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5 毫秒
1.
邵济安 《岩石学报》2002,18(1):126-126
在贯穿于汉诺坝玄武岩的碳酸岩筒中发现的辉石巨晶中,沿着一系列平行的{001}裂理面三维有序地分布了大小近于相等的球构造,主要有金属球体和玻璃球体,或者由金属、玻璃等物质共同组成的多相球体。三维有序排列现象及其复杂的矿物组合是在怎样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形成的,这些条件又反映了怎样的地球动力学环境,是两个有意义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2.
作者利用质子微探针和微束PIXE定量分析技术,对山东梭罗树地幔橄榄岩中橄榄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尖晶石和石榴石等矿物的微量元素组成与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相容元素(Sr,Y,Zr)主要富集于单斜辉石内,尖晶石则几乎富集质子探针所能检出的所有微量元素,而石榴石中微量元素含量最少。研究表明,微区微量元素分布很不均匀,推测可能受地幔交代过程中溶液的渗滤效应以及存在微粒包裹体的共同制约。  相似文献   

3.
外束离子感生发光法及其应用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因  刘柱华 《岩矿测试》1996,15(4):274-278
基于外束质子激发X荧光分析(ProtonInducedXrayEmission———PIXE法)的外束离子感生发光(IonBeamInducedLuminescence,IBIL)实验装置,实现了IBIL对地质样品斜长石(钙长石)中元素铁的化学价态的直接分析。实验结果表明,Fe2+和Fe3+光谱峰分别位于553nm和682nm清晰分离,Fe3+光谱峰清晰突出,Fe2+峰也可确认  相似文献   

4.
双沟蛇绿岩中地幔交代作用的质子微探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友红  张旗 《岩矿测试》1996,15(3):168-172
采用空间分辨率高和高灵敏度的质子微探针和微束PIXE技术,测定地幔流体结晶后各组成矿物的微量元素组成及其在不同矿物内的分布状况。对云南双沟蛇绿岩中存在的地幔交代作用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由地幔流体结晶而成的矿物(单斜辉石、尖晶石、石榴石、绿泥石),其微量元素组成与分布特征受地幔交代作用过程的控制。这对于进一步探讨双沟地幔交代作用过程中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5.
徐平  陈友红 《岩石学报》1996,12(1):163-168
作者利用质子微探针和微束PIXE定量分析技术,对山东梭罗树地幔橄榄岩中橄榄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尖晶石和石榴石等矿物的微量元素组成与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相容元素(Sr,Y,Zr)主要富集于单斜辉石内,尖晶石则几乎富集质子探针所能检出的所有微量元素,而石榴石中微量元素含量最少。研究表明,微区微量元素分布很不均匀,推测可能受地幔交代过程中溶液的渗滤效应以及存在微粒包裹体的共同制约。  相似文献   

6.
纳米矿物学在某些低级变质地体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0年第一届国际纳米科学与技术会议在美国召开,标志着一个全新的科技领域正式诞生。纳米科学为许多传统学科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如纳米生物学、纳米催化学等的兴起。自80年代多种微束分析技术(如EPMA,SEM,AEM,TEM,STM,PIXE,SXRF...  相似文献   

7.
风化壳的形成过程中化学风化因素尤为重要,江西相山响石风化壳不同部位遭受的风化程度不一。为了解风化作用对不同风化部位中微量元素的迁移影响,本文以江西相山风化壳中风化土样、风化球体及基岩为研究对象开展地球化学分析。微量元素方面,以Rb、Sr、Ba、Cs为代表的活动性元素,随着风化作用的进行,逐步从寄主矿物中淋失,风化土样、风化球体与基岩的元素含量表现出明显差异;过渡系金属Sc、V、Cr的含量变化差别不大,被有效地保留;风化土样与风化球体和基岩均富集Rb、Th、U、Nb、Ce、Nd、Hf、Ti、Yb,风化土样与风化球体和基岩具有较为一致的分布趋势;Th、U的分布与其自身性质有关,基岩与风化球体和风化土样三者在风化过程中Th含量基本保持不变,U含量出现一定差异;相山风化壳中不同部位风化程度不一,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不一。  相似文献   

8.
球体模型的视电阻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以直流电法中二极装置为研究对象,讨论了地下均匀无限半空间中存在球形异常体的测深曲线的异常特征和探测深度问题。这里定义了最小、最大、最佳探测可靠异常极距,并讨论了最小、最大、最佳探测可靠异常极距与球体半径、球体中心埋深、相对电阻率的关系,来说明二极装置在球形异常体条件下的勘探深度。  相似文献   

9.
黄铁矿型结构的晶体化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铸文  杨忆 《矿物学报》1996,16(4):423-430
本文根据特征离子坐标变化的特点,对黄铁矿型结构微变规律性进行了讨论,作了一些规律图,总结出:成分的变化控制着u值的变化,u值的变化影响着晶体结构微变化。u值发生变化,MX6反三方柱的顶面和底面中3轴相向或相背移动,u值增加愈接近正八面体,u值发生变化,X(M3X)三方锥底面的方位不变,但锥顶(X7)和锥体内的(X1)的坐标要变化,它们会沿着锥的中轴线相向或相背移动,形成扁平型的三方锥,最后得出:当  相似文献   

