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震信息传播已进入实时、全面、多维的公共服务时代,单一媒体地震信息服务已无法满足政府、社会公众和地震行业需求,地震信息向融媒体公共服务模式发展。本文对地震信息内容服务需求及特点、地震媒体平台功能特色、融合式媒体信息服务模式等进行分析,对地震信息融媒体公共服务进行研究,旨在提高地震信息服务效率与用户满意度,促进地震信息化建设科学、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地震预测是极具挑战性尚待解决的世界性的科学难题,目前尚处于初期的科学探索阶段,总体水平仍然不高,特别是短期与临震预测的水平与社会需求相距甚远。从理论上讲,地震是有前兆的,地震前兆信息是预测地震的依据,只有获得了地震前兆,才有可能对地震作出预测。但在实际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中,如何从观测资料中识别和提取地震前兆信息,如何依据这些地震前兆信息进行地震预测,始终是一个需要不断研究、并且必须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籽改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科技信息服务工作的现状,满足了广大地震工作者日益提高的文献需求,作者提出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科技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目标和具体解决方案,为网络环境下的地震科技信息服务提供一条借鉴之路。  相似文献   

4.
面对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公众对地震信息需求的不断提升,中国地震局网站信息服务平台已难以满足多样化需求,通过分析平台内容形式、架构设计、服务功能等方面,对服务平台进行优化升级,向智能化信息服务平台转型,实现服务功能的创新和转变,进一步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尤其是地震灾害信息发布能力,将地震门户网站信息服务平台向智能、高效、科学的方向推进。  相似文献   

5.
关于地震预测问题的8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析了当前我国地震预测的能力和水平,地震预测的任务性与探索性的关系,单科预测与综合预测的关系,测震学科与前兆学科的差异性,地震前兆监测技术发展与地震预测需求的关系,提出了地震预测探索的科学思路及地震分析预报人员的素质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作者从新名词Cyberinfrastructure着手,阐释了地震信息基础架构的意义,分析了地球科学研究面临的挑战,指出了信息基础架构是通向科学创新的"金山"之路,现代科研方式的重大变革和革命有赖于信息基础架构的建设.基于对地震信息基础架构的认识,根据面临的地震科学前沿问题的国际竞争和挑战,本文提出了未来5~10年里,7个地震信息基础架构发展的战略方向.  相似文献   

7.
吴敏  王建芳  王芙蓉 《地震》2001,21(4):66-74
介绍了地震数据资源信息的基本数据库及地震信息服务系统,此系统可供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共享,可向科研人员和社会公众提供及时、完整、可靠的地震科学数据信息。  相似文献   

8.
做好地震信息服务需要深入研究服务的公众触达和反馈。随着国家地震预警工程的推进,地震预警系统即将大范围面向公众提供服务,因此公众的地震预警需求、地震预警误报接受程度等问题亟需研究。本文设计了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公众接触率及公众满意度调查指标体系,用以量化测量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的公众触达现状和反馈评价,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全国公众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80.7%,56.2%,29.5%和26.7%的受访者接触过地震速报信息服务、防震减灾知识科普、自建房抗震咨询服务和各级地震部门门户平台,各项服务的公众接触有明显的区域和人群特征。公众反馈评价总体较好,但是地震速报信息服务及时性的满意度评价得分相对较低,显示公众对地震速报信息发布时效性在近年来取得的进步缺乏直观感受。地震预警公众需求研究结果显示,88.3%的公众认为地震预警有必要,56.8%的公众对地震预警信息有强烈需求,公众对地震预警误报的接受程度在过去十年时间里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大城市和地震多发区公众对地震预警的需求和对地震预警误报接受程度均显著高于全国公众总体水平。   相似文献   

9.
基于云推送和Android的地震信息发布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地震行业信息发布的特点及需求,在地震信息发布中引入了百度云推送技术,论述了百度云推送在地震行业使用的效果,开发了Android应用接收推送信息。通过百度云推送技术及Android的应用有效地提供了地震信息发布的时效性、稳定性和受众面。  相似文献   

