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由-αA l2O3和T iO2合成-βA 12T iO5时,文献报道有待定归属相(称作x相)先于-βA 12T iO5出现在煅烧后的混合物内,该x相表现出中间产物相特征,据说它在混合物内的含量随煅烧温度升高而增大,1 400℃时出现-βA 12T iO5,且x相与未转化反应物均转变成-βA 12T iO5。研究煅烧共凝胶法前驱体制备-βA 12T iO5的固相反应以及-βA 12T iO5的热分解过程,以了解该待定归属相的生成、演变规律。同文献报道的x相相比该相的初始生成温度、转化为-βA 12T iO5的温度均有明显降低,1 150℃煅烧共凝胶法前驱体所获产物的XRD图谱(18°≤2θ≤58°)内出现3个归属该x相的衍射峰,它们的峰中心分别位于2θ=41.2,°44.0,°24.9°(按相对峰强大小排列)。M gO掺杂使该x相与少量-βA 12T iO5相共同出现于1 150℃及1 200℃煅烧物内。1 250℃煅烧使该相失稳,转变为-βA 12T iO5,同时使未转化的金红石、-αA l2O3完成固相反应。对比表明x相的转变温度具有阈值特征,前驱体的微细化使之大大降低。本研究首次发现,伴随-βA 12T iO5在1 100℃下的热分解,该待定归属相重新出现,说明该相随热过程条件改变具有生成-消亡-重新生成的可逆性。它的消亡及重新生成体现出同-βA 12T iO5此消彼长的相关性。它应该是除-βA 12T iO5、A 12T i7O15以外的第三种铝、钛复合氧化物。  相似文献   

2.
以Al(NO3)3·9H2O与氨水作用制备出勃姆石(AlOOH)沉淀,通过超声胶溶将沉淀转化为勃姆石溶胶,向所获溶胶中加入聚乙二醇使之凝胶化,再经冷冻干燥脱水,得疏松勃姆石粉体.对该粉体及其煅烧产物进行SEM,XRD表征,发现400℃/2 h煅烧产物仍然为勃姆石相,表明此方法合成的勃姆石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用Scherrer公式计算的晶粒尺寸为10 nm左右;1 200℃/2 h煅烧产物为结构疏松、粒度微细的θ-Al2O3及α-Al2O3混相产物.  相似文献   

3.
李时珍石—一种Zn硫酸盐新矿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万茂  陈国英 《矿物学报》1990,10(4):299-305
李时珍石是一种Zn硫酸盐新矿物,发现于我国青海省锡铁山铅锌矿床氧化带,化学分子式是ZnFe_2~(3+)(SO_4)_4·14H_2O。该矿物产于硬石膏裂隙或孔洞中,与粒铁矾、叶绿矾、自然硫、石膏、黄铁矿、石英等共生。晶体习性板状或板柱状。淡玫瑰紫色,玻璃光泽。硬度3.5,解理{010}近于完善。实测密度D_m=2.206(4)g/cm~3,计算密度D_c=2.201g/cm~3。偏光镜下无色,无多色性,2V(-)-47°;黄光中的折射率:α——1.522(2),β——1.568(1),γ——1.578(4)。空间群P(?),晶胞参数:a=6.477(1),b=15.298(3),c=6.309(1),α=90.20°(1),β=101.11°(1),γ=93.97°(1),V=611.9(1)(?)~3,Z=1。DTA曲线在119—156和740℃处有2个主要强吸热峰,在214,246,296和802℃处有4个弱吸热峰。TG曲线表明矿物在加热时,分阶段脱失结晶水,到310℃时,总失重量为30%。红外光谱在3351—3035和1131—997cm~(-1)处有2个主要吸收带;在1658—1651,667—537和484cm~(-1)处有3个次要吸收带。不同温度下测量的穆斯堡尔谱,由-Fe~(3+)离子的宽阔不对称单峰组成。  相似文献   

