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安徽宿松、巢县一带寒武系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正> 安徽宿松、巢县一带原划为奥陶纪,地层的下部是一套白云岩,厚度甚大,未发现化石,前人大都划归下奥陶统仑山组。1965年,在宿松县龙山这套地层发现了Kunmingaspis,Chittidilla等三叶虫,其时代与西南地区陡坡寺期相当,因出露不全,未能予以详细划分。1976年,在巢县汤山、高林桥和无为县龙骨山等地,又发现了Kunmingaspis,Redlichia等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盆地晚寒武世台地沉积区发育大量的白云岩,其中蕴涵着大量白云岩储层。以柯坪地区肖尔布拉克剖面为例,首次提出了以地层单层厚度为划分依据划分层序地层的方法,结合岩石学分析结果,确定了肖尔布拉克剖面寒武系下丘里塔格组白云岩的层序地层四分方案,塔中地震资料表明该四分方案可能适用于塔里木盆地整个西部台地区。根据肖尔布拉克剖面下丘里塔格组白云岩的岩石学分析,埋藏岩溶作用产生的溶蚀空间为该白云岩段的主要储集空间,因此可将下丘里塔格组白云岩储层定义为"埋藏岩溶型白云岩储层",该储层发育位置与层序界面有密切关系,一般沿层序界面之下发育。根据上寒武统白云岩的层序地层四分方案,与层序地层对储层的控制作用,提出了塔里木盆地西部台地区上寒武统"埋藏岩溶型复式白云岩储层"概念,并给予了阐释。  相似文献   

3.
本区炒米店组上部出现了厚达几十米的白云岩夹灰岩层段,按地层清理对“三山子组”的定义;以连续的大套白云岩出现为其底界,这段地层不属三山子组,应归炒米店组。然而,不但这里的三山子组白云岩均含燧石结核,炒米店组顶部的灰岩也含大量的燧石结核和条带。于白云岩夹灰岩之层段发现大量的头足类化石,其时代属早奥陶世,该段地层可与区域上的三山子组a段下部和b段相对比。这是鲁西地区寒武-奥陶系剖面的一种新类型。  相似文献   

4.
最新钻井和地震资料研究表明,四川盆地裂陷槽内大部分地区缺失震旦系(埃辿卡拉系)灯影组灯四段、灯三段及灯二段上部地层,灯二段仅残留富藻层及以下地层,震旦系地层具有环状剥蚀特征;残留的灯二段岩性主要为泥粉晶白云岩、藻纹层白云岩、藻格架白云岩、雪花状构造白云岩及砂砾屑白云岩,局部层段葡萄花边构造发育,沉积相属于典型的局限台地,沉积特征与盆地内其它地区灯影组沉积特征相同,表明在震旦纪四川盆地碳酸盐台地内部并没有明显的构造分异。本文从地层、沉积特征及构造动力机制方面提出了四川盆地裂陷槽成因的解释意见,认为震旦系内部的裂陷槽形成于震旦系沉积之后,其成因可能与地幔柱拱升—地层剥蚀—地幔柱塌陷再沉降有关。  相似文献   

5.
最新钻井和地震资料研究表明,四川盆地裂陷槽内大部分地区缺失震旦系(埃辿卡拉系)灯影组灯四段、灯三段及灯二段上部地层,灯二段仅残留富藻层及以下地层,震旦系地层具有环状剥蚀特征;残留的灯二段岩性主要为泥粉晶白云岩、藻纹层白云岩、藻格架白云岩、雪花状构造白云岩及砂砾屑白云岩,局部层段葡萄花边构造发育,沉积相属于典型的局限台地,沉积特征与盆地内其它地区灯影组沉积特征相同,表明在震旦纪四川盆地碳酸盐台地内部并没有明显的构造分异。本文从地层、沉积特征及构造动力机制方面提出了四川盆地裂陷槽成因的解释意见,认为震旦系内部的裂陷槽形成于震旦系沉积之后,其成因可能与地幔柱拱升—地层剥蚀—地幔柱塌陷再沉降有关。  相似文献   

