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孙杰 《黄金地质》2001,7(4):72-75
为了提高勘探矿区工程点位的连测精度,改进传统的工程点位的连测方法,减少野外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在矿区首级控制的基础上,结合矿区工程点位的地理分布,采有内插点位法,布设单一附(闭)合光电测距导线,进行勘探矿区工程点位的连测。这一方法与传统的连测方法相比,不仅提高了勘探矿区工程点位的连测精度,而且满足了矿区地质的需要。因此,在勘探矿区采用该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对一种能增强工程地震勘探数据质量的新叠加技术——零偏移距共反射面叠加进行了研究。目前模拟零偏移距剖面常规方法存在需要精确宏速度模型及不能对地下反射界面产生最佳照明的问题,而零偏移距共反射面叠加具有完全数据驱动、与宏速度模型无关、能够产生对地下反射界面最佳照明及提高模拟零偏移距剖面成像质量的优势。针对零偏移距共反射面叠加还未在国内工程地震勘探中进行广泛应用的现状,详细介绍了零偏移距共反射面叠加基本原理及其实现过程,并使用一套人工合成断层模型数据及来自某高速公路段附近一条二维测线的实际工程地震勘探数据进行了测试计算。理论模型试算结果及在工程地震勘探实际资料处理中的应用表明零偏移距共反射面叠加可提高地震数据信噪比,增强地震反射同相轴连续性,改善模拟零偏移距剖面质量,是一种非常有发展前景的工程地震成像方法。  相似文献   

3.
地质调查工作全流程信息化是地质调查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中,土壤采样点位布设工作量大,快速合理地完成采样点位布设,是野外调查工作有序开展的首要前提。这里依据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相关规范,基于MapGIS平台实现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中不同工作比例尺下土壤采样点位的自动化、智能化布设,主要包括:(1)实现了1∶250 000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中,土壤双层采样点位的初步布设及自动编号;(2)遵循采样网格加土地利用图斑的布设原则,实现了支持不同平均密度要求下,1∶50 000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土壤采样点位自动化布设,布设结果兼顾空间均匀性及合理性;(3)基于Kmeans算法,实现了地块尺度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中,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差异化采样密度的点位自动化布设,且单一不规则地块内点位分布均匀。经对比验证,采用提出的自动化布点方式可较好地满足相关规范的点位布设要求,大幅度减轻技术人员样点布设的工作负担。  相似文献   

4.
随着界面倾角及埋深的增加,速度在纵向及横向变化比较复杂,很难一次给出精确的偏移速度。因此,偏移效果往往不够理想。串联偏移不需要一次给出精确的偏移速度,可以通过N次偏移,逐渐逼近,最终使反射波正确归位。由于采用了较低的偏移速度,在做波场外推时,可以使用较大的偏移深度步长。因此,不需要增加计算工作量,就能得到满意的偏移结果。  相似文献   

5.
介绍一种新型的地震波角度偏移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利用"角度+位置"偏移的联合体系研制了USP系统,并结合隧道工程实例说明其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6.
点位的放样在野外的各种工程测量中非常重要。在已知点和待定点不通视的情况下,利用建筑物主轴线以直角坐标法放样点位的方法,解决了特殊情况下的施工放样问题。对放样数据公式进行了推导,同时对放样精度进行了讨论。由于该方法计算简单,操作方便,节省了野外作业时间,大大的提高工作效率,因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三江盆地前进坳陷XDLZ地区构造较复杂,以往开展的二维叠后时间偏移成像精度低和空间位置不够准确,为此进行了二维叠前时间偏移处理研究,分析了Kirchhoff积分法叠前时间偏移处理中关键环节技术参数(叠前去噪、振幅补偿、反褶积、静校正、均方根速度建模和偏移孔径选取)对研究区复杂构造成像的影响及处理技巧。通过叠前时间偏移和叠后时间偏移在该区的应用效果对比分析,Kirchhoff积分法叠前时间偏移处理结果包含地震信息更加丰富,深层复杂构造成像在同相轴的连续性和断层及断点空间位置更趋合理,成像相位和振幅误差较小,构造成图精度提高了约4%。  相似文献   

8.
偏移方法用于探地雷达图像处理的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克希霍夫积分偏移和绕射扫描偏移的基本原理出发,通过对探地雷达(GRP)实测资料进展对比处理,说明偏移处理能够使地下及空中绕射归位收敛,用改变偏移速度的方法识别空中绕射有的特殊效果,从而为解释提供依据并提出了解释精度。  相似文献   

9.
刘田田 《江苏地质》2021,45(2):168-176
溱潼断阶带地区为多期次三维地震采集的拼接区,不同期次的三维观测系统参数差异大,采集面元大小、覆盖次数、偏移距、方位角等属性不同,统一面元处理导致部分地区出现空面元;地表条件复杂,导致实际炮检点偏离设计点位,观测系统采样点不均匀,不能满足叠前偏移对地震采集信息规则分布的要求,造成地震数据偏移中出现假频、画弧等问题。从实际应用角度分析了基于匹配追踪傅里叶变换的叠前五维数据规则化技术在溱潼断阶带这一观测系统严重不规则区域的适用性,五维规则化技术较好地解决了区内因野外采集观测系统差异造成的地震属性不规则问题,提升了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及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10.
论三维等时线叠加反偏移中的有关问题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利用几何射线理论和一种考虑了积分域边缘贡献的二维稳想法,研究了三维等时线叠加反偏移中的反偏移场,反偏移加权函及反偏移孔径。结果证明,在有限孔径条件下,反偏移场的结构比已发表的结果要复杂和多。即使在最简单的条件下,反偏移场也是由反偏移信号的反偏移噪声(孔径效应)叠加而成的。而且,反偏移场的结构强烈地依赖于反偏移孔径边缘的位置。为了消除孔径效应,应采用最佳反偏移孔径和针对有限孔径的加权函数。根据定义,最佳反偏移孔径为稳相点的第一和第二Fresnel区之和。在第一Fresnel区内,有限孔径和加权函数与文献中所给出的加权函数完全一致。而在第二Fresnel区内,有限孔径加权函数为常规的加权函数与一窗函数的乘积。在反偏移孔径的边缘上,有限孔径加权函恒取零值。  相似文献   

