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光电等高仪是中国天文学家设计制造的一种新型经典天体测量仪器,观测过天空中某个等高圈的天体,归算世界时及天文纬度变化值,用于地球自转参数的解算和星表的制订与改进。震前天文时纬残差异常现象发现后,其资料又用于时纬残差与地震关系的研究。安装在北京天文台的一架Ⅱ型光电等高仪(λ=116°19′40.″5 E,φ=40°06′03″.9 N)于1976年3月开始观测。可惜在唐山7.8级地震前夕尚未取得丰富可靠的观测资料,因此在最初研究时纬残差与地震的关系时,它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简称 IAU)第十九届大会于1985年11月19日至28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了为期10天的会议。提交大会的题为《经典时纬资料残差异常与台站周围的强震》的论文,因为题目新颖与资料丰富,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十九届委员会(地球自转)认为:经典光学时纬仪器的可贵之处在于……能研究像垂线与大气折射变化之类的地球物理现象,有可能用之于地震活动的监测与  相似文献   

3.
云南及其周邻大地震与云南天文台时纬残差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阚荣举  胡辉 《中国地震》1995,11(4):299-309
本文侧重于讨论强震的中期异常特征及其预测标志。从方法特点出发,讨论了时纬残差异常用于地震预报的可行性以及用于临震预报的局限性。研究了云南省内6级以上强震、相邻区域7级以上大震的时纬残差异常标志。资料中最后一次强震经过了地震预测与预报全过程的实践检验。初步讨论了异常与构造运动的关系以及有异常无地震的特殊标志。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天文时纬残差的定义,地震前天文时纬残差出现异常的研究现状,该异常可能的物理机制,以及2008年汶川8.0和2013年芦山7.0地震前云南天文台光电等高仪的时纬残差均出现同步异常。这与30余年的研究实践一致地表明,天文时纬残差震前异常是一种可能的地震前兆,它可以为仪器周围将发生的地震提前给出有价值的预测信息,值得重视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针对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前观测到的地震活动性与地球物理场观测异常,总结了震前的显著地震活动异常和地球物理场观测异常演化特点.在地震活动性方面,震前存在大范围5级地震平静被打破,5级地震空区、4级地震空区和3级地震平静被打破等显著异常;在地球物理场观测异常方面,新增异常数量自2010年开始逐渐...  相似文献   

6.
地震位错理论是研究地震断层滑动与地球物理场变化之间关系的理论,是震源机制、地球内部构造、地震预测等基本地球物理问题与大地测量、地球物理观测数据之间的联系纽带。被广泛使用的半无限空间介质模型的位错理论,由于其几何模型的限制,在地震变形和地球动力学等应用研究中会导致一定程度的误差。此外,现代大地测量技术可以在全球和区域尺度上精确地观测地震变形,亟需一个适用于全球地震变形研究的地震位错理论。为此,本团队基于球形地球模型,经过多年系统性研究,建立了地震位错理论新体系。所构建的球形地球模型的地震位错理论,促进了全球地震变形和地球动力学变化的研究,是近年来地球物理学领域取得的重要理论进展之一。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国内球形地球模型地震位错理论的发展及其应用研究。首先,介绍了弹性球形地球模型、三维不均匀地球模型和黏弹地球模型的位错理论;其次,介绍球形地球模型的位错理论在地球动力学变化研究、断层与地下介质结构反演和地震大地测量学研究方面的相关应用;最后,对球形地球模型的位错理论的发展方向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7.
1 地震地球化学发展背景 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科学.基于研究目的的不同,地球化学分为元素地球化学、气体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构造地球化学、水文地球化学等研究方向,近年来衍生出地震地球化学.此为在地震学、水文地球化学、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和水文地质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研究地震孕育、发展、发生过程中地下水、岩石、气体组分及化学成分等变化与地震关系的科学.  相似文献   

8.
作者简介张国民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副主任、教授1965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系毕业,196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毕业.主要从事余震活动、地震前兆的观测与分析、地震成因理论及地震前兆的物理机制等地震预报研究工作.席道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1975年海城7.3级、 2008年汶川8.0级和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9.0级地震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给出了震前震中附近地区中小地震与地球自转之间较好的相关关系。 结果对深入认识地球自转与地震发生之间的关系具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笔者于1988年8—9月间在美国地质调查局短期工作期间,与美籍华人金继宇博士进行了学术交流与座谈讨论。现将我国台湾省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的简况介绍如下。1969年邓大量教授向我国台湾省提出了地震研究的长期计划,1971年成立了以游世高博士为组长的地震组,1972年开始建设地震、强震台网,1973年中央研究院物理所设立地震组,蔡义本博士任组长,1976年由蔡义本博士筹建地球科学研究所,1980年开始增设同位素地球化学与地球构造物理学两个组,1982年正  相似文献   

