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油田在注水开发阶段,注采比是最重要的注水参数之一,若注采比控制不合理,则会产生高渗带水淹加剧、注水利用率降低、水驱波及状况变差、地层压力亏空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影响油田的水驱开发效果。本文以L油田为研究对象,对注采比的合理性进行论证,在深入分析油田地层压力和注采比关系的基础上,根据油田实际注采比影响因素,建立注采比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改善油田水驱开发效果为目的,将甲型水驱规律与注采比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相结合确定合理注采比,研究表明:该方法符合基本水驱规律,结果与油藏数值模拟计算合理注采比的结果一致,确定研究区现价段合理注采比为1.05。对研究区今后开展安全合理注水开发、改善水驱开发效果起到指导性作用,对其他相似油田和其他类型油田也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  相似文献   

2.
李怀杰 《地质与资源》2008,17(4):307-311
鄂尔多斯盆地油藏以低渗油藏为主,对低渗油藏进行油藏数值模拟是目前的难点,这是因为经过大型整体压裂的低渗油藏数值模拟有其特殊性.针对鄂尔多斯盆地的低渗特点,以靖安油田五里湾一区为例,在油藏数值模拟中,结合试井资料,根据等值渗流阻力法原理对近井地带地层渗透率做了合理调整,根据等连通系数法原理采用井间连通性修正技术和局部网格加密技术来模拟水力压裂时产生的压裂裂缝,从而达到较好的动态资料拟合效果.在历史拟合的基础上进行油田不同生产规模和不同注采比开发技术政策界限的研究,设计了合理的开发技术政策,对油田开发生产起到了很好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通过综合分析国内外对低渗透油藏井网优化、开发技术政策、改善开发效果的综合调整试验等研究成果,针对油田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渗流理论及数值模拟技术研究,确定合理的井底流压、注水强度、注水时机、注水压力、注采比等,不断优化和调整开发技术政策,从而满足低渗透油藏开发的实际生产需要。  相似文献   

4.
马岭油田木34区延10油藏目前处于开发前期阶段,为了延长低含水采油期,需要确定与之配套的前期开发技术。采用油藏工程论证及数值模拟的方法,确定木34区合理井网密度为15口/km2,射孔程度应控制在20%以内,地层能量下降到原始地层压力的80%~90%时转入注水开发较为合理,合理注水强度为2.7 t/m.d,合理采液强度为0.8 t/m.d,油井井底合理流压为3 MPa,合理生产压差控制在1.5~3 MPa,更加有针对性的挖潜油藏。  相似文献   

5.
化子坪区长2油层属于低渗、低产、低丰度的"三低"油藏。随着开发的进行,油藏进入高含水阶段,油藏采油能力不断下降,开发政策亟须调整。本文以化109区长2油藏为研究对象,利用实际生产数据和数值模拟技术,分析油藏开发现状,论证不同开发方案,提出相应开放政策。结果表明:经过多年注水开发,目前油藏年递减率为9. 2%,含水率91. 5%,年含水上升约0. 7%,开采程度10. 5%,地层压力保持水平较高。油藏剩余油丰富,主要集中在河道交汇处(河道边部)和井间微型正向构造处。经过油藏工程论证,油藏开发合理地层压力保持水平应为100%,合理注采比应为1. 0,合理注水强度应为4. 9 m3/m·d。应从扩边调整、注水调整和治理低产低效井三个方面调整注水开发政策,提高油藏开发水平。  相似文献   

