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刘玉艳 《地球》2019,(9):18-23
暗夜是一种资源,也是人类的共同遗产。近几十年来,光污染的曰益严重,威胁和破坏了地球的夜间坏境和星空资源,人们能看到的星空正在失去往昔的清晰和璀璨。为了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机构关于防止和控制光污染的呼吁,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星空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国星空会)发出倡导,在需要并具备条件的地方建立暗夜星空保护地。  相似文献   

2.
正什么是暗夜星空?暗夜星空保护是指通过控制和治理光污染,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发展符合标准的暗夜保护,推进以星空保护、星空科普和星空旅游为基本内涵的星空文化产业,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关注夜间环境、关爱美丽星空。不久前,我国西藏自治区的"中华暗夜星空保护地·那曲"和"中华暗夜星空保护地·阿里"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暗夜顾问委员会正式收入"世界暗夜保护地名录",成为我国首批得到国际组织认可的暗夜保护地,填补了我国暗夜保护地在国际名录的空白。  相似文献   

3.
段雯娟 《地球》2012,(12):68-69
玛雅,一个曾经活跃在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热带雨林中的古老民族。1200多年前,在中美洲现今危地马拉地区,出现过一个辉煌的古代文明——玛雅。公元七八世纪时的玛雅社会已具有高度发展的、完善的阶级制度,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社会阶层组织。玛雅,像神一样美丽的名字,我们用探望星空的目光与它接触,我们喜欢它被层层迷雾包裹的样子。它站在那里,关乎人类、历史和智慧,它欲言又止,  相似文献   

4.
臧敬 《地球》2012,(3):17-18
年少轻狂的时候,也曾常常仰望星空,叩问:人类是从哪里来的,自己又将走向何方?长大成熟之后,抬头已看不见星空,也不去琢磨这些深奥的问题,因为整日要想着房子、车子,以及孩子的事儿。不过这些问题,有人替我们想,因为他们就是吃这口饭的——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们。现代中国人来自何方,北京猿人是不是我们的直系祖先,这是最近20多年来中外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界一直激烈争论的学术焦点。作为非考古  相似文献   

5.
1889年中华大地上升起一颗灿烂的,他杰出的地质科学家--李四光,他在Ting科化石的鉴定、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发现与研究、地质力学的创立上成就卓著,在我国科学技术史上和世界地质科学史上立下了丰碑,它应用地质力学理论在我国找矿勘探、工程地质、海洋地质、地热地质、地震研究待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他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强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他敢于坚持真理、敢限创新的科学精神启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相似文献   

6.
1889年中华大地上升起—颗灿烂的明星,他就是杰出的地质科学家——李四光.他在(?)科化石的鉴定、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发现与研究、地质力学的创立上成就卓著,在我国科学技术史上和世界地质科学史上立下了丰碑.他应用地质力学理论在我国找矿勘探、工程地质、海洋地质、地热地质、地震研究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他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强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他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相似文献   

7.
《地球》2016,(5)
正澳大利亚天文摄影师迈克尔近日用镜头捕捉了西澳的南邦国家公园的璀璨星空,照片中巨大的星河天幕美不胜收。这组照片拍摄于他在西澳南邦国家公园的盐湖旅行途中。他利用手持式无线远程装置拍摄了这组精彩照片。照片中,他独自一人身处星空的环绕下,周围一片寂静,平静的湖面映照出璀璨  相似文献   

8.
陨石的起源     
陈宏毅 《地球》2020,(2):53-57
>宁静而清朗的夜晚微风徐拂,当我们躺在柔软的草地上仰望星空时,会在偶然间看到一颗长着长长的尾巴,周身散发着明亮光华的星星,快速的划过夜空飞向远方。它是谁?从哪里来?又去往何处?陨石是来自地球之外脱离原有运行轨道的行星和小行星碎片,在穿过地球大气层后,烧蚀残余部分降落于地球表面。陨石保存了太阳星云凝聚、行星堆积和熔融分异等全部过程的信息,相对于登陆行星和在小行星表面采样。  相似文献   

9.
蓝颖春 《地球》2015,(1):36-39
<正>世界上最早的调水工程是公元前2500年,苏美尔人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开掘的沟渠,引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的河水,浇灌出了灿烂的"两河文明"。公元前2400年,古埃及兴建了人类第一个跨流域调水工程,引尼罗河水至埃塞俄比亚高原南部进行灌溉,促进了埃及文明的发展与繁荣。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成了350余项调水工程,年调水规模超过了5000亿立方米。  相似文献   

10.
初识李平 ,是在 1 997年。那天 ,在飞往罗马的班机上 ,走来一位浓眉大眼的年轻人 ,对我注视片刻后 ,伸出右手 :“你是吴忠良吧 ?我叫李平。”在随后的 3周里 ,李平、高荣胜和我一直吃住在一起。工作之余 ,便听他们海阔天空地神聊。在我的印象里 ,李平总是在笑。前几天 ,整理照片时 ,竟找不到一张他不笑的照片。无奈 ,只好让李平在他的遗像里也露着灿烂的笑容——也许这更是李平的真实的形象。李平对生活的态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至今记得在威尼斯他竟向我们说起他和他的爱人互相帮着挖耳朵眼的故事。我是个粗心的人 ,出差在外 ,常常连个…  相似文献   

