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八一年十二月廿五日,在全国层控矿床地球化学讨论会上,正式成立了本会元素地球化学区域地球化学矿床地球化学委员会。委员会靠挂在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及空间科学系,由该系副主任黎彤教授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有刘义茂(中国科学院地化所)、刘英俊(南京大学地质系)、於崇文(武汉地质学院)、陈肇博(北京铀矿地质  相似文献   

2.
南岭 H 地区是我国著名的钨、锡、稀土、铌、钽、铀成矿区。通过剖折南岭 H 地区地质构造特征及地质发展史上几个重要事件对认识本成矿区的地质特点及花岗岩型铀矿时,空分布规律有一定启示。一、地质发展史上两条重要地质界线1、前加里东期(Z—S)该时期南岭 H 区以茶陵—郴州为界,东西二边沉积建造、构造环境宛然不一。西边震旦系假整合、局部角度不整合於板溪群之上,属地槽向地台过渡性沉积,一般可分两个统,下  相似文献   

3.
宫景光  张瑞锡 《地质论评》1950,15(Z1):33-47
独居百(Monazite)虽为一矿物名词,但其成分并非固定,根据一般矿物学记载其主要成分系磷铈钍化合物有时含有不定量之铀质,在我国境内此种矿物首先发现於广西富贺钟区之锡砂矿床中,系十余年前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张更氏於调查该区锡矿后曾将锡砂带至美国分析。证实锡砂中有独居石之存在,著有报告可供参考〔1〕惟  相似文献   

4.
晶质铀矿和沥青铀矿是热液铀矿床的主要工业铀矿物,在研究热液铀矿床成因及成矿规律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攀枝花大田地区是我国混合岩型热液铀矿分布区,已发现粗粒特富铀矿滚石(铀含量10%)及较富基岩矿石(铀含量为0.1%~2%),主要铀矿物为晶质铀矿,对两种晶质铀矿成分及形成时代的研究对该区混合岩型热液铀矿成矿规律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通过对大田地区滚石中的晶质铀矿和基岩矿石中的晶质铀矿进行矿物学及电子探针分析,研究了晶质铀矿的成分及形成时代。结果表明:(1)大田地区滚石和基岩矿石中的晶质铀矿除铅之外化学成分较为相似,两类矿石晶质铀矿中UO_2含量为77.36%~84.04%,ThO_2含量为0.98%~5.59%,PbO含量为1.79%~8.8%,其中滚石晶质铀矿中的铅含量低于基岩晶质铀矿,钍含量高于基岩晶质铀矿;(2)电子探针化学定年结果表明,基岩矿石晶质铀矿的形成时代为774.9~785.5 Ma,滚石晶质铀矿的形成时代为783.7 Ma,与传统同位素测年结果(775~777.6 Ma)非常一致,一方面说明滚石晶质铀矿和基岩晶质铀矿为同一时代的产物,另一方面说明电子探针原位测年方法是可靠的;(3)在后期的热液蚀变中,晶质铀矿先后发生了硅化、碳酸盐化及赤铁矿化,蚀变发生的时间分别为730.6Ma、699.8 Ma和664.0 Ma。此结论对研究攀枝花大田地区热液铀矿成矿时代及成矿作用过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张金带 《铀矿地质》2021,(1):131-132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没有铀矿地质专业队伍,没有开展专门的铀矿勘查工作,也就没有探明任何铀矿床。但是,最早在20世纪40年代,江西地质调查所地质学家南延宗在广西调查锡钨矿时首次发现的铀矿物及留下来的宝贵资料,为新中国铀矿地质事业开拓者采集到第一块铀矿石标本提供了重要线索和方向。人类在1789年发现铀元素,西方国家铀矿开采始于19世纪。与之相比,我国检测到铀元素及发现铀矿物较晚,始于20世纪30、40年代。  相似文献   

