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利用四川三个重要地震带:鲜水河地震带,松潘、龙门山地震带和名山-马边-昭通地震带二十多年地震资料,以一年为时间窗,半年为滑动步长,按2.5≤M≤3.5,3.5≤M≤4.5和M≥4.5三个震级档研究了应用逆向时间序列的算法复杂性预测三带未来半年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得到了与正向时间序列算法复杂性大体一致或稍高的预报效能。它们的预报评分R值都明显高于置信度97.5%的区分随机盲报的临界评分值R_0。  相似文献   

2.
利用中国大陆丰富的地震记录,对表征地震能量空间分布局域标度特性的各参量〔1〕及其组合进行系统研究,提炼具有可操作性、能够用于日常地震监测预报的实用方法,特别着重于“异常”划分方式及划分标准的研究。这一划分方式及划分标准对不同地区或不同时段均是“动态”可变的,对所研究的10个区域内发生的中强地震进行回顾性的预报检验,发现对于较短时期(0.5-1.5年),其最大预报评分的平均值介于0.3—0.6之间,明显高于随机应答的概率评分,表明多参数综合使用具有相对强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3.
蒋海昆  王忠民 《地震研究》1997,20(2):206-211
利用中国大陆丰富的地震记录,对表征地震能量空间分布局域标度特性的各参量及其组合进行系统研究,提炼具有可操作性,能够用于日常地震监测预报的实用方法,特别着重于“异常”划分方式及划分标准的研究,这一划分方式及划分对不同地区或不同时均是的“动态”可变的,地所研究的10个区域内发生的中强地震进行回顾性的预报检验,发现以于较短时期(0.5-1.5年)其最大预报评分的平均值介于0.3-0.6之间,明显高于随机  相似文献   

4.
韩渭宾  王维恩 《中国地震》1994,(A00):122-132
本文利用川滇地区11个地震带(区)的资料,以一年为时间窗,半年为滑动步长,计算容量维D0,信息维D1随时间变化曲线,并以其相邻半年D0和D1的差分△D0和△D1,探讨预测下一个半年内本带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总的说来,可以得到不同于随机预报的预报评分R值,说明利用容量维、信息维的变化率探讨地震短期预报有一定前景。  相似文献   

5.
对大同—阳高地震及其发展趋势的灰色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秀文 《地震》1994,(3):78-84
本文总结了大同-阳高地震前及震情监视过程中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取得的预报结果。在1988年度的山西省地震趋势专题研究报告中,选取华地区1966-1987年Ms≥6.0、1975-1987年5.0≤Ms<6.0以及1989年10月26日前的大同-阳高地震序列,建立了预报未来地震发震时刻的模型,并对几种衡量模型精度的指标进行了计算,预测结果表明:对大同-阳高Ms6.1中强地震的中期预报和震后势判断均取得了  相似文献   

6.
鲁南地区地震活动性异常与苍山ML5.6级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震学分析预报方法程式指南》中的方法分析一鲁南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异常,发现在苍山ML5.6级地震前,鲁南地区23个月无ML≥2.5级地震;在1985年6月新泰ML4.1级地震以后,ML≥3.0级地震主要集中在新泰-苍山-莒县之间的三角地带。1974年以后沿苍尼断裂的ML≥3.0级地震都发生在5.6级地震震中附近。  相似文献   

7.
闻满华 《地震》1994,(5):84-91
本文采用极值理论、线性预测和最大熵谱分析三种不同的概率统计预报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滇西南地区地震活动进行研究,得到滇西南5年内将有1次6.5-6.9级地震活动,1992年有6.0-6.4级发震可能的中短期预报结果。  相似文献   

8.
陈大业  智晋 《山西地震》1995,(3):130-133
本文选取判别每年可能发生地震的最大震级范围的4个地震活动指标,对临汾盆地315年至1995年2月Ms≥4.75的地震(余震除外)序列,应用模糊数学进行了处理,给出了判别3个震级范围,即5.5≤Ms〈6.0,6.0〈Ms≤6.5,Ms〉7.0的模糊关系方程。对此方程通过对3个典型类地震样本,以及未参加建模的2个地震样本进行了检验与预测。结果均与实际符合较好。本文还对1995年2月之后1年内临汾盆地可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森下播散指数研究东北地震,选取5个区域进行I计算,结果表明:森下指数出现高值异常与所研究区域的中强地震对应关系较好,有的地震的高温异常时发生,有的其后0.5a~2a发生,所映了不同地震活动类型,该方法可以对东北地区中强地震进行一定程度的中短期预报。  相似文献   

