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河北省丰宁县北部侏罗系义县组底部首次发现鸟类化石。经对比研究,该鸟类与始祖鸟特征极为相近,但具明显进化,与新鸟亚纲存在显著差异,应为古鸟亚纲的一个新种新属,命名为丰宁河北鸟。  相似文献   

2.
中国中生代鸟类研究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连海  顾玉才等 《江苏地质》1999,23(3):T001-T005
对最近轰动世界的我国中生代鸟类化石的系统结果表明,中国是目前中生代早期鸟类化石产地和化石发现最多的地区,从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存在两个亚纲的鸟类分子,晰鸟亚纳(Sauriurae)和今鸟亚纲(Ornithurae),鸟类从爬行动物分化出来不久即分为两大支系向前演化,孔子鸟(Confuciusornis)和辽宁鸟(Liaoningornis)的发现证明,始祖鸟(Archaeopteryx)只是鸟类进化的一个旁支,不是最早的鸟类,孔子鸟代表鸟类向飞行进行的主流,辽宁鸟是目前今鸟亚纲最早的代表,鸟类在进化过程中渐变和突变同时并存,鸟类的历史应大大向前推移。  相似文献   

3.
中国辽西早白垩世九佛堂组发现大量反鸟类。最近本文作者又在辽西朝阳大平房九佛堂组发现了一新始反鸟。根据一具有头骨的完整的始反鸟骨架,建立一新属种:棘鼻大平房鸟。新鸟与其它已知中生代鸟类不同,区别在于个体中小型,鼻骨上具有明显棘突,以及胸骨具有长和短两侧突。反鸟类是早期鸟类最繁盛的一个分支,分异性十分明显,新鸟的发现不但是鸟类史中惟一具鼻骨棘突的鸟类,而且又给早期鸟类的多样性提供了新材料。中国辽西九佛堂组一新的始反鸟@李莉$沈阳师范大学辽西中生代古生物研究所!110034 @段冶$沈阳师范大学辽西中生代古生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4.
本文描述了产于中国辽宁凌源早白垩世九佛堂组地层的一件鸟类化石标本。该标本中等大小,具有许多原始今鸟型鸟类的共同衍征;同时该标本也具有一个区别与其他已知原始今鸟型鸟类的长吻:吻长超过整个头骨长的70%;前颌骨前端尖而下钩,向前超出下颌前端,下颌齿骨前端直,仅上颌骨和齿骨上具有牙齿,代表了原始今鸟型鸟类一个新的属种和一个新的生态类型,因此建立了一个今鸟型鸟类新属种——张氏觉华鸟(Juehuaornis zhangi gen.et sp.nov)。  相似文献   

5.
张艳霞  孙业君  陈军  崔卫生  陈树清  王增涛 《地质论评》2024,70(1):2024010011-2024010011
1931年,Mehl报道的来自Dakota Group的Ignotornis mcconnelli是第一个被广泛接受的中生代鸟类足迹。目前,亚洲、北美洲、欧洲、非洲和南美洲都有白垩纪鸟类足迹的报道,尤其以东亚地区最为丰富。山东诸城张祝河湾恐龙足迹点保存了一枚完整的鸟类足迹,本文对该鸟类足迹进行了详细描述与对比。研究认为,该鸟类足迹区别于以往发现的鸟类足迹,根据其形态建立了新种:玲珑诸城鸟足迹Zhuchengornipes exquisitus。玲珑诸城鸟足迹造迹者可能为滨鸟类,形成于干旱气候下的滨浅湖环境。  相似文献   

6.
1931年,Mehl报道的来自Dakota Group的Ignotornis mcconnelli是第一个被广泛接受的中生代鸟类足迹。目前,亚洲、北美洲、欧洲、非洲和南美洲都有白垩纪鸟类足迹的报道,尤其以东亚地区最为丰富。山东诸城张祝河湾恐龙足迹点保存了一枚完整的鸟类足迹,笔者等对该鸟类足迹进行了详细描述与对比。研究认为,该鸟类足迹区别于以往发现的鸟类足迹,根据其形态建立了新种:玲珑诸城鸟足迹Zhuchengornipes exquisitus。玲珑诸城鸟足迹造迹者可能为滨鸟类,形成于干旱气候下的滨浅湖环境。  相似文献   

7.
中国早白垩世今鸟类甘肃鸟的蹼足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门甘肃鸟(Gansus yumenensis)是中国发现的第一只中生代鸟类化石.该化石产自甘肃西北部下沟组,时代与辽宁西部产热河生物群的早白垩世地层的时代大体相当.该鸟类趾节拉长,很短的爪具有较尖锐的屈肌结节,因而被认为是一种适应于水生生活的鸟类.玉门甘肃鸟的建立最初仅依据一件左足标本,直到最近又发现了少量可供进一步研究的新标本.本文描述了一件新的玉门甘肃鸟的完整后肢化石,标本在远端趾节之间显示出清晰的蹼的构造.这为玉门甘肃鸟具有发育足蹼的观点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玉门甘肃鸟也成为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适应于水生生活环境的鸟类.  相似文献   