10.
地震速报是地震部门一项重要地震信息服务职能,地震速报信息传播效率影响着地震系统的社会服务能力。本文结合当前地震速报概况和地震速报信息内容特点,对地震速报在各类平台的信息内容形式、技术服务特点进行分析,提供不同层次的地震速报信息服务需求,实现地震速报信息的社会效益和服务价值,为提高地震行业信息服务水平和信息服务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地震应急信息是发生破坏性地震时为应急救援和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信息的保障,也是地震门户网站信息服务的重要内容。为了满足政府和社会公众快速准确获取地震震情、灾情等权威信息的需求,基于中国地震局门户网站对地震应急信息服务概况和用户需求进行分析,依据需求差异对地震应急信息进行分类、梳理。同时,通过研究地震网站平台发布技术架构、信息同步和内容分发网络等,搭建地震应急信息发布平台,并对其提出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地震应急信息是政府开展地震应急处置决策的重要依据。本文通过云南各级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为主的政府部门对地震应急信息需求开展问卷调查,结合云南历史震害经验和应急救援经验,采用统计分析和卡方检验方法,分析政府部门对地震应急信息产品的需求情况及差异,提出地震应急信息差异化服务建议。  相似文献   

13.
市、县级地震系统是地震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信息协同技术有助于提升地震应急综合响应能力。通过分析云南省市、县级地震系统应急快速响应期内的信息协同需求,研究了多级地震系统的信息协同机制和联动方法,基于现有数据平台实现了地震应急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研发,从技术平台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角度探讨了未来多级地震应急指挥信息协同平台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4.
地震科技信息的积累和应用是我国地震科学事业发展的基础,我国的地震信息工作在地震预报的探索和研究中以及地震工程应用中,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认识地震科技信息的重要性,发展这一事业,本文就地震科学研究与地震科技信息的内在联系,地震科技信息的运行机制及地震科技信息工作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各类应用服务的不断深化,对地震数据服务的可视化和便捷性需求提出更高要求,而当前数据服务多依赖于电脑环境,直观性与通用性有所欠缺。利用天地图、Highcharts等先进技术,构建基于Android的地震科学数据可视化综合服务平台。通过丰富、直观的表现形式,向公众展示河南省区域内地震监测台站分布与概况、地震目录及测震波形等信息,提供观测数据查询下载、可视化动态浏览,同时具备震情速递、地震科普宣传功能。利用该平台将建立触手可及、高效便捷的地震科学数据传输渠道,大幅度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增强地震科学数据的可读性与普及性,实现数据服务与防震减灾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6.
利用京津冀基础地理数据、本地化地震灾害快速评估模型、本地化辅助决策模版和离线快速评估与应急制图等技术,实现了支持Web页面与移动端的北京市本地化地震应急工作平台。面向远程应急和移动办公需求,实现了基于Android移动终端的地震快速触发、灾害快速评估、辅助决策、信息自动推送、应急指挥调度、日常运维管理和综合信息查询等功能,在地震应急响应中,打破场所和时间限制,第一时间产出快速评估报告、辅助决策报告和应急专题图件,为北京市地震应急指挥决策提供科学高效的信息服务。平台自运行以来在多次地震应急处置中发挥了重要应用实效。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地球科学信息的分类、使用价值及其存在的问题,作者调查了研究我多种地震科技情报资源在科研、生产、技术贸易、国家安全、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利用价值,以引起有关决策和研究人员对地震科技情报资源的价值和应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从提高网络环境下地震信息服务的质量出发,分析了网络环境下地震信息资源的变化,提出应改变传统的服务观念和馆藏概念,建立科学的馆藏的震信息资源体系,搞好文献基础工作,加大现有地震信息资源开发的的广度和深度,提出数据库数据以及要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网络系统安全和提高信息人员素质等措施,以提高网络环境下地震信息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9.
地震速报信息准确快速的发布是衡量地震行业信息服务水平和信息服务能力的标准,同时也是地震系统社会服务能力的体现。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各省地震局基于JOPENS系统和EQIM系统开发的地震速报信息软件产品及其地震辅助产品,对地震速报信息软件产品开发技术进行介绍,为开发者实现地震速报及相关信息快速发布,选择适合自身需求的系统数据进行二次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形势下,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传播地震科普、地震速报数据等地震信息已经成为地震信息发布的主要渠道。建立地震微直播信息发布平台窗口,可以及时发布地震速报信息、震情灾情、应急救援和地震产品,第一时间向社会公众提供高效、便捷的地震信息服务。本文意在充分发挥地震微直播媒体资源服务多元化优势,多渠道获取地震信息,谋划专业栏目,科学梳理地震应急信息,研究可操作性强,具有实用意义的地震微直播信息服务平台,配合地震应急启动响应,实时提供最新的震情灾情和地震信息服务,完善地震应急信息服务平台,提升地震应急信息服务效率和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