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该文论述了地球演出的方向性和周期性、大气圈和水圈(及生物圈)形成演化、前寒武纪构造作用及其与地球功力学初成矿作用的关系,提出了前寒武纪划分成矿时代的几条值得重视的地质界线.对太古宙成矿期、古元古代成矿期、中元古代成矿期和新元古代成矿期的成矿作用进行了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2.
地球的大气圈、水圈的形成在太阳系中具有独特性。大气圈、水圈的物质组成呈现阶段性的演化特征。在不同的演化阶段,地球表生地质作用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和状况,显示出地球大气圈、水圈化学变化对其的控制作用。在长时间尺度范围内,大气和海洋化学变化直接影响表生系统的岩石风化强度和特点、沉积物类型、矿产时空分布规律;在短时间尺度范围内,大气物质组成的变化引起气候变化,间接地、综合地影响和改变表生地质作用的状况。同时,表生地质作用反过来又影响大气圈、水圈的物质组成演化,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地球表生系统的相互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3.
地史中成矿演化的趋势和阶段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大量的地质矿产资料表明,随着地球的形成和发展,尤其是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演化,成矿作用也呈前进的、不可逆的发展趋势,表现在成矿物质(矿种)由少到多;矿床类型由简到繁;成矿频率由低到高;聚矿能力由弱到强。受地球上重大地质事件的制约,这一成矿演化过程又表现出阶段性,可划分出7个成矿大阶段,即太古宙、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晚中生代—新生代等成矿期。每一期中都有特定的成矿构造环境和矿床成因类型。制约地史上成矿演化的主要因素有:①成矿物质的地球化学性质;②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演化;③地球构造运动的演变。矿床形成后的保存条件对矿床的时空分布特征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吕伯西 《云南地质》2002,21(3):322-326
太阳粒子(含太阳风粒子和扰动粒子)为地球磁场俘获,由磁尾→磁层→电离层,在高空形成复杂电流系统(发电机原理),引发电磁效应:产生地球叠加磁场;电流与地球磁体力的效应。其中重要的是:持续不断的太阳风粒子引发的一区场向电流,使地球磁转子产生顺向(自转方向)和加速度(电动机原理)。以弥补潮汐摩擦减速和各种内能消耗。同时,高能太阳粒子“核簇射”次级粒子与高层大气核反应产物,参与和促使地球大气圈、水圈、硅铝质陆壳的成生和演化。  相似文献   

5.
地球的放气作用是重大环境事件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球的放气作用是重大环境事件的原因朱永峰(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北京,100871)来自地球深部的气体对地球表层的环境发生着明显的影响。来自地球深处的水汇集成海洋,来自深部的N2、CO2、SO2、H2O、HF及惰性气体等汇集形成大气圈。水圈和大气圈形成之...  相似文献   

6.
生物圈是地球系统中唯一具有生命活动的圈层,生物圈及其与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地球环境变化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有关生命过程与地球环境相互关系的知识对于人类理解地球系统以及利用地圈、水圈和大气圈资源至关重要。地球环境与生命过程研究的内涵就是研究地球环境与生命过程相互作用中的各种化学、物理、生物过程,以及其在地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各子系统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增进对地球系统的理解和认识,区分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评估气候与环境变化对生命过程的影响及其反馈作用,揭示生命过程对于地球环境的适应性及其调控机理,为科学地管理地球,确保地球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其核心目标就是通过理解生命过程与地球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评估人类对自然平衡和自然循环造成的影响,进而实施地球管理,确保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当前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前沿,提出了未来关于地球环境与生命过程研究需 要重视的方面,尤其是关于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的阈值研究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化的“地心说”——关于短期气候预测的新思维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对短期气候观测研究历史的回顾,提出了建立以“地圈”(包括地壳、地幔、地核)为主体的地气耦合模式,用来作为预测短期气候变化的方法。地球系统各子系统中,地圈的质量是水圈的10^3倍,是气圈的10^6倍,是生物圈的10^8倍。亦即整个地球系统中99%以上的质量集中在地圈中。“地圈”(特别是岩石圈)存在着各种时间尺度的变化,所有这些变化必然影响到大气圈。对大气中≤10^-2年的波动,大气圈本身的能耗水  相似文献   

