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地球气组分与隐伏岩体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安徽省北部的五河-凤阳地区和蒙城宿县地区研究了地球气组分与花岗岩体的空间分布关系,从中发现,地球气中La、Ce、Na、K等元素与花岗岩体存在着很好的对应关系,并据此可圈定隐伏的花岗岩体的分布范围。这些研究成果,将有助于对地球气异常的解释推断,同时为覆盖区深穿透地球化学填图提供理论和方法准备。  相似文献   

2.
广西栗木花岗岩是华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含锡、钨、钽、铌矿的稀有金属花岗岩,发育一些紧密共生但结构有明显差异的岩石。在岩相学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热动力学原理对这些特殊地质现象进行成因分析以了解相应的岩浆演化过程,得出的结论构成了岩浆演化的动态证据链并相互印证,且与热动力学方程检验结论相吻合。研究结果表明,气—液分异是稀有金属花岗岩最重要的成岩与成矿作用机制。当富水岩浆上升侵位时,岩浆发生大规模的气—液分异作用,形成新的熔体相和大量夹带气相的气泡。新的熔体相因饱和水压尸(H_2O)的突然降低而过冷却结晶形成斑状结构岩石,气泡则上升迁移至不同部位,随后破裂再次发生气—液分异形成残余气流体和残余熔体相。残余气流体进一步交代先结晶的斑状结构岩石形成蚀变带花岗岩,或者结晶形成伟晶岩。残余气流体还是金属成矿元素迁移的主要载体,岩体内带的蚀变花岗岩型锡铌钽矿的成矿作用主要与残余气流体对花岗岩的自交代作用有关,而岩体顶上带的岩脉型钨锡矿的成矿作用主要与残余气流体在围岩裂隙中的结晶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呼鲁斯太地区早元古代花岗岩的地质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呼鲁斯太地区出露的太古代贺兰山群变质岩中分布有大量早元古代花岗岩。过去将这些花岗岩一直认为是混合花岗岩,笔者通过1:5万区调研究认为这些花岗岩属于岩浆成因,并按花岗岩类岩石谱系单位划分方案建立7个单元,将其中5个单元并为两个超单元。本文通过岩体地质、岩石学、矿物学、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等方面论述了花岗岩的成因,并进一步探讨了花岗岩的成因类型、岩浆起源和源岩物质成分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巴尔哲花岗岩是一个罕见的亏损^18O的碱性花岗岩体,其中的石英、长石、钠闪石、锆石以及全岩的氧同位素含量都是国内碱性花岗岩中最低的。根据其氧同位素资料,结合岩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讨论了该岩体以及我国东部低^18O碱性花岗岩的成因,认为用岩石与大气降水间同位素交换和开放体系下的岩浆去气作用解释该类岩石成因较为合理,但也有缺陷,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四川平武稀有金属花岗岩与绿柱石的成矿属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对四川平武稀有金属花岗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阐述该区花岗岩与绿柱石的成矿关系。研究表明:平武花岗岩体造岩矿物组合为石英、钠长石、钾长石和白云母;岩石化学成分铝过饱和、富钠、富碱性,稀土元素含量很低,富含Be,W,Sn,Li,Ta,Rb等稀有元素;属花岗岩浆高度分异演化晚期阶段的产物;由岩浆期后的云英岩化形成气成-热液型绿柱石宝石矿床。  相似文献   