6.
王凤岗  姚建 《地质论评》2020,66(3):739-754
云南牟定地区产出世界罕见的巨粒晶质铀矿,且具有极其特殊的"晶质铀矿—金红石(大量)—锆石(少量)"矿物组合形式,对于这种特殊铀矿化的成因及巨粒晶质铀矿的形成机理等问题谜一样困扰学界多年。近年来,经岩石学、矿物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地质学及年代学等综合研究,确认含铀的围岩为钠长岩,主要由钠长石(平均An=3.36)组成,Na_2O平均含量为7.91%,属碱性(平均σ=5.84),强过铝(A/CNK≥1.10),具有高分异指数(平均DI=82.39%)、长英指数(平均FL=88.39%)、镁铁指数(平均MF=84.92%)及低的固结指数(平均SI=5.06%)的特征,且具有极低的稀土含量(平均∑REE=162)。[n(~(87)Sr)/n(~(86)Sr)]_i均大于0.710,具有壳源特征,形成年龄(锆石SIMS年龄测试结果为1057 Ma)与水桥寺岩体(1038~1070 Ma)接近,是水桥寺高分异岩体由黑云母微斜长石花岗岩—含黑云母微斜长钠长花岗岩—钠长花岗岩—钠长岩的演化分异过程中最远端产物。晶质铀矿稀土配分模式及成分特征与典型岩浆型铀矿床一致,其形成于高温(平均662.19℃)的地质环境中,铀矿物与钠长岩具有同源、同演化及近于同时形成的特征,进而确定牟定地区铀矿化为一种与钠长岩有关的新的铀矿化类型,具有岩浆分异成因特征。Ti对U的络合、迁移及巨粒晶质铀矿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岩体演化分异过程中不仅控制铀矿化的产出,同时钠长花岗岩阶段还有Nb、Ta矿化产出。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详细的野外地质工作基础上,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 SEM)结合能谱分析(EDS)与电子探针分析(EMPA)等手段对华阳川铀铌矿床中主要铀矿物的种类、共生组合关系及铀矿物的矿物化学与年代学开展了详细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显示,铀主要以铌钛铀矿的形式产出,其次为晶质铀矿。晶质铀矿的矿物学研究和电子探针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矿床中存在两期晶质铀矿年龄,早期晶质铀矿的化学年龄为~201 Ma(印支期 燕山期之交),形成于岩浆 高温热液体系,并伴随大量早期蚀变的铌钛铀矿产出,为矿床形成的主要成矿期;晚期晶质铀矿的化学年龄为~129 Ma(燕山期),形成于高温热液体系,与少量未蚀变的铌钛铀矿产出,仅占次要地位,可能是区域内强烈的燕山期岩浆热液交代早期铌钛铀矿后,淋滤出的铀再次沉淀的结果。结合区域地质关系,认为早期的铀成矿可能主要与(霓辉石)黑云母方解石碳酸岩脉有成因联系,是矿床形成的重要时期;晚期的铀矿物可能只是区域内燕山期的岩浆热液交代早期铌钛铀矿后,铀被淋滤带出后再次在有利部位沉淀的结果。因此,华阳川铀铌矿床可能是一个主要形成于印支期 燕山期之交,并被燕山期岩浆活动(叠加)改造的与碳酸岩脉有关的铀铌矿床。  相似文献   

8.
含钛铀矿的石英-碳酸盐脉产于侵入到元古界中条群大理岩中的黑云母闪长玢岩岩株中。钛铀矿呈柱状、板状或不规则状。其共生矿物有铁白云石、方解石、石英、镜铁矿及黑云母等。钛铀矿呈黑色,具沥青光泽。条痕浅黄褐色。断口呈贝壳状。比重4.73。维氏压入硬度为482-553kg/mm~2(相当于摩氏硬度5.5-5.7)。具电磁性。在反射光下呈灰白色,均质,反射率为16.67(波长486nm),16.00(551nm),15.77(589nm),15.38(656nm)。根据所测化学成分计算其晶体化学式为:(U_(0.05)~(4+)U_(0.47)~6Ca_(0.22)Th_(0.22)RE_(0.15)Pb_(0.0.3))_(0.94)(Ti_(1.66)Fe_(0.17)~(3+)Mn_(0.01)Si_(0.16)Al_(0.02))_(2.02)O_6。矿物呈变生态,且常发生水化。与别的钛铀矿对比后可见,钛铀矿的物理性质和光学性质均随其水化程度的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9.
铀矿资源是战略资源,同时是一种能源资源.随着能源需求不断增加,铀矿资源的勘查及成矿规律研究显得十分紧迫.西南地区是我国矿产资源分布很广的地区之一,包括钒、钛、锡、铁、金、铜铅锌等在内的矿产资源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在印度三个时代不同的地洼区中,出现重要的赋存于沉积岩中的铀矿化作用。这些地洼区是:a)印度南部的元古代库达帕洼地;b)印度东北部梅加拉亚的白垩纪Madadek盆地;c)印度北部的晚第三纪喜马拉雅前渊。库达帕洼地呈新月形,沿南印度克拉通东缘沉积,紧邻东加茨活动带,面积达44,500km~2。该洼地由数个上升、下落断块组成。在这些断块内,浅水砂质(库达帕亚组)和钙质(库尔努尔组)沉积物厚度超过12km,同时从2,000—600Ma,至少有四期粒玄岩墙侵入。铀矿化作用主要呈沥青铀矿(含硫化物)和次生铀矿物形式,沿库达帕洼地面南缘出现于磷质碳酸盐岩和共生物的帕帕格尼组砂质岩、砾岩中。如Tummalapalli、Ammasripall,在梅加拉亚,约200米厚的河流相、海相砂质、泥质沉积物分布于1.5km高的西隆高原南缘的Mahadek盆地。该盆地的铀矿化限于河流相、边缘海相早白垩世“石英粗砂碎屑岩/亚长石砂岩”型Mehadek砾岩中,如Comasahat,Pdensashakap、Domiasiat,并呈沥青铀矿、水硅铀矿、钛钠矿形式。这些矿物与还原剂(如碳、生物成因黄铁矿)紧密共生。在喜马拉雅前渊,铀矿化赋存于河流相锡瓦利克砂岩中,并主要产于锡瓦利克砂岩的下-中或中-上接触面上,如Thein、Morni、Hamirpur,Naugajiarao等地。矿化主要呈沥青铀矿、水硅铀矿(与硫化物共生)和大量次生铀矿物形式——这主要是由于持续至现在的反复的活化作用和沉淀作用。这三个地洼区铀成矿作用的共同特点是河流相沉积物围岩(主要为砂岩,并来源于丰富的酸性源区)、远成热液成矿作用和原始成矿作用时的强烈还原环境。这特征可作为在地洼区寻找赋存于沉积岩中的铀矿化的标志。  相似文献   