6.
边底水较发育的低渗透油藏受储层特征、人为开发政策和工程等因素影响,很难确定油藏的见水类型,导致油井见水后不能制定出针对性开发措施。以水驱原理、油藏地质特征为基础,以矿场监测资料为辅助,对油井见水前后的动态进行分析,判断油井见水类型及影响因素。研究认为,S区块延9油藏油井见水类型主要是地层水,次为注入水,油井见水类型不同,见水后采出水含盐量变化规律亦不同;受储层非均质性和注水井射孔段长度影响,油井见注入水后采出水的含盐量介于原始地层水含盐量和注入水含盐量之间;影响油井见水类型的主要因素有储层地质条件、开发政策和工程因素,并对不同见水类型油井提出不同的控制含水上升方法。该研究结果可为类似油藏合理开发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解释榆科油田榆108和榆24断块东营组存在的油水关系复杂、注采不对应、注水开发效率差等问题.通过采用地质、地球物理及开发动态资料,开展沉积微相、单河道及点坝砂体储层构型研究,提出2类河流相砂体连通模式;结合生产动态,在研究区内河流相储层中,划分出4类油藏单元和5类油藏单元组合.给出3个实例,证明基于沉积微相和储层构型研究划分出的油藏单元,可用于解释油藏勘探开发中暴露的矛盾.该研究可为下一步油藏精细开发调整、提高油藏开发水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赵玉东 《新疆地质》2019,(2):286-286
《油田开发地质学》一书讲述了合理开发油田开展的地质综合研究,通过有效建立油气开采与驱替系统,实现用最少的投入采出更多油气,达到提高油田采收率和经济效益的最终目标。全书以地震、钻井、录井、测井、测试、地球化学及生产动态等资料为基础,对开发地质学理论、方法进行阐述,主要包括精细构造、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沉积微相、储层特征、油藏动态分析、油藏地质建模及数值模拟等,采用静态和动态方法相结合,对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进行研究,提出油田稳产、增产、增储的措施方法。本书专业性、逻辑性和实用性较强,对油气田开发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吴忠宝 《江苏地质》2006,30(4):265-269
针对江苏瓦庄油田窄条状、长井段、多油层、薄互层、多断层的特点,采用地质建模和油藏数值模拟一体化的技术思路,在构造研究、精细地层对比、沉积相分析和测井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三维油藏地质模型,以该模型为静态地质模型进行精细油藏数值模拟研究,在历史拟合成功的基础上,进行了开发层系、油井距断层距离、分层配注的开发技术政策界限研究,得出了该类油田合理的开发政策,为油田的开发生产提供了合理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油藏应力敏感性是储集层敏感性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正确认识储集层的应力敏感性,合理认识、开发油藏具重要意义。通过选取尕斯库勒油田新近系N_2~1储集层不同胶结程度的10块样品进行覆压测试,确定上覆地层压力、储集层孔隙压缩系数,并分析了储集层孔隙度、渗透率与上覆地层压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储集层上覆地层压力为26.63~29.14 MPa,孔隙度、渗透率与上覆地层压力呈良好的幂关系,随着上覆地层压力的增大,孔隙度与渗透率下降明显。将地面孔隙度与渗透率校正到真实地层条件下,孔隙度校正量介于2.21%~12.41%,平均为4.43%。校正前后孔隙度最大相差32.28%。渗透率校正量最大为24.03×10~(-3)μm~2,校正前后渗透率差异比例最高为85.29%。尕斯库勒油田新近系N_2~1储集层应力敏感损害率为23.53%~80.17%,整体呈中等-强应力敏感。  相似文献   

