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沙漠化经济损失估值初步研究——以西藏自治区为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董玉祥 《中国沙漠》1997,17(4):383-388
沙漠化经济损失估值是沙漠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反映沙漠化及其危害程度的主要手段。本文对沙漠化经济损失货币估值的程序、指标体系、方法和技术参数等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依此对西藏自治区沙漠化所造成的主要经济损失进行了估算,可知西藏沙漠化每年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总计高达34.5亿元。  相似文献   

2.
中国北方地区沙漠化造成经济损失的货币评价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沙漠化是我国北方地区土地退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对北方10省区沙漠化造成经济损失的货币评价结果表明:①2005年我国北方10省区沙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487.92亿元,其中以内蒙古自治区最为严重, 占10省区总额的53.7%,内蒙古是我国北方沙漠化的重点治理地区。②北方10省区沙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主要是土地废弃损失,土地废弃损失又以草地生态损失为主。沙漠化损失占10省区第一产业产值的9.6%,其中,内蒙古的沙漠化损失占第一产业产值的44.5%,青海占23.2%,可见部分地区的农业发展在相当程度上是以沙漠化和环境生态退化为代价换来的。③沙漠化导致土地生产力衰退,加剧了贫困。北方10省区沙漠化损失的人均负荷值为140元\5人-1,其中,内蒙古的人均负荷值为812元\5人-1,占农村人均纯收入的27.2%,青海的人均负荷值为222元\5人-1,占农村人均纯收入10.3%。④沙漠化通过沙尘移动对下风向地区的环境质量带来了影响。沙尘暴源地对下风向地区带来的损失为50.66亿元,占沙尘暴损失的65.7%,占沙漠化经济损失总额约10%。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成本分摊原则,沙漠化治理投入应由当地和下风向地区共同承担,下风向地区可通过生态补偿的形式承担约10%的沙漠化治理投入。⑤沙漠化治理的投入产出存在较大区域差异,内蒙古、甘肃等重点地区的沙漠化治理投入不及沙漠化损失,亟需加大治理力度。  相似文献   

3.
中国土地沙漠化经济损失评估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刘拓 《中国沙漠》2006,26(1):40-046
以1999年国家荒漠化监测数据为基准,采用灾害经济评价方法,20世纪末我国沙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约为1 281.41亿元。其中,土地沙漠化造成资源损失 955.71亿元,占总损失的74.58%;对农牧业生产造成损失266.99亿元,占总损失的20.84%。研究表明,全国每年因土地沙漠化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当年全国GDP的1.41%,占我国土地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省区(内蒙古、甘肃、新疆、青海、宁夏、陕西)当年GDP的23.64%,相当于上述五省区1999年财政收入的3.60倍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土地沙漠化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   总被引:40,自引:19,他引:40  
乌云娜  裴浩  白美兰 《中国沙漠》2002,22(3):292-297,T001,T002
基于对内蒙古自治区沙漠化土地面积的动态、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分析,认为内蒙古中东部地区的土地沙漠化主要是人类过度的,不合理利用造成的,而其西部地区的土地沙漠化主要是人为活动加速了自然沙漠化的进程,还进行了沙漠化有关概念的探讨,以利于沙漠化理论的深入研究及防治沙实践。  相似文献   

5.
近50年来毛乌素沙地的沙漠化过程研究   总被引:45,自引:18,他引:45  
吴薇 《中国沙漠》2001,21(2):164-169
根据野外考察、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毛乌素沙地进行动态研究表明,50年代沙漠化土地面积约为12900km^2,到了70年代中期达41110km^2,80年代后期,减少为32590km^2,至1993年又下降到了30650km^2。50-70年代是沙漠化土地迅速发展的时期,而进入80年代以后,总体上是处于逆转过程中,已有近9460km^2的沙漠化土地得到了治理,这主要得益于“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实施和当地政府与干部群众积极开展沙漠化防治的努力,也进一步证明了:沙漠化主要是人类造成的,也只有人类能够控制它。  相似文献   

6.
沙漠化成因机制及其治理的沙产业模式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樊胜岳  周立华 《地理科学》2000,20(6):511-516
我国土地沙漠化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与治理,目前沙漠化土面面积仍然正以每年2460km^2的速率扩展,而且还有加速扩大的趋势,这主不要求我们对以生沙漠化的研究治理进行反思,寻找它的症结所在,现代经主要是由于人为过度经济以对资源的坡坏造成的,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人口压力过大,而沙漠化治理措施恰恰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沙产业理论,将沙漠化的防治和发展经济密切结合起来,为我国的沙漠化防治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我国沙漠化研究的若干问题--1.沙漠化的概念及其内涵   总被引:95,自引:33,他引:62  
王涛  朱震达 《中国沙漠》2003,23(3):209-214
荒漠化就是土地退化,主要由沙漠化、水土流失和盐渍化3个部分组成,其中沙漠化是中国北方广大地区主要的土地退化形式。在简要回顾了国际国内对沙漠化概念研究和认识的基础上,根据20多年来在中国北方土地退化区域的研究与实践,作者认为:沙漠化是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人地关系不相协调所造成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并在时间、空间、成因、景观、发展趋势和造成的结果等内涵方面给予了概括性的描述;同时,从形成演变的时空差别、成因、过程和防治利用的不同等方面将原生沙漠、戈壁与沙漠化土地区分开来,认为沙漠的形成演变主要受控于气候变化,而人类既是沙漠化的导致者,也是沙漠化的受害者,更是沙漠化的防治者。所以,沙漠化的研究应主要侧重在人地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朱俊凤 《中国沙漠》2004,24(4):518-518
我国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因沙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人民币,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全国性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大范围沙尘暴不断侵袭我国的北方地区,严重影响了当地民众的正常生活,引起了社会各界和国家的密切关注。在这种形势下,由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项目  相似文献   

