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典型冰水堆积体浪蚀作用下变形破坏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渡河中游沿岸中海拔地区广泛分布的一层冰水堆积体大多具有较为密实的结构和一定程度的胶结, 在风浪作用下的变形破坏机制与其他堆积体存在较大差别。通过对某电站库区高速公路冰水堆积路基岸坡调查和试验分析认为, 该冰水堆积体属级配良好的含细颗粒的粗粒~巨粒混合土, 颗粒之间嵌合紧密, 一般呈中密~密实状, 具有不同程度的泥质、钙质胶结, 其强度明显较其他松散堆积体高。通过采用地质过程定性分析和有限元半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手段对该冰水堆积体在风浪作用下的变形破坏机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认为该类冰水堆积体在风浪作用下主要表现为淘蚀- 坍塌型失稳模式。  相似文献   

2.
鄂西清江岩溶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鄂西清江流域碳酸盐岩分布广泛,岩溶地质灾害较为发育。文章在清江流域11个县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成果基础上,运用统计归纳和工程地质类比等方法,分析清江岩溶与地质灾害的关系表现在4个方面:岩溶水系统导致岩溶塌陷(及灾害链);溶蚀扩张和岩溶化诱发加剧滑坡和崩塌,溶蚀风化形成危岩(潜在不稳定斜坡);钙质胶结的存在加强了滑坡崩塌的稳定性;岩溶与地质灾害易混淆,以新塘石林为例强调二者之间需甄别。指出碳酸盐岩区地质灾害调查应加强岩溶孕灾地质背景研究;研究钙质胶结的分布规律与加固效果可应用于滑坡和崩塌防治。   相似文献   

3.
朱长歧  周斌  刘海峰 《岩土力学》2014,35(6):1655-1663
自20世纪80年代起,国内就开展了关于岛礁钙质土岩土工程性质的研究工作,至今已经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上述研究工作均是针对松散钙质土进行的,针对岛礁上广泛分布的胶结钙质土的研究工作尚未系统开展。而国外大量工程实践表明,胶结钙质土具有完全不同于松散钙质土的工程性状。针对天然胶结钙质土的空间各向异性,从微观角度研究影响其强度的主要参数,为今后的胶结钙质土的分类研究提供理论指导。文中采用多种试验研究方法,最后建立了天然胶结钙质土的密度、胶结度、孔隙度、颗粒大小等参数与强度间的对应关系,当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天然胶结钙质土的密度及胶结度与强度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虎跳峡工程区松散堆积体原位直剪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松散堆积体型斜坡在虎跳峡工程区河段两岸普遍发育,研究其剪切强度对于此类库岸斜坡的稳定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作者设计了堆载式加荷直剪试验方法,并经野外大面积现场试验,获得了堆积体直剪时的剪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对堆积体的剪切强度性质进行了相应的理论分析,同时为工程区堆积体稳定性评价提供了可参考的c、φ值。   相似文献   

5.
柴源  牛勇  吕海波 《岩土力学》2022,43(8):2203-2212
钙质砂属于岩土工程中一种特殊的岩土材料,除具有颗粒形状不规则、易破碎等特征,还具有胶结性。针对钙质砂具有胶结性的地质现状,通过室内模型试验研究了胶结钙质砂地层中钢管桩的承载能力、沉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同时与未胶结钙质砂中的桩基承载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与未胶结钙质砂中的钢管桩相比,胶结钙质砂的相对密实度对桩基承载力影响程度明显减弱,桩的承载形式依然表现为端承桩,随着钙质砂胶结程度的提升,桩端阻力承载占比越来越高;胶结程度较高的钙质砂地层中桩身侧摩阻力发挥存在异步过程,这是因为桩基沉降时桩身下部破坏砂层形成了更为紧密的新接触面,该接触面对桩身的径向膨胀更为敏感;胶结钙质砂中桩基 qs-Su 线没有出现明显的硬化阶段,与未胶结钙质砂地层中桩基的 qs-Su多段折线变化规律不同,胶结钙质砂地层中桩基的 qs-Su曲线更为接近双曲线线型。  相似文献   