6.
Li—F花岗岩液态分离的同位素地球化学标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Li-F花岗岩液态分离包括不混溶为主和气液分馏为主两种液态分离作用。Li-F花岗岩不混溶为主液态分离的同位素标志是:在复式Li-F花岗岩体中,随由早至晚阶段Li-F花岗岩侵入变化,岩石中δ^18O、ISr有先降低后突然升高的变化趋势;在典型Li-F花岗岩体中,由下部岩相成分相当翁岗岩(纳长花岗岩)向上至顶部岩相成分相当香花岭岩(云英岩、似伟晶岩)的全岩和石英δ^18O突然升高。Li-F花岗岩气液分馏为主液态分离的同位素标志是:典型Li-F花岗岩体的中、深部岩相向上至浅部岩相,岩石有δ^18O降低和δD升高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老君山是一个具有远景的多金属成矿区。本区主要经历了沉积、变质、花岗混合岩化、花岗岩的侵入四个地质作用时期,锡、钨、铜、铅锌等多金属富集与有关地层中的金属含量及花岗岩的成因、演化有密切关系。在一定的沉积地层中锡、钨等金属元素含量较高的基础上,于花岗混合岩化过程中可以得到富集;而到燕山期花岗岩中再度得到富集,在岩浆期后气液活动中,这些金属元素被气液自花岗岩中释放出来,带到有利矿化部位,形成不同类型的矿化富集,如云英岩型、伟晶岩型、夕卡岩型、长英岩型、硅酸盐——锡石——硫化物型等矿石类型。因此,本区锡、钨和其他金属矿的形成与花岗混合岩化作用及花岗岩侵入作用有紧密关系,特别是花岗混合岩的基性前锋和花岗岩的内外接触带,它们的迭加、复合部位是找矿的最佳地段。  相似文献   

8.
刘群  刘立  高玉巧 《世界地质》2007,26(4):403-408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发现含片钠铝石砂岩,片钠铝石为一种成岩自生矿物。将含片钠铝石砂岩和CO2气的井位综合对比,结合该区构造断裂带分布与γ5花岗岩分布特征以及含片钠铝石砂岩与CO2气纵深分布数据的研究,确定含片钠铝石砂岩的分布与断裂带以及γ5花岗岩的分布具有耦合关系,同时含片钠铝石砂岩与CO2气的分布也具有区域相关性。从而可以确定片钠铝石可以作为CO2气的示踪矿物。  相似文献   

9.
稀有金属矿化花岗岩专属性的地球化学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十年对稀有金属矿化花岗岩体所进行的地球化学研究,已能够把拟定潜在含矿岩体标志的工作远远向前推进.许多研究者把这些矿化花岗岩体划属白岗岩、淡色花岗岩、更长刚玉质淡色花岗岩建造,以及伴随有云英岩、稀有金属—铂—钨、锡石—石英、绿柱石—萤石—云母和一系列其它气成一水热建造(所有这些建造假定都属于稀有金属矿化类型).显然应该采用一个综合的标志.但是除了一些公认的标志(从早期分异休到晚期分异体中都有氟和稀有元素的聚集,这种聚集在晚期分异体中伴随着这些元素含量的增高,并出现萤石、黄玉和一些矿石矿物)以外,还有一些有争议的标志.这正是本文所要讨论的一些最重要的地球化学参数,即稀有元素在含矿程度不等的淡色花岗岩的岩石和矿物中的含量.  相似文献   

10.
在内蒙克什克腾旗的北大山地区首次发现一种花岗岩形成的石林,钱方等命名为花岗岩石林。花岗岩石林是一种新型的地貌景观,石林主要分布在海拔1700m左右的一些山脊上,石林相对高5~20m,座座石峰,千姿百态,造型奇特,美不胜收。当地蒙古语称此石林为“阿斯哈图”,即险峻的岩石之意。花岗岩石林由燕山期花岗岩形成,水平节理和垂直节理发育,这些节理裂隙为花岗岩石林地貌形成奠定了基础。第四纪以来,大兴安岭地区发生过多次古冰川作用,形成了众多的冰川遗迹,如山脊上发育了由花岗岩构成的冰川遗迹一刃脊和角峰,这些冰川遗迹也就是花岗岩石林形成的雏形。同时,花岗岩受到冰川和流水侵蚀,特别是长期强烈的寒冻风化及风蚀等作用,在内、外动力综合作用下逐渐形成了现今独特的花岗岩石林。北大山花岗岩石林以其独特地质特征和观赏价值,而成为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的主要园区之一。  相似文献   

