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川滇地区现今地壳形变及其与强震时空分布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通过分析80年代以来的川滇地区跨断层形变测量资料、区域垂直形变测量资料及部分大区域GPS测量资料,认为该时间域内川滇地区地壳形变处于相对弱状态,并直接导致了自1981年道孚6.9级地震后至今川滇地区6级以上地震基本上未沿主边界断裂展布,且具有准顺时针旋转迁移的分布特征。基于此,认为未来几年内川滇地区地震危险性预测研究的重点应是川滇地区中部。最后根据现今地壳形变测量资料和地震分布特征提出了川滇地区活动地块时段性划分的概念,并给出了初步的划分结果。  相似文献   

2.
川滇地区强震活动前b值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辉  曹建玲  荆燕  李振 《地震地质》2012,(3):531-543
由于地震活动性参数b值能够反映地壳环境应力的大小,因此基于b值的地震活动性图像研究成为地震预测研究和实践最直观明了的方法之一。川滇地区地震活动频繁,是检验各种地震预测方法的理想实验场。为了研究川滇地区b值分布与强震活动的关系,利用过去40多年的小震资料分析了该区域1981年以来19次M6.5地震与b值的时空分布关系。结果表明:虽然川滇地区b值空间分布特征与强震活动之间关系并不显著,不到50%的强震发生在b值小于区域平均值的地区,但是震前b值的时间分布呈现系统地下降,58%的震源区的b值在强震前出现显著下降趋势。结合其他的地震、地质资料,较短时间内的地震活动性资料可以为特定地区的地震潜在危险性的判定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川滇分区地震烈度衰减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董曼  程佳  魏文薪  陈通 《震灾防御技术》2015,10(S1):760-769
考虑到不同区域地震烈度衰减规律的差异性,本文通过分析川滇地区地震空间分布、震害及烈度分布特征,搜集并整理了1900年以来川滇地区的140个5级以上地震案例,利用联合椭圆衰减模型,结合川滇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建立了川滇分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对比结果表明:不同区域的地震烈度衰减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在M=5和M=7级时区域差别明显;同时,与已有成果的对比结果也可看出,滇西地区在M=7级时近场烈度明显偏低,而川西北及滇中地区在M=5级时虽与中国西部地区基本一致,但也均低于其它分区。上述结果对川滇地区地震灾害快速评估和地震应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韩渭宾  蒋国芳 《地震》2005,25(1):51-57
通过与更早地震资料的对比, 研究了鲜水河断裂带, 川滇地壳块体东带、 西带, 松潘、 龙门山断裂带以及整个川滇地区较长时间尺度的地震活动盛衰交替性。 结果表明, 川滇东带北段(鲜水河断裂带)、 松潘、 龙门山地震带及川滇西带中段和南段(主要是红河断裂带)的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几十到百年尺度的盛衰交替性。 而川滇东带中南段(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与川滇西带北段(金沙江断裂带)在上述地震带的平静期里, 中强以上地震频次明显减少, 但有个别7级以上强震发生。 这样, 整个川滇地区地震活动的盛衰交替性呈现一种比较复杂的阶段性特征: 伴随频繁中强震的强震活跃期与突发强震活动期交替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 川滇地区从19世纪末开始的伴随频繁中强震的强震活跃期已超过百年, 目前出现长期平静, 应注意进入突发强震活动期的可能性。 根据川滇地区上一个突发强震活动期突发强震的空间分布, 推测未来的突发强震可能发生在南北向断裂带, 或其他方向断裂带与南北向断裂带的交汇部。 文中还对上述统计现象的机理作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5.
在考虑川滇地区地壳介质的横向分块、纵向分层特征,及汶川地震同震断层面静态位错上下盘非对称性的基础上,构建川滇地区地壳三维粘弹性有限元模型,研究了汶川地震对川滇地区的震后影响。结果表明:(1)震后10 a由于介质粘弹性松弛效应产生的远场水平变形在川滇菱形地块内部约0~20 mm,对其北部影响较大,南部较小,其产生的远场垂直变形较小,在川滇菱形地块大部分区域表现为0~4 mm的上升;(2)离发震断层较近的鲜水河断裂、东昆仑断裂,震后水平和垂直形变呈现高梯度带;(3)为了和汶川地震之后川滇地区强震活动进行对比,计算了主要块体边界活动断裂水平应力状态和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从同震及震后位移场空间分布特征、应力状态反映的断层活动特征及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反映的断层面应力加卸载情况来看,与该区域强震活动分布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断层空间分布是地震预测的基础数据,微震空间分布能够帮助探测断层。使用基于密度的聚类方法分析自动拾取技术获得的川滇地区微震目录,并进一步地利用空间位置信息分离出了不同地震活动带内的微震序列;对川滇交界东部地区一带不同地震活动带的微震目录,加入波形信息后,采用聚类方法进行二次分离,从中获得了部分属于不同断层的微震,一定程度上刻画出了该地区断层的空间位置信息。  相似文献   