6.
《地下水》2015,(5)
碳酸盐储层在油气储层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白云岩化作用是目前地质学研究热点。白云岩多是次生成因的,白云石的活性较方解石差,孔隙度随深度的变化较小,因此白云岩往往能形成良好的储层。运用地层水分析、同位素技术、流体包裹体技术等地球化学方法对白云岩储层进行研究,确定白云岩的成岩并有效预测储层分布。  相似文献   

7.
川中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要:采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对川中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地层研究表明,其储集岩类型主要为溶蚀(假)角砾岩、粉晶白云岩、藻白云岩和砂屑白云岩,储集空间以溶蚀孔洞为主,储集物性较差,为低孔低渗型储层,储层类型以裂缝-孔洞型为主。研究区岩溶储层的发育及演化受到沉积作用、成岩作用以及构造作用的共同控制。相对较强水动力环境形成藻白云岩、粉晶白云岩和颗粒白云岩,发育原生孔隙,为后期强烈岩溶作用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两幕铜湾运动使灯影组地层抬升,长时间暴露于地表,接受大气淡水、混合水改造,发生表生期岩溶作用。在近地表处形成风化壳,大气淡水、混合水通过风化壳继续溶蚀下覆地层,局部地层溶蚀强烈,垮塌形成岩溶角砾岩,同时在下覆地层中形成大量溶蚀孔洞等次生孔隙。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为次生孔隙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改善了储层的储集性能,而后期多期次构造作用产生大量裂缝,大大提高了储集岩渗透率。  相似文献   

8.
新疆甜水海地区石炭纪地层出露较为广泛,其沉积时代的准确限定对研究该地区及西昆仑造山带的地质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剖面测制,在原划归寒武系的甜水湖组中发现大量Protohaploxypinus、Hamiapollenites和Striatolebachiites等可见双囊具肋花粉,与前人建立的新疆晚石炭世晚期的孢粉组合较为相似;在原划归长城系的甜水海岩群中发现牙形刺分子,推测其层位为上石炭统。结合室内区域地层对比研究,本文重新厘定了西昆仑甜水海一带原划归寒武系的甜水湖组及原划归长城系的甜水海岩群(部分)的地质时代,将其划归于上石炭统恰提尔群砂岩组,并结合碎屑组分分析,认为其为三角洲—浅海滨岸相沉积,形成于伸展拉张环境下的被动大陆边缘。  相似文献   

9.
小秦岭早元古代变质侵入体,系指分布于蓝田县灞源以北箭峪岭一带的古老闪长质侵入体,前人将其划归太古界太华群变质地层,或划归下元古界。建立秋岔组。认为该组为一套变质火山岩地层。作者经野外工作研究证实。将其从变质地层中解体出来,厘定为箭峪岭早元古代变质闪长质杂岩体。  相似文献   

10.
川东北地区长兴组白云岩储层的成因研究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以岩石结构与白云石Mg/Ca比值和有序度分析为基础,结合Sr,Fe,Mn微量元素和C,O,Sr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对川东北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白云岩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兴组白云岩有准同生白云岩和埋藏白云岩两种成因类型,储层只是埋藏白云岩化作用的产物,其形成过程可划分为早、中、晚3个成岩阶段,各成岩阶段埋藏白云岩化流体都来自于上覆地层飞仙关组的高盐度海源地层水,证据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埋藏白云岩的岩石学特征明显地有别于准同生白云岩;②长兴组各类白云岩的Sr,Fe,Mn微量元素特征表明埋藏白云岩作用发生在无大气水影响的封闭体系中;③白云岩的C,O同位素组成特征符合埋藏白云岩的δ13C和δ18O分布区间;④长兴组与飞仙关组埋藏白云岩的Sr,Fe,Mn微量元素和Sr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苏皖南部及浙江西北部地区,于下石炭统和州组之上,上石炭统黄龙组以下普遍发育一套白云岩。夏邦栋(1959)在调查宁镇地区早石炭世地层时,将这套白云岩命名为老虎洞白云岩,其时代归入纳缪尔期,但并无化石依据。陈敏娟、肖立功等(1963)在南京龙潭黄龙山顶老虎洞白云岩中发现珊瑚化石,并据此将宁镇地区老虎洞白云岩时代置于维宪期  相似文献   