11.
关于A型花岗岩命名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针对目前国内A型花岗岩命名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建议以“碱性花岗岩类”一词代替A型花岗岩。碱性花岗岩类包括碱性和过碱性花岗岩及与之伴生的英碱正长岩、石英正长岩,以及与之伴生并且成分相近的碱长花岗岩和富碱的偏铝质花岗岩。这些岩石有相近的岩石化学成分、矿物成分和成岩构造环境。采用“碱性花岗岩类”一词易为国人接受,特别是有利于初学者和野外地质填图工作者进行岩石定名。  相似文献   

12.
李伍平  王涛等 《地质论评》2001,47(4):368-376
东天山红柳河地区分布着大量的海西期花岗岩体,从早到晚,依次为河西站岩体、红柳河岩体、河西岩体和天湖岩体,主要岩石类型为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斜长花岗岩,河西站和红柳河花岗岩的岩相学和地球化学具有S型花岗岩的特征,而河西岩体和天湖岩体显示出I型花岗岩特征,河西花岗岩微量元素含量最低,具Eu弱正异常,类似于adakite岩地球化学特点;其他花岗岩微量元素含量高,具Eu负异常,与洋脊花岗岩相比,该区花岗岩不同程度地富集K2O、Rb、Ba、Th和Ce,亏损Ta、Nb、Zr、Hf、Y、Yb等,河西花岗岩、河西站和红柳河花岗岩、天湖花岗岩分别具有火山弧、同碰撞才碰撞后花岗岩特点,河西花岗岩和其他花岗岩分别起源于先前存在的大洋拉斑玄武岩残片和古老地壳岩石的部分熔融,这些花岗岩均形成于陆内造山环境,与东天山海西晚期地壳-岩石圈的挤压和伸展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3.
世界上许多大型石油、天然气田与海相生物礁碳酸岩沉积物有关,因为这些岩层对油、气的形成和储存可以提供极为有利的条件。为了指导古代生物礁区油、气资源的寻找和勘探,沉积学家必需对现代生物礁形成、沉积作用和沉积环境进行全面的研究,采用比较沉积学的方法,再造古代生物礁的  相似文献   

14.
花岗岩成因研究前沿的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十多年来,人们已认识到大多数花岗岩浆的发育和演化受对流地幔(软流圈)物质向岩石圈地壳输入作用过程的制约,开创了把壳-幔相互作用研究与花岗岩形成演化紧密结合的新方向,这个新的研究方向的科学前沿主要是花岗岩形成与大陆生长和深部过程的关系;花岗岩形成的深熔作用和热源以及花岗岩的成因类型与构造环境。这些研究试图从大陆生长及大陆动力学的层次去认识花岗岩成因,以期建立起一个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的框架,并进一步通过这一框架追索它们形成时热能传递的机理及其体制。因此,研究花岗岩不仅可以获得花岗岩物质来源和构造环境的信息,而且可以获得对流地幔(软流圈)物质向岩石圈地壳输入作用过程导致的壳幔物质运动的状态、过程、动力学等问题的本质、深部能量(热能)的传导、转化的重要信息。探索和解译这些信息,对于认识大陆生长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是解决当今大陆地质演化,建立大陆动力学关键问题之一,是继花岗岩物质来源、构造环境研究的花岗岩研究的第三个里程碑,对传统花岗岩成因观点提出了挑战,因而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兴安岭中生代花岗岩类的地球化学   总被引:33,自引:18,他引:33  
大兴安岭中生代花岗岩根据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划分为高锶花岗岩类和低锶花岗岩类,前者富集Ba、Sr、Ti,而后者强烈亏损这些元素而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高场强元素。高锶花岗岩类主要由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组成,属于Ⅰ型花岗岩;低锶花岗岩类由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和碱性花岗岩组成,二长花岗岩一正长花岗岩一碱长花岗岩也属于Ⅰ型花岗岩,碱性花岗岩为A1型花岗岩。这两类花岗岩均显示εNd(t)正值^87Sr/^86Sr低值以及较低的Nd模式年龄。高锶与低锶花岗岩类地球化学差异性表明,高锶花岗岩起源于相对亏损的幔源岩浆的分异作用,而低锶花岗岩类的源区与显生宙地壳增生时期起源于地幔的年轻地壳物质有关,即起源于富集型幔源基性岩石的部分熔融。大兴安岭中生代花岗岩与流纹岩之间地球化学相似性以及与玄武岩类的相关性表明,它们是统一的构造一岩浆体系的产物,共同制约于古亚洲洋闭合后的大陆伸展的构造环境和闭合期间壳幔相互作用形成的地幔源区。  相似文献   

