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南京市进城务工人员为研究对象,在宏观把握其社会经济及空间概况的基础上,分析其线下购物的时空特征及典型时空轨迹。结果表明:(1)时间特征上表现为以低频购物为主;购物时段集中在上下班途中及休息日下午;购买低等级商品时对出行时间较为敏感,约为10 min;购买高等级商品时对出行时间不太敏感,多集中在1 h内。(2)空间特征上表现为购买低等级商品时对出行距离较为敏感,约为0.5 km,购物活动空间较为集聚;购买高等级商品对出行距离敏感性较低,购物出行空间较为分散。(3)时空轨迹上表现为单纯购物活动的购物场所及出行空间等级均较低,购物时长较短,购物时段的连续性在工作日要高于休息日;多目的购物活动的购物场所及出行空间等级则较高,购物时长较长,购物时段集聚度较高。  相似文献   

2.
基于西宁市7个社区居民购物行为问卷调查数据,探讨西宁市不同区位社区居民不同类型商品购物行为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区位社区居民购物频率、出行时段和出行距离存在差异,受营业时间和气温的影响居民购物活动以白天为主,夜间较少;市中心和郊区社区较多居民步行购买低等级商品,市中心外围较多居民购买低等级商品以公共汽车为主;西宁市市中心和郊区居民购物出行符合不同等级的商品购物空间的等级圈层结构,可分为3个圈层,而市中心外围居民的不同等级商品购物圈差别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唐艺凡  张雪  刘群  陆玉麒 《热带地理》2022,42(6):902-915
基于2020年12月福州市橘园洲社区居民的问卷调查结果与48 h活动日志,结合时间地理学理论,采用GIS 95%标准置信椭圆、点密度与叠置分析方法,从微观个体角度研究保障性住房居民工作日与休息日的工作、购物、休闲3类活动的空间特征及其对附近空间的利用情况,并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案例社区居民在工作日与休息日的活动空间差异较大,休息日居民内部差异大于工作日。2)从不同活动类型看,工作日活动内部差异性较小,整体呈现通勤距离短、依赖社区周边的特性;购物与休闲活动在工作日依赖社区周边,而在休息日均具有明显的空间拓展,且出行人数呈距离衰减。3)居民工作日活动受通勤距离、年龄与收入的显著影响,休息日活动受收入、家庭结构与文化程度的显著影响。4)与一线城市保障性住房选址在城市边缘集中的趋势不同,福州市仍有足够的空间使保障性住房的选址相对均衡。  相似文献   

4.
转型期深圳居民日常活动的时空特征及其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2007年深圳居民活动日志调查的一手资料,结合时间地理学方法与GIS三维可视化技术,对深圳居民日常活动的时空间特征进行描述,将近期数据与历史数据进行对比,以揭示近年来居民行为发生的变化。研究发现:工作在居民的日常活动中仍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男性的工作强度大于女性;工作日出行以单次多目的为主,休息日出行以多次多目的为主,休息日出行比工作日活跃;近年来,居民在时间利用及出行特征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工作、移动、购物活动时间增加,工作日出行频度下降,休息日出行频度上升,出行的多目的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5.
居民购物出行空间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芜湖市居民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分析了居民购物出行空间等级结构的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 芜湖市居民购物出行的空间距离具有减小的趋势,变化幅度最大的是家用电器与服装衣饰类等高等级商品,从中心区与郊区来看,中心城区居民的出行距离变化不大,郊区居民的购物出行距离明显缩短,反映了城市商业空间格局的分散化趋向。② 芜湖市居民购买不同类型商品出行的空间等级层次分明,基本符合中心地理论中的等级关系,购物地点逐渐从高级中心地向相对较低级中心地转移;日常用品类商品购物地等级下降最为明显,由2001年的介于三、四级中心地下降到2011年的四、五级中心地之间,下降了1个空间等级,具有明显的就近居住地购买趋向。③ 从政府政策作用、零售商供给、居住主体偏好等三方面剖析了居民购物出行空间演变的驱动机制,认为商业网点发展规划、新业态的集聚与扩散、职住分离与居住-消费空间错位、交通条件的改善、居民购物需求偏好等因素影响着居民购物出行空间的等级结构演变。  相似文献   

6.
