繁地交替,至第四纪早期,才又表现出相对冷湿的环境特征。这一变化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亚季风由上新世前不显著至上新世中逐步建立,直至第四纪早期稳定建立的动态过程。由地化元素揭示的近30MaB.P.以来的气候演变过程与孢粉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其变化很可能同青藏高原的阶段性隆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根据野外调查和实验分析资料,阐述和分析中昆仑山北坡黄土的形成时代、物质成分和结构及沉积条件,认为黄土属晚第四纪风积物质,现代黄土堆积持续进行,物质主要来源于塔克拉玛沙漠。在干旱气候背景上,7000—5000a.B.P.为明显相对湿润时期。  相似文献   

15.
白土山组地层是大兴安岭东麓地区第四纪下限,早期仅对地层的岩性特征进行了调查,缺乏对地层全面属性的认识,并且对其成因和沉积环境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选择大兴安岭东麓龙江县白土山组标准剖面为研究对象,选取200块砾石进行沉积学观察,实验进行重矿物鉴定和地球化学分析(常量、微量和稀土元素),确定白土山组沉积物的化学风化特征、物...  相似文献   

16.
罗布泊八一泉剖面孢粉组合及意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罗布泊东部八一泉剖面出露近7m厚的地层,从中系统进行孢粉组合分析,剖面可划分成三个孢粉组合带。通过多方面的综合分析和区域对比,确定其为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早期,该时代的确定为该区第四纪地层划分提供重要依据。孢粉组合特征表明,罗布泊地区中更新世晚期气候充温干为主,略有波动。  相似文献   

17.
中仑昆山北坡黄土特征及其环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根据野外调查和实验分析资料,阐述和分析中昆仑山北坡黄土的形成时代、物质成分和结构及沉积条件,认为黄土属晚第四纪风积物质,现代黄土堆积持续进行,物质主要来源于塔克拉玛沙漠。在干旱气候背景上,7000-5000a.B.P.为明显相对湿润时期。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萨拉乌苏河地区第四纪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萨拉乌苏河地区是我国北方晚更新统标准地层的命名点。但长期以来,对这套地层的看法多有分歧,特别是在地层的沉积相划分,地层时代以及该地层反映的古气候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为此,本文从历史回顾、分歧焦点和新的进展三个方面,评述和总结了萨拉乌苏河地区第四纪研究所取得的成绩。  相似文献   

19.
达日罕乌拉地区位于马尼特坳陷西南角,坳陷盆地边缘广泛沉积的伊尔丁曼哈组红色洪泛泥岩及杂色砂岩,通过4个钻孔,详细划分了地层层序。为解决该地层的时代归属问题,在其中2个钻孔中进行了古地磁样品的采集、分析。结果表明:地磁极性序列变化基本相似,与国际地磁极性柱对比,确定的年龄为34Ma~51Ma,对应的时代为始新世,确定本区该套地层划属伊尔丁曼哈组。  相似文献   

20.
西藏“一江两河”中游地区风成地层沉积时代、沉积相和磁化率等研究结果表明,早在800KaB.P.前西南季风就已存在,受全球气候波动和青藏高原隆起的影响,其盛行衰变与东南季风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主要表现为本区地层所记录的气候变化信息不如东南季风区详细;而且西南季风因高原屏障作用给本区带来的降水愈来愈少,气候明显地向干冷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