10.
宾汉流体的触变性及球体绕流阻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推导和实验,建立了宾汉触变流体的屈服应力及不沉降最大球体直径随浑水静止历时增长而变化的公式;建立了宾汉触变流体运动的Navier-Stokes方程,求解该方程时,导得了球体在宾汉触变流体中沉降时的绕流阻力及阻力系数公式。用各种来源的宾汉触变体浑水的流变试验资料及X射线屏幕上观测球体运动的试验资料验证上述公式,取得了良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海洋卫星测高技术和海洋地形试验TOPEX卫星计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OPEX卫星是目前精度最高的海洋测高卫星,利用SLR技术确定的TOPEX卫星轨道径向精度达到2.8cm,这使它可以有效地监测全球的海洋地形。TOPEX卫星主要用于全球的海面变化和洋流研究。利用TOPEX资料可以得到新的地球引力场,海洋大地水准面和海潮模型。  相似文献   

12.
云南第三纪浅色褐煤成煤物质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冰  于红丽 《煤田地质与勘探》1996,24(4):12-14,T001
运用煤岩分析及植物残体分析方法,结合电子显微技术(TEM和SEM)。对云南第三纪浅色褐煤的微结构特征,成煤植物组成,孢粉组合等进行了研究,并将浅色褐煤与深色褐煤分层及不同植物成因的泥炭进行了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浅色褐煤的成煤物质及煤的成因提出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全球沉积岩数据库》讲座(三)叶健骝,南君亚,杨卫东(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阳)第三讲全球沉积岩数据库管理系统──FOXSEDBA及其使用方法FOXSEDBA是由IGCP269项目中国工作组根据SEDBA数据结构模型在PC系列微计算机上开发研制的...  相似文献   

14.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长兴组储层沥青主要为焦沥青,按光性特征可分为均质沥青、均匀长条状沥青、镶嵌结构沥青、小球体沥青、针状结构沥青、香肠状沥青、微粒状沥青;均匀长条状沥青各向异性强,ΔR大于0.5%,具有强的各向异性小球体沥青的ΔR大于1.2%,它们BR max和BR min的方差往往小于0.08,其平均值可作为成熟度的评价指标;沥青中硫含量高,可能是小球体沥青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硫与沥青之间的关系对该区高含硫化氢气藏的成因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运用电子显微技术(TEM及SEM)与孔隙结构测试技术,结合孢粉组合分析方法,对云南第三纪浅色褐煤的孔隙结构特征、成煤植物组成及孢粉组合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研究,并将上述结果与特殊植物成因泥炭进行了孔隙结构特征对比,在此研究基础上对浅色褐煤的成煤植物及煤的成因提出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在大量遇到的中软-中硬岩层中采用硬质含金回转冲击钻进的问题,在论述球体冲击器结构及工作原理的基础上,介绍了室内外回转冲击钻进试验使机械钻速明显提高的效果,借助数理统计方法建立了球体冲击器冲击频率与风压、风量之间高度显著的相关关系式,可用于冲击频率及其它重要工艺参数的预测与控制.全文表明球体冲击器具有很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7.
测定无机结构的0.1nm分辨率电子结晶学──对X光结晶学的挑战ZouXDHovmollerS电子结晶学是用高分辨率电子显微图象和电子衍射图测定晶体结构的一门技术。应用此技术的优势在于:①结构因子的振幅和相位已存在于图象之中;②能应用很小的晶体(<0....  相似文献   

18.
利用X射线衍射、TG-DSC综合热分析以及环境扫描电子显微分析技术等,研究了矿渣微细粉对水泥水化产物钙矾石、Ca(OH)2、CSH凝胶等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水化早期,矿渣微细粉即参与水泥水化进程,显著影响水泥水化产物钙矾石、Ca(OH)2和CSH凝胶等的生成速度和生成量及微观形貌,并且随着其掺量增大及水化时间延长,矿渣微细粉参与水泥水化反应程度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19.
榴辉岩相变质岩中石榴石的塑性微裂隙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陈晶 《岩石学报》1996,12(4):589-593
在变质岩中石榴石广泛发育微裂隙,这些微裂隙一直认为是在脆性变形过程中产生的。本文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研究证明,在榴辉岩相变质岩中,石榴石的微裂隙是塑性变形的产物。同时较为深入的探讨了这些塑性微裂隙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20.
新疆鄯善油田微裂缝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鄯善油田宏观裂缝研究的基础上,对储层微裂缝进行了研究,获得以下主要认识:1.鄯善油田发育的微裂缝按照成因分类有成岩微裂缝、颗粒微裂缝和定向微裂缝。前两种裂缝为成岩作用或破碎作用形成,后者在构造作用下形成。按照形态分类有完全充填的、不完全充填的、开启的和闭合的微裂缝。不同形态的微裂缝对注水开发的影响不同。2.该区微裂缝主要集中在0.005~0.02mm范围内,占全部微裂缝的70%以上。3.微裂缝以充填为主,镜下观察80%以上的微裂缝被碳酸钙所充填,从而大大降低了微裂缝的有效性。微观水驱油模型试验也显示,仅20%左右的微裂缝可成为油水通道。4.微裂缝的延伸有3种情况:a.微裂缝中止于颗粒内部;b.微裂缝延伸之颗粒边缘;c.微裂缝延伸长,可切穿几个颗粒,且可与其他微裂缝形成网络。微裂缝的延伸方向主要有NE66°、NE137°,其延伸方向不与大裂缝一致,夹角约为40°。5.微裂缝在大裂缝附近较发育,受大裂缝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