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拆离构造理论与找矿实践(一)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童航寿 《铀矿地质》1994,10(3):161-167
本世纪80年代兴起的地学前沿──拆离构造理论,其研究热潮已波及了铀矿地质领域。为了研究应用拆离构造理论,指导找矿实践,应《铀矿地质》编辑部之约撰写本文分几次刊出,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拆离构造研究在我国的新进展;(2)拆离构造概念的演生与地球圈层;(3)拆离构造基本含义与相关构造术语;(4)拆离构造形成的动力学讨论;(5)拆离构造的厘定和鉴别;(6)拆离构造的研究方法;(7)拆离构造控矿理论与找矿;(8)拆离构造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2.
拆离构造理论与找矿实践(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童航寿 《铀矿地质》1996,12(3):160-164
拆离构造理论与找矿实践(二)童航寿(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100029)4拆离构造形成的动力学讨论4.1拆离构造形成的动力学假说大陆深部具有非常复杂的多层次、多尺度的拆离滑脱构造已愈来愈多的被众多地学工作者所认识,对拆离构造动力学的研究正在逐步向纵深发...  相似文献   

3.
逆冲推覆构造和拆离构造及其在理论研究和找矿生产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突破,已成为当代地学界构造地质学领域中令人瞩目的热门课题。为了全面了解地学界这一前沿领域的最新理论和技术,使其转化为生产力,成为铀矿勘查实现重大突破的推动力和铀矿地质科研的发展方向,在核工业地质局、中南地勘局和230研究所等各级领导的关注和支持下,1993年3月31日  相似文献   

4.
童航寿 《铀矿地质》2001,17(4):216-225
(上接第 1 7卷第 2期 )6 3 拉伸型 (或伸展型 )拆离构造的常规地质研究方法拉伸型拆离构造与挤压型拆离构造由于其拆离滑脱面均属低角度断层而具共性 ,故二者易于混淆 ,但由于其变形构造、运动学特征和动力学机制等方面完全不同而又具有差异。在本节讨论拉伸型拆离构造方法学之前 ,有必要根据新的资料对大型低角度断层区分“滑脱”与“拆离”术语的含义作进一步补充说明。以往有关文献将滑脱 (decollement)与拆离 (detach ment)作同义语使用 (童航寿 ,1 994) [1 ] 。 80年代后期 ,Ramsay和Huber(1 987)将…  相似文献   

5.
童航寿 《铀矿地质》2002,18(4):220-228
6 4 拆离构造研究的其它方法《拆离构造理论与找矿实践》(五、六 )已分别就挤压型和拉张型拆离构造的常规地质研究方法作了详细的论述 ,本节侧重介绍拆离构造的其它研究方法。6 4 1 几何作图法6 4 1 1 平衡剖面法自从 60年代末加拿大地学者Dahlstron( 1 969)提出运用几何学原理的平衡剖面概念之后 ,通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形成了一套平衡剖面理论 ,并成为主要的几何作图方法而广泛应用于推覆拆离构造研究中 ,从而深化了逆冲推覆拆离构造几何学的研究。平衡剖面系指标准的地质横剖面 ,其中的构造变形可通过几何学原则和构造学准…  相似文献   

6.
童航寿 《铀矿地质》1997,13(6):336-343
拆离构造理论与找矿实践(三)──拆离构造的厘定和识别童航寿(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100029)(上接第12卷第3期)5拆离构造的厘定和识别拆离构造表现形式多样,总体上可划分为两大类,即挤压型拆离构造与拉伸型(伸展型)拆离构造(童航寿1993,19...  相似文献   

