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张殿刚 《地球》2011,(11):86-89
中国地质博物馆是中国成立最早、目前亚洲规模最大的国家级地质博物馆。地质博物馆1916年成立,比故宫博物院还要早9年,其产生是跟我国的地质矿产事业发展、地质科学研究相伴的。  相似文献   

2.
正6月26日上午,"中国矿物精品2018"展览在中国地质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由中国地质博物馆联合中国观赏石协会共同主办。原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观赏石协会会长寿嘉华为展览揭幕,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贾跃明致辞,大地出版社党委副书记彭健等出席,中国地质博物馆副馆长刘树臣主持。本次展览以"奇特的矿物形态、秀特的矿物组合、独特的矿物颜色"为主题,一些国内顶级矿晶是首次在京展出。共展出49家单位及矿物晶体爱好者珍藏  相似文献   

3.
贾跃明 《地球》2012,(8):83-83
"2012北京中华玉雕精品展"与7月8日至8月2日在中国地质博物馆拉开帷幕。此活动由中国商业联合会珠宝首饰委员会玉雕艺术研究会、中国地质博物馆主办,青海昆玉实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华昌珠宝有限公司、新疆昆仑绿业集团、北京金源珠宝古玩城、北京爱家国际收藏品交流市场协办。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贾跃明在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此次活动旨在弘扬玉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4.
岳尚华 《地球》2013,(8):107-109
正2016年,中国地质博物馆将迎来百岁生日。7月19日,以"弘扬中华文化传播科学精神"为主题的"百年地博讲坛"系列活动在北京拉开帷幕。国家古生物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贾跃明主持了首讲并致辞。首次讲座由中国古生物学和古人类学家胡承志主讲。96岁高龄的胡承志是中国地质博物馆的老研究员,从博物馆建馆伊始就在馆里工作。他还  相似文献   

5.
本刊编辑部 《地球》2012,(11):68-71
中国地质博物馆创建于1916年,是中国最早的公立自然科学博物馆,也是北京地区建馆最早的博物馆。博物馆以矿物、岩石及古生物化石标本的典藏、科研和科普为主要内容,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自然精华,馆藏标本达20余万件,是亚洲著名的地质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有关负责人向《地球》记者介绍,从中国地质博物馆重新开馆以来,在丰富馆藏数量、提高馆藏质量以及增强科学研究整体实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馆藏在积累中丰富在馆藏方面,2004~2008年,  相似文献   

6.
《地球》2016,(11)
正10月18日上午,在中国地质博物馆建馆百年之际,瑶池集庆集团向中国地质博物馆捐赠岫玉标本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贾跃明、副馆长刘树臣及有关部门负责人,瑶池集庆集团执行总裁兼总经理张琳及岫玉雕件作者杨珂、叶屹东、柴艺扬等出席了捐赠仪式。《地球》记者在现场见证了这场捐赠仪式。  相似文献   

7.
正4月25日上午,由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管理办公室、国家地质公园网络中心、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地质科学院联合主办的"魅力地质——中国的世界地质公园"专题科普展在中国地质博物馆正式开幕。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贾跃明、副馆长刘树臣,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何庆成,延庆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处副主任纪书华,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副馆长朱英姿出席开幕式。本次展览是为践行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  相似文献   

8.
9大分馆一览     
《地球》2016,(8)
正如果把中国地质博物馆比作太阳,那分散在各地的分馆则是围则在太阳身边的行星,它们与中国地质博物馆一起在地质科学研究、地质标本典藏和陈列展览、地学知识宣传和普及等方面挥发着重要作用。中国地质博物馆黄果树馆黄果树奇石馆位于贵州省黄果树风景名胜区,2010年6月15日开馆,2012年成为"中国地质博物馆黄果树馆"。黄果树奇石馆占地面积40000余平方米,其中馆大楼建筑面积为5800平方米,展陈面积3800平方米,分设"远古沧桑馆""雅韵天成馆""梦幻晶花馆"。目前馆藏标本1500余件。  相似文献   

9.
《地球》2016,(8)
正中国地质博物馆:值此中国地质博物馆建馆100周年之际,谨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向全国广大地质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100年来,中国地质博物馆恪守建馆宗旨、不断精进学术,在地球科学研究、地学知识传播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为发展我国地质事业、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作出了重要贡献。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希望你们以建馆百年为新起点,  相似文献   

10.
《地球》2017,(7)
<正>6月16日上午,"世界矿物精品(2017)展览"在中国地质博物馆三层中厅开幕,此次展览由中国地质博物馆主办,美国时尚矿物公司(The Collector’s Edge Minerals Inc.)等六家单位协办。展览时间从今年6月16日持续到7月30日。一大批世界各地精美宝石矿物首次集中向社会公众亮相。《地球》记者在现场获悉,中国地质博物馆联合世界宝石矿物晶体部  相似文献   