11.
地震序列类型,地震序列b值与地震大形势关系初探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焦远碧 《地震》1998,18(1):33-40
根据最大地震与次大地震震级差将地震序列划分为孤立型,主余型,双震型和多震型4种。通过我国大陆143个序列划分结果,孤立型占14%,主余型占59%,双震型占13%,多震型占14%,地震序列b值与主震震级和序列类型有关,在类型要同的情况下主震震级越大序列b值越高,在主震震级相近的序列中孤立型序列b值最小,主余型和双震型居中且差别不大,多震型b值在7级和6级地震序列中最大的,根据实验结果探讨了序列b值变  相似文献   

12.
云南地区震源破裂长度与震级的经验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云南地区1965 年有台网记录以来主震震级 M S≥4 .9 的地震序列中选取51 个序列,根据直接余震的平面分布统计得到震源的破裂长度,用最小二乘线性回归模型得到了3 种震级范围的破裂长度与主震震级的经验关系式  相似文献   

13.
王碧泉  王春珍 《地震学报》1983,5(4):383-396
研究我国东部9次余震序列的总体特征得到:余震频度符合 n=n1t-h关系;频度和强度随时间衰减较慢;最大地震后3、4天内发生的余震所勾划的余震区常常比最终余震区小;多数余震分布在地壳中5至10公里的深度上.一些强余震前的中小余震时空分布有下述特征:(1)强余震前几天至十几天,余震序列的频度偏离正常衰减值;(2)强余震前有中小余震震中向下一次强余震的震中附近扩展或形成空区的现象;(3)强余震前震级序列出现缺震现象;(4)余震序列有准周期性.上述特性预示其后将发生强余震,同时表明强余震有类似于大地震的孕震过程.种种现象还表明余震序列在时间和空间上可能是由主震的直接余震和强余震的次级余震相互叠加所组成的.最后将某些特性和岩石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相似文献   

14.
余素荣  李晓玲 《地震》1996,16(1):80-85
文中重点讨论了大华北地区,A、B、C三类地震活动的地电震后效应特征。研究表明,不同地震活动类型的地电震后效应差异是比较明显的。这种差异性可为未来震情判断提供地电前兆依据。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1970年以来发生于祁连—海原地震带的18次中强地震序列特征,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地震序列类型,研究了各种类型地震序列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该带的18次中强地震序列中有44%为主震型,56%为孤立型.西海固地区的中强地震序列一般为孤立型;101°~103.5°E范围内的祁连山中东段的中强地震序列一般为主震型;99°~101°E范围内的祁连山中段为孤立型和主震型序列并存;99°E以西的祁连山西段的中强地震序列为孤立型.将上述结果应用于2000年6月6日景泰MS5.9地震的震后趋势快速判定,判定结果与实际地震活动情况符合.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大森公式n(t)=K/(t+c)^p求解K、c、p三个参数,对云南1965年以来71个地震序列进行研究。确定P=0.8为前兆震群和正常震群的判定指标。利用K、c、p三参数计算序列理论曲线得到晚期强余震前差残曲线超出两倍均方差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该文综述了近年来应用浑沌动力学研究固化介质中裂纹的传播问题,描述了地震发生的动力学模拟,探讨了利用时间序列的相空间重构问题,最后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简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李东升 《地震研究》1993,16(2):162-168
本文提出形成地震序列的多分形断层模型并利用分形分维理论讨论该模型及其序列。给出本模型的震级—频度关系、余震序列中强余震预报公式和多分维D_q—q关系式,探讨了利用多分维预报地震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应力降在营海岫地区地震序列判定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计算营海岫地区1999年以来发生的4次比较显著震群的应力降,探讨了应力降随时间和空间演化的特征,为营海岫地区地震序列的判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统计分析了西昆仑及交汇区1970--2010年148个Ms≥4.5级地震序列,统计结果表明,这一区域的地震类型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复杂性以及与地震的强度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