6.
朱长歧  周斌  刘海峰 《岩土力学》2015,36(2):311-319
天然胶结钙质土是广泛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海洋中由生物碎屑经碳酸钙胶结或固结而形成的碳酸盐岩类。其独特的工程性质常常给岩土工程设计与施工带来麻烦,也正因此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并对其开展了较为全面的试验研究工作。针对天然胶结钙质土、人工胶结钙质土的室内试验以及人工胶结钙质土试样的制备等3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回顾,汇总了胶结钙质土的基本应力-应变行为以及围压、初始密度及胶结度等主要参数的影响规律,指出了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并对胶结钙质土的进一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该工作必将对此领域的研究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黄土坡复杂滑坡体形成机制研究对滑坡稳定性分析非常重要。通过地层对比并考虑软弱夹层的发育特征建立了巴东城区黄土坡斜坡原岩结构模型,斜坡前缘巴东组第三段上亚段岩体中软弱夹层发育密集,可与黄土坡滑坡深部多级滑带对应。数值模拟计算表明,斜坡在形成演化过程中斜坡前缘巴东组第三段上亚段岩体出现了明显的剪应变集中分布,变形深度与斜坡临江I号崩滑堆积体厚度基本一致,可见斜坡岩体结构和斜坡演化过程的应力应变特征控制了临江I号崩滑堆积体的形成。三峡水库蓄水后会加剧滑坡体的剪切变形,泥化夹层的存在容易诱发深层滑坡。   相似文献   

8.
察达沟谷位于藏东南洛隆县腊久乡冻措曲下游段,为一典型的冰蚀"U"型谷,两岸高陡岸坡发育,其中察达1号高位斜坡位于某拟建线路车站东南侧,高程3700~5328 m,坡体及坡脚堆积大量块石、碎石、角砾等松散物。斜坡顶部为宗白群砾岩岩壁,高300~500 m,距拟建铁路车站水平距离约2.6 km。由于斜坡地质条件复杂,堆积体成因不明,开展高位斜坡风险评估对于工程适宜性评判至关重要。本文采用遥感分析、无人机航测、钻探、物探、现场调查等方法,查明了坡体结构,依据地形及结构特征将斜坡划分为顶部岩质斜坡陡壁、上部平缓堆积体及下部台阶状堆积体三段。在此基础上解译了潜在危岩体,计算分析了危岩体及斜坡堆积体的稳定性,模拟了崩塌落石运动特征。结果表明:顶部岩壁大规模危岩体稳定性较好,小规模危岩在极端条件下部分块体稳定性降低乃至失稳;上、下部堆积体在各种工况下均整体稳定,浅表层可能在降雨、地震等条件下局部蠕变。高位危岩落石运动仅停留在上部堆积体平台上,表层孤石运动最远处距离线路440 m,均未到达线路位置,察达1号高位斜坡潜在地质灾害对拟建铁路车站影响较小,风险可控。  相似文献   

9.
李圣  王国芝  李娜  刘定坤 《世界地质》2018,37(3):873-881
通过岩芯观察、测井和录井资料、铸体薄片观察,研究准中1区三工河组二段储层特征及致密化因素。研究表明,储层砂体发育于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和远沙坝;储集岩以长石岩屑砂岩、岩屑砂岩为主;储集空间以次生溶孔为主,含少量原生孔隙,为孔缝型储层。储层受原生沉积相和后生成岩作用改造的双重控制。强烈的压实作用、钙质胶结是导致储层致密的主要因素,后期深埋溶蚀则是储层得以改造的关键控制因素。优质储层主要发育于水下分流河道,表现为粗粒、弱压实、弱钙质胶结、强溶蚀微观特征。  相似文献   

10.
强震区地震后大量的崩塌堆积体堆积于高陡斜坡中上部,堆积体远离居民点,一旦诱发为坡面泥石流,形成新的次生地质灾害,将严重威胁下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以北川县开坪乡平石板坡面泥石流为例,平石板沟“5.12”地震崩塌堆积体在2010、2013年强降雨作用下失稳转变为坡面泥石流淤积场镇。在平石板泥石流暴发特征介绍基础上,通过粒径不均匀系数、堆积体启动判别指标、后缘汇水面积等来分析崩塌堆积体启动条件及影响因素,并针对此类灾害发育特征,提出了通过上游稳拦固源方法进行治理的防治思路。以期为研究高陡斜坡堆积体的启动机制及防治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唐古栋滑坡位于楞古水电站拟选的上、中坝址和下坝址之间,且滑坡规模巨大,对水电站坝址的选择和水工建筑物的布置有决定性的影响,对滑坡成因机制的研究对于分析该河段类似斜坡的变形演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对滑坡地质环境条件和滑坡体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物理模拟中的底摩擦试验方法和离散元数值计算对唐古栋滑坡的成因机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滑坡为沿强风化层内陡倾坡外和缓倾坡外结构面组合阶梯状滑面剪断层面滑动的滑移-拉裂式的巨型岩质滑坡。滑坡失稳过程为前缘坡体首先发生变形失稳破坏,然后中后部边坡不断蠕滑变形,最终前缘抗剪段失效导致中后部整个边坡的失稳破坏。  相似文献   

