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藏东花岗岩类研究中的新发现和新见解申屠保氵勇王增(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成都610082)关键词加里东期花岗岩类幔源(M)型花岗岩斑岩体眼球片麻状花岗岩藏东近年来,成都地矿所花岗岩组对藏东地区的花岗岩类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新发现,并对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藏东花岗岩类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藏东花岗岩类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中屠保湧(地矿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一、藏东花岗岩类地质简介藏东地区在区域构造上处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东南部,属南北向“三江”构造岩浆带的中北段。本区花岗岩体的侵位与断裂构造密切相关。花岗岩带的展布方向与区域(北...  相似文献   

3.
川西藏东板块构造与成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川西藏东板块构造与成矿刘朝基(中国地质科学院特提斯地质研究中心)川西藏东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约在东经94°—103°,北纬28°—33°区间内,面积50万km2。大地构造位置正处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结合部位的特提斯构造域东段,在由东西向变为近南北向的...  相似文献   

4.
藏东花岗岩类的时空分布、成因类型及构造环境王增,申屠保涌,姚鹏(地矿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一、藏东地区主要构造单元(自东至西)1.金沙江结合带北起玉树经埃拉山、巴塘、得荣,进入云南奔子栏,与哀牢山连接。本结合带内,金沙江沿岸一带,蛇绿混杂岩极为发育,...  相似文献   

5.
藏东花岗岩类氧、锶、钐-钕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申屠保湧,王增(地矿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前言藏东地区处于青藏高原的东部。在区域构造上处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东南部,属南北向“三江”构造岩浆带的中北段。本区花岗岩体的侵位与断裂构造密切相关。花岗岩体走...  相似文献   

6.
藏东花岗岩类的时空分布、成因类型及构造环境王增申屠保涌姚鹏(地矿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一、藏东地区主要构造单元(自东至西)1.金沙江结合带北起玉树经埃拉山、巴塘、得荣,进入云南奔子栏,与哀牢山连接。本结合带内,金沙江沿岸一带,蛇绿混杂岩极为发育,由镁...  相似文献   

7.
分形、混沌理论在藏东矿产资源预测及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探讨分形,混沌理论在藏东地区矿产资源预测及评价中的应用,藏东地区资源丰富,但地处自然环境恶劣的三江水系强烈切割区,在这种西部特殊景观区的资源评价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新技术方法,文中详细分析了应用分形,混沌理论确定BUFFER分析参数的方法,效果以及分形,混沌理论在元素地球化学异常筛选中的应用,指出应用分形,混沌理论能够指导找矿,缩小靶区,提高矿产资源预测评价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藏东东达山地区遥感找矿地质异常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旨在通过对遥感找矿地质方法的研究,总结出一套针对于藏东这种自然条件恶劣的特定地区的遥感找矿工作程序.通过运用比值分析 主成分分析提取矿化蚀变信息,运用方向滤波 掩膜的方法提取构造信息,从而确定了藏东东达山地区的遥感综合异常,并结合多源信息划分出了远景成矿区域,根据对东达山地区遥感找矿的方法研究,进而得到在东达山地区具有成矿潜力的区域范围,为藏东地区的进一步矿产资源开发与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藏东地区冈瓦纳板块与扬子板块的界线是不能回避的关键问题。借助前人已有的区域地质资料和研究成果,对北澜沧江带两侧的基底岩系、古生代沉积建造、地层古生物、火山岩浆弧、变质岩、变质作用、高压变质带、吉塘岩群、酉西群、构造运动分期等进行剖析,并与邻区进行了简单对比。在此基础上初步得出北澜沧江带是藏东地区连接滇西澜沧江缝合带与龙木错-双湖缝合带的纽带,是藏东地区冈瓦纳板块与扬子板块界线的倾向性意见,还有待于深入研究的验证。  相似文献   

