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针对油田三角洲储层精细表征及剩余油挖潜,以东营凹陷永安镇油田沙二段三角洲储层为例,利用地震、测井、地质等资料,研究三角洲储层沉积旋回、层次界面等不同层次构型要素,界定和划分构型单元,建立三角洲储层构型模式,分析构型单元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发育是单一河口坝边界识别的重要标志;构型单元韵律变化是造成剩余油局部富集的重要因素,正韵律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中上部剩余油相对集中,反韵律河口坝砂体下部剩余油富集.该研究可以为老油田剩余油挖潜、提高油气采收率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目前,中国辫状河三角洲油气储层的开发很多已经进入高含水期,但对辫状河三角洲储层构型的研究并不多,影响了该类储层剩余油的挖潜。以胜利油田永8断块沙二段辫状河三角洲厚层砂体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岩芯、测井、地震和开发资料,通过隔夹层划分,将主力层段划分为5级界面限制的三角洲前缘复合沉积体和4级界面限制的单一三角洲前缘沉积体。单一三角洲前缘沉积体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道周缘溢岸砂体、河口坝主体、河口坝周缘、分流间湾等构型单元。通过综合利用曲线形态差异、砂体侧向厚度变化、砂体间泥质沉积、隔夹层数目差异等进行砂体边界与叠置关系的划分,确定了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单一沉积体的平面和剖面构型样式,揭示了单一沉积体各构型单元逐层进积的基本过程,明确了该区辫状河三角洲具有河窄坝宽、河薄坝厚、河顺坝横的特点。研究区沙二段辫状河三角洲河口坝宽度为分流河道宽度的2.23~8.95倍,河口坝厚度为分流河道厚度的1.25~2.50倍。  相似文献   

3.
扇三角洲沉积体是陆相湖盆重要的油气储集体,确定储层内部砂体叠置关系是油田后期增储上产的关键。以Bongor盆地N油田下白垩统PⅠ油组为例,基于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识别井下单砂体,分析扇三角洲前缘内部构型单元,建立由低位域期、湖侵域期到高位域期的扇三角洲前缘内部构型,研究砂体叠置样式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扇三角洲前缘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及水下分流间湾4类微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为主要的单砂体类型,与四级构型单元相对应,存在切叠型、接触型和孤立型3类叠置样式。由低位域期、湖侵域期到高位域期演化过程中,扇三角洲前缘的砂体由高角度前积式、退积式到加积式、低角度前积式变化;平面上,表现为由长帚状、小朵状到大朵状演化。低位域期,具有水下分流河道构型优势,砂体以切叠型为主;湖侵域期,砂体发育有限,以孤立型为主;高位域期,河口坝和水下分流河道构型同时发育,演化为接触型。层序演化控制扇三角洲前缘内部砂体叠置样式与构型展布规律。该结果对扇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演化及油田后期开发和剩余油挖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长芦油田沙三段沉积背景为扇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砂体连通程度低,注水开发效果差。应用岩心、测井以及动态资料,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扇三角洲前缘砂体的储层构型单元特征,明确了构型的分级系统,开展了单期复合砂体(5级)和单一砂体(4级)的构型解剖。