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近震范围内,用S波的最大地动位移来确定震级,当S_(11)、S_(i_1)或S_(i_2)成为S波中的最大者时,会使所确定的震级偏大。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提出用S的最大地动位移来取代S波,能使计算结果得到改善。S_(i_1)是横波在地表面和莫霍界面各反射1次而成,S_(i_2)是横波在地表面反射1次和莫霍界面反射2次而成,本文给出了它们的走时曲线。  相似文献   

2.
南阳盆地特殊震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阳盆地内发生的地震在仪器记录图上与其他地震波形有所不同,在直达横波正常出现后立即开始衰减,紧接着二次出现大振幅、大周期波形。对此进行了分析,证明在南阳地区地壳中存在一个硬度较大的界面,地震波到达该界面时发生反射,反射波与直达波叠加,即出现了第二个较大振幅的波形。  相似文献   

3.
本文由接收到的一次反射纵波和横波的震相,利用Radon 变换理论和数学技巧,反演均匀各向同性的三维半无限介质中的曲界面及其边界曲线的方程。本文有一定实际背景,是理论性论文。  相似文献   

4.
共炮检距二维弹性波地震剖面的偏移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共均匀各向同性介质的分界面上入射纵波时,除产生纵波反射P-P波外,还会产生转换横波的反射P-SV波。同样,当入射波为SV横波时,在分界面上会同时产生SV-SV反射波和SV-P反射转换波。对这种二维弹性波地震记录如何进行偏移是探讨的问题。为了能够处理实际地震数据,本文提出在共炮检距剖面上进行二维弹性波记录的偏移方法。  相似文献   

5.
从势位函数角度研究了二维粘弹介质中地震波在水平界面上的反射与透射行为以及在自由界面上地震波的反射现象,并研究了界面上产生折射波的条件,获得了二维粘弹性介质中界面上地震纵、横波的反射与透射系数,并进行了一定的理论计算。  相似文献   

6.
利用角度扫描法对各向异性介质中快慢波的方位角和时间延迟进行分析是预测裂缝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转换横波在经过裂缝等波阻抗界面较明显的反射界面时,由于横波分裂使原始地震资料各分量的能量重新分配到快慢横波中,通过角度扫描法可以将发生横波分裂现象而分散于垂直裂缝和平行于裂缝两个方向上的快慢横波能量重新集中,恢复成没有发生横波分裂现象前的转换横波波场信号.为此,通过建立一套裂缝预测的流程并将其应用到胜利实际资料的处理中,对时间延迟进行校正并对裂缝方向进行预测,使转换波R分量的成像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共炮检距二维弹性波地震剖面的偏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均匀各向同性介质的分界面上入射纵波时,除产生纵波反射P-P波外,还会产生转换横波的反射P-SV波。同样,当入射波为SV横波时,在分界面上会同时产生SV-SV反射波和SV-P反射转换波,对这种二维弹性波地震记录如何进行偏移是正在探讨的问题。为了能够处理实际地震数据,本文提出在共炮检距剖面上进行二维弹性波记录的偏移方法。具体做法是,首先用弹性波方程将两分量的地震记录分解为P-P(或SV-SV)波和P-SV(或SV-P)波,然后用我们已导出的适合于处理共炮检距剖面的叠前偏移方法对它们进行处理。用模拟数据进行的试验说明方法正确,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来自海底高速层径向波的理论地震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各向异性反射率技术计算理论地震图,提出海底高速薄层会产生沿高速层水平传播的波(简称径向波),这种波在水层中作为P波,在固液界面激发下行横波,该均匀横波以临界角入射高速薄层,在层内作为超临界角的非均匀横波水平传播,再以临界角转换为上行传播的均匀横波,最终在固液界面上行透射转换为水层中P波.高速薄层传播的径向波不同于界面折射波,也不同于具有频散的面波和通道波.理论地震图的研究表明,径向波具有线性时距,能与海底强反射具有同等振幅水平;径向波有其振幅、时距位置和斜率这些观测记录参数,分别对应高速层的厚度、深度和近似的横波速度;径向波可以克服折射波解释中遇到的振幅强弱和高速层速度等困难.径向波可作为探测海底高速薄层的有力工具,对于研究高速层屏蔽、海底反射类型的多样性和相应的资料处理解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蒋维强 《华南地震》1989,9(1):44-46
本文从地震力的角度来分析1918年南澳大震烈度异常的原因。潮阳、潮安和云霄一带的烈度异常的主要是莫霍界面上的反射波S_(11)所造成;惠来、漳州和佛县一带的烈度异常主要是由于莫霍界面和地表面上各反射一次的反射波S_(11)所造成.  相似文献   

