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铜川3个观测站1971—2000年30a雾日资料统计分析,发现铜川大雾在时空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北多南少的特点;年际分布上呈现2峰2谷型,峰值均出现在80年代,最大谷值出现在90年代,次大谷值出现在70年代;月季变化也存在2峰2谷的特点,最大峰值在9月或11月,次大峰值出现在3月,最小谷值12—1月,次小谷值出现在初夏的5月。分析了形成铜川大雾的地域、地形影响,指出了宜君大雾与大风、雷雨交替出现的独特现象,并分析了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2.
1951—2006年汕头雾变化的气候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1—2006年汕头气候资料,分析大雾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汕头年雾日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前雾日相对偏多,90年代以后雾日明显偏少;大雾的逐月变化呈1峰1谷的特征,峰值出现在3月,谷值出现在8月;下半夜至翌日上午较易出现大雾。起雾时间为04:00—07:00,其中07:00最易起雾,雾消时间为04:00—12:00,09:00—11:00雾最易消散;雾日时静风概率为52%,风速小于等于3 m/s的概率超过95%,不利于近地层空气的水平交换;雾日多伴有逆温层存在且逆温层具有底高较低、厚度较厚、强度较强的特点,不利于近地层空气的上下交换,因而雾日空气质量较差。  相似文献   

3.
利用1951--2006年汕头气候资料,分析大雾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汕头年雾日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前雾日相对偏多,90年代以后雾日明显偏少;大雾的逐月变化呈1峰1谷的特征,峰值出现在3月,谷值出现在8月;下半夜至翌日上午较易出现大雾。起雾时间为04:00—07:00,其中07:00最易起雾,雾消时间为04:00-12:00,09:00-11:00雾最易消散;雾日时静风概率为52%,风速小于等于3m/s的概率超过95%,不利于近地层空气的水平交换;雾日多伴有逆温层存在且逆温层具有底高较低、厚度较厚、强度较强的特点,不利于近地层空气的上下交换,因而雾日空气质量较差。  相似文献   

4.
陈志平 《浙江气象》2012,33(1):38-41
分析了温州机场1991—2010年近20 a大雾天气的气候特征,主要体现在:大雾日数年际变化差异较大,共出现2个严重事件年份和1个异常事件年份,近10 a来,大雾日数呈明显上升趋势;月际变化曲线呈单峰单谷型,峰值出现在4月份,谷值出现在9月份,3—5月份为高发期,其月际变化特征与天气系统的变化密切相关;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单谷型,峰值区出现在08—10时,谷值区出现在13—16时;大雾持续时间主要集中在0~1 h,持续时间在4 h以内的平均次数,春季要明显多于其它各季,但持续时间在4 h以上的平均次数,冬季要多于其它各季,夏季和秋季发生大雾的持续时间全部在2 h以内;影响机场的大雾类型主要有辐射雾、锋面雾和平流雾,平流雾有时具有浓度大、变化快的特点,对飞行的影响较大,实际工作中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温州机场大雾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志平 《贵州气象》2011,35(4):11-14
该文统计分析了温州机场1991—2010年近20 a大雾天气的气候特征,主要体现在:大雾日数年际变化差异较大,近10 a来,大雾日数呈明显上升趋势;月际变化曲线呈单峰单谷型,峰值出现在4月,谷值出现在9月,3—5月为高发期,其月际变化特征与天气系统的变化密切相关;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单谷型,峰值区出现在08—10时,谷值区出现在13—16时;大雾持续时间主要集中在0~1 h,持续时间在4 h以内的平均次数,春季要明显多于其它各季,但持续时间在4 h以上的平均次数,冬季要多于其它各季,夏季和秋季发生大雾的持续时间全部在2 h以内;影响机场的大雾类型主要有辐射雾、锋面雾和平流雾,平流雾有时具有浓度大、变化快的特点,对飞行的影响较大,实际工作中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利用温州机场2005—2014年的自动气象观测数据,对低于机场运行最低标准的跑道视程(RVR)进行了全面地统计与分析,重点分析了跑道视程的年、月、日变化特征,及其与风向、相对湿度和温度露点差等要素的相关性,得出:温州机场R03低于着陆标准的总日数明显高于R21,但低于起飞标准的总日数两者相当;全年峰值出现在3月份,谷值出现在9月份,2—5月份为高发期;全天峰值区出现在01—08时,谷值区出现在09—21时;RVR日数与偏南风向、相对湿度和温度露点差显著相关;综合RVR分钟次数及其对应的风向考虑,R21比R03更适合飞机起降;大雾的形成具有突发性、波动性和局地性等特点。另探讨了建立大雾监测预警流程的必要性,以更好地为用户提供及时、准确的大雾信息。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铜川3个观测站1964-2003年40a雷电资料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铜川雷电呈中北多南部少的地域分布特征,中北部由于地形地貌原因常有雷电与大雾、大风交替出现的独特现象。雷电年际分布呈3峰2谷型,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呈减少趋势;全年雷暴主要集中在5—9月,8月最多。雷电发生时500hPa高空环流形势有西北气流下的冷槽型、副热带高压脊后型、平直西风气流型、高空槽前型4种形势;低层850hPa上θse场中的暖湿舌、高能轴、钆锋区及气旋性流场均有利于雷电的发生。分析雷电的时空分布及环流特征为雷电的预测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宝鸡市1971—2010年冬季(11—2月)11个气象站逐日观测资料,采用统计方法研究近40a来宝鸡冬季大雾天气的气候特征,为今后大雾天气的预警预报提供参考依据。研究表明:宝鸡市冬季大雾空间分布具有东北多、西南少的分布特点;冬季大雾站次数量年代际变化呈现出多—少—多的趋势变化,目前为逐渐增多的趋势;年变化较大,以3.3次/10a速度减少;11月大雾出现次数最多,12月次之,2月最少;大雾常常是川道或塬区成片出现,但区域性大雾占的比率较小。  相似文献   

9.
1986年6月中旬到7月中旬,采用飞机与地面定点测量,对上海地区SO_2空间及地面的分布、变化进行了观测研究,得出了如下结果:1.在降水较频繁的观测期间,上海近郊地面(龙华机场)SO_2的平均日变化呈一峰一谷分布,峰值在08时;约34ppb,谷值在02时,约10ppb,全天平均为18ppb。但在连续的晴天状况下,SO_2日变化呈二峰二谷分布,2.SO_2空间分布有两大特征。一是不稳定大气层结(晴天)下的向上递减型,1500m以下,城市比郊区大10ppb左右,1500m以上,市区、郊区的浓度趋于一致,相差只1—2ppb。二是层状云中SO_2浓度垂直分布先向上递增,约在1500m高度上达极值,然后又向上递减。3.资料分析发现,云中SO_2浓度越高的地方,云水的酸度也越大。4.冷锋,准静止锋天气过程,每次都伴随SO_2日均浓度分布曲线上的一个峰值。  相似文献   

10.
利用海南省儋州市1979~2008年常规大雾观测资料,对该市大雾天气发生的频率等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儋州市年雾日30a来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90年代以后雾日明显偏少;城市热岛效应、气候变暖等因素可能是90年代后儋州市大雾日数明显减少的主要原因;儋州市大雾天气以冬春季发生频率较高,大雾日的月分布呈1峰1谷的特征;相对湿度在81%以上,地表温度在11.0~30.0℃之间,风速小于3 m·s-1时易发生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