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峡库区沿江城镇与自然文化景观的长期共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优良的"城-景"相融景观形态。但随着三峡工程的实施,城镇搬迁、自然人文景观被淹,库区城镇"城-景"格局受到影响,呈现"破碎化"、"孤岛化"等特征,城景分化、尺度失调、文脉断裂成为库区城镇整体形态优化的紧迫问题。为响应国家生态、绿色战略下的长江经济带建设,调和库区城镇"城-景"关系,通过对基于三峡库区城镇"城-景"关系的动态演进历程分析,指出后三峡时代的库区城镇建设是"城-景"重组、缝合的关键阶段,而山水格局维护、空间尺度调和与活态文化保护是重要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
正自"生态文明"一词进入十七大报告后,生态文明在我国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日益提高。党的十八大报告又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1],再次强调"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并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  相似文献   

3.
三峡库区耕地变化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三峡工程是世界性的伟大工程,三峡工程的兴建推动了三峡库区的经济发展.在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耕地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本文利用三峡库区1990~2004年的耕地面积和社会经济资料,采用统计分析与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了三峡库区耕地变化的过程,了解库区耕地变化的驱动力,探寻了耕地数量模拟预测的新方法,为库区耕地的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三峡库区15年来耕地面积及人均耕地面积呈减少的趋势,不同的库区段也如此;(2)三峡库区历年耕地面积与对应年人均GDP的关系曲线呈倒"U"型,并且相关年份耕地的变化与GDP的变化不同步,呈现相对脱钩的状态,三峡库区耕地的变化与城市化的发展及退耕政策休戚相关;(3)在库区耕地模拟预测研究中表明,传统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的模拟精度不及BP神经网络的模拟精度,并利用BP神经网络预测了三峡库区2010年和2015年的耕地面积,其预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略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监测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库区生态环境现状和系统研究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评价关于库区部分的结论之基础上。对三峡库区施工准备期、施工期和完建后几个重要的环境问题作了叙述。本文的一些结论可为库区建设、开展库区环境保护和管理工作提供决策的参考和依据,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工作提供基本框架和蓝图。  相似文献   

5.
朱广春  夏志芳 《地理教学》2021,(23):56-57,61
生态是人类文明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越发重要.地理学科所承载的生态文明教育需要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摒弃传统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大力改革创新,精心组织施教.本文分别从高中地理教材与生态文明的关联性、地理教学中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地理教学中落实生态文明教育的策略进行论述,以期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魏智勇 《地理教学》2012,(12):31-34
发挥高校的绿色示范作用和辐射服务功能,积极推进地方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是高师院校应当主动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从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出发,阐述了高师院校在促进地方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探讨了高师院校在建设生态文明内蒙古中的具体实践:视地方生态文明建设为己任,积极培养和造就合格师资力量;发挥生态文明校园的教育示范功能,满足地方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拓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服务领域,充分发挥高校的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7.
张仕超  尚慧  余端  魏朝富 《地理研究》2011,30(11):2099-2108
以三峡库区优质柑橘产业带建设土地整理模式研究为目标,以重庆市万州区甘宁镇永胜等两个村土地整理项目(标准化柑橘园)为例,从工程、生物技术方面探讨了改土和配套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建设。研究表明:以三峡库区优质柑橘产业带建设目标的土地整理模式必须立足库区复杂多样的立地条件和生态一经济功能差异,配套服务早、中、晚熟不同柑橘品种产...  相似文献   

8.
三峡库区山区传统农业生态系统转型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三峡库区是集农村、山区、移民区为一体的典型生态脆弱区,研究其传统农业生态系统的变化对于库区的农村发展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理论分析—实证研究—趋势预测”的研究框架,以草堂溪流域为例,利用2012-2017年的Quick Bird高分遥感影像结合自然资源要素与农户行为从空间尺度上人地关系变化角度出发对三峡库区山区传统农业生态系统的转型及趋势进行解析。研究发现:① 利用100 m间隔范围的缓冲环将三峡库区的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分为高低低、高低高、低高低与低低高4种类型,不同模式分别代表三峡库区不同的农业发展阶段,揭示了库区传统农业生态系统由传统耕作方式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趋势。② 库区的农业生态系统正逐步由传统的耕作区域内粗放利用的纯农生计方式,通过坡耕地撂荒、经果林种植等生态恢复方式,向聚落周边300 m范围内种植结构合理化、物种多样化的集约利用方式转型。③ 以农户与坡耕地等系统要素为代表的三峡库区传统农业生态系统正在发生转型。其中坡耕地多由生产功能主导向生态与经济功能并重转变,农户生计方式趋于多样化,聚落系统生态活力逐渐增强,且农业生态系统转型的变化范围基本由高海拔山地区域向河谷平坝区迁移。此外,尽管在数据时限方面存在不足,但研究结果对于库区乡村土地利用、山区水土流失治理及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均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三峡库区农村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模式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峡库区土地资源以山丘地为主,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三峡大坝蓄水、移民后靠安置,对坡耕地开发利用的压力更大。因此,遵循山地自然分异规律,基于"比较优势"与"市场需求"的双重原则,以库区坡地资源的优化利用为重点,深入研究库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方向、资源开发重点与主导产业模式,对于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农业布局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设施.保证水质达标是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这对调水源头丹江口水库库区的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河南省浙川县辖丹江口库区为例,研究丹江口库区的生态安全,从库区生态安全的状况出发,分析了主要影响因素,研究提出了实现库区生态安全的建设内容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依据"十八大五中全会"和"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矿山地质环境作为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必须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贯穿于矿产资源开发的始终。  相似文献   