7.
使用时空扫描方法,研究了2007年宁洱6.4级地震震前川滇地区地震频度的空间演化过程,发现自2007年2月到震前,川滇地区整体上地震活动呈现持续增强的变化;而思茅地区的地震活动自2007年2~4月增强,5月份减弱,同期文山地区出现地震活动的增强.从应力场演化的角度探讨此次地震的孕震过程,认为2007年4~5月间,思茅与文山地区地震活动演化的差异与宁洱地震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8.
川滇地区是我国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地震灾害评估对该地区的防震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是量化地震危险性的有效手段.这一方法要求使用可获得的最佳资料来计算地震的长期发生率.通过对比美国加州地区与我国川滇地区积累的资料发现,目前川滇地区的资料积累水平与加州地区正在使用的第三版加州地震破裂预测模型(UCERF3)的要求还有差距,但已可进行多学科综合地震概率计算.通过收集川滇地区地震地质、大地测量和测震学等资料,计算了川滇菱形块体及周边地区不同震级地震的长期发生率,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未来30年泊松与非泊松分布下峰值地表加速度超越概率的分布.结果显示,在目标峰值加速度较低时,鲜水河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则木河断裂带、小江断裂带、红河断裂带和小金河断裂带等川滇菱形块体主要边界带均具有较高的超越概率;在目标峰值加速度较高时,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的鲜水河断裂带、小江断裂带北段和南段以及莲峰—昭通断裂带仍具有较高的超越概率,但其中安宁河断裂带、则木河断裂带和小江断裂带中段概率相对较低.最后通过将本研究的结果与前人结果对比,讨论了结果异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付虹  王炜  王世芹  林辉 《内陆地震》2002,16(3):205-212
对 1971— 2 0 0 0年间川滇地区 ML≥ 2 .5地震资料进行地震活动因子 A值的空间扫描 ,结果表明 :川滇地区 80 %的 MS≥ 6地震前 1— 2年 ,在未来震中周围有 A值异常出现。用 R值对其进行评分 ,可以通过检验。通过与华北地区的部分结果进行比较 ,对两个区域地震孕育过程中的差异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地震时空趋势判断对于防灾、减灾有重要意义.选取1900年以来川滇地区M_S≥7.0地震序列数据,采用可公度计算、蝴蝶结构图和可公度结构系方法研究川滇地区M_S≥7.0地震时间对称特征及趋势;分析地震震中经纬度迁移,结合川滇地区地质构造和地震危险性判断准则研究川滇地区M_S≥7.0地震空间对称特征及趋势.研究结果显示:(1)川滇地区M_S≥7.0地震具有明显时间对称特征,2017年发震信号最强.(2)川滇地区M_S≥7.0地震具有明显空间对称特征,存在主、次对称轴带和对称中心,未来鲜水河—小江断裂带中段安宁河断裂带发震水平最高.  相似文献   

