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鳖腐皮病致病菌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华鳖腐皮病以病鳖背甲、腹甲、四肢和头颈溃烂,腹甲发红为主要特征。从患病中华鳖病灶上分离到七株菌,其中一株菌为强毒菌株,用该株菌进行人工感染,死亡率均为100%,症状与自然发病相似。该株菌特征是:G-短杆菌,极生单鞭毛,对弧菌抑制剂不敏感;在TCBS上生长,产H2S,V.P反应阳性,存在细胞色素氧化酶过氧化氢酶等酶类;不存在脲酶过氧化氢酶等酶、氨酸脱羧酶等酶类。  相似文献   

2.
中华鳖气单胞菌疖疮病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气单胞菌疖疮病是中华鳖的主要病害之一,其发病对象主要是稚鳖。将病鳖进行细菌分离,获得的菌株经人工感染、毒力测试和细菌学鉴定,确定致病菌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与豚鼠气单胞菌A.caviae。此两种致病菌不仅对健康鳖表现出较强的致病力,出现与自然病鳖相同的症状,且对健康小鼠亦有较强的致死力,半致死量LD50分别为4.5×106个菌/只和1.58×106个菌/只。此外,测定了病原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鳖的养殖属新兴水产业,养殖水平尚待提高,本着为广大养殖业者服务的宗旨,研制开发了“大昌”牌鳖配合饲料。本文简报了中华鳖饲料170d的饲喂试验初步成果:稚鳖平均饲料系数为1.89,幼鳖平均饲料系数为2.40。没有出现鳖的营养缺乏症。  相似文献   

4.
江琴  高仕强 《台湾海峡》1996,15(A00):83-85
鳖的养殖属新兴水产业,养殖水平尚待提高,本着为广大养殖业者服务的宗旨,研制开发了“大昌”牌鳖配合饲料。本文简报了中华鳖饲料170d的饲喂试验初步成果:稚鳖平均饲料系数为1.89,幼鳖平均饲料系数为2.40。没有出现鳖的营养缺乏症。  相似文献   

5.
以5日龄中华鳖稚鳖为实验动物,采用静水停食实验法,在水温(27.4±1.3)℃条件下,开展了Hg2+、Cr6+、Cu2+、Zn2+对中华鳖稚鳖的急性毒性和加和等毒性强度联合毒性试验。结果表明,4种重金属离子对中华鳖稚鳖均呈现以蓄积为主导的急性毒发效应,Cr6+、Zn2+对中华鳖稚鳖的急性致毒高峰期明显滞后于Hg2+、Cu2+;4种重金属离子毒性大小依次为Hg2+、Cu2+、Cr6+、Zn2+,其对中华鳖稚鳖96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5.98、16.42、28.90和91.88mg/L;所构建的中华鳖稚鳖累积死亡概率与重金属质量浓度和实验时间之间的数学模型,以及半致死时间-质量浓度回归方程,可作为侦查和分析重金属离子排放时间和致中华鳖稚鳖大量死亡时间的重要计算工具;Hg2+、Cr6+、Cu2+、Zn2+离子两两组合在加和等毒性强度下对中华鳖稚鳖96h联合急性毒性所呈现的致毒特征与离子种类及其毒性强度匹配情形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以20日龄中华鳖稚鳖为实验动物,采用静水停食实验法,在水温(27.4±1.3)℃、pH7.1条件下,进行了注射鳖源嗜水气单胞菌ZHYYZ-1引发中华鳖稚鳖感染和致死的定量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该菌为高致病性菌株,异常排泄是该菌致稚鳖表露临床感染症状的重要标志;(2)注射该菌引起稚鳖感染与致死具明显的剂量—时间效应,随注射菌量递增依次出现不表露临床感染症状、表露临床感染症状而不出现死亡和大量死亡三种情形,稚鳖表露临床感染和出现死亡的时间均随注射菌量增大而明显缩短,绝大多数稚鳖表露临床感染和出现死亡的时限分别为2h和48h;(3)濒死稚鳖体内该菌的底限含量为3.3×106CFU/g,稚鳖体内菌注射含量可控安全范围为(1.2—8.8)×103CFU/g。  相似文献   

7.
中华鳖气单胞菌疖疮病的可溶性蛋白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分析了健康鳖与患疖疮病病鳖4种组织和血浆的可溶性蛋白质。结果表明,中华鳖组织和血浆的蛋白质电泳图谱存在组织特异性;病鳖与健康鳖的蛋白质分离谱带上存在明显差异,主要表现为谱带的增多.  相似文献   

