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河流。上海是典型依河兴市,借河发展的河口海岸城市,没有苏州河就不会有上海今天的繁荣。苏州河是一条沉淀了上海城市兴衰、往事、传说的母亲河!  相似文献   

2.
陈琛  邵亚闻  朱倩 《地理教学》2011,(12):32-34
选取苏州河(上海境内)上游、市郊、市区、河口地区断面作为采样点,采集水质、底泥样本。用80目(孔径为0.2mm)的过滤网过滤,鉴定肉眼可见的底栖动物并计数。结果表明:苏州河上游的水质最好,其次是下游,中段污染程度较大;适应在严重污染水质中生存的霍甫水丝蚓仍为优势物种,适应在非常严重污染水质中生存的底栖动物物种很少;苏州河全段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大、底泥不断释放污染物质等原因使苏州河的水质不能有长足的改善。苏州河底泥的清理对于苏州河的长远治理和水质改善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议政府大范围清除苏州河(上海市区段内)底泥,并做好前期宣传工作;分步投放有助于改善底泥环境的物种,防止底泥再沉积、再污染,增加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GIS的水质数值模拟——以上海市苏州河为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马蔚纯  张超 《地理学报》1998,53(B12):67-75
水质模型一旦应用于某一实际水体就必然与区域水环境相联系,因此对包括污染源在内的各种水环境系统要素进行空间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上海污染最为严重的水体苏州河为例,在大量实地调查获得的苏州河污染源资辩,水文水质同步监测数据,区域人口数据的基础上,开发并建立了苏州河水环境信息系统,并以此为技术支持.运用水质数值模拟及其与GIS相结合的技术,研究了苏州河水体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证实在苏州河市区段存在着一条明显的污染带,并论述了这条污染带在苏州河涨落潮的不同流场作用下,在河道内不断往复运动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该文针对苏州河水质污染的特定状况 ,提出在全面规划、远近结合、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指导下 ,应积极推行支流截污、引清调水、底泥处理、曝气复氧、沿岸绿化 5大工程 ,以达到彻底整治苏州河水质污染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上海市苏州河段水质污染综合治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文针对苏州河水质污染的特定状况,提出在全面规划、远近结合、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指导下,应积极推行支流截污、引清调水、底泥处理、曝气复氧、沿岸绿化5大工程,以达到彻底整治苏州河水质污染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在苏联地理文献中,把滨里海低地的库玛河和恩巴河河口之间的一种风蚀地形称为БоРовскиеБугры。其特点是由垄岗和凹地组成的地形。垄岗高10至45米,长达25公里,宽200至300米;垄岗间凹地宽1-2公里。  相似文献   

7.
苏州水网系列水质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维真 《地理学报》1989,44(1):47-56
为适应苏州水网水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时进行水质预测的需要,本文提出苏州水网的非稳态系列水质模型,包括(1)网块水质模型,用于预测苏州网块水体水质年内(季节)变化;(2)分段水质模型,用于预测苏州城河逐段水质空间变化;(3)河网水质模型,用于预测苏州城河任一段面昼夜(逐时)水质变化。这些模型经过验证,获得满意的结果,并作了苏州水网的水质模拟和预测。  相似文献   

8.
上海苏州河滨水空间的社会服务功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州河城市滨水空间具有公共属性。经过百年发展,苏州河沿岸形成了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景观。随着公众对滨水空间的观光休闲、历史文化和景观功能的需求日益增加,在城市建设改造过程中,滨水空间向公共空间转换成为重要的趋势。以苏州河市区段为例,实地调研滨水空间的利用现状,发现设置铁栏或围墙、占用公共廊道、缺少滨水步道、集中绿地限时开放影响廊道连通性和公众可达性,加上原有的规划未充分把公共属性和水岸资源纳入到整体规划中,造成社会服务功能发挥不足。结合典型河段功能规划,选取了苏州河河口段、梦清园段、中远两湾城段、武宁路桥段和苏河湾段五个典型河段,进一步分析了典型河段的社会服务功能影响因素。从整体规划、连通性、因地制宜退界开发、历史文化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角度提出提升苏州河滨水地区社会服务功能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古城苏州是著名的江南水乡,城内水港交错,街衙纵横。晚唐诗人杜苟鹤有诗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忱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在苏州众多的街巷之中,山塘街被称誉为“姑苏第一名街”。山塘街始建于唐代宝历年间,公元825年自居易奉命到苏州任刺史。上任不久,他坐轿子到虎丘去,看到附近的河道淤塞,水路不通。回衙后,立即找来有关官吏商量,决定在虎丘山环山开河筑路,并着手开凿一条山塘河。它东起阊门渡僧桥附近,西至虎丘望山桥,长约7里,故  相似文献   

10.
新书介绍     
《地理学报》2004,59(2):F003-F003
王英杰、袁勘省、余卓渊编著的《多维动态地学信息可视化》由科学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书中论述了多维动态地学信息可视化的理论基础、系统设计、时空语言、时空数据模型、可视化表达、可视化技术等方面的原理和技术。是地球信息科学的重要参考论著。许世远、陈振楼、俞立中等著的《苏州河底泥污染与整治》由科学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该书包括苏州河资源环境结构分析、污染底泥的三维空间分布、主要污染物含量、污染底泥的水质影响、底泥疏浚对河势的影响、疏浚过程的环境影响、水动力和水质模拟等方面论述。赵景波著的《淀积理论与黄土…  相似文献   