11.
地震诱发滑坡的危险性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桂弘 《内陆地震》2008,22(2):188-192
结合地震滑坡的特点和相关文献研究,介绍了地震力的分析方法、地震滑坡的机理、地震危险性分析的方法、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确定方法以及场点地震危险性概率计算原则。将两种地震诱发滑坡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地震滑坡危险区主要集中在中国西部地区(川、滇、甘、陕、新疆等省区)及中国台湾地区,随预测年限的增加场地的地震滑坡危险性也随之增高,地震崩塌滑坡的危险区域明显加大。  相似文献   

12.
本根据1986 ̄1996年川滇藏三省(区)邻界区巴塘-丽江-带频繁的强震活动的资料,结合活动构造带分布及历史强震记录,分析了该邻界区强震活动若干特征,提出了“存在川滇藏邻界区巴塘-丽江地震块体”的认识,并就其与相邻地区强震活动关系及未来强震趋势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On August 3, 2014, an MW6.5 earthquake occurred in Ludian County, Yunnan Province, which triggered significant landslides and caused serious ground damages and casualties. Compared with the existing events of earthquake-triggered landslide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o-seismic landslides during the Ludian earthquake showed a special patter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seismic landslides and the epicenter or the known faults is not obvious, and the maximum landslide density doesn't appear in the area near the epicenter.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PGA), which usually is used to judge the limit boundary of co-seismic landslide distribution, cannot explain this distribution pattern. Instead of correlating geological and topographic factors with the co-seismic landslide distribution pattern, this study focuses on analyzing the influence of seismic 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on the co-seismic distribution. Seismic 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comes from a calculation of critical acceleration values using a simplified Newmark block model analysis and represents slope stability under seismic loading. Both DEM (SRTM 90m)and geological map (1 ︰ 200000)are used as inputs to calculate critical acceleration values.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st susceptible slopes with the smallest critical accelerations are generally concentrated along the banks of rivers. The stable slopes, which have the larger critical accelerations and are comparably stable, are in the places adjacent to the epicenter. Comparison of the distribution of slope stability and the real landslides triggered by the 2014 MW6.1 Ludian earthquake shows a good spatial correlation, meaning seismic 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controls the co-seismic landslide distributions to a certain degree. Moreover, our study provides a plausible explanation on the spec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Ludian earthquake triggered landslides. Also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advantages of using the seismic 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as a basic map, which will offer an additional tool that can be used to assist in post-disaster response activities as well as seismic landslides hazards zonation.  相似文献   

14.
对永胜6级地震的预报及依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2001年10月27日在云南永胜发生6.0级地震,震前四川省地震局有较准确的中期和短临预报,加强了川滇交界地区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并且向四川省政府作了汇报,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经验性地震预报重视川滇菱形地块西界断裂带动态活动图像的分析,尤其对历史强震破裂空段附近出现的中小震活动带或新活跃区段的研究;同时,重视4级前震群、川滇交界地区地下水位、水温、形变观测异常的跟踪分析和震情预测。  相似文献   

15.
以四川省地理环境条件为研究背景,根据相关单位提供的资料,对四川省滑坡危险性等级进行了区划研究。将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断裂构造、河流水系、降雨量、地震烈度等6项作为滑坡的主要影响因素,采用模式识别方法进行滑坡危险性等级区划,对算法中所涉及到的危险系数计算公式、因子权重分析、阈值选取等进行了一系列控制试验,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以及降低算法中存在的不确定性。采用“识别率”和“改变率”2个准则来判断“分类结果作为新的训练集”,即RTS试验的收敛性,从而给出识别率高、改变率稳定的分类结果,以及能合理反映识别结果的最佳参数。通过3次逐级识别分类,将四川省滑坡危险度划分为7个等级,区划结果与实际滑坡发生情况吻合。本文方法同样适用于其它地区的滑坡危险性等级区划。  相似文献   