8.
地球科学与社会:全球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果人类要长期继续生存和繁荣,必需了解支持人类需求的地球和它的能力。地球科学的任务是认识地球,进行推断,从而达到规划人类社会的目的。推动地球活动的内因是其内部的对流作用,外因是太阳能,固体地球、水圈、大气圈与生物圈形成了全球循环系统。固体地球科学委员会注重的主要研究课题包括:1.地球内部动力学;2.岩石圈的形成和演化;3.大陆动力学;4.生物的多样性和灭绝;5.活动的行星:地质灾害;6.地质历史中的全球环境与变化;7.持续的能源与矿产资源;8.了解人类与地球的相互作用与运用这些知识于社会。人类社会是地球循环的一部分,它从地球中提取资源,把废料又送回地球内,它破坏地球的自然保护圈。对于全球的认识将可指导人类社会减少对地球的流体层与土壤这个保护圈的野蛮性破坏。因此,地球科学是社会的一个好的测试器。  相似文献   

9.
试用地球系统科学观解读2004年印度洋地震海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林素 《地球学报》2007,28(2):209-217
2004年印度洋地震海啸是本世纪初全球发生的最为惨重的自然灾害.这次地震海啸涉及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甚至还有地外星球和月球的作用,造成能量与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与传递,说明地球是一个完整的统一整体.因此,对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必须采用地球系统科学观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出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机制和演化规律,并用信息化、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地球科学观来研究和防御地震海啸.  相似文献   

10.
《岩矿测试》2007,26(4):304-304
《区域地球化学与农业和健康》一书对元素在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大气圈中的含量、分布特征、迁移循环规律及其演化历史,尤其是元素在生物体中的作用,对人的生命进程和植物的生长过程的影响及我国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环境景观与化学元素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总结和概括出区域环境地球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11.
技术支撑与地球系统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思文 《地学前缘》1998,5(1):16-16
技术支撑与地球系统科学毕思文(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仅在10年前科学家才普遍认识到,必须把地球作为一个由相互作用着的各个组元或子系统———主要是地核、地幔、土壤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包括人类社会)组成的统一系统,即...  相似文献   

12.
一种全新的全球演化营力:撞击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撞击作用与地球的形成,撞击与全球环境演化,撞埚与大陆的分裂,撞击与成矿等方面的详细讨论,认为地外营力与地球内部营力一样在全球演化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加强这一新领域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地球与地外物质的相互作用及地球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超大陆(Supercontinent)是在地球演化某一阶段所形成的几乎包含当时所有陆块的一个大陆。超大陆的聚合是通过全球性碰撞造山事件来完成的,而超大陆的裂解往往是超级地幔柱作用的结果。因此,超大陆的聚合与裂解事件势必对地球的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地球的宜居环境。在超大陆聚合过程中,大陆深俯冲会导致大陆总体面积的减少和大洋面积的增加,从而导致全球海平面的下降;另一方面,在超大陆的聚合期间,地幔岩浆喷发至地表的机会明显减少,通过火山射气进入大气圈中的CO2含量会急剧降低,从而形成极端寒冷干燥的冰室(Icehouse)气候,冰碛岩在低纬度地区广泛出现,不利于生物生存,或导致生物大量灭绝。相反,在超大陆裂解期间,大陆地壳会遭受拉伸减薄,大陆面积相对增加,大洋面积减少,海平面上升;另外,导致超大陆裂解的超级地幔柱所喷发的巨量玄武岩会导致洋壳加厚,也会导致海平面的上升;此外,超级地幔柱巨量玄武质岩浆的喷发会导致大气中CO2浓度的增加,形成温暖潮湿性的气候(Greenhouse),有利于生命复苏或大爆发。然而,目前有关超大陆聚散的环境效应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而且主要局限于Pangea超大陆聚散对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影响研究,一些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也有待于通过对Rodinia和Columbia/Nuna等更古老的超大陆聚散的研究结果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14.
环境地球化学是环境科学和地球化学交叉发展而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本文阐明了环境地球化学的学科性质以及六条基本任务.介绍了生命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及岩石圈上部)的组成、演化及其环境意义,同时阐明了化学元素的环境地球化学分类.  相似文献   