11.
城市河岸土地利用往往改变河岸的自然地理条件,对城市河流功能产生影响。通过总结城市河岸廊道功能以及国内外城市河岸规划土地利用的实践,分析了河岸土地利用对城市河流廊道功能的影响,并以上海苏州河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苏州河河岸规划土地利用方式提高了河岸开放带宽度,改善了河岸舒适性,控制了河岸建筑高度,有利于保护和开发苏州河河流的景观、遗产和经济廊道的功能。干流河岸在自然廊道功能方面,仍存在一定缺陷,与支流的部分河段相比仍有差距。  相似文献   

12.
一、“彭浦”的传诵 “浦”,表示水边或河流入海口的地方。彭越浦河南起苏州河(昔称吴淞江)、北至走马塘,全长7.4千米,是彭浦当地干河,朝潮夕汛衣食万家。传说宋、元年间,吴淞江江潮汹涌,呼“霸王潮”,为镇江潮立汉功臣彭越为神,于潮神殿后建彭王庙,庙建成后,引车卖浆者、摊贩商贾、酒肆依庙聚市,  相似文献   

13.
正题目图2为"某大洋海岸大陆等高线地形图",图1为甲区域的放大图,其中实线为等高线(单位:米),虚线为地层界线,K、M、P为不同地层。读图回答(1)~(2)题。(1)下列能反映甲地地层剖面的是()(2)若甲地区终年受西风控制,则关于a、b两河的叙述,正确的是()①a河的水能比b河更丰富②与b河相比,a河径流的季节变化更小③b河下游西南岸冲刷严重④与a河相比,b河的航运条件更好  相似文献   

14.
民丰县境吐浪哈吉河上游东南向的“帕西木”(又称大麻扎),有众多的古迹显示,推断这里应是《汉书·西域传》中所记载的戌卢古国。沿吐浪哈吉河主流向西南继行,是昆仑山与藏北高原相连的古通道之一。这些道路的研究,是揭示昆仑古城存在的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15.
城市河流污染治理的国际经验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城市河流有复杂的生态系统,齐全的污染类型,污染危害极为严重。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城市河流的污染治理已不再是解不开的难题,发达国家的城市河流大部门已进入良性生态循环阶段,碧水游鱼使人留连忘返。本文以泰晤士河为例,总结了依法治污、区域性防治技术、污水处理系统、芦苇床治污、引水冲污、疏汲底泥等城市河流污染治理的国际经验,并对苏州河的整治提出了若干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有多少现存古桥?谁也说不准。仅古城绍兴一地,就大约有10600多座桥,是名副其实的“万桥市”。绍兴城内众多古桥,结构各异,千姿百态,无一雷同,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作诗赞叹:“姿容留得千秋貌,未把河梁一样形。”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到苏州,对那里的桥亦是感慨万分,曾作词日:  相似文献   

17.
华宁 《中国地名》2013,(12):5-7
将台堡位于宁夏西吉县南部葫芦河与马莲川河交汇处,距县城30公里,两河交汇形成三角埠坪,地势平坦宽阔。两千年前的战囤秦长城由此经葫芦河向东逶迤延伸,汉代古城遗址依稀可见。原高凸之地,民间传说为古代军事要塞点将台,  相似文献   

18.
伦敦是英国的首都,位于英格兰东南部,是一个面积1610平方千米的国际性城市,始建于公元43年。从飞机上俯瞰伦敦,都会对泰唔士河及伦敦塔桥的壮观感到惊奇……  相似文献   

19.
珠江河口“门”的地貌动力学初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珠江河口由河网区与河口湾区构成,连接两部分的是珠江口独特的地貌单元“门”。末次海进盛期古珠江海湾可分为内海湾和外海湾,现代三角洲平原与河网均发育在古内海湾。内、外古海湾通过峡口相连,这些峡口演变为现代的“门”。本文根据实测水文资料、地形图、钻孔资料,应用PRD-LTMM长周期动力-沉积-形态模型对珠江河口的“门”6000年来地貌动力学进行探讨:(1) 现代“门”双向射流动力系统,(2) “门”的演进阶段,(3)“门”对古潮汐能量的集聚作用,(4) 珠江河口各“门”与相应的三角洲平原的同步耦合演进, (5)“门”对珠江河网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苏州耦园     
沿着苏州古城区的平江河往东,过仓街,便到了“耦园”。深居在幽静的小新桥巷的耦园,三面萦水,小而幽深。“耦园”原名“涉园”,为清初雍正年间保宁太守陆锦致仕归里后所筑,园名取陶渊明《归去来辞》中诗句“园日涉以成趣”之意。清末庚申年,涉园毁于兵燹,亭台楼阁在兵火中灰飞烟灭,化为灰烬。同治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