12.
三峡库区湿地是巨大的人工湿地,库区形成长江两岸长达数百千米与天然湿地季节相反的消落带湿地。为确保三峡水库的安全运营和库区生态安全,需要建立一套三峡库区湿地监测指标。依据三峡库区湿地的特殊性,探索构建一套包括水文、水质、气象、土壤、碳汇等监测内容的湿地监测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三峡库区湿地生态系统监测和保护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三峡库区土壤侵蚀及泥沙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峡库区严重的土壤侵蚀与泥沙输移是三峡库区泥沙重要的来源之一,威胁三峡工程安全。坡耕地是三峡库区泥沙主要源地,占入库泥沙的46%;大规模的库区后靠移民工程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与山区开发及三峡工程建设过程的工程扰动加剧了土壤侵蚀与产沙。三峡工程建设及运行后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将进一步增加入库泥沙量。为了有效控制三峡库区土壤侵蚀,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库区环境,从1989年开始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典型模式的水土保持工程在三峡库区广泛开展,有效控制了库区土壤侵蚀与泥沙输移。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是三峡库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成功模式,文章分析了其治理模式与水土保持及泥沙控制效益。应用水保法评价了三峡库区水土保持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减沙效益,并把评价结果与遥感监测分析法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两种评价结果均在可接受范围。结果表明经过16年的水土保持与小流域综合治理,截至2005年三峡库区年均减少土壤侵蚀43.75–45.94×106 t ,减少入库泥沙12.25–12.86×106 t 。  相似文献   

14.
三峡低山丘陵区生态系统安全评价--以重庆忠县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秦建成  高明 《山地学报》2004,22(1):73-78
资源、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区域生态系统安全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以重庆忠县为例,讨论了三峡库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安全评价的基本过程和方法,研究了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压力、质量和保护整治能力三方面15项指标在内的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以及不安全指标阈值的确定和不安全指数的计算方法,提出了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建设的途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三峡库区坡地资源优化利用模式与途径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三峡库区土地资源以山丘地为主,耕地又以坡旱地为主。其中>2 5°的陡坡耕地为2 6 7×10 4hm2 ,占库区耕地总量的18.2 %。研究表明,三峡库区粮食产量的5 6 %来自坡耕地,同时库区泥沙量的6 6 %也来自坡耕地。三峡大坝蓄水,移民后靠安置,对坡耕地利用的压力更大。坡地资源的优化利用,在库区农业生产、移民安置,以及生态环境建设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基于土地资源优化利用原理和生态设计的理念,提出库区土地资源优化利用应突出生态效益、经济主导、产业协调、区域特色等4种模式,并针对当前库区土地资源利用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利用途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王志先 《地理教学》2022,(8):46-47+55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目前,我国环境保护形势严峻,提高公众环境意识,自觉践行环保行为,需要科学、系统、全面、长期的环境教育。为系统深化青岛市初中学生环境教育,提升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打造青岛教育特色品牌,笔者研发了《生态环境教育》课程。本文将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方面对课程纲要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在土地优质资源数量减少趋势难以逆转的同时,土地质量也日益凸显。结合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在土地生态管护中的作用,应用于环境管护、土地管护、生态管护三方面,做到推动土地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综合管理。从而为土地资源的优化使用、农业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为土地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些地质专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三峡库区山地特色农业与城乡协调发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康明 《山地学报》2005,23(6):744-748
三峡大坝蓄水淹没后,重构与资源环境特质和生态环境目标相适应,与区域经济社会相协调的库区特色产业体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价值。三峡库区以山丘地为主,农业资源丰富多样,具有发展山地特色农业的有利条件。大力推进库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依托特色农业发展培育乡村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不仅有助于库区生态环境建设和人地关系优化,也将有利于库区脱贫致富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基于库区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分析,进行山地土地功能分区研究,提出发挥库区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山地高效特色农业的模式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运用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与AO(ArcObject) 相结合的方法, 在VB 环境下编程来 进行三峡库区地类变化模拟研究。以1995 年和2005 年的土地利用图为基础数据, 比较研究期各 地类的变化数量与方向以确定地类转换之间的优先级, 然后确定地类的转换概率。研究结果表明 此方法便于理解与操作, 同时模拟精度高; 预测结果说理性强, 其结果显示三峡库区城镇建设用 地增加, 耕地面积减少, 水域的面积在增加。其预测结果可以指导库区的土地利用规划, 为库区有 效土地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自然保护区开展自然教育活动有助于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以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系统分析了开展自然教育的有利条件、制约因素和探索实践,并提出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策略。结果表明:保护区具有资源丰富、知名度高、设施完善、文化深厚、区位优越等有利条件。制约因素包括功能布局不合理、自然教育体系不完善、生态安全威胁。保护区在精品课程和教程开发、特色自然教育径设计、人才队伍培养、新旧媒体融合和湿地科普教育等方面开展深入探索实践。提出了构建先进的管理模式、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打造系统的自然教育体系、探索社区化的示范推广等方面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