4.
以分子量为600的聚乙二醇(PEG600)为分散剂,通过Ce(NO3)3.6H2O和无水Na2CO3的固相反应制备出混相碳酸铈盐[Ce2O(CO3)2.H2O和Ce2(CO3)3.8H2O]前驱体,热分解该前驱体获得CeO2纳米晶。XRD研究表明,产物归属于立方晶系的方铈石相,空间群为Fm3m。混相碳酸铈盐前驱体的反应活性较高,350℃热处理已使其分解完全,获得平均晶粒度仅为6.5 nm的纯CeO2纳米粉体,600℃焙烧产物的平均晶粒度达到27.1 nm,该温度下获得的CeO2微粒呈薄板状,板面平滑,大体呈规整的六边形,板径主要在30 nm~40 nm之间,径/厚比为5~7。在透射电镜下直接观察到的平均颗粒度与采用Scherrer公式计算的平均晶粒度相近,反映出由此固相合成法制备的纳米粉体颗粒较为均匀,从团聚体生长出来的大颗粒较少。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全新世植被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唐领余  李春海 《冰川冻土》2001,23(4):367-374
根据青藏高原 30个点湖泊的孢粉记录综合研究显示 :在进入全新世之前 (12kaBP以前 )除最东南部外 ,高原从东到西均发育为荒漠草原植被 .全新世早期 (12~ 9.0kaBP)高原东南部 (10 4°~ 98°E)为落叶阔叶林 /针阔叶混交林 ,季风已进入本区 ,气温比前期上升 2~ 4°C ,降水波动于 35 0~ 5 5 0mm之间 .中部 (98°~ 92°E)为草甸或灌丛草甸 ,再向西至 80°E左右为草原植被 ,气候寒冷干燥 ,平均气温比现在低 4.5~ 5 .5℃ .最西部 10 .5~ 9.9kaBP出现相当于欧洲新仙女木气候倒转事件 .全新世中期 (9.0~ 3.2kaBP)高原由东向西古植被依次发育为针阔混交林或硬叶阔叶林 (10 4°~ 98°E)→针阔混交林 (98°~ 80°E)→灌丛草甸→草原 (92°~ 80°E) .中期气候比早晚期温暖湿润 ,东南部 1月份气温高于现在 3℃ ,年降水量比现今多 2 5 0mm以上 .中西部气候温暖湿润 ,出现高湖面期 ,年均温高出现在 5℃以上 ;全新世晚期 (3.2kaBP以后 )由东向西古植被依次为硬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草甸→草原→荒漠 ,气温降水呈非线性下降 ,越向西下降幅度越大 .东南部 1月份气温比中期下降 4~ 4.5℃ ,年降水少 35 0mm ,东北部最冷月气温比中期下降 8℃左右 .中西部严重干旱 ,湖面降低 ,湖水变咸  相似文献   

6.
对广东南海蒙脱石铝柱撑进行加热发现其前后高温热变化有比较明显的差异:铝柱撑蒙脱石的结构可保持到700C,其001面特征峰仅由1.6898nm减小到1.5601nm;900C时蒙脱石特征峰消失,并有部分尖晶石和无定形相生成;1100C时生成莫来石、尖晶石和玻璃相,其显微结构为玻璃相覆盖的细晶结构。与之相应的原料蒙脱石700C煅烧后001面特征峰由1.5121nm减小为0.9704nm;900C煅烧后,蒙脱石层状结构破坏;1100C煅烧后,有明显的方石英的峰值出现,1200C热处理后,莫来石衍射峰出现。  相似文献   

7.
水钠锰矿、钙锰矿是土壤和沉积物中常见的氧化锰矿物。本文用改进的方法在碱性介质中合成了结晶度高的单相水钠锰矿 ,其平均化学组成为Na0 .2 5MnO2 .0 70 .6 6H2 O。合成在常温 2 5℃以及机械搅拌作用下进行 ,反应易于控制 ,没有黑锰矿、六方锰矿等其它矿相生成。合成的单相水钠锰矿经Mg2 + 交换、热液处理 ,完全转化为结晶良好、隧道构造为 3× 3的钙锰矿。生成的钙锰矿呈长短不一的纤维状 ,沿三个方向生长的晶体形成各交 12 0°角的三连晶结构 ,平均化学组成为Mg0 .1 6 MnO1 .570 .82H2 O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对甘肃金塔一个地窝南遗址的9件绿松石样品进行物相、成分、铅锶同位素检测得出:所取样品的拉曼峰位于3 473 cm-1,1 035 cm-1,815 cm-1,645 cm-1,414 cm-1,223 cm-1 等处,样品强峰位于 1 035 cm-1附近.该遗址绿松石的主要成分为Al2O3,P2O5和CuO,其...  相似文献   