7.
拆离构造与成矿作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拆离构造是当前地学中的研究热点,对拆离构造的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更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文中除对拆离构造的研究现状、含义、特征、形成机制和理论意义简要综述外,还就拆离构造对油气、煤及金、银、铜、铝、锌、铁等内生金属矿产的控制作用,作了重点论述,最后应用拆离构造控矿理论对我国华南地区铀矿田控矿构造进行了反思,提出了笔者的粗浅看法,以达启发思路、抛砖引玉,为扩大老矿区开辟新基地,为找大矿、找富矿提供地质构造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伸展构造理论,通过野外实地观察结合遥感影像判读和室内综合研究,提出了桃村断裂为一条拆离断层。并进一步剖析了与其伴生的变质核杂岩的构造特点;分析了拆离断层和变质核杂岩的影像特点;探索了它与该区成矿作用的关系。这对认识我国东部普遍存在的先压后张断层的成因和演化,了解我国东部与铀矿及其它矿产有关的区域拉张构造背景的关系,开拓新的找矿思路是有启迪的。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以来,我国铀矿地质勘查领域重大理论和技术创新成果,极大地改变了我国砂岩型、热液型铀矿的找矿思路、找矿方向,引领、支撑了系列找矿重大突破,重塑了铀矿勘查新格局。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20余年来铀矿地质科研布局的总体思路与演进方向;然后总结了铀矿重大基础地质与成矿理论研究进展,系统凝练了地质、物化探、遥感、钻探工艺、分析测试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及核心勘查装备研制成果,梳理了铀资源预测评价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成效;最后,在重大基础前沿和成矿理论、先进铀矿勘查技术研发、非常规核能裂变资源勘查技术研究、数字铀矿勘查技术开发等方面提出了未来10~15年主要发展趋势和方向,指出在“双碳”目标和核能大发展对铀资源保障需求背景下,必须继续坚持并加强铀矿地质科技创新,高质量引领和推动“新区、新层位、新类型、新深度”找矿突破。  相似文献   

10.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系统研究分析黄龙—上石多金属远景区地质特征,发现印支期拆离构造和燕山早期推覆构造均是该区重要的控矿构造,分析成矿地质条件,总结区内的找矿标志,初步认为以铅锌为主的多金属矿是该区的重要成矿类型,并预测该区北部黄龙和南部上石一带是今后找矿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1.
会昌浅层次热隆伸展构造与铀成矿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蔡煜琦  陈跃辉 《铀矿地质》1997,13(5):257-263
本文运用伸展构造理论对河草坑铀矿田的构造特征进行探讨,厘定出会昌浅层次热隆伸展构造是由伸展构造核、环形剥离断层系和断陷红盆所组成。对会昌浅层次热隆伸展构造的形成与演化作了研究。论述了伸展构造与区域铀成矿的关系,认为剥离断层活动为区域铀矿化准备了有利的构造环境;构造-岩浆作用是导致区内铀矿化和造成不同类型铀矿化特征基本相似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板块构造理论是地学研究的一次革命,它推动了当前地球科学的发展。但是用刚性板块运动学的理论不能解释大陆内部复杂的构造形变作用和强烈的地震活动,大陆构造理论是在板块构造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和发展,本文简要地介绍大陆构造研究的要点,特别是大陆构造与板内地震活动的关系。我国是一个以大陆为主体的多震国家,板内地震活动应结合岩石圈结构、块体运动学和流变学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中国大地构造研究之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任纪舜 《地质论评》1996,42(4):290-294
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研究中国大地构造。在各学科深入工作的基础上,把握区域地质背景的全局,进行高层次综合研究;板块构造范例的惊人成功,在客观上产生了某种负面效应;以天地合一的地球动力观,探索新的科学思路,更科学、更准确地解释中国大地构造,为大地构造学理论的新飞跃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全球构造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板块构造”并不直接等价于全球构造。将各板块同一构造力学属性和特征的边界分别连接起来 ,可以建立起环太平洋深俯冲构造系、南半球为主体的洋脊构造系和北半球为主体的陆 /陆浅俯冲构造系 ,它们空间展布的分区 ,揭示了全球表层构造格架具有N/S半球与 0°/ 180°半球双棕胀缩耦合非对称性。这一认识获得全球地热与地幔质量分布非均一性的初步证明。此全球构造格局和运动 ,可作为启发和约束地幔运动和动力学分析的表层边界条件。全球板块内部的次级构造 ,在大陆型板内有两种 ,一是以盆、山、原 (高、低 )作为次级构造单元 ,重点是研究它们的演化耦合关系 ;二是以次板块、地块、块体之类的概念作为次级、再次级构造单元 ,重点是研究块体以及多块体之间的应力、应变和运动的相互关系。两种研究方式的不同 ,也可能与研究的目的和时间尺度要求不同有关。两者能否融合 ,应不应该融合 ,需深入思考。地球多圈层相互作用的科学目的是建立地球大系统科学。流体地球部分与固体地球部分以往因研究的时间尺度很难匹配而分立。但地球一系列“微动态”行为 ,如地震、火山、洋脊涌流等 ,其时间尺度和多级的动态韵律与地球流体的动态韵律是可以比较的。固体地球微动态行为对地下流体的运动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壳-幔动力学与活化构造(地洼)理论   总被引:9,自引:9,他引:0  
壳-幔动力学是地球内部物理学和大地构造演化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本文从地球物理角度出发,以物理概念和数学描述相结合的定量方式,对陈国达院士生前所创建的活化构造(地洼)理论研究中的某些地球深部动力学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综合评述和探讨。主要论题包括岩石圈的性质与物理学、地幔流变学、重力与均衡理论、地球的温度和热传递,诸如热传导、物质的物理运动所引起的热传输、地球内部的热对流及地幔柱的形成和作用等。作者特别强调了构造演化的定量分析问题,如热时间常数、热应力与其它力源、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关系,以及地壳断裂作用。岩石圈的构造作用与演化是与深部热运动有关的水平 (压缩和扩张)应力和由地壳厚度差异所导致的垂直应力差的共同结果。热应力的构造意义主要表现为短时间尺度的脆性断裂或柔性应变松弛过程。局部对流机制对活化构造(地洼)研究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6.
走滑断层作用的相关构造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29  
走滑断层的形成可以用纯剪和单剪这两种基力学机制和它们之间的过渡类型-压剪和张剪加以解释,其应力分布的局域性导致了形变特性的差异性。其相关构造类型,包括褶皱断层,断层,走滑盆地,走滑旋转构造,花状构造与走滑双重构造,等是走滑断层的主要研究对象和内容。  相似文献   

