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中生代川东褶皱带发育着两种不同的褶皱组合型式,以NE向齐岳山断裂为界,东侧为隔槽褶皱,西侧为隔档褶皱,二者在成因上均与不同埋深的滑脱带密切相关。本文利用FLAC6.0软件模拟了川东褶皱带的两阶段形成过程:隔槽褶皱区和隔档褶皱区依次形成。在断坡倾角为30°的情形下,当滑脱带在隔档褶皱区和隔槽褶皱区分别处于寒武系和角度不整合面向下3~4 km的基底深处时,模拟得到的结果能很好地再现该褶皱带的总体形态特征。只有当连接两个褶皱区滑脱带的断坡具有≤30°的低倾角时,它才能高效地将水平位移传递到隔档褶皱区,意味着地表出露的高倾角齐岳山断裂基本上没有参与整个褶皱带的形成过程,是晚期或后期形成突破地表的。断弯褶皱的出现会造成被卷入的早期褶皱发生共轴叠加的递进变形。这样机械加厚的地壳在重力均衡作用下发生抬升,并遭受风化剥蚀直至准平原化,似乎就可以形成两褶皱区之间近数千米的整体剥蚀厚度差。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哈达门沟金矿构造演化及成矿控矿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达门沟金矿是内蒙古迄今最大的金矿床,具有超大型金矿床规模。金的成矿作用对岩性没有明确的选择性,而主要是受褶皱断裂构造的控制。成矿流体主要来自深源,在有利的构造扩容带中聚积成矿。研究表明,该区的构造变形从早到晚,力学性质往往从塑性到脆性,构造规模从小到大,构造类型则是褶皱与剪切带同时形成,或相间发育。该区主要经历了4个期次的强烈褶皱剪切作用,并形成了主要的成矿控矿构造。第一期构造变形时岩石的流变性较强,褶皱幅度较小,一般多表现为小规模的塑性流变褶皱,并产生了小规模韧性剪切带;第二期(主期)褶皱以乌拉山主峰为主的东西向区域规模的复式背、向斜(形),并在主期褶皱的倒转翼发育了一系列与褶皱同向延伸的脆韧性剪切带,它们构成了区域性构造薄弱带;第三期为横跨叠加褶皱,使近东西向褶皱发生了南北向蛇形弯曲,伴随该期褶皱作用形成了低绿片岩相韧脆性剪切带,为深源成矿流体的贯入与集聚成矿提供了很好的赋存空间,是主要的成矿控矿构造;第四期构造变形则以区域性隆升作用为主,使早期褶皱发生横弯褶皱的同时,还将深部形成的金矿体抬升至浅部。文中在成矿控矿构造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矿床成矿规律,提出了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3.
大别-苏鲁造山带不同岩片(块)经历了不同的褶皱变形.榴辉岩块(或透镜体)和硬玉石英岩片经历了高压-超高压背景下的两幕褶皱变形之后,在区域性第一幕变形期间主要发生透镜化为主,后期与围岩共同经历紧闭同斜第二幕褶皱.而其它岩片主要经历了现今野外可见的区域性三幕褶皱,其中区域性第一幕褶皱为片内残留褶皱,在斜长角闪岩透镜体中多见,宏观规律不明.区域性第二幕褶皱在露头尺度多见,轴面为折劈理,局部强烈置换成片理化带(复合片理或第二期片理),恢复第三幕褶皱改造作用后,揭示出各种岩片中的各级尺度的第二幕褶皱都为轴面北西倾南东倒、轴迹走向为NNE向的紧闭不对称褶皱,不对称性一致反映其指向与各种岩片向南东的逆冲运动有关.第三幕褶皱为以片理或折劈理为变形面的宽缓褶皱,轴迹走向NWW,枢纽向西倾伏.韧性剪切带为非透入性构造,分早晚两期,早期为韧性逆冲,新县穹隆以南,运动学标志指示向北逆冲,错切第二幕褶皱,结合新县穹隆北部向南的逆冲特征,反映这些韧性逆冲断层多数为第二幕大型褶皱翼部的次级逆冲断层;晚期为韧性滑脱带,其发育局限于几个岩性差异较大的接触带,带内伸展型折劈理发育,并对挤压构造样式有重要的改造作用.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块是华北克拉通的重要组成,其盖层古生界和三叠系在印支运动期间经历了一幕宽缓褶皱作用,其轴迹方向主体也为NWW向.这一褶皱构造明显在变形时间、变形样式和展布方向上都和大别-苏鲁造山带中的第三幕褶皱非常一致,说明它们具有动力学上的必然联系.同时,研究表明在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块中没有经历大别-苏鲁造山带中区域性第一、第二幕褶皱变形的记录,故本文认为印支期这两幕变形主要发生在华北板块东南缘的边界上,并没有波及到板内,而且从东向西高压-超高压岩石剥露具有穿时性.只有当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在第二幕变形之后构成了统一块体后,第三幕变形才波及华北板内.  相似文献   