16.
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各种氧化物在泥质岩中的含量与分布,受化学风化作用强度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受气候条件的控制。鄂尔多斯盆地地跨陕、甘、宁、晋、蒙五省区,是一个煤、油、气共生的大型沉积盆地,晚古生代—中生代沉积物源主要为花岗岩和变质沉积岩,构造作用平稳,为利用泥质岩氧化物比值丰  相似文献   

17.
钟幔 《海相油气地质》2003,8(2):102-102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勘探领域广阔,油气分布格局具有”南油北气、浅油深气、中油古气”等特点。即盆地南半部是主油区,北半部是主气区,盆地浅部发育含油带,深部发育含气带,盆地中生界主产油,古生界主产气。该盆地是我国实现油气协调发展的理想地区。在鄂尔多斯盆地进行油气勘探,建立正确的地质思路,并根据其地质特点制订油气勘探方针、把握油气勘探方向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中国盆地的构造格局与天然气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庭斌 《地球科学》1996,21(4):401-413
显生宙以来的构造运动,在中国形成了以中、新生代沉积为主的373个盆地,组成了6个气(油)区和四大含气(油)领域,由于地质条件的差异,天然气在各气(油)区和含气(油)领域各具特色,各类盆地天然气成藏的地质条件,气(油)系统和成藏组合有较大差异;海域及东部新生代断陷盆地的气(油)系统是晚期成藏的主要分布区;华北地区以石-二叠系为主要源岩的天然气系统以具二次生气条件以及以下古生界风化带为储层的两类成藏组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6722铀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长英质隐爆角砾岩和围岩超微构造研究,结合U,Th等元素溶浸实验结果,得出“隐爆气热流体溶浸成矿富集机制”;来自深部的富含挥发组分(H2O、F、CO2等)的高热安粗岩浆,在早白垩世末(107Ma)沿富城花岗岩体西部蚀变带发育的火山机构中发生隐爆作用,致使围岩发生强烈脆性变形,生成长英质隐爆角砾岩带和震裂花岗岩带;压力、温度降低导致安粗岩浆中挥发组分逸出形成气热流进入稳隐爆裂隙中,并将蚀变花岗岩中的活动性成矿元素(U)浸出转移;成矿物质在物理化学条件(p,t,Eh,pH,化学组分等)急剧变化的部位(长英质隐爆角砾岩及碎裂花岗岩)沉淀富集。  相似文献   

20.
根据天然气组分以及碳同位素和轻烃特征等资料,运用天然气成因理论并结合天然气成因类型判识图版和成藏条件,探讨了潍北凹陷孔店组天然气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潍北凹陷天然气CH4体积分数大,重烃体积分数小,非烃组分极少;南部斜坡带的疃4井天然气属生物气;灶户鼻状构造带南部产出的天然气为混有生物气的油型伴生气;灶户鼻状构造带中部地区属典型的油型伴生气;北部洼陷区的东部和南缘产出的天然气具有煤型气,并有油型气混入;以昌1井为代表的北部深洼陷区是煤型气发育的有利地区。总之,潍北凹陷天然气可以划分为生物气、混有生物气的油型伴生气、典型的油型伴生气、混有油型气的煤型气、典型的煤型气等5种成因类型;孔店组天然气类型多样、分布复杂,这些与该区的烃源岩类型、成熟度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