10.
空气或風化了的地表层具有較小的波阻抗,其下則为具有較高波阻抗的致密介質,因而地表面或低速带的底面是两个波阻抗数值相差悬殊的介質的分界面。当地震波入射到这样的一个分界面上时,就有可能产生反射波。这种情况在天然地震(此时,首次的反射系来自地表面)以及勘探地震的实际工作中是会碰到的。  相似文献   

11.
地震波的散射与盆地的场地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范会吉  姚陈 《中国地震》1996,12(2):209-223
根据射线理论对二维盆地型试场地与P波波列特征的关系,波列中震相的性质及其产生的原因等进行了研究,对决定震相振幅大小的散射系数,几何扩散和波阻抗3个因子等的研究表明,因界面弯曲引起的广角反射和聚焦分别P波波阵中出现大能量团的第一和第二位的重要因素,在层内纵,横波波速比和层间波速比大范围变动的条件下,对界面散射系数的计算表明,介质内界面上P到S的反射转换波是指示界面两侧速度反差强弱以及入射波所在介质层  相似文献   

12.
CA_1沿射线正反方向传播的弹性波波面及其振幅博尔特费尔德(R.K.Bortfeld)我们考虑了许多三维均匀层。它们以曲面分界,地震射线从起始点(位于地球表面)至反射点(在反射点射线垂直于反射界面)。我们研究了沿该射线朝一个方向或从相反方向向  相似文献   

13.
近地表松散沉积层对地震波具有强烈的改造作用。为了揭示近地表速度结构对场地强地震动特征的影响机理,采用横波勘探和地脉动测试方法研究两个地震台站的场地条件,并对比分析场地测试结果与汶川地震记录的频谱特征。正如浅层地震勘探和地脉动数据所揭示的那样, MXT地震台的强震记录中,对应横波图像0.10 s处强反射波的地震动分量(频率5 Hz左右)在该场地占明显优势,而对0.22 s的弱反射界面(对应的基频为2.3 Hz)的反映并不明显,分析认为这一现象归因于地下10~11 m处粉土与卵石层间具有较大的波阻抗差异,因而造成地震反射图像上0.10 s附近的强振幅掩盖了0.22 s的反射波组,岷县强震记录频谱也显示为单峰值形态。横波勘探在WUD台获得的地震图像显示分别在0.22 s和0.50 s处有两组比较明显的反射波,其所对应的场地潜在响应频率分别为2.3 Hz和1.0 Hz,WUD台的强震记录频谱的形态也明显受这两个波阻抗界面的影响;通过对比地脉动与地震记录的频谱图,认为场地结构对地震信号与一般地脉动信号的影响是有差别的。研究表明:(1)剪切波的强阻抗界面深度及其平均波速是控制场地频谱主频的主要因素,近地表地层中阻抗强的界面对地震波的改造作用占主导地位;(2)近地表松散覆盖层的波速结构影响着场地地脉动频谱与地震动频谱的谱形变化;(3) 一般情况下,浅部强波阻抗界面对地脉动频谱特征的影响可能大于深部(百米以内),强震作用下深部波阻抗界面会使场地的响应主频向比其脉动基频更低的频段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天然地震折射与反射速度CT的精度,我们运用"走时最小纵横波速度层析成像"与"波形基本解纵横波速度层析成像"相结合的方法,反演各层界面形状及各层纵波、横波速度。反演结果图与"正演地球模型剖面图"基本一致。本文在数学上发展了"层析成像"的内容,提出"波形基本解纵横波速度层析成像"基本概念,是天然地震简单模型实验的初步...  相似文献   