12.
映秀—卧龙公路沿线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映秀—卧龙公路是汶川地震灾区距震中最近、震害最为严重的一条公路,本文对沿线地震地质灾害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依据震害特征,将沿线震害划分为斜坡中上部强风化岩体及土层失稳、结构面切割岩体崩滑失稳、滑坡、泥石流等4类,并分析了沿线震害发育规律。调查表明:龙门山后山断裂两侧地震地质灾害呈现显著的差异性,主要是由深大断裂的消震隔震效应,地貌放大效应,地质结构等三方面因素决定的。通过134条实测剖面分析,研究了地震失稳斜坡坡度和失稳部位。地震诱发失稳斜坡坡度在33°~84°之间,主要分布在41°~65°之间,可以认为地震诱发斜坡失稳灾害主要发生在40°以上的斜坡。斜坡失稳部位主要分布在斜坡中上部以及地貌突出部位,主要失稳部位在0.4坡高以上。从研究斜坡动力失稳的角度,将沿线斜坡划分为基岩-土层及强风化层斜坡地质结构、不利外倾结构面基岩斜坡地质结构、块状构造基岩斜坡地质结构、块碎石土层斜坡地质结构等几种地质结构模型,分析论述了各种地质结构相应的地震地质灾害类型及特点。  相似文献   

13.
云南三江一河典型地区河谷第四系发育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程捷  罗绍峰 《现代地质》1994,8(1):11-19
三江一河(金沙江、怒江、澜沧江、红河是流经云南境内的4条主体水系,将上述4条河流河谷第四系的野外观察加以总结得出;金沙江河谷局部发育早一中更新世的湖相层和河湖相层,常形成晚期阶地的基座,晚更新世至全新世冲积层构成四级阶地;怒江河谷第四系发育较差,在六库的上游河谷中冲积层极不发育,只有局部地方有少量的河漫滩砂砾层(全新世),在六库至过街河段中,尤其是过街盆地,发育有中更新世至全新世的冲积层和洪积层,前者构成五级阶地,后者形成巨大的洪积扇分布在河流右岸的谷底或苍坡上;澜沧江除景洪、勐罕(橄榄坝)盆地外,其它河段主要为峡谷,第四系很少,在景洪盆地中发育有第二、第一级阶地和河漫滩冲积层;红河的第四系有中更新世至全新世的冲积层,并构成五级阶地。基于上述第四系特点,简要地讨论了这4条河流的形成时代。  相似文献   

14.
在阐述黄河上游龙羊峡-刘家峡河段内巨型滑坡类型及分布基本事实的基础上,分析了巨型滑坡发育与黄河形成演化历史的关联性.认为黄河上游龙羊峡-刘家峡河段的共和盆地、贵德盆地、循化盆地经历了昆黄运动B幕(距今800ka左右)的流水侵蚀夷平,而李家峡-公伯峡及龙羊峡多隆沟西段为剥蚀台面(分水岭带);距今125ka年以来的共和运动...  相似文献   

15.
广西刁江沿岸农田受矿山重金属污染现状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刁江流域的源头区域是我国名的矿区,长期以来不合理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行为导致了刁江沿岸农田严重的重金属污染。本选择污染最严重的金洞村农田进行典型调查与分析,根据两个剖面不同深度的重金属含量和形态分析结果,认为该农田受到了严重的As、Pb、Cd、Zn复合污染。由于土壤污染十分严重,建议采取工程治理措施,或改变污染农田利用模式,即根据新的土壤资源特点,设计土地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砂金矿床广泛分布于黄河、长江两大水系的支流中,具代表性的有淅川寺湾及嵩县高都川两矿床,其成因类型分属于河床-河漫滩型与阶地型两大类。矿体展布形态与全新统地层分布状态一致,为近水平沿现代河流边部赋存的长条带状。在地质找矿方面,在两大水系交汇处、河流地形的缓坡以及河流的内湾一侧均为寻找砂金矿床的有利区段。  相似文献   