4.
试论湘西黔东地区岩溶富水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湘西黔东地区岩溶富水构造可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一、褶皱富水构造 本区北东、北北东向褶皱构造发育。在褶皱构造中同时分布有透水作用强的可溶性碳酸盐岩层和相对隔水的碎屑岩层,构成褶皱构造的富水条件。 (一) 向斜富水构造 1.向斜轴部或核部的富水条件:在可溶性碳酸盐岩含水层(带)之上没有隔水层复盖,向斜轴部或核部可溶性碳酸盐岩含水层厚度大,两翼地下水往轴  相似文献   

5.
褶皱的分形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褶皱的定量描述是构造地质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利用褶皱分形模拟和分类的方法可以定量描述不同类型的复杂褶皱样式。分形理论能发现自然界中常见的、不稳定的、非线性和不规则的复杂现象中的内在规律。它研究自然界中没有特征长度的形状或集合的自相似性,其形状或集合的复杂程度可以用幂函数的指数D表示,这里的D就是分数维,即分形的维数。根据自然界褶皱具有分形样式的性质,利用分形插值方法模拟褶皱的形态和样式来定量描述不同的褶皱。分形插值实际上是一个建立分形插值函数的过程。根据已知的3个或4个点即插值点坐标值(x_n、y_n)就可以取不同d值利用分形插值程序建立  相似文献   

6.
舒坦  续海金  章军锋  刘强 《地球科学》2019,44(5):1734-1748
北京西山地区广泛发育轴向近E-W向的褶皱,对理解华北克拉通东部构造演化至关重要,但目前对其形成时代和构造动力学背景却没有明确的认识.北京房山地区的太平山褶皱是轴向近E-W向褶皱的典型代表.通过精细的野外构造观察和构造年代学研究,确定太平山褶皱的空间展布特征和构造样式,厘定构造变形的时代,为该区乃至华北克拉通东部的构造演化提供重要依据.通过详细的野外构造观察和系统的β图解研究,表明太平山褶皱由直立倾伏背斜和斜歪倾伏向斜构成.通过对早期卷入褶皱变形的煌斑岩席和晚期切层侵入褶皱的闪长玢岩脉进行锆石U-Pb定年,得到煌斑岩席和闪长玢岩脉的形成时代分别为147.2±2.4Ma和129.0±3.2Ma,表明太平山褶皱的形成时代为燕山运动B幕.另外,北京西山地区还存在NW-SE向的伸展构造样式.代表本区NW-SE向伸展的房山穹窿(约136Ma)晚于N-S向挤压构造,侵入切割太平山褶皱,塑造了研究区现今主体构造格架,进一步限定太平山褶皱的形成时代为147~136 Ma.因此,研究区轴向近E-W向的褶皱为早白垩世近N-S向挤压构造的产物;N-S向挤压和NW-SE向伸展的构造样式,为华北克拉通中生代构造体制的转换和动力学背景提供关键依据.  相似文献   