10.
杜文平  陈爱萍 《内陆地震》1998,12(4):362-366
1997年1-5月新疆伽师发生Ms5.0-6.6地震14次。在1月21日之后发生的12次Ms〉5.0地震中,有5次地震震前出现了序列异常平现象。说明就此次伽师强震群而言,小震异常平静物征确实具有较了的临震预报效能。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1991年1月5日缅甸7.6级地震的中期预报概况。主要依据是地震空区,震前2年在空区边缘发生一次6.2级地震后一个月内迅速形成300km长的地震条带,以及对大区域7级地震形势的综合分析。本文还着重讨论了6.2级地震后所形成的地震条带与未来大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在十年尺度(5—10年)地震危险性预测中,需要处理众多的不确定因素。受这些不确定因素的约束,地震预测的结果必然带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因此应该用概率分析的方法进行预测。考虑地震发生的时间、空间和强度的非均匀性及相关特征和地震危险性长期背景(地质、地球物理场等因素)与地震发生前兆的概率结合,提出了十年尺度地震危险性预测的概率模型。考虑资料的不均匀性和适宜不同地区的地震前兆方法的差异,本文还提出了概率预测模型简化形式,以满足全国不同地区的需要。本文以华北北部地区为例讨论了该模型的实际应用。文中提出的方法可以用于全国十年尺度地震危险性的概率预测。根据本项研究提供的结果和计算程序,可以满足地震对策和地震损失估计对地震中长期概率预测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湟源地震窗预报方法及效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培玲  胡玉 《高原地震》2004,16(4):22-25
根据湟源地震台单台记录到的小震活动情况,进行了周频、月频的系统分析,发现小震活动周、月频次低值异常与周围300km范围内的5 0级以上中强震有一定的对应关系。通过分析认为湟源台能以小震活动情况灵敏的反映区域应力场的变化情况,可以作为地震窗;并对该窗应震效能作出了评价,认为可以用于地震预报工作。  相似文献   

14.
在文献调查和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对鲁南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城市房屋建筑的抗震能力做了分析,给出了抗震救灾重要房屋的单体预测结果、现有房屋的群体预测结果,并对房屋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人员伤亡进行了预测。文中指出了现有房屋的抗震薄弱环节,为该地区采取防震减灾对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玛纳斯县城房屋建筑地震损失预测及抗震设防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立军  尹力峰 《内陆地震》1997,11(2):168-173
以玛纳斯县城现有房屋建筑调查资料为基础,对该县城的房屋建筑进行了分类。作了抗震分析,建立了相应的易损性矩阵。根据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及县城房屋建筑的发展情况,给出了未来10年房屋建筑的震害预测结果,并对房屋建筑抗震设防和加固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6.
本文应用A.G.Ivakhnenko提出的数据处理的分组方法的基本思想,以生物有机体演化的方式,给出了一种自动选择模型的最佳形式和参数,构造高阶自回归模型的方法,并用此方法对南北地震带年最高震级序列做了建模和预测检验,效果较好。利用上述方法,本文还对南北地震带未来5年最高震级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17.
梁劳 《华南地震》1991,11(1):3-14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岳阳及其邻区300公里范围内的地震活动特征,包括历史和现代地震的时空分布,应变积累释放以及地震活动周期的数值分析等,并利用四种方法对未来50-100年内的地震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8.
本文应用A.G.Lvakhnenko提出的数据处理的分组方法的基本思想,以生物有机体演化的方法,给出了一种自动选择模型的最佳形式和参数,构造高阶自回归模型的方法,并用此方法对南北地震带年最高震级序列做了建模和预测,效果较好。利用上述方法,本文还对南北地震带未来5年最高震级作了预报。  相似文献   

19.
The earthquakes of central coastal Peru occur principally in two distinct zones of shallow earthquake activity that are inland of and parallel to the axis of the Peru Trench. The interface-thrust (IT) zone includes the great thrust-fault earthquakes of 17 October 1966 and 3 October 1974. The coastal-plate interior (CPI) zone includes the great earthquake of 31 May 1970, and is located about 50 km inland of and 30 km deeper than the interface thrust zone. The occurrence of a large earthquake in one zone may not relieve elastic strain in the adjoining zone, thus complicat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eismic gap concept to central coastal Peru. However, recognition of two seismic zones may facilitate detection of seismicity precursory to a large earthquake in a given zone; removal of probable CPI-zone earthquakes from plots of seismicity prior to the 1974 main shock dramatically emphasizes the high seismic activity near the rupture zone of that earthquake in the five years preceding the main shock. Other conclusions on the seismicity of coastal Peru that affect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eismic gap concept to this region are: (1) Aftershocks of the great earthquakes of 1966, 1970, and 1974 occurred in spatially separated clusters. Some clusters may represent distinct small source regions triggered by the main shock rather than delimiting the total extent of main-shock rupture. The uncertainty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aftershock clusters results in corresponding uncertainties in estimates of stress drop and estimates of the dimensions of the seismic gap that has been filled by a major earthquake. (2) Aftershocks of the great thrust-fault earthquakes of 1966 and 1974 generally did not extend seaward as far as the Peru Trench. (3) None of the three great earthquakes produced significant teleseismic activity in the following month in the source regions of the other two earthquakes. The earthquake hypocenters that form the basis of this study were relocated using station adjustments computed by the method of joint hypocenter determination.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