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华东地区前兆场时空演化特征的模糊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江蓉  贺传富 《地震》2000,20(2):77-82
利用模糊数学中异常从属函数方法对1990~1997年华东地区16种前兆观测方法,近5万组数据的综合前兆场进行了时空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异常从属函数u对发生在华东地区的Ms≤5.0地震有较好的映震能力,可作为中期、中短期预报的综合指标,对地震三要素可作出较为准确的判定。  相似文献   

2.
R值用于地震预测效能评估中的问题与改进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王晓青 《中国地震》2000,16(3):256-262
在回顾地震预测效能检验的基础上,对R值评分法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论推导,给出了预报指标“有异常”与“无异常”状态下预报的震发生的R值及其相互关系,多异常状态下地震发生的R值分布计算及其与方法总的R值的关系及在异常取值间隔与预报时空尺度不一致的情况下R值的正确计算与预报方法等结果,最后讨论了与预报评分相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王炜  陆远忠 《地震学报》1991,13(3):328-337
本文将专家系统技术中的 MYCIN 不精确推理方法推广应用到地震学方法的综合预报中,给出了一套确定各类可信度,对异常证据进行相关改正及其计算发震综合信度的方法.并据此利用华北地区1966年以来的18次震例在各阶段的地震学异常进行了检验,求出相应的发震综合信度.最后对应用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浅谈超低频电磁波异常与相关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锦州东港电力有限公司地震台多年来应用超低频电磁信息探索地震前兆所总结出的异常形态分别与远震、近震、地方震的对应实例,揭示了ULF电磁波异常与将要发生 地震映震的一些初步规律,说明了电磁波是地震短临预报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为了合理、有效地使用各种地震综合预报方法来加强地震预报工作,本文在检验多个单项测震学指标预报效能的基础上,根据“九五”攻关的思路,采用R值评分方法,在华东地区分区域对综合概率,图像识别,模糊聚类3种地震综合预报方法的预报效能进行了全时空分析和评估。结果认为:(1)3种综合预报方法在华东地区各区域的R评分值普遍较高,但预报效能各区域仍有差别;(2)每种预报方法在华东地区多个区域及全区均能通过97.5%置信水平下的R0值检验,且较4个单项指标的预报效能有明显提高,可用于实际预报。  相似文献   

6.
在文献[1]中,吴荣用多个“平稳自回归序列”模型,对中国东部及近海地区(华北、华东、华南等地及附近海域)M_s≥5 1/2地震的发震时间、地区(判定地震发生在北纬30°以南或以北)给出了经验性预报公式。1977年以后,中国东部地区,已经从1966—1976年的地震活动高潮期转入相对的平静期,地震活动也以中强地震活动为主,一般表现为陆续地、成丛地发生5—6级地震,并以某种程度的规律性沿一定方向迁移。在中国东部地区的震情监视、会商和预报工作中,作者对文献[1]的预报公式,进行了检验,并对发震时间及误差项做了一些修改。修改的出发点是为了使预报与平静期地震活动的特点相适应。从效果上看,这个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可取的,对发震时间及误差项的修改也是有益的。下面做一个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7.
未震空区与卸载地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地震预报的地震学方法清理结果表明,利用地震空区预报未来强震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虚报率较高。作者研究发现,在一些没有发生地震的孕震空区周围,发生了某种“卸载地震”,以至终止了空区的孕震过程。文中总结了某些卸载地震的特点和利用对卸载地震的识别从而减少虚报的效果。卸载地震的作用有可能对其它无震前兆异常提供解释。  相似文献   

8.
我想谈三个问题: 一、在认真进行预报统计检验与评分的同时,要注意大地震的预报问题。 经过多年的预报研究和实践,人们越来越不满足于单个地震的震例总结,认为在评价一种预报方法时,不能只给出几次预报较为成功的例子,而应该给出全部观测资料,将成功的与失败的(包括漏报与虚报)情况结合起来,作出全面评价。近几年,在清理攻关时,人们普遍开展了预报的统计检验和预报评分工作。可是,迄今为止,我们所使用的各种统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部分地震学指标的物理意义。通过对华东地区1970年以来14个指标的全时间扫描,并使用华东地区Ms≥5.0地震进行对应,结果表明,选取Rm值、b值和AC值进行同步异常分析,能显著提高华东地区的有震报震率,但有漏报。对目前华东地区异常集中区(南黄海及其沿岸地区)进行时间扫描,结果显示该异常集中区未出现同步异常,认为该区域短期内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我国震磁研究的最新进展。阐述了震源场、区域应力场产生震磁异常的物理基础以及地磁日变化的“透视-触发”作用。根据预报实践提出了渐进式和跨越式预报方法相结合的地磁预报地震的思路和工作程序。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研究前兆性空区的作者愈来愈多,而且大多注意到力求克服人为性,尽量寻找一些定量或半定量的指标,客观地圈定空区。可是,实际上不仅在预报实践中,而且在震例总结中,圈定空区的不确定性依然十分明显地存在着。一次强震发生后,不同人总结,可能画出很不相同的空区。 使用资料的震级限不同,所给出的空区时、空范围也不同。有人为此划分了背景空区和孕震空区。可是,同样用弱震资料研究强震前的前兆性空区(或称孕震空区),不同人也常给出不同的空区。这可能与各人使用研究空区内外弱震活动变化的定量或非定量标准  相似文献   