12.
白云岩储层是茅口组一种重要的储层类型,其成因是研究重点。为此,以川中-川东地区茅口组白云岩为例,通过露头观测、岩心观察、岩石薄片鉴定及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茅口组白云岩(石)的成因。结果表明:茅口组白云岩(石)可划分为层状粉晶白云岩、层状细-中晶白云岩、灰岩中零散分布的白云石、透镜状中-粗晶白云岩和鞍形白云石胶结物5种类型。其中,层状粉晶白云岩原始结构保存较好,地球化学特征与原始灰岩相似,是早期埋藏环境下形成的产物;层状细-中晶白云岩与层状粉晶白云岩相伴生,δ18O值较灰岩偏负,包裹体均一温度大于正常地层埋藏温度,部分样品可见Eu正异常,是由层状粉晶白云岩在热液作用下重结晶形成;灰岩中零散分布的白云石则与矿物的稳定化有关;透镜状中-粗晶白云岩和鞍形白云石胶结物镜下可见白云石晶面弯曲和波状消光,其δ18O值可达-10‰,包裹体均一温度高于正常地层埋藏温度,Eu正异常明显,是典型的热液白云岩(石)。  相似文献   

13.
松辽盆地外围油气新区中生代地层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对松辽盆地外围西部中生代重点盆地的调查分析,重新划分了龙江盆地的中生代地层,特别是重新解释了甘河组的含义;解体了突泉盆地的付家洼子组,将其分别划归为付家洼子组、满克头鄂博组、玛尼吐组;重新划分了扎鲁特盆地的火山岩地层,根据同位素年龄测试结果,将一部分划归古生界大石寨组的火山岩地质体分别划归中生界塔木兰沟组、玛尼吐组;建立了松辽盆地外围西部中生代重点盆地,包括龙江盆地、突泉盆地、扎鲁特盆地和乌兰盖盆地中生代地层的对比关系.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寒武系白云岩成因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简称塔东地区)寒武系白云岩主要有泥-粉晶白云岩、细晶白云岩和中-粗晶白云岩。通过岩石学特征、有序度、碳氧同位素、锶同位素比值、阴极发光和微量元素等分析,认为该地区有4种成因的白云岩,即深水回流准同生白云岩、潮坪蒸发泵准同生白云岩、回流渗透白云岩以及深埋藏白云岩。不同类型的白云岩,其岩性及地球化学特征不同。深水回流准同生白云岩为泥-粉晶白云岩,分布在塔东盆地中,是附近的碳酸盐岩台地上蒸发浓缩形成的咸化海水在重力作用下沿海底回流到深水盆地中并使刚沉积不久的灰泥发生白云化而形成的。潮坪蒸发泵准同生白云岩亦为泥-粉晶白云岩,形成于台地潮坪环境。回流渗透白云岩为细晶白云岩,发育于潮坪准同生白云岩和蒸发岩之下。深埋藏白云岩为中-粗晶白云岩,是石灰岩在地下深处由循环流动的富含Mg2+、Ca2+的地层水白云化形成的,Mg2+、Ca2+主要来自于已经存在的白云岩的溶蚀,而非来自页岩压实排替出来的地层水。  相似文献   

15.
由于在川西北地区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的白云岩中一直没有找到可靠的生物化石,长期以来,白云岩就成为划分该地区二叠纪-三叠纪界线的标志。严格来说,这是一条岩石地层界线,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物地层界线。在对四川江油渔洞子剖面进行详细的生物地层和沉积相研究时,在二叠纪长兴组珊瑚层以上的灰质白云岩中发现了微生物岩层并在其中首次找到了牙形刺H.parvus和灾难种有孔虫化石,从而为我们精确划分川北地区二叠纪-三叠纪的界线生物地层及确定该地区白云岩与微生物岩的时代及生态环境变化提供了可靠的生物化石依据。沉积特征的分析有利于了解从晚二叠世长兴组顶部至早三叠世飞仙关组中下部的沉积历史。  相似文献   

16.
黔中隆起何时形成?认识不一。有认为:寒武纪末期,因黔中地区湄潭组页岩覆于娄山关群白云岩之上;奥陶、志留系地层沿黔中隆起向北渐次分布。有认为:加里东末期,因奥陶、志留系地层缺少边缘相(滨岸碎屑岩)沉积。上述认识,已逐渐被越来越多的资料所否定,如在娄山关群大套白云岩顶部,发现桐梓、红花园组的三叶虫。笔者在遵义南新站核桃窝附近,湄潭组页岩之下的白云岩,顶部为生物碎屑白云岩,内碎屑白云岩及鲕粒白云岩,  相似文献   

