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由日本大学文理学部教授力武常次担任主编和另外13人组成的编委会编著的英文版《地震预报的最新研究》(Current Research inEarthquake Predection),作为“地球和行星科学发展丛书”之二,于1981年由日本东京学术出版中心和德·赖德尔出版公司联合出版。本书为大32开,全书共380页力武常次在作为本丛书之二的这本书的前言中对本书作了简单介绍。他说:“首先,我认为邀请地震预报的各学科专家来撰写最新的评述文章是一件大好事。我有幸从专门从事地震预报一定向的大地测量、地震学、地电、地磁和其他学科研究的著名研究人员那里获得许  相似文献   

2.
《重力学引论》一书由李瑞浩教授编著,1988年地震出版社(中国北京)出版,全书计414页。国家地震局武汉地震研究所有一个重力研究的核心,本书作者为其学科带头人,他曾来日本参加过 IAG 大会。本书虽是重力学入门书,但书中详细介绍了地球潮汐和重力仪的结构,全书有1/3篇幅讲地球潮汐,还有1/3篇幅介绍重力仪,由此也可见作者着力所在。在日本出版的同类入门书籍中,一般倾向于略去公式的推导而仅给出最后结果。与此相反,本书却详细地给出了公式推导过程,实属  相似文献   

3.
行星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Planetary geology and geophysics,PG&G)是研究太阳系岩体和冰体表面与内部起源、结构和进化的科学.在过去几年中,加拿大地球科学家讨论并参与了一系列的行星科学研究,如对月球、火星和其他星体的研究,及参与探测宇宙飞船等研究.为此,《加拿大地球科学杂志》(Canad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发表特刊介绍加拿大科学家对行星地球科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这里,向读者简介苏联80年代出版的7本俄文版地震及抗震专著。这几本书都是由乌兹别克加盟共和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乌兹别克科学院)编著,由乌兹别克“科学院分院”(以下引用原文缩写“ФАН”)出版社出版的。1.《乌兹别克斯坦的实验地震学》(原文书名为此书是本论文集,由乌兹别克科学院地震研究所汇编并由该所所长、乌兹别克科学院院士马夫良诺夫校订,由乌  相似文献   

5.
1978年由荷兰阿姆斯特丹 Elsevier 科学出版公司出版的《海洋重力学》(Marine Gravity)一书,作者德林格尔(P.Dehlinger)是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海洋科学研究所地质和地球物理学部的地球物理学教授,多年来从事海洋重力的观测和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6.
德国地质学会第74届年会、德国地球物理学会第44届年会和德国矿物学会地球化学分会春季会议于1984年2月在联邦德国的美因茨(Mainz)联合召开了有关“地球、月球及其邻近行星的起源和演化”的专题讨论会。这次讨论会是由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倡议发起的。上述各学会联合会议的发言概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该会议的主题:讨论有关行星的演化,地球的早期历史和演化,以及矿床的  相似文献   

7.
本书是论文集,俄文书名是,由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 B.A.扎里科夫和地质矿物学博士 A.Ф.格拉乔夫任责编,苏联科学院和苏联国际岩石圈计划委员会审定,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全书共240页。本书汇编了18篇文章,反映了苏联执行捕虏体计划的研究成果,该计划是国际岩石圈计划的一部分。鉴于捕虏体是火山爆发时从地球深部(40—100公里)涌向地球表面的地幔物质(在所有大陆和大洋岛屿上均有发现),目前被看作是直观了解地球深部成分的唯一源  相似文献   

8.
地球自转角速度的季节性和年变化的成因已达成基本共识,但更长时间尺度的周期性变化成因尚无定论,它们或归因于太阳活动、日月引潮力、地壳反弹、大气圈波动或行星摄动的影响等.直至目前,地球自转变化的规律和机制还没有完全弄清楚.研究发现:根据行星会合指数(K)标定太阳轨道运动特征的方法是可行的.通过对行星会合指数(K)的FFT检测发现太阳轨道运动周期与前人研究的地球自转日长(LOD)变化周期具有极强的相关性.太阳轨道运动在受到行星系统力矩作用的同时,致使近日行星轨道运动受到太阳引力作用的波动影响而产生扰动.受太阳巨大引力作用的牵制,导致地球轨道角动量和太阳轨道角动量的变化具有正相关关系.根据地球轨道角动量和自转角动量之和守恒,进而推断地球自转角速度的变化对太阳轨道运动特征的响应,这在思想方法上是一种突破.  相似文献   

9.
世界地磁资料中心属于世界资料中心(WDC)的一部分。是1957年由国际地球物理年委员会(CSAGI)建立的一个机构,承担地磁观测资料的国际交换与地磁情报的交流,专门收集和出版有关日地物理(太阳与行星际现象、电离层现象、耀斑所伴随的事件、地磁现象、极光、宇宙线和气辉)及固体地球物理中的地磁测量、古地磁学和考古地磁学的资料。机构分为世界资料中心 A,建在美国;世界资料中心 B,建在苏联;世界资料中心 C,分别建在西欧、澳大利亚和日本。世界资料中心 A 是由美国国家科学机构的  相似文献   