15.
有限单元法弹性波偏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弹性动力学问题的有限单元解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弹性波偏移的新方法--有限单元法弹性波偏移。本方法不仅能使反射纵波得到偏移,而且能同时对反射纵波和反射横波进行偏移。 用本方法已对一种层状模型成功地进行了检验。说明了它对反射纵波和转换横波同时向下延拓和偏移是稳定的,所得到的偏移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16.
根据佩枯错-普莫雍错480余公里长地震剖面上纵、横波波场特征识别的来自Moho界面反射及壳内界面反射震相, 通过正演拟合解释藏南地区近东西向剖面地壳纵、横波速度与泊松比结构. 结果显示: 该区地壳厚度东西向变化显著, 分别以定日西、定结东为界呈现“块体三分”格局, 西段Moho界面埋深为71 km, 中段约76 km, 东段约74 km; 上地壳底部深度20~30 km左右处存在一低速层, 其厚度沿东西向急剧变化, 即从西段的20 km减薄至东段的6 km左右; 地壳内纵、横波速度变化剧烈, 在东西方向上呈现出跳跃式周期性变化. 下地壳物质低波速与3条近南北向活动正断层的存在可能是伴随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下地壳物质“拆沉”、地壳增厚与物质东西向“逃逸”耦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用非零偏P-P波、P-SV波计算零偏反射纵波和反射横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在P波入射时,地下同一点产生的P-P波和P-SV波是入射角、界面两侧纵波阻抗和横波阻抗的函数,并且两者是耦合的,利用两者的耦合关系,可在入射角确定的情况下提取与入射角无关的零偏纵波反射和横波反射。本文对此进行了理论推导,结论是:入射角为零时的纵波与横波反射系数是入射角非零时的P-P波和P-SV波反射系数的线性组合,进而可以用纵横波反射计算泊松比反向间面,把多波叠前反演转化到叠后进行,通过合成弹性参数反射剖面,直接反演弹性参数等,都很有意义。文中给出了有关的公式,并对具体实现方法和有关参数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各向同性薄层反射理论地震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各向同性介质假设下,计算了薄层顶、底反射P波和PS波的理论地震图.理论模拟发现薄层的反射P波与PS波是一复合波,包括层内的多次透射和反射转换波型,且具有类似单一界面反射的、脉冲式的波形特征.两类薄层反射整体振幅随着薄层厚度的降低而缩小;在地震子波主频40 Hz条件下,2 m左右厚度的薄层反射相比单一界面反射具有等同的振幅水平.1 m以下极薄层仅有弱反射甚至无反射;薄层反射复合波振幅与炮检距的关系依然成立,但不惟一;单界面反射AVO原理、方法不适用于薄层反射解释与反演.  相似文献   

19.
水平界面上P-SV转换波转换点的精确解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转换波共转换点的叠加和道集选取都需要准确地计算转换点的位置.Tessmer和Behle、Taylor分别给出了水平单层介质中P SV转换波转换点坐标的解析解,由于其表达式的复杂性,在应用中几乎不被采用.在本文中,运用Snell定律重新建立了在水平反射界面上反射的P SV转换波的转换点坐标的四次方程,并严格地推导出与纵波速度、横波速度、炮检距和反射深度有关的转换点坐标的解析解,确定了惟一的解析表达式.将这一结果应用于P SV转换波的速度分析和叠加处理中.简化的公式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2井的垂直地震剖面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黄海海相地层的地震波场特征和层位标定一直是困扰地震勘探的重要问题.为了近距离、高精度和高分辨率地观测井周围构造特征和岩石性质引起的波场变化,为地震资料的采集、处理与解释提供地震波衰减规律、速度与层位标定等信息,对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2井实施了近零偏移距垂直地震剖面(VSP)观测.针对海相地层顶部强反射界面地震波穿透难的问题,采用了大容量气枪震源并设计了气枪阵列组合方式,提高了激发地震波的能量,获得了强反射界面之下清晰的PP、PS下行波和上行波信号.采用了三分量偏振合成、组合滤波和波场分离等处理方法,对VSP观测数据进行处理,获得了海相三叠系—志留系的精细的纵波、横波速度结构和地层吸收因子等物性数据,建立了钻井地层、测井、VSP上行波和多道地震剖面对应关系,实现了不同尺度的地质和地球物理属性资料的有效衔接,标定了钻井地质剖面上各深度地质体的地震反射特性,厘定了过井地震剖面上反射同相轴的地质属性.此次观测取得的纵波、横波速度信息,成为建立南黄海海相地层速度模型主要的资料来源,也是地震资料的岩性反演处理不可缺少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