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罗强  陈伟 《世界地震工程》2012,28(2):121-125
攀枝花市处于我国著名的南北地震带中南段,是地震灾害的多发区。通过对百余户生土墙体农房震害情况的调查,总结了该地区生土建筑的结构形式、损坏特点和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提出了对震后农房重建的建议和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2.
郭龙龙    袁康    裴城    王玉山   《世界地震工程》2019,35(4):060-67
针对我国村镇地区仍广泛存在生土结构房屋,且其结构整体性及抗震性能较差的现状,提出一种可有效提高其抗震性能、具有施工便捷性和装配属性的新型钢节点木构架-生土墙结构形式。进行了新型钢节点木构架-生土墙与农房中常见的素生土墙、上土坯下砖砌体混砌墙、传统榫接木构架-生土墙的拟静力对比试验,比较了4个墙体试件的破坏形态、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特征,以及延性系数、耗能能力、极限层间位移角等抗震性能指标。研究表明:素生土墙和上土坯下砖砌体混砌墙抗震性能较差,木构架的约束作用可有效提升生土墙的抗剪承载力和延性,新型钢节点连接的木构架-生土墙抗震性能优于榫接形式,具备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黄土生土建筑震害预测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黄土地区生土建筑民房的现场调查和测试,分析了各种类型生土建筑的结构特点和自振特性,归纳总结了影响生土建筑震害的主要因素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土建筑震害预测方法,并给出了初步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4.
石膏-土坯墙民居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适宜于新疆民居建设的新型绿色生土建筑.通过石膏-土坯墙墙片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分析了这种生土墙体的破坏特征及抗剪性能;1/4比例房屋模型振动台试验结果表明:单层石膏-土坯墙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可以在干旱少雨地区推广使用.文中对该结构的试点工程也做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5.
2013年发生在四川南部的芦山7.0级地震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在受地震影响的川南地区,有大量传统的穿斗式木构架民居。首先简要介绍了这些穿斗式木构架民居在芦山地震中的震害特征,并分析了典型穿斗式木构架民居的抗震结构体系,进而选取3栋有代表性的川南地区木构架民居,通过现场脉动测试识别了其基本周期等动力特性。结果表明,穿斗式木构架本身抗侧刚度很小,不同类型的填充墙对穿斗式木构架的基本周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周铁钢  胡昕  余长霞 《地震学报》2008,30(3):315-320
介绍了一种适宜新疆民居建设的新型绿色生土建筑. 房屋模型振动台试验结果表明,单层石膏-土坯墙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文中对该结构的构造特点、工程实践也作了简要叙述,说明该结构形式在我国干旱少雨地区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广西农村民居抗震性能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通过对广西10个较有代表性的县(市、区)农村民居进行实地调查,给出了10种建筑结构类型分布比例,并对砖混结构、砖木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混凝土小砌块结构、木结构和生土结构6种主要民居结构的建筑特点和抗震性能现状进行了研究讨论,同时给出了主要结构类型的农居房屋在不同地震烈度区域内的破坏率和损失比,总结了广西农村民居抗震性能弱的原因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张家口西部地区位于晋冀蒙交界区,该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在1998年张北6.2级地震中农村房屋曾遭受严重破坏。对张家口西部山区农村民居的抗震性能进行调查,分析农村民居土坯拱窑洞、土木结构、砖木结构的特点,并依据建筑年代将农村民居划分为传统民居和当代民居,统计发现,建筑年代较老的传统民居仍然占相当比例。通过分析房屋建筑结构特点,给出本区农村民居缺少考虑地形效应和局部场地条件,门窗开洞大,硬山搁檩、穿靴戴帽和两重皮现象普遍存在的抗震薄弱环节,并针对薄弱环节提出具体对策与建议,以期提高该地区的抗震设防能力。  相似文献   

9.
生土建筑在灾后重建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略阳、宁强2县许多村镇的生土建筑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严重损毁,为了尽快恢复重建,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从经济和可持续性发展2方面分析了生土建筑的优越性,结合2县生土建筑震害特征,分析震害原因,从抗震概念设计,抗震验算和抗震构造措施3方面提出生土建筑的防震减灾建议,为灾后重建的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湖北农村民居抗震性能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农村民居由于严重缺乏抗震设防技术,村民缺乏抗震防灾意识以及缺乏抗震设防政策的监管,地震发生时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小震致灾"、"大震大灾"是我国农村地震灾害的显著特点。汶川地震的教训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本文通过对湖北农村民居建筑结构、抗震性能以及居民抗震意识的调查,揭示了湖北农村民居的结构特点和抗震性能现状,对当前湖北农村建筑抗震设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2021年5月21日云南省漾濞县发生密集强烈地震,震中区大量农房受损。本文先是根据部分台站强震动观测记录对地震动特性进行分析;然后归纳了震中8度区内各种结构类型农房的建筑结构特点;最后在对各类房屋震害现象进行实地踏勘的基础上,分析房屋的震害特征及震害原因。结果表明:当地大量采用的"三间四榀"传统木结构土墙围护住宅墙体破坏严重,经农危改加固的房屋木结构体系基本完整,未加固房屋的木构架有歪斜和节点拔榫现象;生产用房中单层砖木结构房屋震损较轻,土木结构房屋墙体严重破坏,局部坍塌,井干式房屋多数倾斜或扭转变形。  相似文献   