11.
《地球》2015,(10)
<正>敦煌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敦煌市西北约165公里的大漠深处,分布着一片大自然巧夺天工的天下奇观——敦煌雅丹地貌地质遗迹自然景观。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位于玉门关西北边,园区面积约400平方公里,分南、北两区,主要是风蚀作用而形成的第四纪地质遗迹和自然地理大漠景观。  相似文献   

12.
《地球》2015,(11)
<正>仰望星空的时候,偶尔你是否会想起那首儿歌"一闪一闪亮晶晶,漫天都是小星星……"?天空中的星星我们无法近距离欣赏,但近在眼前、像星星一样闪亮的水晶,也许可以弥补这种遗憾。10月28日,江苏省东海县东海水晶博物馆举行了"中国水晶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东海馆""捷克水晶展示馆"以及"水晶大王回归展""中国地质博物馆馆藏精品展"揭牌  相似文献   

13.
对1978和2005年发生在同一板块边界而震级不同的日本宫城近海地震建立了自发动力破裂模型,再现了由运动学震源模型所预测的滑动和破裂速度。对这两次地震的动力学震源参数进行比较,可使我们看到同一断层上不同震源过程的破裂动力学特征。特别是,我们比较了应力降和破裂能,在这两次地震中,二者可以进行稳定的评估。在整个断层面上和两次地震破裂的凹凸体上,两个模型中应力降的最大值和平均值几乎相同。另外,1978年地震的震级比2005年的大,它的破裂能值不仅是在整个断层面上,而且在多次破裂的凹凸体上也比2005年的大。这些结果与先前用地震矩所做的破裂能标度的研究结果一致。我们还将破裂能值与以前研究中所估算的其他内陆地震的能值进行了对比,我们得到的宫城近海地震的值较小。造成这种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内陆浅源地震和俯冲带深源地震在构造背景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徐迅 《地球》2012,(12):88-89
库尔勒的秋色实际上是胡杨林点染的金黄——秋天到来,万木萧瑟,许多的树叶都在秋风里无声地飘落,沙漠上只有胡杨林一树繁华,黄得像花,黄得灿烂绚丽至极。远远望去,那一大片一大片的胡杨林在阳光里火焰一般地燃烧,如凤凰涅槃,尽情地升华着自己的生命。又仿佛在用无比华丽的金色,把它生命的最后一刻演绎得热烈而辉煌,即便躯干佝偻,或斜或倒卧的,那枝头金色的叶片依然保持一种生命的激情。这时候,我突然感觉面前的胡杨林不是一棵棵树,而是徘徊在沙漠上的一个个神灵。如果没有胡杨林,我想库尔勒的秋天一定是荒凉的。这个因出产香梨而著  相似文献   

15.
我们的地震预测能达到怎样的程度呢?正如Ian Main在辩论导论中所提出的那样,我们能容易地预测地震活动总体的特性,而且显然我们不能完全地预测单个地震的特性.但是,哪里是容易与不可能的界限呢?为了寻找这一界限,我们来看一下Ian Main的地震预测的4个等级.首先应略述一下与此问题有关的主要观测,以及地震发生与可预测性的两个标准模型,然后再简要评论一下这些模型,并说明一种较普通的方法如何能导致对地震可预测性的更好理解.  相似文献   

16.
古城西安,以其名胜古迹、艺术珍藏之丰硕著称于世。为了开发我国古代的灿烂文化,在陕西省文物管理局组织下,几个单位分别用多种方法对一座位于西安曲江池的汉代古墓进行了非破坏性探测试验。这里,简介西安地质学院应用浅层地震方法探测古墓的试验情况。  相似文献   

17.
《地球》2016,(8)
正古语有云:"一首之饰,盈千金之价;婢妾之服,兼四海之珍。"猫眼儿、玛瑙、玉箫……在古人眼中任何无价之宝,只要轻轻佩戴,随意着装,就能把世间所有的珍宝变成一种美的存在。即使在今天,五光十色、质地晶莹、光泽灿烂的宝石同样也受到人们喜爱。可是宝石还未经雕琢前是什么模样?它们生长于何地,有什么样的性能?在中国地质博物馆矿物岩石厅,观众可以一边欣赏各种精美奇特的矿物岩石展  相似文献   

18.
川南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光优美,是四川的精品旅游路线之一。自贡的恐龙群窟,堪称世界奇观。盐都自贡Shen海井,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万里长江第一城的宜宾,风景秀丽。珙县石碑龙,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和重大的学术意义,Bo人悬棺,是世界上最大的悬棺群。兴文石海洞乡是不可多得的喀斯特公司,其洞穴与漏斗都是世界级的,独具一格的景观配置,构成了一幅世界上极为壮观、极为独特的自然奇观。蜀南竹海更以其浩瀚  相似文献   

19.
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密度电阻率法是近几年来在水文、工程地质物探中应用的一种新方法,该方法能较详细地揭示地质体的分布状况。通过我们在几个工程场地应用效果来看,该方法在查找细微地质体方面较为理想,是其它方法难以相比的。  相似文献   

20.
留言节选     
《地球》2015,(3):112
<正>两会正在进行,国家一定会对环境、土地、资源问题提出更加给力的解决方案,让我们拭目以待吧!希望这一次能真的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来!——靳剑来信节选贵刊2月号杂志关于河北雾霾的报道很给劲,在我们单位被好多人传阅,身为土生土长的河北人,我真的感到既烦恼又无奈,尤其担心孩子的健康,我们河北省的大气污染问题一直是百姓的最大的心病。——戴上口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