分析了扇三角洲前缘储层对注水井网、井距以及开发效果的影响,研究成果与生产动态响应特征进行了验证,取得了较好的增油效果,储层构型单元研究对提高油田开发效果和最终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查明油田开发中后期储层构型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以孤东油田七区西Ng52+3层曲流河储层为对象,在沉积微相研究基础上,采用岩心观察、测井曲线识别和动态资料分析等方法,刻画微相内部的储层建筑结构。在储层中划分不同级次构型界面,识别构型单元类型,并结合露头和现代沉积成果、经验公式、对子井资料分析,研究不同级次构型单元的发育规模。利用测井及生产动态资料,分析以侧积层为代表的构型界面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Ng52+3层发育点坝、废弃河道、泛滥平原3种微相类型,沉积单元内部划分出1~5级构型界面;识别出单一曲流带、点坝砂体、单一侧积体等不同级次构型单元,并确定单一曲流带宽度、点坝长度和厚度、单一侧积体厚度和水平宽度,以及侧积层平面间距和倾角等参数的取值范围。该研究为孤东油田储层精细表征及剩余油预测与开发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针对大庆长垣北一区断东西块储层精细描述存在河道砂体平面组合多解、边界不确定等问题,利用基于地质模式的地层切片技术,结合地震和测井曲线等资料,采取"井点微相控制与地震属性平面预测协同分析"方法,开展高Ⅰ油层组前缘相河道砂体的精细描述,研究储层沉积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河道砂体主要呈枝状和条带状分布,河道宽度多为60~100m,网状河等较宽的河道为多期河道叠加形成,同一河道中砂体走向和规模变化较大.优化编制研究区D井区高Ⅰ6+7小层补孔压裂措施调整方案,日增油7.3t.该方法在高含水期三角洲前缘相储层剩余油挖潜中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北布扎奇油田下白垩统三角洲前缘储层是主要的开发层位,内部结构复杂。利用岩心、测井、地震及动态监测等资料,进行微相复合体及单一微相构型表征,建立构型控制下的剩余油分布模式。结果表明:北布扎奇油田下白垩统三角洲前缘主要发育坝主体拼接连片河口坝与分流河道、坝缘拼接河口坝与分流河道、孤立河口坝与分流河道和孤立滩砂4种微相复合体平面分布样式,以及单一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的拼接样式、单一河口坝之间的拼接样式两大类,主干分流河道—河口坝拼接、末端分流河道—河口坝拼接、坝主体—坝主体拼接、坝缘—坝缘拼接、河口坝—坝间泥—河口坝拼接5种单层优势微相样式。受构型的影响,注入水沿分流河道平面舌进、侧向隔挡体和坝缘侧向阻碍、不稳定层间隔层、层间干扰分别在河口坝、坝主体边部、河口坝边部、上部砂体、相对低渗层发生剩余油富集。该结果对相似油田的剩余油挖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大港油田官80断块辫状河储层构型表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莉  芦风明  范志勇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2012,(2):71-76,90,127,128
为研究辫状河复合河道砂体心滩坝(对应Miall的四级界面,相当于单一沉积微相级别),以大港油田官80断块为研究区,以枣Ⅲ油组的单层为研究层位,应用密井网信息(岩心、测井、动态资料)、现代沉积和露头测量资料,采用分级描述、模型构建、交叉验证方法,分析河道砂体多级次界面及构成单元的定量几何特征,建立河道砂体构型定量模式,进行砂体构型分析及三维建模,以及研究区储层构型表征与建模,分析深化辫状河储层内部非均质性和剩余油分布,为油田开发动态分析、剩余油挖潜提供更准确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9.
采用“重点井沉积时间单元划分”-“标准层控制﹑参照层借鉴对比”-“切叠河流定界”-“平面井网对比”这一对比方
法,可以很好地解决复杂河流相地层沉积时间单元精细对比的难题,采用该方法对大庆长坦喇嘛甸油田目的层301口开发井进行
了沉积时间单元的划分与对比,在此基础上精细刻画了SⅢ各沉积时间单元单砂体的分布范围,把原来认为的大面积连片的河道
砂体细分为多条单一河道砂体,为剩余油的挖潜提供了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0.