12.
江西省既有生土结构房屋抗震性能及加固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土结构房屋具有取材方便以及造价低廉等特点,在我国村镇仍有使用。鉴于多次地震中生土结构民房震害严重,生土结构房屋的抗震安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首先,以江西省内村镇生土结构房屋为对象,结合震害分析和实地调研等,详细总结生土结构房屋的结构缺陷与抗震性能;其次,基于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工程实例,概述生土结构房屋抗震性能的改进方法与加固手段。  相似文献   

13.
针对我国中西部广大农村民居广泛采用的木构架房屋进行了抗震性能分析,并研究了抗震技术措施,意在实现"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首先针对我国中西部广大农村民居常用的木构架房屋,进行了震害和构造特点分析,说明其抗震性能;其次对南疆地区村镇民居木板夹心结构房屋的抗震试验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论证其结构的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最后,对木构架房屋抗震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应采取的有效抗震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甘东南地区农村民居抗震性能现状,分析农村民居抗震薄弱环节,从而科学、合理地提高农村民居的抗震能力.结合当地调研资料数据,对甘东南地区农村民居进行现场调查,获取民居各类属性数据,划分甘东南民居主要结构类型及其分布特征与所占比例,针对不同类型的民居结构,对其进行抗震性能评价,分析其抗震薄弱环节及潜在危害.研究区现存五种典型房屋结构类型:土木结构、砖木结构、砖混结构、木架结构和窑洞,以前三种结构类型为主,其中有抗震构造措施的新建砖混结构和砖木结构抗震性能最佳,木架结构、老旧砖混结构和砖木结构次之,土木结构和窑洞抗震性能最差.研究结果对提高甘东南地区农村民居的抗震设防水平具有科学参考价值,也可为其他地区农村民居抗震性能的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李碧雄    赵开鹏    王甜恬    刘慧军  李梁慧 《世界地震工程》2022,38(2):021-28
传统安多地区藏式民居历史悠久,建筑特色鲜明,建造材料和建造工艺相对原始,川西北地区发生的几次地震中其抗震表现参差不齐。为了提高安多地区藏民的居住安全性,本文基于现场调研和文献资料分析,全面梳理了该地区民居的结构组成和构造特点,结合九寨沟地震中安多民居的震害特点和易损性特征,剖析了其抗震性能。研究表明:该类民居的建筑结构兼具藏式碉楼和汉式穿斗木构架的特征,易损性接近砖混结构;分层建造方式削弱结构竖向整体连续性,客观上通过层间错动有助于提高抗震耗能能力;结构体系混杂、砌筑墙体强度低、节点抗震性能不佳和楼屋盖自重大是其抗震主要薄弱环节。建议在保留建筑风貌的基础上优化结构体系,加强抗震连接构造,引入装配式建筑理念。  相似文献   

16.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区,许多民宅为生土建筑,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建筑形式、结构特点,将山西生土建筑分为5类,总结了生土建筑的分布特点和结构特征,结合建筑物震害经验讨论了生土建筑的震害机制和主要影响因素,以及生土建筑存在的问题和防震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7.
海南农村民居以砌体结构为主,具有门窗开口大、层高较高和整体性强等特点.为了研究分析这类民居的抗震性能与抗震对策,在收集大量当地农村民居样本的基础上,综合出典型结构模型,并对该典型模型及基于该模型的隔震模型和加强结构模型分别进行了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隔震技术能明显降低结构地震反应,在高烈度地区应适当推广和运用.原结构模型基本满足7.5度设防标准.在8度大震作用下,结构遭遇严重破坏但未倒塌,说明其具有一定的抗倒塌能力.结构加固后,整体抗震性能得到了加强.结合试验结果,给出了相应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根据有关规定,对于有一定规模的建(构)筑物均应按安全性评价烈度鉴定结果进行抗震设防设计。但在广大的农村,大量民居是没有纳入管理的。由于中国农村人口所占比例很大,如有破坏性地震发生,这类建筑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威胁是巨大的。山东省地震局、山东省建设厅及潍坊市市政府于2007年至2008年对诸城市农村民居现状进行了调查。本文对这批调查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了诸城市农村民居的结构特点及地震安全的基本情况。通过与地震烈度图的对比,发现山东农村民居在抗震设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应对方案。  相似文献   

19.
村镇房屋是历次震害中最薄弱的建筑,提高其抗震性能刻不容缓。本文依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和地震烈度的取值,以陕南6县18镇54个自然村的1161栋村镇房屋为抽样样本,完成样本的结构类型、结构类型的破坏比及破坏损失比、场地条件、抗震概念设计、村民的抗震知识和抗震防灾意识等现状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陕南村镇房屋的结构类型有生土结构、木结构、砖木结构、砖混结构和框架结构,其中砖混结构是其主要的抗震结构类型;砖木结构、砖混结构和框架结构在不同地震烈度影响下的破坏比有差异,而破坏损失比相同;陕南村镇房屋的场地条件变化复杂,抗震概念设计存在缺陷且村民的抗震知识和抗震防灾意识淡薄,亟待提高。  相似文献   

20.
<正>我国农村民居量大面广,从规划选址到设计施工没有正规的监督和管理。农村民居抗震能力要远远低于城市,大量的抗震能力研究和实际震害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农村民居抗震能力的强弱和农民自身经济、防震减灾意识、当地的传统做法、政府的重视程度等息息相关。我国农村民居抗震能力呈现出东强西弱的总体特点,应该说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农村民居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