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通过对西藏阿里札达盆地河湖相地层实测剖面中的古地磁、ESR样品的测试分析,确定了札达盆地新近纪上新世—第四纪早更新世沉积地层的时间序列。测试结果表明:从剖面自下而上所做的古地磁测年数据为5.41~1.60Ma;而ESR测年数据为5.4~1.36Ma,两者大体吻合。根据古地磁、ESR测年结果,可将该套河湖相地层的时序划分为:上新世托林组(N21t)的形成时间为5.41~4.20Ma、上新世古格组(N22g)为4.20~2.57Ma、早更新世香孜组(Qp1-1x)为2.57~1.36Ma。为青藏高原新近纪上新世—第四纪早更新世地层时间序列标尺的建立,以及上新世、早更新世河湖相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共和盆地剖面第四纪孢粉组合特征及环境演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青藏高原东北缘共和盆地沉积了较厚的第四系,详细地记录了共和盆地第四纪环境变化。通过对共和盆地第四系沉积序列特征和孢粉组合特征的分析,结合热释光测年,本文较详细地研究了共和盆地第四纪以来的环境变迁,并将其分为两大阶段:早期为湖相沉积阶段(中更新世晚期~0.079Ma),气候相对温和。晚期为河流和风成沉积阶段(79.2ka~至今),气候相对干旱。早期阶段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气候期和五个气候亚期。总体上,共和盆地自早更新世以来由偏湿气候逐渐转变为干旱气候,古植被由森林植被逐渐转化为森林草原型植被。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早更新世以来青藏高原强烈隆升,改变了西南季风气候格局所致。   相似文献   

3.
根据札达盆地香孜组河湖相地层剖面的接触关系、沉积旋回、沉积体系和岩相岩性特征,可将札达盆地下更新统香孜组河湖相地层划分为2个沉积相、3个岩段。香孜组一、二岩段为一套砾岩夹砂岩的粗碎屑岩,属典型的冲(洪)积扇沉积物;第三岩段为砾岩与砂岩互层,属冰水冰缘相沉积。ESR法和古地磁法测年结果表明,札达盆地香孜组河湖相地层的形成时代为早更新世早期(2.68—1.36Ma)。札达盆地为一同生断陷盆地,在后期重新复活的过程中,盆地只经历了冲积体系域和水进体系域。冲积体系域形成于札达盆地早更新世早期重新复活层序发育的早、中期,水进体系域形成于札达盆地早更新世早期重新复活层序发育的晚期。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西藏札达盆地河湖相地层重新划分为第四系下更新统香孜组(Qp1-1x)、新近系上新统古格组(N22g)和上新统托林组(N21t)。河湖相地层的古地磁法和ESR法测年结果表明,札达盆地内河湖相沉积地层的形成时代为新近纪上新世—第四纪早更新世。根据该套河湖相地层沉积演化和其中的孢粉组合特征、河湖相沉积中所发现的各种古动植物化石等的综合分析,笔者对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的古植被、古环境与古气候演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札达地区上新世—早更新世气候经历了从湿热—温暖潮湿—偏冷潮湿—寒冷干旱的变化,以及植被从森林—灌木—草原的逐渐演化。可将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环境演化划分为7个大的阶段,其总体特征是15.4~4.4Ma,札达地区处于亚热带湿热气候环境;24.4~3.95Ma,为暖温带温暖潮湿气候;33.95~3.5Ma,为偏凉潮湿阶段,气候开始转冷;43.5~3.2Ma,为温暖潮湿阶段;53.2~2.9Ma,气候转为偏冷潮湿阶段;62.9~2.57Ma,该阶段气候偏冷而干旱,整体较为干冷;72.57~1.36Ma,气候寒冷而干旱。表明自上新世—早更新世,该区的古气候环境在逐渐变干、变冷的总趋势上,经历了多次明显的冷暖与干湿波动。  相似文献   

5.