9.
尖晶石型CoAl2O4纳米粉体的合成及表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铝酸钴(CoAl2O4)是目前世界上最耐候、耐光、耐热、耐化学品的尖晶石型钴蓝颜料,为了解决传统钴蓝制备方法存在的能耗高、产品粒径分布不均匀、易团聚等问题,尝试采用柠檬酸盐凝胶法合成了尖晶石型CoAl2O4纳米粉体,对样品进行了TG-DSC、XRD、SEM等分析,考察了前驱体凝胶的热分解过程,以及煅烧温度对CoAl204晶化程度和粒度的影响.确定了钴蓝最佳合成条件为:n(Co^2 )/n(Al^3 )=1:3,柠檬酸与金属离子摩尔比为1:1,pH值约为6.5,煅烧温度为800℃.结果表明,采用柠檬酸盐凝胶法成功合成了平均粒径为60nm,粒度分布均匀的尖晶石型CoAl2O4纳米粉体,该法具有合成成本低、制备工艺简单、易操作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钛合金密封式高压釜,在温度为600℃,压力为888 atm下合成具有八面体晶形的硫镍矿单晶。实验证明,用淬火的方法保留硫镍矿高温相(β)结构是不可能的。 低温相(α)硫镍矿属三方菱面体类,空间群为R32。在536℃时低温相硫镍矿转变为高温相(β),并在805±2℃时熔化。β-硫镍矿(Ni_(3±x)S_2)属等轴晶系,立方面心格子(F),晶胞参数α=5.208A,可能的点群有m3,432,m3m。  相似文献   

11.
电气石复合Nd/TiO2材料光催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昌来  董发勤 《矿物学报》2006,26(2):233-237
以硝酸钕、天然矿物电气石和钛酸丁酯为原料,采用凝胶法制备了电气石复合Nd/TiO2和钕掺杂TiO2。用XRD、UV-VIS、ESR对电气石复合Nd/TiO2材料进行了表征;以苯酚为目标降解物,考察了电气石复合Nd/TiO2材料的光催化活性。结果发现TiO2的相变转化区间在600~750℃范围内;电气石掺入对Nd/TiO2材料的光吸收范围基本没有影响,在300~750℃范围煅烧后,随温度升高UV-VIS图谱有逐渐红移现象;电气石的加入使得Nd/TiO2材料在光照及未光照条件下都起到增强.OH强度的作用;在Nd/TiO2材料中掺入0.6%的电气石获得最好的光催化活性,600℃下煅烧光催化效果较优。  相似文献   

12.
坡缕石/磁性铁氧化物/TiO2复合光催化剂性能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醇盐水解法、硫酸亚铁-硝酸钾氧化法制备TiO2光催化剂、坡缕石/TiO2复合光催化剂和坡缕石/磁性铁氧化物/TiO2复合光催化剂.通过XRD、TEM、UV-Vis和MS分析光催化剂的物相组成、形貌特征、对紫外可见光的漫反射以及磁化率,并以甲基橙为处理对象,对比研究了TiO2光催化剂、坡缕石/TiO2复合光催化剂和坡缕石/磁性铁氧化物/TiO2复合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效果.结果表明:坡缕石/磁性铁氧化物的复合能降低复合光催化剂中锐钛矿的平均粒径,提高锐钛矿的分散性.铁的复合是否提高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效率与催化剂的煅烧温度有关.坡缕石的复合对光催化剂的最佳煅烧温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按照名义组分1113和1112以较低的烧结温度(580~700℃)获得了一系列高Tc Tl-Ba-Ca-Cu-O系超导体,其最佳样品的零电阻温度为112K。电子衍射分析表明,样品中含有两相,主相属四方晶系,晶胞参数为a=b=0.547nm.c=2.931nm.α=β=Υ=90°,空间群为I4/mmm次相属正交晶系,晶胞参数为a=0.335nm,b=0.989nm.c=1.654nm,.α=β=Υ=90°,空间群为Pmmm。  相似文献   

14.
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考察了阴离子(硼、碳、氮、氟、磷、硫)掺杂的二氧化钛(包括锐钛矿相和金红石相).芯位移计算结果表明,在氮掺杂的TiO2中,间隙掺杂类型的N的1能级在XPS能谱上峰的位置要比替代掺杂的能级高,类似的结果也在硼、碳、磷和硫掺杂的TiO2上发现.然而对于F掺杂的TiO2替代掺杂的峰位置比间隙掺杂的高,且与TiO2的晶相无关.还对阴离子掺杂的TiO2进行了热力学研究.结果表明,替换掺杂的形成焓高于间隙掺杂的,因此替代掺杂的TiO2的制备需要苛刻的条件,而间隙掺杂TiO2的制备只需温和的湿化学条件.  相似文献   

15.
川西地区微晶白云母的矿物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川西地区微晶白云母是一种新型白云母资源,其主要化学成分S iO245.7%,A l2O330.51%,K2O 11.63%,H2O 4.53%,与白云母的化学成分理论值接近,主要杂质离子F e,M g等以类质同象置换八面体中的A l3+。呈微细薄板状结晶形态,粒径小于10μm,一般1μm~5μm,平均5.5μm,厚度平均0.8μm,径厚比值小,平均6.9。结晶程度高,水化程度低或几乎未水化,不含蒙脱石间层矿物。微晶白云母的晶胞参数a=0.520 01 nm,b=0.906 33 nm,c=2.003 96 nm,α=90.00,°=β95.79,°γ=90.00,°属2M1型白云母,在结构矿物学上显示出与水云母和绢云母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经典最小二乘模型常用于一般的曲线拟合。设变量x,y有函数关系 y=f(x,β) ε (1)式中β是待定参数,ε为误差。x和β通常是向量,f是它们的线性或非线性函数。问题是给出n次观测数据(x_k,y_k),k=1,…,n,要求确定β使Q=sum from k=1 to n W_k〔y_k-f(x_k,β)〕~2→min  相似文献   