15.
开展中国大陆水圈演化研究,保护人类生存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陆水圈是地球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青藏高原的阶段性急剧隆起和全新世以来的持续上升,控制着中国大陆水圈的自然演化方向和速率。中国大陆水圈演化在研究地球陆地水圈方面有其特殊意义。近几十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及人类工程技术活动的加强,导致地表河流流量及入海水量减少、地下水位大面积下降和地面沉降、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恶化、海水入侵地下水含水层等等,这些都积极地改变着中国大陆水圈的自然状态,从而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因此,开展中国大陆水圈演化研究──中国大陆水圈量与质的演化过程、中国大陆水圈与其它圈层间的相互作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中国大陆水圈演化影响与反馈、水环境演化趋势及资源环境效应预测等,不仅是我国地球科学与国际研究接轨的需要,也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最基本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6.
李希霍芬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对欧洲和中国黄土的研究工作,以及后来的黄土研究有着深刻影响,其学术思想在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时代依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简要回顾了李希霍芬对黄土研究的贡献,并探讨这些贡献与黄土研究在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的现实意义。从李希霍芬时代到今天,黄土作为全球宝贵的地球系统演化的历史记录,在揭示地球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冰冻圈、生物圈及宇宙事件对地球系统的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未来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时代有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70~80年代初,通过对前寒武纪铁矿的大量研究,肯定了自中元古代(约1800 Ma)以来地球大气圈和水圈逐渐变为富氧环境。基于沉积(热水沉积、水成沉积,下同)硫化物矿床的形成与水圈演化的同步关系,认为水圈富氧是沉积硫化物矿床形成和演化的重要控制因素之一。然而费解的是为什么会在氧化水圈中形成沉积硫化物矿床?笔者曾提出氧化水圈局部还原环境成矿的认识,本文着重对其控矿的机理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1.中元古代以来地球水圈的富氧特征地球水圈的氧化—还原性质主要是由游离氧含量决定的。地球历史中水圈游离氧含量很难定量描述,但其含量约从1800Ma开始增多,可以从下列事实得到证实:(1)太古代—早元古代铁矿的形成主要与火山作用、构造及元素的早期富集有关,进入中元古代以后,大量水成沉积成因的条带状含铁建造开始形成;(2)地球上代表氧化环境的红层最早出现于中元古代;(3)中元古代首次出现膏盐层,同时碳酸盐岩开始沉积;(4)中元古代是原核生物开始繁盛时期,生物的光合作用是  相似文献   

18.
浅议地球化学的外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由于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手段的提高,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及学科理论的不断完善,特别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强化了地球化学的外延,构成了其研究重点和目标的大规模转移,从以岩石圈为主处延到以生物圈为主,包括大气圈、水圈在内的地球表层;所涉及的研究对象包括了土壤、河湖、沼泽、冰雪、大气、海洋和陆地生物体。  相似文献   

19.
论构造事件的节律性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大量的地质矿产资料表明,随着地球的形成和发展,尤其是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演化,成也呈前进的,不可逆的发展趋势,表现在成矿物质由少到多;矿床类型由简到繁;成矿频率由低到高;聚矿能力由弱到强。受地球上重大地持事件的制约,这一成矿演化过程又表现出阶段性,可划分出7个成矿大阶段,即太古宙,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晚古生代,早中生  相似文献   

20.
依据地质灾害发生的动力学机制以及对地表的影响深度和灾害载体的运动特征,将广东陆地地质灾害划分为三类灾害系,即表层灾害系、表-浅层灾害系和表-深层灾害系,其影响因素和动力源是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人文圈(人类活动)。五大圈造成了地质灾害系的形成、演化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这五大圈的变化。灾害系的能量源归属于三大类:日地系统、地球系统和人类系统。文中指出人类系统的能量源在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的形成、演化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