10.
藏东地区是西南三江复合造山带有色金属,贵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三江带中北段新生代强烈陆内变形区,具有金和金银金属矿产成矿的优越条件。已发现的众多岩金矿(化)点反映出藏东有多种岩金矿床成因类型,其中以斑岩型和破碎带充填交代型两种类型最为重要。前者以新生代浸源偏碱性斑岩为成矿母岩,矿(化)体赋存于斑岩,隐爆角砾岩内部,接触带及外接触蚀变带中,主矿化元素为金,银,铅,锌,少数还有铜,钨,后者的矿(化)体一般同存于多期活动的区域性大断裂侧次级断裂,派生断裂,层间破碎带及节理,劈理发育带内,主矿化元素亦为金及银,铅,锌,铜,个别有锑,汞等,成矿时代以新生代及白垩纪一新生代为主。文中还对藏东构造单元和新生代偏碱性岩带进行划分。对两种金矿床类型的一般矿化特征,矿源层,蚀变和化探异常与矿化关系。找矿标志及找矿方向作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1.
基于多封闭系统低温热年代学特征的浅部地貌构造模型重建在揭示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形成演化过程中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与应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多封闭系统低温年代学年龄总体上具有逐渐从冲断带前缘、由SE向NW至高原内部减小趋势,且走向上由NE向SW也具微弱减小趋势;龙门山褶皱冲断带热年代学年龄变化范围明显大于高原内部,揭示出盆-山过渡带新生代加强的褶皱冲断剥蚀浅表作用。基于龙门山区域低温热年代学和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稳态冲断剥蚀热模型,揭示出青藏高原东向扩展速率约为5~10 mm/a,抬升剥蚀速率为0.4~1.0 mm/a和龙门山褶皱冲断带缩短速率为0~15 mm/a,它们与现今地质学和大地测量学特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因此,青藏高原东缘由西向东的多封闭系统热年代学年龄特征反映出新生代稳态的高原东向扩展生长过程,即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冲断扩展和浅表剥蚀作用耦合过程。  相似文献   

12.
关于汶川地震发震机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08年5月12日汶川8级地震的发震断层是四川龙门山逆冲带的前锋灌县—安县断层,或此断层附近新产生相同产状的断层。发震断层走向NE倾向NW,逆冲兼右行平移。汶川地震的发震机制是印藏陆-陆碰撞后,印度次大陆活塞状嵌入欧亚板块造成青藏高原东部向SEE方向近水平挤压,在龙门山冲断带前锋向东南逆冲到四川盆地,构造应力积累和释放的结果。汶川地震演示了一个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隆起的构造模型,即其经由龙门山冲断带的地壳冲断作用和缩短作用而隆升。这与Burchfiel的模型不同,该模型认为龙门山上升是由于韧性下地壳流受到四川盆地高强度地壳阻挡而上涌所致。这两种模型可能各有其适用时间阶段,然而本文的模型是不可或缺的,因汶川地震已显示了它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东部贡觉盆地新生代火山岩的K-Ar稀释法年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新生代高钾钙碱性中、酸性火山岩的年代学研究来了解青藏高原的隆升特征,首次报道了藏东贡觉盆地新生代7个火山岩样品的K-Ar定年结果.全岩和黑云母的表面年龄均在40.8~46.2Ma间(平均值为44.2Ma).样品中放射成因Ar与K构成了一条相关性良好的、几乎通过原点的线性等时线,表明它们有相同的成因和相近的形成时代。而且样品中可能既无过剩Ar,也无放射成因Ar的丢失,代表着真实的成岩年龄(始新世中期).火山活动发生在印度—欧亚板块碰撞(50 Ma左右)后形成的构造环境中。受陆内水平剪切—走滑断裂带控制.结合前人对藏东地区岩浆活动的年代学研究成果.表明青藏高原东缘新生代岩浆活动具多期性.这种多期性可能反映着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的壳—幔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4.
LATE CENOZOIC LITHOLOGY AND MAGNETIC POLARITY STRATIGRAPHY IN THE JIUXI BASIN: IMPLICATIONS FOR TECTONIC EVENTS OF THE WEST QILIAN MTtheNationalKeyProjectforBasicResearchandCASProjectforTibetanResearchProject (KZ951 A1 2 0 4 ,KZ95T 0 6 )  相似文献   