7.
对于朝鲜平南盆地沉积盖层内发育的倒转褶皱,过去一般认为是直立褶皱的次级从属褶皱。通过对平南盆地内倒转褶皱发育区详细的地质调查,结合煤炭开发过程中获得的地质及钻探资料,提出平南盆地内叠加褶皱的主要识别标志为:地质平面图上呈现不同类型的两组褶皱脊线的交叉;倒转褶皱的轴面被直立褶皱改造弯曲;直立褶皱的两翼发育的倒转褶皱表现为两组牵引褶皱。查明了平南盆地存在3个阶段的褶皱构造:第一阶段为东西向的倒转褶皱,形成于印支期;第二阶段褶皱为东西向的直立褶皱,形成于早燕山期;第三阶段褶皱为北北东向的直立褶皱,形成于晚燕山期。  相似文献   

8.
伸展褶皱作用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新文 《现代地质》2008,22(1):60-69
伸展褶皱是张性盆地区构造变形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布相当普遍,多属于与正断层相关的褶皱。伸展褶皱的分类可以采用褶皱轴向与成因类型相结合的方案。按褶皱轴向与相关正断层或区域构造线的关系可分为纵向、横向和斜向褶皱3大类;按褶皱作用的成因机制又可分为伸展断弯褶皱、伸展断展褶皱、断层牵引褶皱、逆牵引褶皱、均衡褶皱、断层位移梯度褶皱、构造变换带褶皱、横向收缩褶皱、转换伸展褶皱等多种类型。伸展褶皱是伸展型盆地中最重要的油气圈闭构造,而且可以控制沉积相带的分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储集岩系,促进油气运移,并与断层、岩性、地层相结合形成多种类型的复合油气藏,控制油气的富集区带。  相似文献   

9.
高德臻  魏荣珠 《地球科学》2000,25(3):247-252
通过区调填图对内蒙古固阳一带渣尔泰山群褶皱构造进行了分析研究.在地质演化过程中, 渣尔泰山群主要经历了3期褶皱变形, 即早期的层内褶皱, 主期同斜倒转褶皱与晚期叠加褶皱.早期褶皱形成于中元古代, 系由层间的剪切滑动所至, 主要发育于阿古鲁沟组; 主期褶皱形成于中元古代, 晚期褶皱形成于早古生代; 主期与晚期褶皱均形成于纵弯褶皱机制.由于晚期褶皱对主期褶皱的改造, 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叠加构造网络.   相似文献   

10.
侯贵廷 《地学前缘》2005,12(4):347-351
根据Ramberg的纵弯褶皱粘性力学实验,在褶皱形态的分形分析基础上,利用分形理论和褶皱的流变学理论导出了褶皱的分数维(D)与岩层厚度(h)和粘度(μ)间的关系式,并探讨了褶皱复杂性对褶皱分数维的影响,从中获得有关复杂褶皱的流变学信息。影响分形褶皱复杂程度的因素很多,主要因素包括岩层的厚度和粘度。因此,对褶皱的分形测量和岩层厚度及粘度的分析,可以定量分析分形褶皱形成的流变机理。这一研究是褶皱的非线性流变学理论研究的一个尝试。  相似文献   