8.
始祖鸟的发现被认为是19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发现之一,迄今为止共发现了7枚保存骨骼、羽毛印痕的化石标本和1枚单根羽毛化石标本。由于始祖鸟既显示了明显的爬行动物的特征又保存了精美的羽毛,140多年来人们一直将其作为介于恐龙与鸟类之间的“中间环节”(“missing link”),但更倾向认为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鸟,或鸟类的始祖。由于始祖鸟化石稀少,加之地理分布十分局限,长期以来国际上一直围绕鸟类起源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假说。直到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辽西晚中生代地层中发现了大量长羽毛的恐龙和原始鸟类化石,有力地支持了鸟类起源于小型兽脚类恐龙的学术观点,使赫 140多年前提出的“假说”成为当今国际科学界占主流地位的学说和理论,基本解决了长期困扰国际科学界的鸟类起源问题,遗憾的是,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一直没有发现与德国始祖鸟十分接近或与德国始祖鸟处于同样进化水平的原始鸟类化石,这种缺憾使我们难以对鸟类定义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2002年,笔者等在中国辽西早白垩世断层中发现了2种初鸟类化石,即中华神州鸟和东方吉祥鸟。通过比较解剖学研究和支序分析,这2种初鸟类要比始祖鸟略微进步一些,在研究鸟类的早期演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仍然难以对鸟类定义问题作进一步研究。本文首次报道了一件采自中国河北省丰宁县龙凤山桥头组的初鸟类化石——华美金凤鸟(新属、新种)(Jinfengopteryx elegans gen.et sp.nov),与其共生的化石有Lycoptera davidi,Peipiaosteus pani,yanosteus longidorsalis(鱼类);Jibeinia luanhera,Protopteryx fengningensis(鸟类);Ephemeropsis trisetalis(昆虫)及少量植物。支序分析表明,华美金凤鸟处于初鸟类谱系树的基部,比始祖鸟略微原始,与后者为姊妹群关系。奔龙等兽脚类恐龙是它们的外类群。金凤鸟、始祖鸟是中华神州鸟等原始鸟类的外类群。这说明华美金凤鸟处在恐龙向鸟类演化过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位置,是世界上迄今所发现的最原始的初鸟类。华美金凤鸟的发现在研究鸟类起源、恐龙-鸟类的系统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辽宁北票鸟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层与生物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北票鸟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层主要包括金岭寺群上部土城子组和热河子群下部义县组。保护区鸟类化石群保存完好,仅“核心区”2km^2就共采出鸟化石约800枚,已鉴定出6属8种,创下了古鸟类研究史上鸟化石数量最多,鸟化石层位最多,埋藏密度最大的纪录,同时它们与7门18纲27类化石共存。  相似文献   

10.
魏曌英  李莉 《世界地质》2017,36(3):655-662
描述发现于中国辽宁朝阳早白垩世九佛堂组地层中的一件鸟类标本。该标本体型较小,具有许多反鸟类的近裔特征。通过对新标本后肢形态特征的分析,可判断其为一小型树栖反鸟类。新标本具有发育的前肢和进步的乌喙骨,及发育滞后的后肢和相对原始的胸骨形态。胸骨长宽比约为1,顶端呈圆弧形,两个后侧突末端不膨大,中央突末端稍扩大,龙骨突基本不发育等。新标本同时具有反鸟类的原始和进步特征,以及原始的胸骨特征。其综合特征不同于已知任意一种小型反鸟类,因此建立一个反鸟类新属种——普通小反鸟(Microenantiornis vulgaris gen.et sp.nov.)。  相似文献   

11.
中国辽西著名的中生代义县组地层中,发现一异趾型攀援反鸟类——利伟大凌河鸟。这是中生代鸟类的首次记录,1、2趾与3、4趾明显对握,个体大小似辽西鸟;从骨骼发育情况看,是一亚成年个体。叉骨突短小,与已知的其它反鸟不同;前肢第三掌骨较第二掌骨稍长且粗壮;具有20枚尾椎组成的尾巴,尾椎结构似驰龙类,无尾综骨;羽毛发育较好,保存有小翼羽和较长的尾羽,连同异趾型足为其树栖生活方式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这一新的反鸟的发现也进一步说明了早期鸟类与恐龙的关系。中国发现首例中生代异趾型鸟类@张子慧$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100037,中…  相似文献   