15.
TECTONIC FEATURES AND HYDROCARBON POTENTIAL OF THE EASTERN QAIDAM BASIN  相似文献   

16.
西藏高原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及成因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水星 《福建地质》2008,27(4):420-424
依据西藏独特的地理位置、地貌条件、气候条件、地质灾害类型、发生频率及危害程度,将全区划分为3个灾害分布区,即藏东高山峡谷区、藏南高原湖盆谷地区、藏北高原湖盆区。并根据各地质灾害分区的地质构造条件、气候条件、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地形条件等,分析各区地质灾害发生原因。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新生代碰撞前缘的多阶段构造变形与隆升过程,对比了我国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东部渤海湾盆地的构造-沉积-岩浆事件,它们在时间上具准同时性,表现在两大陆碰撞构造变形和抬升的高峰时期正好与盆地伸展、拉张,快速构造沉降时期相对应;当构造转入相对稳定(松弛)阶段,表现为高原剥蚀夷平,岩浆活动频繁,盆地构造沉降速率减缓阶段.青藏高原多阶段构造-岩浆事件还与我国季风形成和发展以及全球新生代3次变冷事件具某种对应联系,认为深部地幔脉动上涌的热力效应可能是诱发高原季风,行星西风增强,高纬度降温的驱动力之一.它和高原地形增高引发大气热机效率增大起着互补作用,使青藏高原成为诱发我国大气环流变化的启动区.  相似文献   

18.
在系统梳理扎达盆地、尼泊尔Thakkhola半地堑盆地、吉隆—沃马盆地、乌郁盆地磁性地层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对古地磁年代所代表的地质事件进行了对比和分析, 认为藏南及邻区各近南北向裂谷盆地自形成以来均发育2次明显的沉积变动事件, 第一次为距今10.6~8.1 Ma期间各盆地分别开始接受沉积, 第二次为距今3.5~2.0 Ma各湖盆的连续消亡; 总结高原的气候变化可以发现, 高原在距今约8 Ma及3 Ma左右也有明显的2次气候变化, 即沉积事件与气候变化事件在时间上具有近同时性。扎达盆地、吉隆—沃马盆地、达涕盆地三趾马化石的时代都处于距今7.0~6.5 Ma之间, 也具有近同时性。结合高原的整体演化, 认为其可能在距今10.6~8.1 Ma、3.5~2.0 Ma发生了2期比较强烈的隆升运动。同时, 分析指出了青藏高原南部及邻区晚新生代盆地磁性地层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并对今后青藏高原南部及邻区地区晚新生代磁性地层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The climate change in Tibet has induced complex water resource and geo-environmental changes. Tibet is located in a unique geographical zon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ddle-low latitude, high altitude and very low average air temperature, and the climate there has been changed both in time and in space under the effect of global warming. Except for two regions without data, the changes of both air temperature and rainfall in the last 35 years in Tibet exhibit evident zonational patterns. In general, air temperature increases higher from east to west, whereas rainfall changes from decrease to increase from south to north. Except for some areas in southern Tibet, the general increase of rainfall accelerated the rate of water cycle, and caused an increase in the gross amount of water resources in Tibet. Moreover, under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the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of landslide and debris flow has slightly increased in the high mountain–canyon regions of eastern Tibet. Also, the debris flow due to ice lake outburst has evidently increased in the plateau mountain–lake basin regions of southern Tibet. By contrast, desertification in the western plateau–lake basin regions of northern Tibet has been intensified.  相似文献   

20.
印度与欧亚大陆第三纪以来碰撞汇聚,造成亚洲大陆内部强烈缩短变形。塔里木盆地如何发生相应的变形调节和应变分解,成为中亚板内构造的重要问题。塔里木陆块新生代以来被板内造山带及走滑断裂系环绕,盆地内部以刚性为特征,未发生强烈构造变形。区域大断裂与塔里木盆地的冲断、走滑构造边界共同作用,形成盆地边缘复杂的构造系。其新生代构造变形主要集中于盆地的构造边界上,4条构造边界显示差异性的运动特征和构造交切关系。盆地边缘构造带叠加并向盆内扩展,造成盆地总体上水平缩短,并发生应变分解。盆地内部发生沉积-构造分异,发育前陆盆地、前缘隆起、复合前陆盆地、拉分盆地等单元。其中,盆地西北缘及西南缘发生陆内俯冲,形成前陆盆地及前陆冲断带,对盆内构造演化有重要影响。区域构造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新生代主要发生了4期区域构造变形,第三纪以来还发生顺时针旋转。大陆盆地构造边界上的运动组合、盆内不均匀阻挡和滑脱拆离,造成其变形扩展方式的差异,并影响盆内单元构造演化。因此,塔里木盆地是认识大陆盆地聚敛与闭合过程的天然实验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