惠民凹陷商河油田商一区油气储层经过近40年的勘探开发,挖潜难度越来越大。为了进一步搞清该区剩余油分布规律,充分利用研究区丰富的岩芯、测井等资料,对沙二下亚段三、四砂组河口坝储层的垂向级次划分、单一河口坝识别及发育特征、垂向演化规律等开展精细研究。结果表明:河口坝储层发育5级构型界面,其中五、四级界面的成因类型分别为洪泛泥岩、砂体披覆泥岩,三级界面的成因主要为物性差异沉积、成岩钙质砂岩,并进一步细分为泥质夹层、物性夹层和钙质夹层3类;三级界面中泥质夹层的横向连续性好于物性夹层和钙质夹层,延伸距离为300~800m,沿河口坝进积方向,在坡折带处夹层倾角最大可达8°,至湖盆内部夹层倾角一般小于2°,沿垂直于砂体推进方向,夹层倾角一般低于1.5°;储层顶面高程差异、坝间沉积、坝缘侧向交错叠置、曲线形态及砂体沉积厚度差异是单一河口坝侧向边界的4种识别标志;基准面的升降变化控制了沉积砂体间叠置关系,决定了河口坝砂体的沉积厚度及储层物性特征。该研究成果对于指导商河油田及相似油田开展后期剩余油分布预测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在油田基础地质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基于钻井资料的三维地质建模技术,通过在留楚油田建立精细的三维地质模型,使油藏研究达到较高的精确性。在建模过程中,将三维建模软件特有的技术手段与基础地质研究相结合,在构造精细落实、地层精细对比等基础地质研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解决了许多通过常规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精细地质模型在C20—20井开发措施调整及C29—45井注采关系分析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于三维地质模型是地质体的一种数字化表述,因此,它还在数字化油藏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江汉油田废弃油基钻井液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江汉油田废弃油基钻井液特点,采用化学破乳法处理该废弃油基钻井液,在废弃油基钻井液中加入破乳剂、絮凝剂和混凝剂.结果表明:油回收率达到94.2%,芬顿氧化处理后的废水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二级标准,COD去除率达到97.35%,色度去除率达到95.83%;经过固化剂固化96h后,泥渣固化物紧密度达到Ⅳ级,固化物浸出液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二级标准,能够实现江汉油田废弃油基钻井液无害化处理.  相似文献   

13.
随着数字油田建设的逐步深入,油田数据日益增多,数据集成化管理与应用难度随之增加,建立油田级数据中心成为必然.结合中国石化信息化建设现状,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投资、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的建设原则,提出油田数据中心总体框架,根据框架需求设计数据中心的数据采集体系、数据存储体系和数据服务平台.中国石化油田企业数据中心在胜利油田完成试点建设,并相继推广至其他油田,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中国石化油田企业数据中心建设面临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和新技术变化.提出基于模型驱动的中国石化企业数据中心模型架构,包括业务模型、逻辑数据模型和物理数据模型,建立业务模型与逻辑数据模型、逻辑数据模型与物理数据模型之间的转换方法.由于逻辑数据模型具有业务无关性和平台无关性,因此可满足不同的业务专业需求,适应不同的数据库产品.为支持模型驱动模式,建立数据元管理系统和相应的模型驱动工具.该模型架构应用于中国石化勘探开发数据模型标准化、油田企业数据中心及数据服务平台等建设,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5.
根据岩心、测井、粒度分析等资料,研究新立油田嫩江组三段(简称嫩三段)3个砂组的沉积微相,编制嫩三段3个砂组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图,分析各砂组沉积微相的类型及特征.结果表明:新立油田嫩三段发育于宽缓的拗陷盆地,基底沉降稳定,砂组—小层具有厚度较为协调、地层旋回性强的特点.该段发育于湖盆萎缩时期,下覆嫩二段地层为大段湖相泥岩沉积,三角洲进积进入本区,形成储层发育层段,为新立油田提交探明储量、动态分析开发调整方案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6.