芜湖市居民购物出行空间的等级结构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居民购物出行空间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芜湖市居民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分析了居民购物出行空间等级结构的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 芜湖市居民购物出行的空间距离具有减小的趋势,变化幅度最大的是家用电器与服装衣饰类等高等级商品,从中心区与郊区来看,中心城区居民的出行距离变化不大,郊区居民的购物出行距离明显缩短,反映了城市商业空间格局的分散化趋向。② 芜湖市居民购买不同类型商品出行的空间等级层次分明,基本符合中心地理论中的等级关系,购物地点逐渐从高级中心地向相对较低级中心地转移;日常用品类商品购物地等级下降最为明显,由2001年的介于三、四级中心地下降到2011年的四、五级中心地之间,下降了1个空间等级,具有明显的就近居住地购买趋向。③ 从政府政策作用、零售商供给、居住主体偏好等三方面剖析了居民购物出行空间演变的驱动机制,认为商业网点发展规划、新业态的集聚与扩散、职住分离与居住-消费空间错位、交通条件的改善、居民购物需求偏好等因素影响着居民购物出行空间的等级结构演变。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乌鲁木齐市居民的调查问卷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在中心地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比较分析了汉族与维吾尔族购物出行的空间等级结构。在市场原则的基础上,分析比较了两个民族之间3种不同收入阶层的购物出行空间等级结构类型。通过分析比较发现汉族购物出行空间等级结构较维吾尔族扁平化,而维吾尔族购物出行空间等级结构较汉族有所拉伸。对各类商品购买出行的距离汉族较维吾尔族均远,维吾尔族对中间商品的购物出行的空间等级跨度较大。此结论为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的商业网点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广州市中产阶层外出购物行为的时空特征及决策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广州市中产阶层活动日志问卷调查,借鉴社会分层、行为地理学和时间地理学等理论方法,采用ArcGIS空间分析和多元Logit模型对中产阶层外出购物行为的时空特征与决策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产阶层外出购物行为呈现多样化时空特征。工作日购物时间双峰陡峭,休息日双峰平缓;工作日购物空间范围比休息日小,工作日购物活动集中在晚间近圈层(0~1 km),休息日集中在白天中圈层(1~5 km)。无论工作日还是休息日,商业设施密度是影响中产阶层外出购物行为时空决策的主要因素,工作日性别因素影响较大,休息日出行方式因素作用显著。中产阶层购物时间节奏与一般居民相差不大,但空间距离较远,其时空决策受商业设施密度影响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9.
兰州市居民购物行为的决策因素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利用兰州市居民购物行为调查问卷,从不同类型商品和不同商业中心出发,分析影响居民购物决策的因素。一方面,通过构建购物信息渠道多样化指数、购物决策因子评价指数分析影响居民选购不同类型商品的因素;另一方面,通过构建商业中心地认知指数、购物因子评价指数,分析了影响居民选择不同购物中心的因素。研究结果显示:①购物信息的获取因商品等级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渠道,商品等级越高,购物信息渠道越单一;②影响居民选购不同类型商品的因素不同,各种因子评价指数因商品等级的提高而显示出递增或递减的规律性变化;购买不同类型商品的决策因子各不相同,随着商品等级的提高,商品知名度和质量指数也逐渐升高,而可达性因素逐渐降低,心理因素评价指数也随之提高;③居民对不同商业中心的认知水平不同,影响居民选择不同商业中心的决策因素不同,传统的商业中心由于交通、认知等优势,在兰州市居民购物决策活动占据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居民购物行为空间结构演变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2  
冯健  陈秀欣  兰宗敏 《地理学报》2007,62(10):1083-1096
从消费者行为活动切入是研究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重要视角。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分析10 年来基于认知距离的北京市居民购物行为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 北京市居民购物的平均出行距离整体上有缩短趋势; 居民不同类型商品购物出行空间结构的演变和购物地点的演变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0 年来北京近郊区居民购物出行空间的等级有明显下降趋势, 中心城区居民则变化不大。上述演变特征均反映出北京商业发展的离心化和多中心化趋势: 居住地附近的低等级商品购物行为逐渐增多, 区域性购物中心、大型超市以及家电卖场对高等级商品购物产生巨大吸引力。影响北京市居民购物行为空间结构演变的因素可以归结为宏观环境变化和购物供给方变化(外生因素) 以及购物需求方变化(内生因 素) 3 个方面, 它们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并形成综合性机制模式, 有效推动了北京市居民购物行为空间结构的演变。  相似文献   

11.