9.
我国沙漠化研究的若干问题--4.沙漠化的防治战略与途径   总被引:46,自引:22,他引:24  
王涛  朱震达  赵哈林 《中国沙漠》2004,24(2):115-123
沙漠化是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人地关系不相协调所造成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目前我国沙漠化防治仍然面临着“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严峻态势。为了使沙漠化防治更加有效,需要我们以自然与人为因素及其相互作用为主线,对沙漠化的成因、发展或逆转过程、沙漠化土地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等关键问题有进一步的认识,进而明确沙漠化防治的战略和途径。根据我们的研究和总结,提出了我国沙漠化防治的战略、指导方针、基本原则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西部大开发中的沙漠化研究及其灾害防治   总被引:54,自引:23,他引:31  
王涛 《中国沙漠》2000,20(4):345-348
我国西部大开发所面临的主要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之一是发展迅速的土地沙漠化。沙漠化主要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土地退化过程。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沙漠化严重地制约了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在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下,沙漠化的研究和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就愈显突出。沙漠化的研究及其灾害的防治应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目标,完善政策,强化管理,依托科技进步和法律手段,加速治理,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张民力 《中国沙漠》1989,9(1):101-112
本文对内蒙乌兰察布草原农垦区沙漠化形成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 认为, 该区处于不稳定的半干旱气候临界地带, 人们不分地域、非适度的草原农垦造成地表风蚀, 土地生产力下降是沙漠化产生的主要原因。通过对不同程度沙漠化土地取样分析及风洞模拟实验证明, 沙漠化是以地表形态变化为标志, 以上壤肥力不断丧失为核心, 以自然一社会生态系统持续退化终至瓦解为结果的环境渐变过程。而且这个过程由于人为活动的反复干预会加速。在对典型区土地沙漠化速率分期进行计算后认为, 如果不采取措施, 沙漠化土地面积继续扩大、程度不断加深将是这个地区沙漠化发展的主要趋势。因此,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控制人口, 调整农业结构, 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是解决沙漠化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青藏铁路格拉段铁路建设对沿线沙漠化土地变化的影响,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通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监测技术,根据错那湖段Landsat影像、Google Earth影像和气象资料等数据,结合野外实地考察建立解译标志,采用人机交互的目视解译方法,提取青藏铁路错那湖段2001年、2008年和2015年沙漠化土地信息,并对沙漠化土地变化成因进行分析。同时对铁路沿线沙漠化土地的变化进行缓冲区分析。结果表明:(1) 2001—2008年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2.21 km2,土地沙漠化程度呈减轻趋势;2008—2015年沙漠化土地面积减少8.9 km2,土地沙漠化程度持续减轻。(2) 2001—2008年,沙漠化土地面积的增加主要与人为因素有关,土地沙漠化程度减轻主要与自然因素有关。2008—2015年,沙漠化土地面积的减少以及土地沙漠化程度的减轻主要与人为因素有关。(3) 青藏铁路错那湖段2 km范围内土地沙漠化程度变化最为明显,以沙漠化程度减轻为主要特征,青藏铁路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范围为2 km。  相似文献   