17.
帕隆藏布流域堆积体边坡的工程地质特征及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藏东南的帕隆藏布流域,处在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的北缘,是新构造强烈隆升区,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发育。在青藏高原隆升及气候变化等内外动力作用下,研究区内堆积体分布广泛,具有独特的工程地质特征并成为该区内地质灾害的主要物源。由于河流的下切及川藏公路的修建,形成了许多高陡的堆积体边坡,以冰碛边坡最为典型。由于其特殊的物源特征及形成过程,冰碛物具有粒度分布范围广、粗粒含量多等与其他沉积物不同的粒度特征。冰碛物粒度分布范围广的特征,导致随着研究尺度的不同,其结构特征也不相同,具有明显的尺度效应。冰碛土的力学强度一般强于其他堆积体,但受不同粒径颗粒的含量及分布、形成时代的影响,其力学特征也有所差异。作者对川藏公路沿线部分典型的剖面进行了量测,所量测的剖面虽然只是整个斜坡的一部分,与经验数据相比,仍表现出高陡的特征,而且很多边坡在既高且陡的形态下仍能保持稳定。本文以极限平衡理论为基础,采用多种方法对这类边坡的稳定性进行计算分析,求出边坡的安全系数。考虑各种地震烈度下边坡的稳定性,得出这些边坡的安全系数与地震加速度具有严格的指数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瓦约村隶属于西藏昌都市察雅县,通过遥感解译可直观地观察到其特殊的河流地貌: “离堆山”与环状负地形。据调查,负地形内发现了典型的河流相沉积,确定为古河道地貌类型。另外,在古河道下河口发现了特殊的河湖交汇相沉积,表明历史上曾发生过堵江事件,为河流改道原因提供线索;同时推断当时的河流环境极其动荡,存在数次洪水期和间歇期,可能与末次冰期有关。结合遥感解译及地质背景,最终得出澜沧江瓦约村段河流演化模式。由于瓦约村位于中国川藏铁路规划沿线,工程地质意义重大,研究成果对于保障铁路工程的顺利进行及工程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金沙江上游地质条件复杂,大型古堆积体群普遍发育,严重影响该区的水利水电开发建设。合理的解释古堆积体群的地质成因问题是进行水电建设工作的基础。本文以金沙江上游某水电站古堆积群现场工程为依托,通过工程地质分区、岩体结构特征分析和地质现象分析3个步骤,逐步还原了堆积体群的形成过程。最终结论如下: (1)以古堆积体群整体形貌特征为基础,结合岩性、结构等基本特性,将古堆积体群划分为4个区域; (2)根据古堆积群Ⅱ区的形貌特征假设Ⅱ区物质来自河对岸,继而采用结构特征分析证明了这一假设,结果表明: Ⅱ区物质与河对岸物质结构具有较好的一一对应关系,同时物质结构具有明显的分选性,为典型的泥石流产物; (3)结合区域风化程度、S型转弯、冲积扇、高位静水沉积等地质现象分析,还原了该古堆积体群的形成过程,即: Ⅰ区风化程度较严重,年代明显早于其他各区。Ⅲ区、Ⅳ区之间应为古河道,Ⅰ区的形成造成了河流的S形改道,但并未造成真正意义上的堵江。真正的堵江事件发生在Ⅱ区形成后。Ⅱ区泥石流物质与Ⅲ区、Ⅳ区物质一起形成了一个天然土石坝,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堵江,产生了高位沉积现象。此时江水一部分从古河道流出,一部分从Ⅱ区泥石流物质区向下渗流,最终Ⅱ区物质被掏蚀冲垮,形成了今河道。  相似文献   

20.
易罗池岩溶水系统水化学及径流过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旭  杜宇本  蒋良文 《中国岩溶》2016,35(3):254-261
应用水化学常、微量元素、同位素分析,结合区域水均衡分析等综合手段,对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易罗池岩溶水系统的形成机理、径流特征进行了研究。水化学分析结果显示,易罗池泉水和沙河地表水相关性较好;水均衡分析显示,易罗池岩溶水系统中每年通过岩箐组(O1y)灰岩接受大气降水的最大补给量约为100×104m3,占易罗池岩溶大泉出口总水量1 387×104m3/a中的很小比重。本文得出易罗池泉水为沿大宝盖向斜灰岩夹层发育的岩溶管道裂隙水,与上层非可溶岩基岩裂隙水无水力联系;岩溶泉水主要在大宝盖向斜O1y地层灰岩夹层发育,于易罗池排泄,主要补给源为大宝盖向斜北西翼沙河上游朝阳寨一带的地表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