11.
A geostatistically-based inverse technique, the sequential-self calibration (SSC) method, is used to update reservoir models so that they match observed pressure, water cut and time-lapse water saturation derived from 4-D seismic. Within the SSC, a steady-state genetic algorithm (GA) is applied to search the optimal master point locations, as well as the associated optimal permeability perturbations at the master locations. GA provides significant flexibility for SSC to parameterize master point locations, as well as to integrate different types of dynamic data because it does not require sensitivity coefficients. We show that the coupled SSC/GA method is very robust. Integrating dynamic data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with reduced uncertainty. Particularly, it can efficiently identify important large-scale spatial variation patterns (e.g., well connectivity, near well averages, high flow channels and low flow barriers) embedded in the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Using dynamic data, however, could be difficult to reproduce the permeability values on the cell-by-cell basis for the entire model. This reveals the important evidence that dynamic data carry information about large-scale spatial variation features, while they may be not sufficient to resolve the individual local values for the entire model. Through multiple realization analysis, the large-scale spatial features carried by the dynamic data can be extracted and represented by the ensemble mean model. Furthermore, the region informed by the dynamic data can be identified as the area with significant reduced variances in the ensemble variance model. Within this region, the cell-by-cell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rue and updated permeability values can b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by integrating the dynamic data.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概括介绍泥炭最新用途的基础上,重点阐述泥炭多元稀土颗粒复混肥开发试验的研完成果。具体包括泥炭原料的物化工艺性能评价和泥炭多元稀土颗粒复混肥的原料选取、配方设计、生产技术及加工流程、农作物小区对比试验等。生产泥炭多元稀土颗粒复混肥的技术与流程可以概括为将泥炭低温(<70℃)烘干10h,在碎样机上碎至100筛目。按比例用碳铵对普钙进行铵化处理,再按配方加入其他原料,搅拌均匀后,此时即制成掺合型泥炭多元稀土复混肥。若需造粒,可加入适量水润湿,经造粒机造粒,并烘干装袋即可。该肥料开发前景广阔,加工技术简单可行,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施用它除增产效果比较明显(较一般无机复混肥平均增产11.12%)外,还可改良土壤,起到缓释和长效作用,调节土壤酸碱度,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能力,可望在发展无污染农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盆地的热体制研究对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勘探意义重大。岩石放射性生热率是岩石重要的热物性参数,是研究盆地热体制的基础数据之一。不同于传统的分析测试方法,自然伽马(GR)—生热率(A)换算只需要GR测井就可以计算生热率。笔者利用塔里木盆地不同地区20口主要钻井的GR测井数据计算了沉积层共6094个生热率数据,建立了代表性钻井岩性测井—生热率对比图、塔里木盆地地层生热率柱,估算了盆地沉积层放射性生热对地表热流的贡献及对深部地层的增温效应。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沉积层的平均生热率为1. 17±0. 336μW/m3,岩性是地层生热率的主控因素,泥岩生热率最高,为1. 96±0. 318μW/m3,砂岩次之,为0. 99±0. 264μW/m3,白云岩和灰岩生热率较低,分别为0. 44±0. 362μW/m3和0. 36±0. 408μW/m3。根据地层生热率,估算沉积层生热贡献的热流为9. 36mW/m2,约占地表总热流的21%,沉积层生热对地温梯度的贡献约为3. 3℃/km,放射性生热对属于“冷盆”的塔里木盆地的地温场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刘吉福  魏金霞 《岩土力学》2006,27(Z1):636-638
根据大量公路软基处理的施工实践,提出了公路软基处理施工质量的综合控制方法。实践表明,从软基处理的施工机械、原材料、施工安排、施工过程、施工效率、成品检验、制度威慑等方面进行公路软基施工质量综合控制是有效的,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张巽  谢智  杨志柏 《地球学报》1997,18(Z1):307-309
江苏花厅以及河南郑州的古陶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和同一产地不同文化特征的古陶有不同的Pb和Nd同位素组成,因此Pb和Nd同位素组成可以成为判别古陶产地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6.
渤海高地饱压差油藏有着高地饱压差、储层压力变化幅度大等特点,为明确此类油藏应力敏感特性对于其储层产能的影响,论文以Q油田W组油藏为例,在岩心覆压气测渗透率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岩心有效应力,得出了岩心渗透率与所受有效应力的变化规律。实验表明岩心渗透率与其所受有效应力存在着乘幂式关系,将此变化规律应用于产能分析中,推导考虑应力敏感的稳态产能公式,并绘制产能图版进行对比分析。考虑应力敏感后的产能明显出现整体降低的现象,在不同的储层渗透率下,都存在一个相应的最优生产压差限,这对于渤海高地饱压差油藏合理生产制度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水文地质的角度揭示了不同情况下单井的排水采气机理。在此基础上结合柿庄南区块59口井的实际排采数据,综合分析了气水产量,井底流压,套压及动液面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并将早期生产特征归纳为3种类型:①低产水-高产气型,见气早,产气量高(>1000 m3/d)、产量递减缓慢、峰值产量高,日产水量小(<2m3/d),套压高;②低产水-中低产气型,日产气小于1000 m3,产量衰减明显且波动大,排水期较长;③高产水型,产气极少或无,日产水量大(>10m3/d),动液面下降缓慢,套压很低或为零。最后针对不同类型的低产井,提出相应的开采建议:低产水-低产气型井可采用二次压裂措施,改善煤层渗透率;高产水井可通过无机堵水或加大排采强度等方式排采;煤层气井排采要勇于实践,探索适合该区不同煤层的成功排采方法。  相似文献   

18.
干扰系数表征了开采井受干扰的程度,其除受含水层性质、补给、排泄条件等天然因素影响外,还与井的结构和数量、井间距以及在平面上的布置等人为因素有关,因为试验复杂、成本高,一般多在水源地的勘探和开采阶段通过抽水试验求得。本文以甘肃省张掖电厂黑河滩水源地“探采结合”勘探实例,在单孔、干扰和群孔开采性抽水试验的基础上,准确计算干扰系数等水文地质参数,提出技术经济合理的开采方案,并通过探采生产井的优化布置,达到单井及井群出水量大、出水稳定、井间距小、井间干扰小,易于水源地管理保护和节约建设投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金船塘锡铋矿100t/d选厂的流程考察,找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进工业流程的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特别近几年,我国西南、西北、华北等许多地区发生持续干旱,当地的人畜用水极度困难。抗旱找水打井工作十分迫切。针对我国基岩水井取水存在部分水井出水量偏低的状况,从基于水井压裂机理、压裂液、压裂工艺等方面开展了分段压裂增水技术研究工作,并进行了试验。成功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水文水井用水力压裂技术,为我国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资源,缓解基岩山区水资源紧张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