11.
为了弄清褶皱构造形成过程中应力场的分布及动态演化状况,运用弹性力学理论对褶皱构造形成过程中的应力场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动态演化进行了探索。通过分析给出了单一岩层褶皱启动时应力场的解析式;根据解析式求出了褶皱波长与岩层厚度、刚度模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了褶皱等距性的成因;同时研究了褶皱驱动应力与岩层厚度、刚度模量以及褶皱波长之间的关系,从而指出褶皱作为"古地应力记录仪"用以测量古地应力的可能性。通过对不同结合状态复合岩层的分析,揭示了平行褶皱、相似褶皱、不协调褶皱的成因;在单一岩层褶皱启动时应力场解析式的基础上,提出了能体现褶皱应力场演化状况的解析式并做了部分求证,进而对褶皱应力场的演化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东濮凹陷是一个新生代裂陷盆地,古近纪为裂陷期,形成各种各样的褶皱构造及具有潜力的圈闭构造。本文在地震资料解释基础上,对东濮凹陷褶皱类型进行划分,讨论褶皱形成机制和油气地质意义。东濮凹陷古近纪褶皱,按照褶皱轴向与断层走向关系分为纵向、横向和斜向褶皱;按照褶皱与断层的成因联系,可划分为断弯褶皱、断展褶皱和变换褶皱等。褶皱作用分三个时期,即始新世、渐新世和始新世–渐新世。褶皱的形成机理为顺层剪切滑动和切层剪切滑动。褶皱的形成与断层紧密相关,是断面形态、断层多期活动和断层位移变化的结果。东濮凹陷油气圈闭与褶皱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湖南郴州枞树板铅锌矿X光组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通过对湖南郴州枞树板铅锌矿围岩及含矿构造带岩石的X光岩组分析,认为在构造变形过程中,原岩粒度越细,对变形的反映越敏感。在相同的变形条件下,较细的变质砂岩石的石英定向组构比较粗的变质砂岩内明显,板岩和粉砂质板岩的定向组构最明显。枞树板地区近EW向褶皱变形组构表现强烈,近SN向褶皱变形组构较弱。矿化热液的蚀变作用破坏了岩石中早期褶皱变形组构,但铅锌矿脉内的石英没有明显的生长组构,说明在矿化和含矿石英脉成生过程中没有明显的张性充填结晶表现,而是一种以交代为主的矿化形式。这与从其它地质地球化学研究取得的关于本  相似文献   

14.
纵湾褶皱叠加的褶移现象和移褶叠加褶皱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杜思清 《地质论评》1986,32(4):359-366
本文通过纵弯褶皱叠加的实例和模拟实验,认为纵弯褶皱叠加有别于剪褶皱叠加,前者特点是晚期褶皱形态和叠加的褶皱形态均与早期褶皱形态有关。当早晚期褶皱叠加时,早期褶皱轴向基本不变,但轴面发生弯曲,在早期褶皱轴面弯曲的凸侧发育晚期背斜褶皱,而在弯曲的四侧发育晚期向斜褶皱。早期褶皱轴的弯曲是由于其轴面在岩层中移迁的结果,这种迁移现象称褶移现象,由褶移而形成的叠加褶皱称移褶。移褶是纵弯褶皱叠加中所特有的叠加类型。  相似文献   

15.
中国南方侏罗山式褶皱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侏罗山式褶皱起源于欧洲侏罗山区的褶皱,以背斜紧闭向斜开阔和向斜紧闭背斜开阔为特征。这类褶皱在形态上与褶皱造山带的强烈紧闭褶皱和地台盖层的极其平缓开阔的褶皱明显不同。所以本世纪初的阿尔卑斯构造研究者就注意到这类构造,布克斯多夫(Buxtorf1916)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侏罗山式褶皱,认为这类褶皱是盖层在海西基底上剪切滑动的结果。别洛马索夫和张文佑以区域构造为基础的褶皱分类中,都把侏罗山式褶皱与阿尔卑斯式褶皱(地槽型全形褶皱)和日尔曼式褶皱(地台型断续褶皱)并列为三大褶皱类型。 株罗山式褶皱两种基本型式:隔档式褶皱和隔槽式褶皱。区域构造研究确定,在地质背景、形成机制和形态特证上与这两种基本型式相同和近似的褶皱广泛发育。一些学者据其  相似文献   