11.
地表潜在断错位移的概率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跨活动断层的线状工程的抗断设防一般是以断层位错确定性评价为基础 ,考虑的是最大位错量 ,与抗御灾害的风险设计的实际要求不相符。本文将走滑断层上最大位错点的位置分布及最大位错点两侧的位错展布 ,与可产生地表断错位移的强震复发模型联合 ,构造出评估走滑活动断层各部位地表潜在断错位移的概率性评价方法。最后 ,以鲜水河走滑断裂中带西北部的松林口 -乾宁段为例 ,对其未来 10 0年潜在断错位移的危险性做出定量评估 ,可给出断层段上各点不同超越概率水平下的潜在位移。这一研究结果 ,可为跨断裂的线形工程进行抗御地表潜在断错位移的风险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指向式旋转导向钻井系统旋转轴力学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指向式旋转导向钻井系统旋转轴结构和支承进行简化的基础上,建立了力学模型,给出了旋转轴在静态偏置状态下的转角方程、挠曲线方程、支撑反力及弯矩方程,对偏置力F作用点的位置进行了优化,为指向式旋转导向系统的工程设计和结构优化提供了理论计算依据。  相似文献   

13.
浅层折射波法是工程勘探中常用的一种经济并且快速有效的方法。文中先简要介绍了佛岭特长隧道工程概况,论述了该方法的原理和实施,以及该法的作业特点。笔者提出采用增大偏移距来增大地震道数的观测方法。并将该方法与相遇追逐系统结合起来,在佛岭隧道详细勘查首次进行了运用,证实该法在隧道勘察中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4.
随着煤矿采区高密度三维地震技术的不断推广,对其采集参数选择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线束方向、线距大小、最大炮检距以及覆盖次数与CDP面元等关键采集参数的选择。从理论计算到工程实践角度,对煤矿采区高密度三维地震采集参数进行了分析与讨论,认为:道距、线距、炮点距、炮线距的大小与面元尺寸大小密切相关,能否实现无假频空间采样取决于面元大小,增大线距有利于提高性价比;以煤层构造勘探为目标的前提下,最大炮检距可以大于目的层埋深;在地震条件良好地区,高密度三维地震设计的覆盖次数不宜太高,以提高分辨率;高密度三维地震是面积采集、立体勘探,其线束方向设计不应受制于构造走向的约束。通过不同面元大小、不同覆盖次数以及大线距采集的典型工程实例,初步印证了上述结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5.
等效偏移距偏移(EOM)成像方法将克希霍夫时间偏移的双平方根方程转化为一个单平方根方程,使输入采样在没有发生时移的情况下映射到以等效偏移距为变量的共散射点道集上,使散射能量按照双曲线规律分布。然后通过克希霍夫动校正和适用在共散射点道集上的叠加来完成偏移成像。基于等效偏移距叠前地震偏移(EOM)的基本理论,对CSP道集的抽取过程进行模拟实现,并对模型进行速度分析,实现偏移成像。  相似文献   

16.
电偶源频率电磁测深中的EX分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电偶源频率电磁测深的各场量中,电场EX分量具有分辨率同,观测信噪比高,不需作近场改正等优点。在有地表电性不均匀引起的静态偏移情况下,可通过转换相位消除静态偏移。因此在资料处理与解释中可不局限于比值电阻率的模式,使频率电磁测深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相似文献   

17.
Nowadays, a great deal of petroleum geology and engineering projects associated with underground fluid injection and production (FIP) are widely conducted around the world. The FIP engineering may cause complex stress perturbation and trigger seismicity, which have been extensively reported and studied. In this paper, we investigated the fault slippage characteristics influenced by FIP. It reveals that for a fault (normal or reverse) that penetrating through the reservoir into the caprock and underburden, the footwall reservoir is the relatively stable one for fluid injection in a fluid FIP engineering. No matter it is a normal or a reverse fault, injecting fluid into footwall reservoir and producing fluid from the hanging wall reservoir can induce smaller fault slippage. After having determined the better fluid injection–production pattern, we studied the influence of three key factors of fault, i.e., dip, offset and depth, on fault stability. We found that, in our range of study, the influence of single action of fault dip, offset or depth on fault slippage in a FIP engineering was small. However, the influence of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the factors may be large. Finally, we studied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pressure management scenarios on fault responses based on the specific fluid injection–production pattern.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appropriate pressure management could effectively reduce fault slippage in a FIP engineering. However, inappropriate pressure management may cause much larger fault slippage. Given these concerns, it is therefore vital that the effect of pressure management scenario to be modeled prior to FIP.  相似文献   

18.
薛国强 《地质与勘探》2011,47(1):100-106
对大回线源瞬变电磁非中心点场和中心点场响应进行对比讨论,认为核函数具有相似的函数形态和函数性质,因此对于非中心点各分量也可以表示成与中心点垂直分量类似的多项式形式,采用待定系数法,完成视电阻率定义,通过模型检验认为方法可行,结果可靠.使用这一技术时西藏山南地区的帕南、努日等两个矿区进行探测,解释结果与钻探验证一致,取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