克拉玛依砾岩油藏目前处于高含水开发阶段,储层精细分类特征研究及不同油藏类型水驱油机理和影响因素分析成为油藏提高采收率的基础和关键.首先利用储层综合对比技术,从沉积物源、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渗流特征及孔隙结构等方面分析三类油藏,明确导致不同类型砾岩油藏水驱油机理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然后基于核磁共振岩心分析技术进行微观水驱油机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水驱过程中大孔隙中的原油采出程度最高,而渗吸过程中主要动用中小孔隙中的原油,水驱方式与渗吸作用的结合可有效提高砾岩油藏采收率.分析三类砾岩油藏储层物性、孔隙结构、微观非均质性、润湿性及原油黏度对水驱油效率的影响,其中物性及微观孔隙结构的不同导致微观水驱油机理的差异,而在宏观上储层的非均质性、润湿性和原油黏度又对注入水的渗流体系和驱替路径起决定作用.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Ⅰ类油藏水驱油效率最高,Ⅱ类的次之,Ⅲ类的最差.最后结合测井与生产动态资料,讨论水驱油特征对储层整体水淹规律的控制作用.当储层性质相似时,注水条件越强,水淹程度越高;当注水条件相似时,储层物性越好,水淹越强,另外,相同油藏类型物性较差的Ⅲ、Ⅳ类流动单元储层在非强水洗条件下,一般表现为弱水淹层,甚至为油层,成为剩余油富集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17.
大庆萨尔图中部油田主力油层单元间夹层发育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经过40多年开发.大庆萨尔图中部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后期阶段.复杂的地下形式要求了解更加精细的储层特征。在主力油层葡萄花油层Ⅰ组沉积相带图全面绘制完成的情况下,通过应用VFP,AutoCAD计算机技术将精细地质研究成果之一的小层数据库进一步开发利用.得到主力油层单元间夹层图.从而首次实现了对萨尔图中部油田主力油层单元间沉积特征的整体描述.认识了平原相、三角洲内前缘相单元间夹层不同的特征.并指出了单元间夹层的发育、分布受上覆沉积单元河流相空间发育位置控制的规律.为油田高含水期开发、综合调整多提供了一种新的储层图幅资料。  相似文献   

18.
Most fault-block reservoirs in Xinmu oilfield belong to heterogeneous sandstone in characters which has low permeability, and reservoir pollution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this area. Acidizing deplugging in oil wells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jor measures to improve production efficiency in the field. A compound deplugging technology in high efficiency low corrosion is developed for this kind of low permeability sandstone reservoir. On the basis of profoundly understanding of the reservoir’s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sensitivity, along with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cause for jams in oil wells,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are carried out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dissolution reaction among samples and deplugging inhibitor, sample dissolving speed, formation fluid compatibility, reduction of secondary pollution, etc. Considered reservoir condition in nearby wells the optimized compositional deplugging liquid formula is selected for this reservoir. It is featured by reducing the deplugging reaction speed, extending solution for processing radius, preventing secondary damage in dissolution processing, and removing plug pollution effectively. To implement this high efficiency low corrosion deplugging measure based on reservoir condition in the borehole and nearby wells, a relatively better result of deplugging and production increasing is achieved, which enriches the measures to increase production in Xinmu oilfield, and this method can be applied to other similar oilfields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the crude oil production and providing assistant for increasing the production significantly.  相似文献   

19.
油田开采智能评价有用规则提取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油田开采智能评价的有用规则是通过专家问卷调查产生的,受专家选择和实践检验的难度,以及某些专家经验规则可能与实际数据不一致影响而具有明显的局限性。采用基于区间Ⅱ型模糊集合的语言摘要方法,从油田开采数据库中产生IF-THEN规则,并根据真实度、覆盖度、可靠度和离群度等4个质量测度提取油田开采评价有用规则;进而基于平行坐标法及GUI界面建立可视化逻辑规则群。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节省专家的时间,有助于在经验与实际数据不一致基础上完善专家经验规则。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南图尔盖盆地Konys油田井间连通性测试成本高、研究周期长等问题,以油水井的产液量、注水量等生产数据为基础,根据系统分析理论,建立油藏井间动态连通性的系统分析反演模型,利用研究区块的示踪剂测试数据对反演模型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块油水井M-Ⅱ油层之间主要存在单向连通、各向均匀连通、单线连通和单井突进连通等4种类型,连通性主要受构型因素和储层物性等地质因素控制,压裂酸化等储层改造措施只影响局部的井间连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