16.
总结了褶皱相关断裂发育机制的3个构造几何学模型:同心圆褶皱模型、膝折带褶皱模型和弯流褶皱模型。基于燕山中部中、新元古界地层中发育的5个露头尺度褶皱及其中、小型断裂构造的实例剖析,探讨了收缩变形过程中褶皱与断裂构造发育时序与褶皱相关断裂构造的产生机制。研究指出,规模与所在褶皱构造相当或略小的断裂构造当中,既有形成时间早于褶皱变形的断层,也有在褶皱变形过程中调节褶皱不同部位应变差异的褶皱相关断裂构造,而且卷入后期变形的早期断裂可能成为制约褶皱成核位置的影响因素,以及成为枢纽叠覆楔构造的形成方式之一。断层位移-距离曲线特征和断层与褶皱变形几何学、运动学关系分析,可用来判断断层、褶皱变形发生相对时序。认为影响褶皱相关断裂构造发育的机制主要有3种:(1)纵弯滑褶皱作用中,翼部顺层滑动受到限制而无法持续时,将通过断层向上切层的方式予以调节,从而形成翼部或转折端揳入逆冲断裂以及背离向斜和指向背斜逆冲断层;(2)各种因素导致的褶皱曲率变化是褶皱相关断裂产生的重要机制之一,褶皱曲率变化可由褶皱轴面的合并和新生直观反映,轴面合并引起褶皱曲率变化的层位,可能是诱发褶皱相关断裂,如背离向斜和指向背斜逆冲构造开始产生的重要部位;(3)能干性差异和强硬层之间距离较大的岩层组合发生纵弯褶皱变形时,软弱岩系在褶皱核部的聚集和逃逸,是迫使递进收缩的强硬层产生褶皱相关断裂构造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7.
安徽巢湖大型平卧褶皱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巢湖平卧褶皱由一个背斜和一个向斜组成,枢纽呈NNE向,轴面微向NWW平卧背斜根部倾斜。卷入褶皱的地层为上震旦统至上三叠统,厚达3.1km。褶皱分布面积约380km~2,波长9km,波幅18km。后期直立褶皱叠加于平卧褶皱之上,褶皱缩短量达19.17km,缩短率约53.7%,褶皱受控于大玵台阶状滑脱断层。褶皱地层由NWW往SEE运动,是一种变动滑脱褶皱。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大梁道班地区位于二连-贺根山缝合带和西拉木伦断裂带之间,区内广泛发育大面积浅变质岩和火山岩。该地区横跨叠加褶皱较为典型,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研究横跨叠加褶皱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并对其形态、组合关系以及产状要素等进行半定量分析,大量统计与不同期次褶皱相配置的线理和面理数据,利用赤平投影,厘定出本区的三期叠加褶皱变形,同时建立本区的构造变形序列。认为第一期褶皱以区域规模的大型紧闭平卧褶皱为特征;第二期褶皱是在第一期褶皱的基础上发生的横跨叠加褶皱;第三期褶皱是以第二期褶皱轴面劈理和面理在走向上的蛇形弯曲为标志形成的宽缓直立褶皱。  相似文献   

19.
伸展区褶皱作用研究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三忠 《地学前缘》2000,7(2):429-429
褶皱往往被认为是挤压背景下的产物 ,但近10年来 ,伸展区的褶皱作用也被广泛发现。目前 ,对伸展区褶皱类型尚无统一认识 ,分类标准不一 ,称谓不一 ,如 :断展褶皱 (fault propagationfold ,Hardy等 ,1999)或生长褶皱 (growthfold ,Gawthor pe等 ,1997)、裙状褶皱 (drapefold ,Howard等 ,1997)、断弯褶皱 (fault bendfold ,LanL .等 ,1996 )。此外 ,还有牵引、逆牵引、滚动褶皱等 ,它们属纵向褶皱 ;断层位移褶皱、断层线偏转褶皱等属横向褶皱 (transver…  相似文献   

20.
褶皱复杂程度的分形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褶皱的白相似性特征,引用分形概念,分析褶皱的分形分布特性,并利用MichaelBamsley(1986)的分形插值理论首次模拟褶皱的复杂形态,主要利用插值点(x、y)和褶皱扰动系数d模拟各种褶皱,在此基础上,提出褶皱复杂程度的分形分类方案。这种新的分类方案即褶皱形态的传统分类名称附缀分形分类名称,解决了传统分类方法不能区分褶皱复杂性的难题。这种方法使褶皱的形态分析达到较精确的定量描述和分类,分形分类方法是对褶雏形态分类的一个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