8.
以中华鳖4个种群80个个体(太湖种群、日本品系种群、台湾引进种群和“清溪乌鳖”种群)肌肉基因组DNA为模板,利用已知酪氨酸酶(Tyrosinase,TYR)基因部分序列设计合成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克隆并测定了TYR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扩增所得的696bp序列中共有13个多态性核苷酸位点。中华鳖体色变异种群的3个个体均在第186核苷酸位点出现相同的变异。以此设计酶切位点,选用SmaⅠ内切酶进行RFLP,结果显示80个中华鳖个体的TYR基因存在多态性。AA型基因除在中华鳖体色变异种群内未发现外,其余三个种群内的频率大小顺序为日本品系种群(60%)〉台湾引进种群(30%)〉太湖种群(20%),以省外品种为丰富;AB基因型频率大小顺序为“清溪乌鳖”种群(70%)〉台湾引进种群(50%)〉太湖种群(40%)〉日本品系种群(30%)。  相似文献   

9.
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Wiegmann),俗称甲鱼、团鱼,属爬行纲(Reptilia)鳖科(Trionychidae)。在南四湖分布广泛,特别在湖滨、河道、湖心小岛、土堆周围、堤坝边,都是老鳖的栖息场所。在南阳、两城公社的独山岛、微山岛公社、鲁桥、  相似文献   

10.
以中华鳖4个种群80个个体(太湖种群、日本品系种群、台湾引进种群和"清溪乌鳖"种群)肌肉基因组DNA为模板,利用已知酪氨酸酶(Tyrosinase,TYR)基因部分序列设计合成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克隆并测定了TYR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扩增所得的696bp序列中共有13个多态性核苷酸位点.中华鳖体色变异种群的3个个体均在第186核苷酸位点出现相同的变异.以此设计酶切位点,选用SmaI内切酶进行RFLP,结果显示80个中华鳖个体的TYR基因存在多态性.AA型基因除在中华鳖体色变异种群内未发现外,其余三个种群内的频率大小顺序为日本品系种群(60%)>台湾引进种群(30%)>太湖种群(20%),以省外品种为丰富;AB基因型频率大小顺序为"清溪乌鳖"种群(70%)>台湾引进种群(50%)>太湖种群(40%)>日本品系种群(30%).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四个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养殖品系(太湖品系、台湾品系、日本品系、黄河品系)的线粒体部分序列进行测序对比,筛选出不同品系中华鳖的品系特异性SNP位点,并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法进行SNP分型与鉴定。结果表明,所设计的7对引物组均可扩增出80—150bp大小不等的中华鳖线粒体序列,并成功用于中华鳖的SNP分型。在这7个位点中,其中可鉴定中华鳖日本品系和太湖品系的各1个,可鉴定台湾品系的有2个,可鉴定黄河品系的有3个。此方法能够快速、简便地鉴别以上四个中华鳖品系,为鉴别市场中出现的假冒鳖,并指导品种选育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采用中华鳖转录组测序方法开发了一系列EST-SSR引物, 对60 只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的遗传多样性和标记-性状相关性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15 对EST-SSR引物扩增结果达到了高度多态水平, 平均的有效等位基因数、期望杂合度和多态性信息含量分别为2.7633、0.5961 和0.539177。C8387位点分别与体长、体重、背甲长和裙边宽显著相关(P<0.05)和极显著相关(P<0.01), CC型、AB型分别为4种性状的优势、劣势基因型; C211位点分别与体重、背甲长和裙边宽呈极显著相关(P<0.01)和显著相关(P<0.05), 其中等位基因C与体重呈负相关, CC 型是裙边宽、背甲长性状的劣势基因型, 而BB型和AB型分别是裙边宽和体重的优势基因型; C5670位点与体重和背甲长分 别呈极显著相关(P<0.01)和显著相关(P<0.05), 其中BB型和AA型分别是体重和背甲长的优势、劣势基因型; C1312 和C13038位点均与体重、背甲长极显著相关(P<0.01), 且C1312上的BC型、C13038上的BB型分别是中华鳖体重、背甲长性状的优势基因型。  相似文献   