利用行为地理学的方法,选取湖南省益阳市为调查地点,对城区居民不同商品类型的购物行为进行调查,分析了居民购物出行的一般特征、空间特征,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居民购物出行的圈层结构。通过问卷的科学分析并将结果与已有国内大城市研究结果对比,得到了如下结论:(1)中小城市居民购物出行一般特征与大城市具有很大相似性,符合购物出行一般特征的普遍规律。(2)居民购物出行呈明显的圈层结构,但与大城市不同,中小城市呈现不连续的区间分布。(3)中小城市居民出行呈现被动购物型特征。(4)城市商业空间结构、距离、价格、商品质量为居民购物出行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南京市居民网络购物行为特征——以书籍和衣服为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随着信息通讯技术(ICT)的飞速发展,网络购物日益成为当今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了居民的购物消费行为和传统零售业的发展。不同国家、不同人群、不同商品类型的居民购物行为具有一定差异。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南京市居民网络购物行为特征,并区分不同商品类型的居民网购行为特征差异,对理解网络购物和实体购物相互作用关系及网购对于交通出行和城市零售业空间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居民网络购物行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同类型商品、不同频率网购人群在社会经济属性、空间特征、网络使用及购物习惯、购物态度上有明显差异,其中不同频率网购衣服的人群在特征上的差异更为显著,体验型商品对网络购物这一新型购物方式的响应更为强烈。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日常生活活动的日志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运用时间地理学研究方法分析维吾尔族购物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特征,构建出休息日和工作日购物空间模式,并通过购物活动空间与居民属性的相关分析对购物消费空间予以解释。分析表明:男性购物活动出现双高峰,而女性购物高峰期出现在下午;0~4km构成工作日日常购物圈且大于休息日;男性购物活动空间大于女性;随着年龄增大,购物活动空间逐渐缩小;白领阶层购物活动空间最大,无业居民购物活动空间最小;购物活动空间亦与居民的收入水平和学历亦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从居民旅游交通决策行为、居民出游空间、居民出游行为预期影响3个角度分析芜湖市高铁建设对城市居民出游的影响.结果表明:(1)旅游交通是影响居民旅游决策的重要因素.(2)居民出游市场以近程为主,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100-400 km范围内,且东向出游特征明显,目的地以长三角地区为主.(3)高速铁路开通将增加芜湖居民出游交通工具的选择,改变原有的旅游市场空间,中远程出游比例增加,同时也会影响居民出游次数与天数以及景区的选择.最后,依据国内外学者对高铁旅游研究成果,结合本次问卷调查实际情况,初步探讨高速化背景下,芜湖市旅游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基于广州市居民食品购物行为问卷调查数据,利用交叉频数、卡方检验和对应分析,通过网购食品者同不网购食品者、不同区位网购食品者、不同网购食品频率者的对比,分析了网络购物影响下广州市居民购买食品行为的一般特征和空间特征。结果发现:1)网络购买食品的接受度总体不高,传统实体购物模式仍占主导,网络购买食品对实体店购买食品有一定的替代沁。2)网络购买食品对居住地周边商店负面影响较大,对商业区影响很小,超市和百货公司休闲零食、地方特产类食品销售会受到一定负面影响,生鲜类商店所受影响较小。3)不同区位居民网购食品的频率差异较小,单次花费、时间和网购原因空间差异较大,实体购物条件差的居民更倾向于网络购买食品,验证了Anderson等提出的“效率假说”。4)网购食品者的实体购物出行目的休闲性增加,周末购物出行更频繁,网购食品频率高的居民购物出行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