17.
凹凸棒石-TiO2-磁性颗粒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制备具有高效吸附、光催化性能,可磁分离回收催化剂的凹凸棒石-TiO2-磁颗粒纳米复合材料,本文研究了不同反应温度、不同量的氧化剂加量、不同的碱加入量对复合材料磁化率的影响,并利用透射电镜、X射线粉末衍射对制备的复合材料结构和微形貌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在70℃下,Fe2 ∶OH-∶NO3-质量比为1∶0.6∶0.056时,反应生成的产物再经500℃煅烧,获得的凹凸棒石-TiO2-磁性颗粒纳米复合材料的磁化率最高。高分辨透射电镜表征结果显示,经500℃煅烧获得的凹凸棒石-TiO2-磁性颗粒复合材料,其TiO2和磁性颗粒非常均匀地吸附在凹凸棒石表面。  相似文献   

18.
大洋锰结核氨浸渣是锰结核提取有色金属后的残留物,主要矿物成分为菱锰矿,少量的针铁矿、粘土矿物、石英和非晶二氧化硅.锰结核氨浸渣煅烧处理是锰结核氨浸渣制备脱琉吸附剂的关键步骤.本文用XRD、TGA-DTA、SEM、BET-SSA等表征方法研究了大洋锰结核氨浸渣热处理结构演化.结果表明,锰结核氨浸渣主要是菱面体形状的菱锰矿,煅烧产物仍然保持菱面体假象,但是由于菱锰矿分解氧化,在其表面形成大量的网状孔,导致比表面积增大;在30~1000℃的升温过程中,失重主要发生在450~560℃之间;450~500℃空气气氛煅烧后菱锰矿分解并氧化为MnO2;当煅烧温度继续升高时MnO2转化为Mn2O3和Mn3O4;脱H2S实验表明,锰结核氨浸渣480℃煅烧产物脱硫效率最高,1 g煅烧产物可去除的310mg S2-.  相似文献   

19.
非水溶性钾矿制取碳酸钾研究:副产13X型分子筛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非水溶性钾矿通常以钾长石为主要矿物相。对其进行粉碎、摇床重选、湿法磁选和化学酸浸除铁等预处理,可制得纯度达75%~95%的钾长石粉体。以碳酸钠为助剂,在760~860 ℃的中温下钾长石发生固相分解反应,生成偏硅酸钠、偏铝酸钾(钠)前体化合物,用于水热合成13X 沸石分子筛。滤液为富含[SiO2(OH)2]2-、Na+、K+的碱性溶液,通入CO2 进行酸化反应,生成SiO3·nH2O胶体沉淀,经250 ℃下煅烧即制成白炭黑。剩余滤液为NaHCO3 KHCO3 H2O三元水盐体系,再经浓缩、分离、纯化、结晶,制取碳酸钠和碳酸钾。由此,原矿中SiO2、Al2O3、K2O 3 种主要组分均可制成高值产品,可达到钾长石资源利用率接近100%、“三废”近于零排放的高效节能、清洁生产的“绿色过程”要求。本项技术实现规模化工业生产,将有利于缓解我国水溶性钾盐资源极缺的矛盾,平衡钾盐市场,提高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钾盐资源的保证程度。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沉淀法合成氢氧化铝包覆氧化铁黄前驱体,再通过煅烧的方式合成耐热型氧化铁红颜料,利用XRD、FT-IR、SEM等手段表征了复合颜料的结构,探讨前驱体反应pH值对材料结构以及耐热性能的影响。XRD和FT-IR测试结果表明:煅烧温度为400℃、600℃和800℃时,煅烧后样品包覆层为γ-Al_2O_3或无定型氧化铝;当煅烧温度提高至1100℃时,pH4/Al、pH8/Al包覆层分别为α-Al_2O_3和θ-Al_2O_3。而pH6/Al、pH10/Al时为两种晶型的混合物。SEM测试表明,包覆提升了Fe2O3/Al_2O_3复合颜料的耐烧结性能。耐热性能测试表明,包覆后氧化铁红颜料耐热性能有较大提升,特别在pH=6时经过1100℃的高温煅烧后相对于其在800℃煅烧产物的色差ΔE为0.84,显示出了良好的耐热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