17.
关于多旋回开合构造及区域成矿若干观点的认识   总被引:7,自引:7,他引:7  
板块说与槽台说相结合是研究大陆演化和矿产形成的重要理论依据。开合构造、板块构造与槽台构造三者在形成机制上具有内在的联系。多旋口开合构造是指以多旋回开合观点研究的构造,它是研究开合过程中所有地质现象,包括开合序列、开合旋回等。开合构造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区域性断裂,地壳的扩张与挤压,地壳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构造过渡与构造迁移。开合演化过程称为“多旋回四阶段开合递进律”。开合构造的主要特征具有多旋回性、方向性、不平衡性、迁移性、两重性、层次性和有限性等。开合构造和岩石圈演化的基本动力是地球内部热能运转的结果,导致地壳和岩石圈裂开和聚合运动,包括传送带式、手风琴式和雪撬式三种主要的不同运动方式。正是多旋回开合构造发展,导致了多旋回成矿作用。在研究矿床分类时,首先要以多源的成矿物质来源作为矿床分类的主要依据,同时,也需要注意结合诸如成矿作用、成矿构造环境、成矿理化条件以及含矿建造等因素,以多旋回开合构造一成矿的观点来研究成矿控制和成矿规律。  相似文献   

18.
中国活动构造研究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邓起东 《地质论评》1996,42(4):295-299
本文综述了最近五年来中国活动构造的进展,经过1:50000活动构造地质填图和综合研究,获得了各构造区活动构造的基本特征,其中包括几何学、滑动速率、古地震和大震重复间隔、同震位移等各项定量参数。根据这些定量参数,评价活动构造地震的危险性,同时,还简要地讨论了大陆内部现代构造活动的动力学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