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浚县1965~1998年春季降水资料,分析了浚县春季旱涝特征,并利用春季降水周期方差分析结果,对春季旱涝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2.
陕西及我国东部区域气候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王川  杜继稳  杜川利  袁君健 《气象》2005,31(4):22-26
利用我国500多年旱涝资料,分析陕西及其东部区域历史上发生的旱涝周期及气候突变,发现陕西旱涝存在22年、169年左右的变化周期,陕西1645年左右发生过气候突变,分别比华北地区早6~7年,比华东地区早40~50年。同时分析近50年气候资料发现,陕西及东部地区降水均存在着一定的周期变化,且变化有所差异。定义了陕北区域旱涝指数,在未来十年,陕北地区旱涝变化趋势是正常偏旱。  相似文献   

3.
利用浚县1965~1998年春季降水资料,分析了浚县春季旱涝特征,并利用春季降水周期方差分析结果,对春季旱涝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4.
利用中国国家气候中心站点降水资料、NOAA全球逐日OLR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分析了江淮地区旱涝年及旱涝并存年夏季降水和对流的低频振荡统计特征.结果表明:江淮地区旱涝年及旱涝并存年夏季降水具有不同的振荡周期,旱年以8~16d的准双周振荡为主,涝年8~16 d的准双周振荡与16~32 d的周期振荡同时存在.旱涝并存年与旱涝均匀年均存在16 ~ 32d的振荡,同时还有较弱的8~16 d振荡,并且旱涝并存年8~16d的振荡比旱涝均匀年更加突出,8~16d的准双周振荡可能是造成夏季降水异常的主要因子;对流的振荡周期与降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典型旱、涝年,对流的传播特征不同,旱年准双周的低频对流以经向南传为主,涝年则主要是16~32 d低频信号在纬向上的向西传播.  相似文献   

5.
汛期旱涝划分的探讨和降水序列X—11方法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子缘  蔡娴茹 《气象科学》1996,16(2):151-157
本文研究了常州汛期旱涝的划分标准,并用X-11方法对降水序列预处理,进而作周期分析和自回归拟合。结果表明,考虑了滑动月降水的旱涝指数反映旱涝的程度与实际情况更加相符,X-11方法的应用,使周期的显著性和预报效果均有提高。  相似文献   

6.
马德栗  刘敏  鞠英芹 《气象科技》2016,44(4):622-630
选取长江流域沿线及三峡库区12个代表站,根据中国500年旱涝图集等级和各站建站以来5—9月降水量资料,按照旱涝等级标准,分别得到长江全流域、上游流域、中游流域、下游流域及其三峡库区1470—2011年旱涝等级序列。结果表明:长江各流域及其三峡库区均呈现较为明显的旱涝交替阶段,20世纪偏旱频率强烈增加,19世纪和20世纪偏涝频率明显增加。长江流域和三峡库区偏旱以上等级具有准160年周期震荡,全流域偏涝以上存在准140年的周期震荡,但20世纪后有所减弱,三峡库区偏涝以上等级存在准百年的周期震荡。三峡建坝蓄水前后库区降水EOF时空分布呈一致减少趋势,与此同时长江上游降水呈下降趋势,反映了长江上游流域及三峡库区气候趋旱;M-K突变检验显示水库蓄水前后流域上游和库区降水均未发生显著变化。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三峡库区旱涝演变并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与长江上游乃至整个长江流域旱涝背景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7.
西北地区旱涝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99,自引:10,他引:89  
张存杰  王宝灵 《高原气象》1998,17(4):381-389
根据西北地区83个台站1961-1990年月降水量资料,对降水距平百分离,降水标准化变量和Z指数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怼Z指数的旱涝等级标准进行了重新确定,认为经修正后的Z指数更适合于西北地区单 站各旱涝时段的划分。  相似文献   