12.
本文收集了国外地震预测预报研究中一些引起关注的震例,包括回溯性前兆检验的震例和实际预测预报的震例,作为一个不完整的索引,以期对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地震的地电阻率统计概率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玉林  钱复业 《地震学报》1992,14(3):343-350
自1967年开展地电阻率地震前兆探索以来,积累了大量的震例和统计预报经验.为了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给出概率预报方法,首先根据统计得到的异常持续时间与震级之间的经验公式及其标准偏差,给出所观测的地电阻率趋势异常估计某区在某时段内发生某种震级地震的概率方法,并引出一次预报的自然寿命和多台出现异常可提高报警级别的概念:然后根据异常检测范围与震级的统计公式,给出一组地电组率台网出现异常的情况,圈划未来地震震中区域的新方法;最后给出唐山、澜沧地震对地电统计概率预报(GSP)法的内符检验结果.   相似文献   

14.
刘巍 《山西地震》1992,(1):8-18
叙述了1989大同—阳高地震的基本情况,回顾了此次地震现场的分析预报工作。按照《地震现场工作大纲和震情分析指南》所确定的原则,采用国内常用的一些方法,对此次地震的类型、震前活动、地震趋势、余震活动等做了分析。并对几次强余震的预报过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易桂喜  闻学泽 《地震研究》2003,26(Z1):25-32
对常用地震学预报指标进行了分析.针对四川地区10个地震活动统计单元,用不同的统计窗长和滑动步长对可用于短期预报的地震学指标进行了试算,最终确定了两个预报指标 :频度N、断层面总面积∑E2/3.初步结果表明:(1)按一定的预报规则, N与∑E 2/3都具有一定的短期映震能力,且∑E2/3的短期映震能力稍强于N.但短期映震能力因地而异,且并非所有的强震前均会出现短期异常.(2)一个区域的N与∑E2/3在邻区的一些强震发生前也会出现短期异常.因此,若在一个统计单元出现异常,未来强震可能发生的地域还应结合其它方法和手段进行判定.(3)无论是N还是∑E2/3,其短期映震能力都是有限的,因此,仅仅依靠一两个地震学指标实现短期预报是很困难的,还应结合其它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6.
王炜 《地震》1989,(1):39-45
本文研究了华东地区地震发生方式参数ρ值的空间扫描。结果表明中强地震发生前震中周围的较大范围内存在着低ρ值异常区(ρ≤0.6),华东地区的大多数中强震,常常在ρ值异常恢复后发震。  相似文献   

17.
首都圈地区中等地震的磁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介绍了1989、1990年首都圈地区所发生的中等地震(不含唐山余震)的磁效应。在该地区,中等地震的磁异常是较明显的,具有一定的监视预报能力,并取得了较好的预报效果,在所发生的5个中等地震中,4个震前有异常显示,并对其中的3个震前做了有震预报。最后,对地磁绝对测量预报地震的途径和异常出现的随机性问题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1996年12月21日在四川省白玉、巴塘县间发生了5.5级地震。文中给出了主震和余震序列的参数及震源机制解结果,分析了前兆异常特征和短临预报依据。这次地震 震部门有准确的短临预报,并且省、地、县各级政府采取了系列防震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19.
山东枣庄市峄城区吴林东矿矿震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山东遥测地震台网记录的2002年5月20日山东枣庄峄城ML3.6矿震的波形进行了分析处理,得出测震学测定天然地震震中的方法不完全适用矿震震中测定的结论,认为,应对矿震的波形特征,发生机理等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应加强矿震的预报工作。  相似文献   

20.
群众中有句家常话:“省一分就是得一分”,这是一种朴素的经济效益观念.对于地震部门的工作,人们能看到有震预报的社会经济效益,如海城大地震的预报成功,受到了国内外的赞誉,但人们往往不大注意“无震预报”的巨大社会经济效益.后者恰恰是经常发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