赵希涛  郑绵平  李道明 《地质学报》2007,81(12):1645-1651
在云南迪庆高原上的中甸和小中甸盆地中,可以见到3套第四纪湖相沉积物。第一套湖相与三角洲相沉积物分布于中甸盆地的东南部,因其含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而可确定其时代为早更新世。第二套厚逾百米的湖相沉积物分布于小中甸盆地,往往构成小中甸河5级河流阶地的基座。本文用光释光(OSL)和U系法测定了采自盆地东部的小中甸林业局东北侧和盆地中部的单高地两剖面6个湖相沉积物样品的年龄。测试结果表明,该套湖相沉积物的中部到顶部的年龄为147.2±13.9~67.57±5.30ka BP,属于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中期。第三套湖相沉积为以纳帕海为代表的现代湖沼沉积。两剖面各层位湖相沉积样品的介形类以Li mnocythere-Leucocythere-Candona-Eucypris为特征,应是中、晚更新世以来所沉积的。本文认为,早在上新世早中期,金沙江已经在其现今的位置上存在。上新世晚期至早更新世广泛发育的断陷活动并不影响金沙江的流动。中更新世时期,金沙江河谷不同地段可因冰川、冰水、崩塌、滑坡或泥石流等堆积物的堰塞而形成湖泊,邻近的石鼓古湖8万多年前被金沙江再次贯通而消失。作为金沙江支流的小中甸河在6万多年前将小中甸古湖泄空,在小中甸盆地中发育了以第二套湖相沉积为基座的5级河流阶地。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西藏札达盆地及其周缘的野外地质调查,填绘出了大面积分布的早更新世早期香孜组冰缘区河湖相沉积。对该河湖相沉积的岩石、结构构造、沉积环境、所含化石特征和形成时代等的研究表明,它是第四纪冰期冰缘区的最早沉积记录,也是第四纪冰期的下限。为青藏高原建立气候地层层序、第四纪冰期划分对比提供了重要的实际资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7.
萨拉乌苏组的沉积环境及地层划分问题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袁宝印 《地质科学》1978,13(3):220-234
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萨拉乌苏河两岸广泛出露巨厚的第四纪河湖相沉积,自其中发现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以来,便成为华北晚更新世标准地层之一,命名为萨拉乌苏组。但以前多偏重于化石和石器的研究,并将这套巨厚的河湖相沉积笼统地划为晚更新世。这种情况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生产和科研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从沉积物特征、沉积环境、古气候等不同角度对该地层做进一步的详细划分。作者曾有机会参加萨拉乌苏河流域第四纪地质调查及古脊椎动物化石的发掘工作。  相似文献   

8.
青海共和盆地的挽近构造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和盆地是我国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一个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其内堆积了一套巨厚的河湖相地层。对于这个古湖盆的存在早已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我们在参加编制青海省地层表的过程中,曾分析和整理了该盆地的有关第四纪地质方面的资料,并进行了短期的野外调查。在此基础上,就共和盆地的挽近构造运动提出一点肤浅的认识。作为引玉之砖,供大家讨论。由于我们水平有限,谬误之处,望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9.
对长江三角洲平原BZK03钻孔进行沉积物同位素测年、孢粉组合、微体古生物、粒度和磁学的测试分析,讨论了更新世以来钻孔揭示的沉积环境演化、沉积相和古气候特征,建立了钻孔的第四纪多重地层划分对比框架。研究结果表明,钻孔自下而上依次为白垩纪衢县组的风化粉砂岩及第四纪沉积的嘉兴组、前港组、东浦组、宁波组、镇海组。孢粉组合可划分出18个孢粉带,按暖期温暖潮湿冷期寒冷干燥古气候旋回变化的周期律,BZK03钻孔反映该区域共存在6个古气候旋回。根据岩性分层、沉积环境、古气候建立的钻孔多重地层划分对比揭示:144.6~198.5m为早更新世时期河流相和河湖相交替沉积环境的嘉兴组,存在2个气候旋回过程;88.3~144.6m为中更新世河湖相河流相河湖相河流相沉积环境的前港组,包含2个气候旋回过程;16.6~88.3m为晚更新世沉积,沉积环境为河湖相滨海相河湖相潮坪相河湖相的宁波组和河口相浅海相的东浦组,包括2个气候旋回;0~16.6m为河湖相浅湖相河湖相潮坪相沉积环境的镇海组,古气候时期对应北方期和大西洋期。  相似文献   

10.