12.
中国山东省诸城盆地张祝河湾村下白垩统杨家庄组发现了非鸟恐龙(蜥脚类和鸟脚类)与古鸟类足迹。该足迹点的非鸟恐龙足迹深受水浸沉积物的影响,发生了强烈变形。蜥脚类足迹的前后足迹面积相近,造迹者行进缓慢。鸟脚类足迹属于禽龙-鸭嘴龙类型的足迹。古鸟类足迹并不类似于中国以往发现的中生代鸟类足迹,而类似于韩国滨水鸟类足迹的金东鸟足迹(Jindongornipes)。讨论了莱阳足迹(Laiyangpus)和拟跷脚龙足迹(Paragrallator,亦译为拟似鹬龙足迹),前者因模式标本遗失而不明确,后者可归入安琪龙足迹未定种(Anchisauripus isp)。这批足迹的发现大大增加了山东省东部恐龙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山东省诸城盆地张祝河湾村下白垩统杨家庄组发现了非鸟恐龙(蜥脚类和鸟脚类)与古鸟类足迹。该足迹点的非鸟恐龙足迹深受水浸沉积物的影响,发生了强烈变形。蜥脚类足迹的前后足迹面积相近,造迹者行进缓慢。鸟脚类足迹属于禽龙-鸭嘴龙类型的足迹。古鸟类足迹并不类似于中国以往发现的中生代鸟类足迹,而类似于韩国滨水鸟类足迹的金东鸟足迹(Jin-dongornipes)。讨论了莱阳足迹(Laiyangpus)和拟跷脚龙足迹(Paragrallator,亦译为拟似鹬龙足迹),前者因模式标本遗失而不明确,后者可归入安琪龙足迹未定种(Anchisauripus isp)。这批足迹的发现大大增加了山东省东部恐龙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新疆地质》2003,21(1):64-64
2002年11月22日电曾经在国际古生物界引起轩然大波的“古盗鸟”化石之谜终被解开.它原来是被发现地的中国农民人为拼接的产物. 11月22日的科技日报披露了这一震惊世界的事件始末.相关科学报道刊登在昨天出版的最新一期的英国《Nature》杂志上.发表的文章题为《古盗鸟的另一半》.文章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鸟类学者周忠和、张福成和美国学者克莱克对“古盗鸟”化石的鸟类部分进行的研究,认为它属于已经发表的一种十分进步的食鱼的鸟类——马氏燕鸟.他们认  相似文献   

15.
鸟类起源是物种起源中的重大且严肃的科学课题,本文从地层学、鸟类形态学及兽脚恐龙演化等方面分析了有关鸟类的演化特征,对中华龙鸟是鸟类的最早祖、鸟类起源问题已经解决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鸟为原起源演化课题仍需深入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辽西中生代含鸟层及上下层位的划分和时代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辽宁西部中生代地层发育,在国内外同期地层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辽西中生代鸟化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含鸟层位包括上侏罗统义县组含鸟层和下白垩统九佛堂组含鸟层。现共鉴定出鸟类化石11个属14个种,其中义县组鸟化石4个属6个种,地位最为重要。鉴于此,将义县组下部的沉积层划分出来,并建立了四合屯组,该组对寻找鸟类的祖先具有重要的意义。原土城子组一段具有组级岩石地层单位意义称为蒙古营子组。  相似文献   

17.
中华神州鸟的发现及其科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季强 《中国地质》2002,29(3):335-336
本文简要回顾了国际鸟类起源研究的历史,论述了中华神州鸟的发现在鸟类起源和早期演化研究中的科学意义,有力支持了鸟类的“兽脚类恐龙起源假说”和“陆地奔跑飞行起源假说”。  相似文献   

18.
辽宁北票四合屯地区早白垩世早期鸟类集群死亡原因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立军  巩恩普 《地质论评》2003,49(4):347-354
通过大规模系统挖掘,在对四合屯7个含鸟层进行澄清的基础上,以四合屯剖面为主,黄半吉沟剖面为辅,分别在含鸟层的底板、含鸟层、含鸟层顶板,不含鸟沉积层及含鸟层底部的火山岩系统取样,进行多项相关元素分析。应用元素地球化学理论,根据其环境地球化学场特征,结合相关地质资料,重点对鸟类集群死亡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包括二氧化硫(SO2)、硫化氢(H2S)、铅(Pb)的卤化物盐(PbBr2、PbBrCl、Pb(OH)Br、(PbO)2PbBr2)及汞(Hg)蒸汽等有毒气体是导致鸟类集群死亡的主要原因;含鸟化石密集的原因是由于火山口在四合屯附近。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鸟类》简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连海教授撰写的《中国古鸟类》专著(云南科技出版社,2003年出版),从内容看,是迄今中国古鸟类研究文献中涉及种群数量最多、种类最多样、最集中系统论述的一部总结性专著,也是世界古生物学、古鸟类学研究的重大进展,对古鸟和今鸟系统演化与分类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书中的研究成果,有的已在20世纪90年代率先在世界著名刊物《NATURE》、《SCIENCE》上连续发表。其中孔子鸟的发现被一些著名科学家推崇为20世纪脊椎动物化石研究的重大发现之一,美国《发现》杂志也将其列为1995年世界100条重大科技新闻之一。这表明,中国古鸟类研究…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首次发现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鸽子山化石点下白垩统龙江组的一件反鸟类.为确定该标本的解剖学特征和系统发育位置,本文对其进行了详细的骨骼特征描述,并与其他中生代鸟类进行了形态特征对比,进而通过TNT软件对其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形态特征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该标本与渤海鸟科(Bohaiornithi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