16.
地震应急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途径之一。地震应急工作具有时间紧迫、事关重大的特点。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MS7.0级地震发生后,为快速、准确地提供地震引发的滑坡灾害分布,本研究基于震后第一天获取到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高分二号卫星影像、北京二号卫星影像),通过人工目视解译的方法初步建立了四川九寨沟地震滑坡编目。结果表明,该地震至少触发了622处同震滑坡,分布在沿使用影像边界框定的面积为3919km2的区域内。本研究还利用这个地震滑坡编目,统计了九寨沟地震滑坡数量和滑坡点密度(LND)与地形(坡度、坡向)、地震(地震烈度、震中距)等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九寨沟地震滑坡多发生在坡度为20°—50°的区域内,滑坡的易发性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受地震波传播方向的影响,E、SE向是地震滑坡较易发生的坡向。滑坡的易发程度和地震烈度呈正相关,即随着烈度的增大,滑坡易发性增大。滑坡易发性还随着震中距增加而降低,这是由于地震波能量随震中距的增加而衰减导致的。  相似文献   

17.
By using the polarization analysis of teleseismic SKS waveform data recorded at 116 seismic stations which respectively involved in China National Digital Seismograph Network, and Yunnan, Sichuan, Gansu and Qinghai regional digital networks, and portable broadband seismic networks deployed in Sichuan, Yunnan and Tibet, we obtained the SKS fast-wave direction and the delay time between fast and slow waves of each station by use of the stacking analysis method, and finally acquired the fine image of upper mantle anisotropy in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adjacent regions. We analyzed the crust-mantle coupling deformation on the basis of combining the GPS observation results and the upper mantle anisotropy distribution in the study area. The Yunnan region out of the plateau has dif-ferent features of crust-mantle deformation from the inside plateau. There exists a lateral transitional zone of crust-mantle coupling in the eastern edg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region between 26° and 27°N in the west of Sichuan and Yunnan. To the south of transitional zone, the fast-wave direction is gradually turned from S60°―70°E in southwestern Yunnan to near EW in south-eastern Yunnan. To the north of transitional zone in northwestern Yunnan and the south of western Sichuan, the fast-wave direction is nearly NS. From crust to upper mantle, the geophysical parameters (e.g. the crustal thickness, the Bouguer gravity anomaly, and tectonic stress direction) show the feature of lateral variation in the transitional zone, although the fault trend on the ground surface is inconsis-tent with the fast-wave direction. This transitional zone is close by the eastern Himalayan syntaxis, and it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late boundary dynamics.  相似文献   

18.
川滇及周边地区地壳横波衰减的成像研究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由149个台站记录的中国地震年报、四川和云南区域地震台网观测报告的5897个近震的27530条横波振幅与周期资料,反演得到川滇地区及周边的地壳衰减Q0值(频率为1 Hz时的Q值)空间分布图像、台站的场地响应以及由于介质衰减不同造成的震级偏差.结果表明,川滇及周边地区的地壳横波衰减Q0值在200~600范围内变化,平均值为400,横向变化显著.在川西-滇西北-保山地区、云贵交界-昆明-思茅地区以及海原-祁连、汾渭和东昆仑等活动块体边界带的Q0值明显较低,这些地区地震和构造活动相对活跃;而构造相对稳定的四川盆地、马尔康块体、桂西滇东断块以及鄂尔多斯、秦岭-大别等地区的Q0值则明显较高.此外,川滇地区大多数台站的场地响应都在1附近,仅有少数增益或衰减较大,达到2倍左右,且其分布无明显规律性.该区观测报告给出的大多数地震震级偏差不大于03,但也有少数震级偏差达04,其分布与介质品质因子Q0值分布相关,说明震级测定可能受地壳介质衰减横向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地震视应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四川和云南数字遥测地震台网的数字地震记录资料。研究了包括地震视应力在内的震源参数。首先对资料进行预处理,然后计算地动位移和速度的功率谱积分,再计算地震辐射能量和视应力等震源参数。根据计算结果分震级区间研究了视应力值沿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的分布情况,及该断裂带上中等地震的震源谱及参数差异,认为安宁河断裂带视应力相对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