11.
《地球》2016,(8)
正始建于1916年7月的中国地质博物馆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是我国最早的公立自然科学博物馆,也是亚洲馆藏最丰富的地学类博物馆。2016年8月17日下午,中国地质博物馆举办媒体开放日活动,邀请了20多家媒体进行参观报道,220多件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的自然珍宝在《百年历程——中国地质博物馆建馆100周年成就与精品展》中集中亮相。《地球》记者受邀参加了此次的开放日活动。  相似文献   

12.
《地球》2016,(8)
正中国地质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中国人自己建造的第一个公立自然科学博物馆。1916年7月,中国人自己培养的首批18名地质学子毕业时的"学生成绩展览会",孕育出了中国地质博物馆的雏形——地质矿产陈列馆,历经百年风雨,未有一日中断,是中国近代科学发端的见证者,中国地质事业的传承者以及中国地学科普的开创者,是中国科学史、地学史、博物馆史上的传奇。自1916年正式开馆至今,中国地质博物馆一直薪火相传、英才辈出、成就斐然。抗战年间虽几经搬迁、磨难,也先后在北京、南京和重庆建馆,始终作为独立  相似文献   

13.
《地球》2016,(6)
5月16日,天朗气清,作为中国地质博物馆百年馆庆献礼活动之一,为弘扬地学文化,传承科学精神,这一天,原地质矿产部副部长、原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以下简称国际地科联)主席张宏仁先生向中国地质博物馆捐赠了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荣誉奖章和奖牌。  相似文献   

14.
乐新宇 《地球》2012,(7):66-67
为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强化面向公众的科学普及,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贾跃明于2012年5月12日上午在首都图书馆"首图讲坛"以"展藏大地精华揽胜自然之美"为题,开启了走进中国地质博物馆之旅。讲座伊始,为迎接第22个全国助残日,北京市残联与首都图书馆共同启  相似文献   

15.
滕玲 《地球》2019,(6):48-55
5月28日上午,由中国地质博物馆与玉雕艺术研究会联合主办,玉雕精品展组委会承办的“匠心70年中华玉雕精品展”在中国地质博物馆拉开帷幕。此次展览展出了从全国各地选取的上百件各具特色的优秀玉雕精品,包括一些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上品佳作,以此弘扬中华文化,反映时代呼声,展现民族精神,为我们伟大祖国更加美好的未来喝彩。  相似文献   

16.
岳尚华 《地球》2013,(5):83-85
正为庆祝第44个世界地球日,中国地质博物馆于4月22日举行了《地海漫诗》海洋科普专题展,展期为两个月。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贾跃明为科普展致辞。各司局领导及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频道、北京教育电视台等几十家媒体,还有众多群众参加了展览开幕式。海洋科普专题展由八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17.
《地球》2016,(8)
正中国地质博物馆有一批特殊的收藏,这些藏品有些或许"貌不惊人",但它们却代表了我国历代国家领导人对中国地质事业的重视,双筒猎枪、柴达木之宝、地质笔记……这一系列珍贵藏品背后的故事,都饱含着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及当代领导人对中国地质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关怀和鼓舞。  相似文献   

18.
张晶晶 《地球》2012,(6):86-87
中国地质博物馆烟台馆暨烟台自然博物馆于2012年5月18日隆重开馆。出席开馆典礼的领导主要有:第十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内蒙古自治区原党委书记刘明祖;全国人大常委、国土资源部原部长孙文盛;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原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徐善衍;山东省原副省长孙守璞;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贾跃明;中国矿业联合会副会长、烟台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主任樊志全;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副司长白星碧;  相似文献   

19.
《地球》2016,(8)
正中国地质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中国人自己建造的第一个公立自然科学博物馆。1916年7月,中国人自己培养的首批18名地质学子毕业时的"学生成绩展览会",孕育出了中国地质博物馆的雏形——地质矿产陈列馆,历经百年风雨,未有一日中断,是中国近代科学发端的见证者、发中国地质事业的传承者以及中国地学科普的开创者,是中国科学史、地学史、博物馆史上的传奇。  相似文献   

20.
2021年12月17日,为总结回顾《地球》杂志40年来的办刊经验,共谋期刊未来发展新篇,《地球》杂志编辑部举办了创刊40周年座谈会。自然资源部有关司局领导、中国地质博物馆领导、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刘嘉麒以及有关单位领导和专家出席座谈会。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地球》杂志总编辑姚义川介绍了杂志40年来的办刊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