8.
1953-2010年浙西南山区降水与旱涝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53-2010年浙西南山区逐月降水资料,在对不同时间尺度降水进行气候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降水距平百分率研究年、季和月尺度上旱涝分布特征,并通过Morlet连续小波变化探讨旱涝演变趋势。结果表明:近58 a来,浙西南山区降水量和雨日均呈下降趋势,且雨日减少幅度较明显,约每10 a减少3.39 d。其中降水量以8月增多最显著,5月下降最明显;雨日则以5月和12月的减少最为突出。用Morlet小波分析得出旱涝存在不同尺度的周期分量,并且各周期强度有所不同,其中以4-8 a周期和16-20 a周期最为强烈,2010年后浙西南山区旱涝将向偏涝方向发展。年际尺度上,浙西南山区旱涝主要表现为轻旱和轻涝;季和月尺度上,以8-12月旱涝发生最为频繁,其中干旱概率多于洪涝,但洪涝强度大于干旱。  相似文献   

9.
首先对贵阳近500 a(1470—2008年)旱涝等级资料进行增补,利用该资料进行等级序列展开频次和多尺度分析。结果表明:近58 a,贵阳出现极端旱、偏旱的频次明显高于过去近500 a的平均状况;汛期出现偏旱和旱的次数明显增多,旱重于涝的趋势非常明显。从年代际和百年际尺度看,210 a周期是贵阳旱涝振荡的主周期,而50 a周期是次周期,且20世纪80年代的干旱程度高于历史上任何一个年代;从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24 a周期是贵阳旱涝振荡的主周期,而7 a周期是次周期;汛期降水偏少,一般与旱灾对应一致,但若降水偏多,对应汛期各月降水分布均匀,则不一定对应涝灾。最后,结合诊断结果,借助IPCC AR4最新的模式预估数据集,预估贵阳汛期降水在未来10 a左右将处于旱涝交替频发期,之后至21世纪40年代中期将处于少雨阶段,可能会出现较长时期的干旱。  相似文献   

10.
剑河县近45a降水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剑河县1960年12月~2005年逐月降水资料,统计分析该县年、季降水距平百分率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以及旱涝的演变趋势。结果得出:剑河县年降水呈“少→多→少→多→少”的规律变化;冬季呈准20a周期变化;春季呈“正常→多→持续偏少→多”的变化趋势;夏季呈“正常→少→多→少”的变化趋势;秋季呈多→持续偏少的趋势变化,与贵州和黔东南地区变化趋势相反。年、季降水距平百分率与旱涝变化趋势相一致。  相似文献   

11.
赣江流域旱涝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基于赣江流域40个气象站点1966—2005年的月降水、气温资料, 采用多时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反映不同时间尺度的旱涝状况。再应用小波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技术, 对其旱涝特征进行定量化分析, 阐述其时空变化格局。结果表明:40 a共出现6次中旱以上级别的干旱事件, 7次中涝以上级别的雨涝事件。在流域旱涝演变过程中主要存在3类尺度的周期变化规律。通过小波方差检验得出10 a时间尺度的周期振荡最强烈, 为该指数时间变化的第一主周期。重涝主要分布在赣江流域南部, 而重旱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季节性旱涝变化以夏涝最为严重, 主要分布在流域总出口, 即南昌、丰城一带, 而伏旱、秋旱波及范围较大, 持续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2.
我国西北地区春季旱涝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利用西北地区160个台站1950~2000年春季降水量资料,讨论了西北5个区域的旱涝气候特征,发现西北东部和北疆山前地带降水气候变化最为激烈,旱涝事件频繁.整个西北地区春季干旱虽较雨涝多见,但严重雨涝的发生多于严重干旱,且严重旱涝的发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增加的趋势.西北各区的旱涝演变具有阶段性和群发性的特点,存在年代际的变化周期和5~6年的准周期振荡.西北东部春季严重雨涝和严重干旱发生时,中高纬度大尺度环流及副热带大气环流特征迥然不同,且分别对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和北太平洋西风漂流区海温异常表现出遥响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57~2006年(共50年)徐闻县逐月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讨论了徐闻春季(2~5月)降水的旱涝等级、周期特征及长期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徐闻县春季旱涝灾害频繁;具有明显的18年左右的年代际和7~8年左右的年际周期变化;并分析了徐闻春季严重旱、涝年的同期和前期500hPa环流距平场的主要差异,为徐闻春季旱、涝的预测提供判别依据。  相似文献   