17.
华南地区下奥陶统仑山组为奥陶系最底部的岩石地层单位之一,其以大套白云岩为主要特征,广泛分布于下扬子区。通过对安徽池州洪家剖面仑山组的系统分析,并结合下扬子区多个相关剖面的资料,进一步确定仑山组岩性为白云岩、灰质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夹有部分亮晶颗粒灰岩和亮泥晶颗粒灰岩。整体上以亮晶生屑灰岩或泥晶生屑灰岩的出现作为仑山组顶界,在下扬子区内部、北部及东南部地区以白云质灰岩或灰质白云岩出现为其底界,而在下扬子区西南部大部分地区则以白云岩化出现为其底界。整个仑山组所含生物化石种类和数量较少,自下而上可建立5个牙形石带,分别是Monocostatus sevierensis带、Acanthodus lineatus-A.costatus带、Scolopodus?pseudoplanus带、Glyptoconus quadraplicatus带和Paltodus deltifer-Tripodus proteus带,推测其时代为早奥陶世特马豆克早期。仑山组主要形成于浅潮下带至深潮下带环境中,其地层总厚度和其中的白云岩厚度受到古地理因素的控制。通过岩石学特征分析,推断仑山组白云岩主要为准同生条件下的多种白云岩化作用叠加中等埋藏条件下的白云岩化形成。  相似文献   

18.
<正>盘龙铅锌矿位于广西武宣县,目前已探明铅锌金属量超100万t,达大型规模,其伴生的重晶石资源量也达大型。构造位置上处于钦杭成矿带南段(周永章等,2012),桂中凹陷带东缘与大瑶山隆起的构造转折部位。主要产出于象州断陷的泥盆纪上伦组白云岩地层上部。赋矿地层上伦组白云岩产状330°∠75°左右,厚逾1000 m,其下伏地层为一套泥岩、砂岩沉积,构成"象州型"沉积(陈先沛和高计元,1987)的典型结构。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利用Landsat8卫星影像数据,结合黔南碳酸盐岩岩性图、黔南构造要素图等地质资料,以石灰岩、白云岩以及石灰岩与白云岩互层三类岩组地层作为切入点,获取并分析了黔南地区碳酸盐岩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在遥感影像上的表现特征。结果发现:①石灰岩地层在影像上总体显示为色调单一、地形高差大,基本无水系和建设用地分布;白云岩地层在影像上总体表现为色调丰富、水系发育、建设用地分布多;石灰岩与白云岩互层地层总体影像特征介于二者之间。②分布于不同构造发育区域的碳酸盐岩岩组地层在遥感影像上的表现特征差异较大,即使是同种岩性的地层也会由于受到节理、断层、向斜和背斜等构造的影响形成形态各异的影像。   相似文献   

20.
华南地区下奥陶统仑山组为奥陶系最底部的岩石地层单位之一,其以大套白云岩为主要特征,广泛分布于下扬子区。通过对安徽池州洪家剖面仑山组的系统分析,并结合下扬子区多个相关剖面的资料,进一步确定仑山组岩性为白云岩、灰质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夹有部分亮晶颗粒灰岩和亮泥晶颗粒灰岩。整体上以亮晶生屑灰岩或泥晶生屑灰岩的出现作为仑山组顶界,在下扬子区内部、北部及东南部地区以白云质灰岩或灰质白云岩出现为其底界,而在下扬子区西南部大部分地区则以白云岩化出现为其底界。整个仑山组所含生物化石种类和数量较少,自下而上可建立5个牙形石带,分别是Monocostatus sevierensis带、Acanthodus lineatus-A. costatus带、Scolopodus? pseudoplanus带、Glyptoconus quadraplicatus带和Paltodus deltifer-Tripodus proteus带,推测其时代为早奥陶世特马豆克早期。仑山组主要形成于浅潮下带至深潮下带环境中,其地层总厚度和其中的白云岩厚度受到古地理因素的控制。通过岩石学特征分析,推断仑山组白云岩主要为准同生条件下的多种白云岩化作用叠加中等埋藏条件下的白云岩化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