10.
地球及行星内部物质的电导率与温度有着密切的依赖关系.在实验室创造代表地球内部不同温度的物理及化学条件,可直接测量物质的电导率,矿物和岩石电导率的测量和研究可获得地球内部(地幔)物质传输过程的信息,这不仅提供对地球物理测量结果的解释,同时也提供了地球和行星内部温度分布  相似文献   

11.
由美国塔尔萨大学(University of Tulsa)著名地球物理学教授鲁宾逊(Endors A.Rob-inson)著的《地震速度分析及褶积模式》(Sei-smic Velocity Analysis and the Convolutio-nal Model)一书,由里德尔出版公司(D.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于1983年出版。这是一本介绍地震勘探方法中速度分析和褶积模式的专著。地震勘探方法是目前能源(首先是石油、天然气和煤)勘探的主要方法,而在地震勘探方法中,速度分析和褶积模式又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本书的特点在于:1.重  相似文献   

12.
该书是一本文集,是《计算地震学》系列书的第23卷,由前苏联科学院院士凯利斯-博罗克和数理学博士列夫申担任责任编辑,科学出版社(莫斯科)1990年出版。本书对现代数学地球物理学和计算地球物理学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岩石圈动力学和地震预报(唯象学及模型);流体动力学和固体地球磁流体动力学;地震学的正演和反演问题;运用识别法和统计法解决广泛的地震学问题等。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了解地球内部的温度分布,一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是地质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比如,进行岩石学研究,以便确定火成岩和变质岩形成(或最终均衡)时的温度和压力。而大地构造学和构造地质学同样也关心这种温度分布的结果,诸如在地质时间尺度上地壳所经受的大尺度形变。确立使行星内部加热的能源必须依据于对岩石中示踪元素含量的地球化学研究,而从整体上又必须依据于地球原始形成方式的研究。最终,热量从地球内部向外部传输的机制是地球物理观测(例如,热流测量)和地球物理模拟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一、大气演化的背景 地球大气仅占地球总质量的10~(-6),而地球也仅占太阳总质量的10~(-6)。大气的演化显然从属于地球乃至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 在行星形成过程中,决定其有无大气,大气质量以及其成份的因子虽然很复杂,但主要因子有元素丰度、行星质量及行星到太阳的距离。  相似文献   

15.
《地球的变化转动:地球物理的因果》(The Earth's Variable Rotation:GeophysicalCauses and Consequences)一书由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于1980年出版,作者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地球物理学教授兰贝克(K.Lambeck)。该书曾于1982年4月初在北京举行的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出版社的书展上展出。天文学家很久以前就注意到地球并非是绕一固定轴均匀旋转的,一天的长度和转动轴方向都是周期性地、小量地变化着的,这种变化乃是地球并非一个刚体的直接结果。本书作者讨论了这种运动的不规则性及其  相似文献   

16.
地面观测到的物理场变化可表示成X=X1+X2+X3。式中,X1和X2分别为地球内部过程和外部过程决定的场分量,X3为干扰量(技术和仪器等的干扰)。7.1磁场变化与太阳系行星旋转周期的关系太阳系包括9颗大行星,根据行星形成特性分为两种主要类型:一是类地行星,除地球外,包括水星、金星、火星;二是木星类行星(巨星),包括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表7.1列出了行星的若干特征。由表可见,地球和火星自转周期几乎一样,火星昼夜比地球昼夜长41分钟,金星和水星自转极慢,金星周期为584个地球日,水星为116个地球日。类地行星平均加权密度为5.14g/cm3,巨…  相似文献   

17.
地球表面动力学(Earth Surface Dynamics,Esurf)是欧洲地球科学协会(European Geosciences Union,EGU)最新推出的国际开放获取科学期刊.由EGU指定的哥白尼出版公司(Copernicus GmbH)出版发行.Esurf致力于出版高质量的有关各个尺度上塑造地球表面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和讨论.Esurf的主要学科领域包括对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和地球表面过程的实地测量、遥感探测以及对地球表面过程的实验和数值模拟.其出版的文章内容主要有学术研究、综述和评论等.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4,(3):I0001-I0004
正《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中文版)和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英文版)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地球科学类综合性学术刊物,由《中国科学》杂志社出版.旨在报道地质科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地理科学、环境科学、海洋科学、大气科学和空间科学等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和高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要求文章的可读性强,能够在地球科学相关学科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月刊,中文版每月20日出版,英文版每月1日出版.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学D辑》2008,(9):1181-1184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中文版)和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Earth Sciences(英文版)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地球科学类综合性学术刊物,由《中国科学》杂志社出版.力求及时报道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地理学、大气科学和海洋科学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和高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要求文章的可读性强,能够在地球科学相关学科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月刊,中文版每月20日出版,英文版每月1日出版.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中文版)和SCIENCE CHINA EarthSciences(英文版)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地球科学类综合性学术刊物,由《中国科学》杂志社出版.旨在报道地质科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地理科学、环境科学、海洋科学、大气科学和空间科学等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和高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要求文章的可读性强,能够在地球科学相关学科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月刊,每月1日出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