14.
华北地区降水多时间尺度演变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华北地区的水资源短缺及相关的生态环境恶化是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降水是水资源最重要的因素,根据华北地区25个测站的长期年降水量资料和15个测站历史旱涝资料,利用Mann-Kendall检验、功率谱和小波变换等方法进行的分析研究表明,华北地区的降水存在明显的准2 a振荡和准19 a周期变化特征,降水在1914和1964年发生了两次突变。历史旱涝等级时间序列有明显的4~5 a ENSO模的振荡、准10 a变化、准20 a变化和50~80 a世纪尺度特征。  相似文献   

15.
聊城近50年夏季旱涝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旱涝指标Z指数和降水距平百分率指标对聊城市1962—2010年夏季单站旱涝和区域旱涝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Z指数能较客观地反映旱涝程度,表明聊城地区夏季气候特征为易旱易涝,干旱灾害略重于洪涝灾害,且存在旱涝临界年,即1981年以前洪涝较多,干旱较少,1981年开始呈洪涝减少,干旱增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的旱涝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黄晓清  胡初阳 《高原气象》2002,21(1):108-112
利用1960-1998年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4个代表站的5-8月的降水和气温资料,对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初夏、盛夏的旱涝变化规律和周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初夏旱明显多于涝,但重涝多于重旱,盛夏涝多于旱。60年代、90年代旱涝分布不均,70年代初夏涝、盛夏早;80年代初夏、盛夏以旱为主。初夏旱涝存在19.5和2-3a的周期,盛夏旱涝有3-4a的周期。  相似文献   

17.
云南高原昆明市旱涝急转特征及其城市化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萍  王盼  李矜霄  刘树华 《高原气象》2021,40(2):272-280
基于昆明市1965-2016年逐日降水资料,计算昆明市汛期(5-10月)的长周期旱涝急转指数、短周期旱涝急转指数和旱涝急转强度,采用小波分析、M-K突变检验、灰色关联度等方法,分析了昆明市的旱涝急转特征及其与城市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1965-2016年,昆明市长周期旱涝急转指数LD-FAI(Long-term dr...  相似文献   

18.
用当前降水和蒸发因子以及前期降水因子定义了黔东南夏季旱涝指数,用此指数计算了黔东南1971~2000年的夏旱指数,同时对各年的夏季旱涝进行了定级,检验证明,此指标对黔东南夏季旱涝等级的划分比日常业务中使用的降水百分率对黔东南夏季旱涝的等级划分更符合实际情况。讨论了黔东南夏季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得出结论:①夏季干旱主要出现在7~8月,6月干旱较轻,7月重旱出现的概率最大,8月次之;②20世纪70年代干旱主要出现在7月,80年代整个夏季均少雨干旱,以中等以上干旱为主,90年代降水较多,没有重旱出现;③黔东南州的夏季干旱,东南部出现的概率最大,西北部最小;但7月干旱多出现在东北部地区,8月的干旱西北部和东南部多于西南部和东北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双鸭山市50a春季降水的分析,评定出各时段的旱涝,并建立了预报春季降水、旱涝的预报方程。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近50a夏季旱涝分布特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吕军  张静  施宁  陶玫  胡洛林 《气象科学》2003,23(4):467-471
将江苏省夏季降水进行EOF分析,通过研究降水时空分布的演变特征,对江苏省夏季典型旱涝年进行分类。结果表明近二十多年来,全省性的旱涝年相对减少,而南北旱涝相反的年份开始增多。此外,通过研究前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变化特征,分析其对江苏省夏季旱涝分布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