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前言 一、我国城市房屋拆迁制度变迁 我国现行的城市房屋拆迁制度是以《宪法》为基础、《土地管理法》和《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为中心的法律体系.它始于1953年政务院颁布的《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1958年修订),在房屋拆迁方面,确定了拆迁房屋的原则、程序、权限及其补偿标准.1986年的土地管理法对过去法规中有关房屋拆迁的规定进行了修订,其主要内容也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对征地补偿行为程序的规定,概括称之为“两公告,一登记”制度。但是现有土地管理法和相关法规对征地补偿法律程序规定尚不具体,对征地补偿相对人的救济途径也没有准确详尽的规定。因此笔者想针对现阶段征地补偿工作的流程和救济途径的制度之完善发表一些见解,希望能为我国征地补偿制度改革工作做些有意义的铺垫。  相似文献   

3.
一、依法落实“两公告一登记”工作关于对征地方案的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46条规定:“国家征收土地的,依照法定程序批后,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公告并组织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25条规定:“征收土地方案经依法批准后,由被征收土地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并将批准征地机关、批准文号、征用土地的用途、范围、面积以及征收土地补偿标准、农业人员安置办法和办理征地补偿的期限等,在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乡(镇)、村予以公告。被征收土地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应当在公告规定的期限内,持土地权属证书到公告指定的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征地补偿登记。  相似文献   

4.
新《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杭州市相继颁布实施了《杭州市征用集体所有土地实施办法》、《杭州市市区征地综合补偿标准》、《关于市区征用土地农转非人员就业和社会保障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件,从征地补偿标准、征地农转非人员安置、推行建设留用地政策等三大方面对征地制度进行深入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5.
现行土地审批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审批是指将农用地、未利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并依法供地的一种审批方式,土地审批中,绝大多数是以征地审批形式出现的。我国现行土地审批制度于1999年月1月1日施行至今,其规定散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征用土地公告办法》、《国土资源听证规定》及各省、市、自治区制定的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  相似文献   

6.
第一条为规范征用土地公告工作 ,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村民或者其他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保障经济建没用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征用土地公告和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 ,适用本办法。第三条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 ,征用土地方案和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应当在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村、组内以书面形式公告。其中 ,征用乡 (镇 )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 ,在乡 (镇 )人民政府所在地进行公告。第四条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在收到征用土地方案批准文件之日起…  相似文献   

7.
我国征地补偿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征地是实行土地资源配置的方式之一,是国家从公共利益出发,依照法定程序把农村集体拥有的土地转为国有土地,并依法向被征用土地的组织和个人给予相应补偿的行政行为。征地事关国家的经济发展,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必须建立科学规范、公正合理的征地补偿制度,以推动征地工作的顺利进行。征地补偿的原则征地是国家利用公权变更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行为,被征地农民的财产受到一定损失,依照公共负担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其损失应得到公平的补偿。根据国家《土地管理法》规定,目前征地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  相似文献   

8.
在法制化国家,政府征用土地必须给予补偿。如何补偿,各国往往会在有关法律甚至《宪法》中给予明示:如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规定“人民私有财产,如无合理补偿,不得被征为公用”;日本《宪法》规定“私有财产在正当补偿下得收为公用”;巴西《宪法》规定“为公共利益征用财产,必须由国家进行公平赔偿”。这些国家还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土地征用补偿原则。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各国有关征地补偿: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和经验,我们对美国、日本、新加坡、韩国、原联邦德国、英国、巴西、澳大利亚、意大利、印度、法国、瑞典、荷兰等21个国家的征地工作进行了调查、分析、对比。这里主要介绍几个具有典型意义国家的做法,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根据《宪法》和新《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征用。征用土地是指国家依据国民经济发展计划进行各项经济、文化、国防建设以及举办各项社会公共事业的国家建设项目所需的建设用地,并依照法律程序将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并给被征地的农民集体和个人合理补偿和妥善安置的行为。为  相似文献   

10.
征地是一种政府行为,更应是一个过程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46条规定:国家征用土地的,依照法定程序批准后。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公告。并组织实施。法律对征地方案批准后的征地行为,明确规定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组织实施,但对征地方案批准前的征地行为的实施。缺乏法律效力的规定,而对始于八十年代的“统一征地”。更缺乏法律支持。  相似文献   

11.
一、“四类公开”落实知情权。全面落实征地拆迁政务公开。一是通过门户网站、媒体、公告栏等多种形式公开征地拆迁补偿标准和补偿安置政策;二是公开征地拆迁工作程序,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和我市已出台的有关征地拆迁政策,依法履行告知征地情况、确认征地调查结果、  相似文献   

12.
征地机构是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产物。它是依据《土地管理法》“国家为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征用。”的规定而建立的,是代表政府进行统一征用土地的职能部门。土地征用即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批准权限,强制性将集体土地转变为国家所有,并给予合理补偿安置的行政行为。  相似文献   

13.
第一条为了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规范征地补偿工作,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相似文献   

14.
2008年之前,绍兴县执行的征收农村集体土地补偿标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的有关要求,以当地被征耕地前三年年产值平均数及人均耕地数两个变量为主要参数,按一定的倍数修订而成的。这种以年产值倍数法拟定的征地补偿标准,一段时间以来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较好作用。但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因人均耕地、年产值不同而导致的同一个镇范围内,村与村之间征地补偿标准不同的问题日益显现,从而给征地工作和社会稳定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15.
为了克服土地征收过程中较为普遍存在的补偿标准偏低、补偿信息不公开透明、补偿标准制定随意性大、被征用土地同地不同价等突出弊端,2004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土地管理工作的决定》以来,全国范围内采取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制定和实施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征地区片综合地价。从实践  相似文献   

16.
张平 《山东国土资源》2005,21(6):37-37,42
征地制度改革是当前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按照保障农民权益,控制征地规模的原则,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征地时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用途管制,及时给予农民合理补偿。”这在中央层面上将征地制度改革列入了议事日程,明确了改革的原则、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7.
据CCTV《经济信息联播》报道,现在有不少地区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着征地矛盾,最主要的一点,集中在征地补偿费上,因为补偿费不公开,没有统一的标准,征用土地的用途及补偿数额,将全部向农民公开,农民发现有违规违法,征用土地的情况,可以随时举报。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助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迅发展,各行各业建设用地需求量不断增多,征用土地数量越来越多,征地补偿安置工作难度也随之加大,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互助县征地补偿安置工作中存在问题及对策作些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9.
征地补偿标准的非公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降低城市化、工业化成本,实行赶超战略,我国自1950年就建立了服务于计划经济的简明而周密的征地制度。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土地征用制度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变化。然而,数轮改良式的微调未能摒弃其与生俱来的“城市偏向”和“工业偏向”本质特征,国家依然通过压低征地补偿价格,从农村抽取大量资金、资源来推动城市、工业的发展。1986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对失地农民的补偿依然被锁定在土地补偿费、  相似文献   

20.
<正>《行政诉讼法》2015年5月1日修订后,浙江省率先将征地决定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因村民代表会议召开、征地补偿安置协议签订等问题曾引发了大量征地争议。现就征地程序中村民自治程序的运用作一分析。一、浙江省经由村民自治征求被征地村农民意见的源起与依据(一)源起鉴于《土地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在征地批准后补偿安置环节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