在青海共和盆地晚更新世河湖相沉积地层中发现了象类化石,对化石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描述,依据牙片的釉质层、齿脊频率等特征初步鉴定为猛犸象类化石,并在同一层位发现了钙化树木化石.结合区域地质以及产出猛犸象属化石地层的沉积学特征、孢粉组合等的简要分析认为,共和盆地晚更新世晚期为干燥寒冷的气候环境.这一发现有助于认识中国猛犸象属动物的迁徙过程,以及青藏高原晚更新世的生物演化、气候变化和构造活动.同时,也为研究青藏高原第四纪以来生物进化、湖泊与河流演化、气候变化、古地理与古环境变迁等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1.
李原  王瑾  薛宁  索有贤 《西北地质》2004,37(1):58-62
东昆仑西段布喀达坂峰地区的山间盆地中发现一套早更新世河湖相地层,岩石组合为:泥晶灰岩、砂砾石层、泥岩夹生物碎屑层,未见底,顶部被晚更新世地层覆盖。从获得的电子自旋共振测年资料及古生物显示,其时代相当于早更新世,与柴达木盆地七个泉组以及东昆仑垭口盆地羌塘组时代相当。它的发现对分析本地区以及相邻地区在早更新世时的气候演变及高原隆升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西藏定结盆地湖相沉积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实测剖面,对分布于盆地内的第四纪湖相地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划分,重新厘定了该区中更新世-晚更新世的岩石地层单元,确立了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序列.首次建立了该区第四纪中更新世-晚更新世湖相地层单位——定结群(Qp2-3D).定结群是由中更新统叶如藏布组(Qp21γ)和上更新统麻加组(Qp31m)2个组组成.为青藏高原湖泊演化、气候变化、古地理变迁的研究,以及第四纪地层的划分与对比等都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3.
吉云平  王贵玲  赵华 《地学前缘》2016,23(3):178-185
位于河北省西北部的阳原盆地在第四纪期间长期被泥河湾古湖所占据,堆积了巨厚的第四纪河湖相地层,其中夹有多层化学沉积。文中对广泛分布于盆地西端河湖相地层顶部的白色化学沉积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野外调查和年代测试、电子显微镜扫描观察、X射线粉晶衍射、常量和微量元素分析,以及硅藻和介形类化石鉴定等一系列实验手段,确认北梁地区地层中的灰白色化学沉积主要由文石组成,其年龄大致在270 ka前后,属中更新世晚期,是在当时比较温干的气候环境下,湖泊逐渐萎缩、湖水不断咸化、文石类矿物大量析出的结果。该地区的泥河湾古湖于中更新世晚期消亡。本研究首次发现了中更新世晚期的化学沉积,在时代上明显区别于以前发现的晚更新世晚期化学沉积。该化学沉积的发现为探讨泥河湾古湖消亡过程和原因提供了直接的沉积学证据,对于重建我国北方中更新世晚期的古环境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青海扎陵湖和鄂陵湖盆地第四纪河湖相地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扎陵湖和鄂陵湖沿岸的湖积阶地中湖相沉积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实测剖面,对分布于盆地内的第四纪早更新世-全新世湖相地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划分、重新厘定了该区第四纪岩石地层单元,确立了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序列.建立了青海东南部地区第四纪早更新世-全新世湖相地层单位-黄河源群(QH),黄河源群是由第四系下更新统野生沟组(Qp~1γ)、中更新统鄂陵湖组(Qp~2e)、上更新统大野马岭组(Qp~3d)和全新统黑河乡组(Qhh)等4个组组成.为青藏高原湖泊演化、气候变化、古地理变迁研究,以及第四纪地层的划分与对比等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5.