13.
从3只患有头面部疖疮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的肝脏、肾脏、头面部病灶干酪样组织,分离得到12株细菌。综合菌落形态观察、16S rRNA序列分析与生化特性分析方法,所有分离株均为摩氏摩根菌(Morganella morganii)。稚鳖和小鼠感染试验提示该菌具有较强的致病力,其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107.24。同时采用常规琼脂扩散(K-B)法进行8类14种常用药物的抗菌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分离株对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四环素类、林可酰胺类、多肽类、喹诺酮类、磺胺类等中的8种药物耐药,对氨曲南、氟苯尼考、头孢哌酮则较为敏感。本研究为中华鳖以头面部疖疮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摩氏摩根菌病的首例报道,旨在为该病的确诊与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 Wiegmann是经济价值很高的一种爬行动物,为名贵的水产品。鳖肉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脍炙人口;鳖甲含有大量动物胶、角蛋白、维生素D及碘质,供药用可治疗妇女经脉不通、难产、产后虚脱等症。因此,对其进行人工养殖试验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我们从1972年开始,除进行野外观察之外,并曾将微山、东平两湖的一千余只中华鳖运到济南市淡水养殖试验场,建池养殖和进行观察研究工作,现将其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于2001年10月—2002年3月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海洋生物技术实验室进行摄食-生长实验(实验周期为56天)。实验在水温30℃的条件下进行,设饥饿、1%、2%和饱食4个摄食水平,研究了中华鳖(Trionyxsinensis)幼鳖(296.60—396.09g)的生长和能量收支。结果表明,中华鳖幼鳖的特定生长率随摄食水平的增加,其湿重、干物质、蛋白质和能量的特定生长率均呈二次曲线增加,其中干物质的特定生长率(SGRdr)与摄食率(Rl)的关系式为SGRdr=-0.3621+0.8809Rl-0.1352Rl2(r2=0.896,n=26,P<0.01);除湿重的转化效率外,干物质、蛋白质和能量的转化效率在2%组均达到最大,分别为27.47%、31.48%和25.01%;摄食水平对中华鳖氨氮排泄率和尿素氮排泄率以及氨氮占总氮排泄率的比例均有显著影响(P<0.01),总氮排泄率、氨态氮排泄率和尿素氮排泄率均随摄食水平的增加而升高,从饥饿组到饱食组的变动范围分别是4.71%—38.70%、3.50%—24.64%和1.21%—6.48%,而氨氮占总氮比例的变化规律与上述指的标略有不同,饥饿组的比例略高于1%组,摄食组的比例随摄食水平的增加而增加,该比例的变动范围是71.92%—83.20%,回归分析表明,幼鳖的总氮排泄率[μmol/(g·d)](GN)、氨氮排泄率[μmol/(g·d)](NH3N)及尿素氮排泄率[μmol/(g·d)](UN)与其蛋自质摄入率(%体重  相似文献   

16.
17.
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历来有活品消费的习惯,离水停食是其批量销售环节必须承受的胁迫。因此,探究离水停食对其商品价值的影响过程与机制,对于明确其活体销售货架期具有重要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以2020年5月20日同池起捕后离水停食处理0 d(S0实验组)、4 d(S4实验组)、8 d(S8实验组)、12 d(S12实验组)、16 d(S16实验组)的雄性商品鳖[平均体质量(546.86±94.70) g]为研究对象,在常温条件下较系统开展了离水停食对其翻身能力、血清生化、裙边质构及脏器酶活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实验鳖连续翻身次数呈S4≈S8>S0≈S12≈S16,且均主要集中于1 min内;(2)血清TP、ALB、TC、LDL-C均无组间差异(P>0.05),GLU-O呈S0≈S4≈S  相似文献   

18.
方斑东风螺肿吻症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海南省文昌县某养殖场患病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的吻、肌肉和肝脏中分离到2株优势菌。人工感染证实其中1株为致病菌,经形态学检测和生化鉴定,该病原菌为鳗弧菌生物变种Ⅰ(Vibrio anguillarum BiovarⅠ)。该病原菌对方斑东风螺的LD50值为1.7×10~6 cfu/g。药敏试验表明派拉西林、罗红霉素、红霉素、洁霉素、氟哌酸、先锋必、妥布霉素、菌必治、复方新诺明、利福平、复达欣、呋喃妥因等12种抗生素类药物对该病原菌敏感。  相似文献   

19.
迟缓爱德华氏菌及其致病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肠道病原菌,感染宿主范围广。在水产养殖生物中,该菌是鱼类(鳗、鲇、鲆等)、两栖类(蛙)、爬行类(鳖、鳄鱼)的重要致病菌。爱德华氏菌病(Edwardsiellosis)是水产养殖中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影响了养殖生物的健康并对水产养殖业危害巨大。随着对迟缓爱德华氏菌致病性研究的深入,对该病原致病因子相关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研究发现一些胞外酶和毒素与细菌的致病过程有关,相关的致病因子有溶血素、软骨素酶、皮下坏死毒素、过氧化氢酶等。这些致病因子参与了细菌的黏附、定殖、侵袭和在宿主…  相似文献   

20.
应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比较研究了头孢拉定、诺氟沙星及罗红霉素3种渔药在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日本品系体内的残留代谢规律。在(25.0±2)°C饲养条件下,通过连续7d对健康中华鳖日本品系投喂分别含有30mg/kg头孢拉定,300mg/kg诺氟沙星或30mg/kg罗红霉素的药饵后,比较分析了3种渔药在中华鳖日本品系体内各组织中的浓度变化。结果表明:头孢拉定和诺氟沙星的代谢符合一室消除模型,罗红霉素的代谢符合二室消除模型。头孢拉定在中华鳖日本品系血液、肌肉和肝脏中消除半衰期T1/2(Ke)分别为6.132h、9.002h和10.132h。诺氟沙星在中华鳖日本品系血液、肌肉和肝脏中消除半衰期T1/2(Ke)分别为22.526h、39.715h和41.585h。罗红霉素在中华鳖日本品系血液、肌肉和肝脏中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38.54h、15.65h和100.5h。建议选用肝脏作为今后中华鳖质量安全残留监控靶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