13.
王涛  吴薇  赵哈林  董治宝  薛娴 《中国沙漠》2005,25(4):453-456
内蒙古科尔沁地区近50a来沙漠化土地经历了发展-再发展-逆转的过程,到2000年,该地区的不同类型和程度的沙漠化土地总计达50200km2,态势依然严峻。研究表明,沙漠化过程中生物量的损失主要体现在生态系统的退化中,其基本特征是伴随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逐渐受到破坏,植被沙生化和土壤沙质化,最终导致低级的沙漠(地)生态系统的形成,生物生产量的降低。2000年度科尔沁地区旱作农田由于沙漠化过程所造成的地上生物量损失约为68.6万t,放牧草地的地上生物量损失量约为1008.2万t,总的损失量为1076.8万t。而在可以进行计算和评估的41a间,该地区由于沙漠化过程所造成的地上生物量损失量约为44148.8万t。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沙漠化研究的进展与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董玉祥 《中国沙漠》1999,19(3):251-255
青藏高原土地沙漠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近年来国内积极开展了对青藏高原土地沙漠化问题的调查与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本文对该项研究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综述。首先,回顾了青藏高原沙漠化研究的发展历程,其中50年代至70年代为第一阶段,该阶段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进行沙漠考察与沙害治理,沙漠化研究还未真正开展起来;80年代为第二阶段,期间青藏高原沙漠化研究已逐步开展起来,尤其是重点对青海共和盆地的沙漠化问题进行了研究与分析;进入90年代为第三阶段,青藏高原沙漠化研究全面展开,研究区域广泛,研究内容系统、全面,研究成果丰硕,是该区沙漠化研究最为重要的时期。其次,总结了青藏高原沙漠化研究的现状与主要进展,包括经过广泛研究,基本上查清了青藏高原土地沙漠化的类型、面积、分布与危害等,填补了沙漠化研究在青藏高原地区的空白;青藏高原沙漠化研究中特别重视了其成果的应用问题,将区域土地沙漠化现状、成因、趋势、防治对策与措施及其规划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系统研究,拓展和完善了沙漠化研究的内容;研究中首次确定了沙砾质、沙漠化土地类型,并提出了沙漠化成因的多因性和地域性,发展了沙漠化研究的基本理论;同时,还加强了沙漠化防治实用技术的研究。最后,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研究区域不尽平衡、基础研究较为薄弱、理论研究有待深入和防治技术亟待提高等,提出今后青藏高原沙漠化研究的主攻方向与主要研究项目。  相似文献   

15.
肖荣寰 《地理科学》2001,21(3):288-288
沙漠化 (或称沙质荒漠化 )是当今全世界关注的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 ,近几年由于沙尘暴的肆虐 ,在我国更引起政府和广大民众的关心。沙尘暴实际上只是土地沙漠化表现出来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据测算 ,近年来 ,我国每年因土地沙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 5 4 0亿元。在欧亚大陆的中纬度地区 ,自西向东分布着一条宽大而绵长的弧形沙带。沙带的东段主要在我国的北方 ,西起塔里木盆地 ,东迄东北大平原。东北大平原西部的沙地 ,正置这一巨型沙带的东部边缘。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 ,使它具有许多不同于其他沙地的特点。沙漠化、盐渍化和草场退化是…  相似文献   

16.
将沙漠化的土地系统模拟为振子系统,对Duffing方程讨论基础上,分析了这一特殊振子的结构组成是造成生态系统脆弱的根本原因,并依据混沌振动规律提出了防治沙漠化的步骤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陕北榆林地区土地沙漠化划分了四种类型及描述了沙漠化土地分布的特点,并对这一地区的沙漠化土地进行了防治区划,为全区制定综合农业区划提供科学依据。沙漠化是土地在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下,植被和土壤逐渐衰退破坏导致沙地出现的过程。当今,沙漠化迅速发展和扩大的特征是以人口的迅猛增长及滥用土地为主要标志,它所带来的对人类生活及环境的威胁,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陕北地区是我国沙漠化严重地区之一,研究其发生发展的历史和现状,预测其发展趋势,从而制定沙漠化土地的治理区划,对本区沙漠化土地整治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甘肃省玛曲县土地沙漠化发展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利用遥感和GIS空间分析技术,以多期遥感数据为主要信息源,对甘肃省玛曲县土地沙漠化进行监测,在此基础上进行沙漠化成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75-1990年研究区沙漠化处于强烈发展阶段,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了44 093.8 hm2,其中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面积分别增加了39.9 hm2、27 702.7 hm2、16 351.2 hm2。1990-2000年沙漠化程度加剧,沙漠化总面积增加了142.4 hm2,其中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分别增加了200.1 hm2、326.6 hm2,而固定沙地面积减少了384.3 hm2。2000-2005年玛曲县沙漠化发生逆转,沙漠化土地面积减少了3 226.2 hm2。分析表明,长期过度放牧,气温显著升高,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和鼠虫害的泛滥是造成玛曲县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王子相 《中国沙漠》1982,2(2):41-43
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草场沙漠化日趋加剧,对畜牧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环境构成严重威胁。仅以西乌旗为例,迄止1976年,全旗流沙面积达72万亩,比五十年代初期扩大了4.8倍。草场沙漠化乃是生态系统失调,植物生物量减少,生产能力下降所造成的环境退化过程。这一退化的加剧直接影响着人类生产和生活,因此控制环境退化过程,治理已发生沙漠化的土地,使其向恢复生态平衡方向转化,是一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问题,应予以重视。现就防治草场沙漠化中的几个主要问题概述于下。  相似文献   

20.
沙漠化土地等级划分问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韩广  杨文斌 《中国沙漠》1997,17(3):237-242
沙漠化土地的等级划分问题是防沙治沙工程规划设计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已有的研究工作及利用遥感技术对我国主要沙漠化地区的地表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以风沙地貌作为主导指征,植被和土壤作为辅助指征,依据它们所反映出的阶段性特征,制定了沙漠化土地等级划分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