哈广浩  吴中海  何林 《地质学报》2018,92(10):2051-2067
邛多江地堑构成了藏南近南北向裂谷带最东侧的错那-沃卡裂谷中段,是由地堑西缘高角度正断层主控的半地堑式断陷盆地。详细的地质、地貌调查表明,该地堑内主要充填有晚新生代以来的多套河湖相、冰碛及冰水沉积地层。河湖相地层底部以黏土和粉砂为主,上部以砾石层为主,向上砾石砾径逐渐变大,顶部为早更新世冲积砾石层;冰碛主要发育于地堑中部山前地带,构成宽缓的冰碛台地或者终碛垄、侧碛堤。地层的测年结果表明,该区主要发育两套晚新生代河湖相地层,早期沉积时代早于5Ma,晚期为晚第四纪;而冰碛及冰水沉积的时代主要为中更新世。综合该区地质地貌、沉积和构造等分析结果表明,早期的河湖相沉积与盆地发生初始裂陷后的主边界正断层发生强烈垂直活动有关,而晚期的河湖相沉积主要形成于盆地后期萎缩过程中,成因可能与中更新世以来的冰川堰塞湖有关。由于邛多江地堑受控于西侧主边界正断层,早期沉积应晚于其初始裂陷时代。因此,进一步综合现有年龄数据资料认为,藏南近南北裂谷的初始裂陷时代应早于5~10Ma,但晚于约15Ma。  相似文献   

16.
根据札达盆地河湖相地层实测剖面中的接触关系、沉积旋回、沉积体系、岩相、岩性、古生物特征和ESR、古地磁测年结果,笔者对札达盆地上新统一早更新统河湖相地层进行了重新划分和时代确定。结合该套河湖相沉积的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磁性地层、层序地层和地质构造事件,对札达盆地上新统一早更新统河湖相地层进行了多重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将札达盆地河湖相地层划分为3个组、4个沉积相、7个沉积亚相、11个岩性段。由新到老划分为:早更新统香孜组(Qp^1-1X)、上新统古格组(N22g)和上新统托林组(N2^1t)。  相似文献   

17.
首次在西藏那曲地区孔玛盆地第四系湖相沉积地层中发现了昆虫化石,对昆虫化石的特征和产出层位进行了描述,昆虫化石经初步鉴定分别属于膜翅目、双翅目和异翅目。采集了该套地层的ESR年代学样品,测试结果表明该套地层的时代为早中更新世。昆虫的分布演化与环境关系密切。这一发现为研究青藏高原第四纪以来的生物进化,湖泊、河流演化,气候变化,古地理、古环境变迁,第四系地层划分等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8.
大同盆地朔州地区晚第四系划分及古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同盆地自形成以来,学者们对其西南部的朔州拗陷盆地的第四纪地层特征、气候及环境变化研究甚少。通过对大同盆地朔州市区实施的两个地质钻孔和收集的钻孔资料分析,结合22个土样的电子自旋共振及光释光测年结果,对研究区晚第四纪地层时代进行了划定,厘定了上、中、下更新统的地层界线。研究表明,区内上、中更新统以河流、洪积相沉积为主,下更新统以河流、湖相沉积为主;通过对12个样品的孢粉测试结果,揭示了研究区早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变特征。在早更新世晚期和晚更新世晚期气候湿度相对较大,其余时期气候偏干,同时从早更新世晚期开始,朔州盆地内古湖泊开始收缩;最终建立了晚第四纪地层剖面,对本区地层划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首次在西藏那曲地区孔玛盆地第四系湖相沉积地层中发现了昆虫化石,对昆虫化石的特征和产出层位进行了描述,昆虫化石经初步鉴定分别属于膜翅目、双翅目和异翅目.采集了该套地层的ESR年代学样品,测试结果表明该套地层的时代为早中更新世.昆虫的分布演化与环境关系密切.这一发现为研究青藏高原第四纪以来的生物进化,湖泊、河流演化,气候变化,古地理、古环境变迁.第四系地层划分等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20.
冈底斯西段赛利普一带分布有大面积的钾质火山岩,以前曾被划归上新世一早更新世赛利普群。作者对这套火山岩地层进行了详细野外调查并重新测制了火山岩地层剖面,在该套火山岩下伏及层间湖相碎屑沉积层中获得ESR年龄0.268Ma与0.349Ma。岩石学、岩石化学研究表明,这套火山岩是以安粗质熔岩为主的钾玄岩系列一钾质碱性玄武岩系列火山岩,岩石类型及岩石组合稳定,岩层产状平缓,岩石新鲜,层位相对清楚,故将其命名为赛利普组,属第四纪早一中更新世。这一发现对研究冈底斯构造带新生代以来岩浆活动、构造演化,进而探讨青藏高原隆升机制有着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