11.
<正>1研究目的(Objective)东秦岭洛南高耀—丹凤—商南地区是中国重要伟晶岩区之一,前期找矿工作主要围绕伟晶岩型铀矿和锂铍铌钽铷等稀有金属矿,发现了一系列矿床(点),构成了重要的商州—丹凤伟晶岩型铀矿集区。陕西高耀—河南官坡一带伟晶岩区分布有规模大、强度高的锡化探异常以及锡石自然重砂异常。近年来,陕西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在商洛市庾岭—峦庄一带,针对伟晶岩脉、锡化探异常及锡石自然重砂异常,开展以锡为主的关键矿产调查评价,在洛南县高耀镇发现了伟晶岩型锂铍锡钽矿点(图1),填补了陕西省锡矿空白,对区内进一步开展伟晶岩型锡及稀有金属找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中铀赋存状态及铀矿物空间嵌布特征会影响地浸时浸出工艺的选择及溶浸液的优化,研究矿石中铀赋存状态及铀矿物工艺参数对于提高矿床的铀浸出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集了二连盆地乔尔古铀矿区矿石样品,通过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及综合矿物分析仪(TIMA)等方法,分析铀赋存状态及铀矿物粒度、解离度、连生矿物等工艺矿物学参数。结果表明:(1)乔尔古铀矿区矿石中铀的存在形式主要为铀矿物、含铀矿物和吸附态铀。铀矿物主要为沥青铀矿和少量的铀石。(2)铀矿物粒度较小且变化范围较大,铀石粒径最大可达30~35μm,沥青铀矿粒径最大可达60~65μm;多数铀矿物的粒径小于20μm,其中铀矿物粒径在5~10μm的数量是占比最多(铀石和沥青铀矿分别占总颗粒数量的37.88%和27.78%)。(3)铀矿物解离度较低,解离度小于10%的铀石和沥青铀矿的占比分别为99.72%和91.84%。铀的赋存状态表明乔尔古铀矿区适宜地浸,但实际浸出时铀浸出率可能会受到铀矿物粒度及解离度特征的严重制约,使得经济效益受到较大影响。本研究有效查明了乔尔古铀矿区铀赋存状态以及铀矿物工艺参数,有助于研究制定适合该矿区的地浸采铀...  相似文献   

13.
王爱珍 《矿物学报》1992,12(1):78-82
尤碳钙铀矿是一种含钙的铀酰碳酸盐矿物,在我国湖南省首次发现。它产于湖南某花岗岩型热液铀矿床氧化带中,与红铀矿、橙黄铀矿、水丝铀矿、β-硅钙铀矿、纤碳铀矿等共生。矿物为黄色。比重D_(?)=4.0,D_(cal)=4.16。在长波紫外线照射下发污黄绿色弱荧光。二轴晶,负光性。折光率α=1.635,β=1.626,γ=1.505,2V=40°±。斜方晶系。X射线粉晶分析主要强线为8.10(9),7.20(10),3.51(8),3.15(9)。微量化学全分析结果CaO 4.08%,UO_3 74.44%,CO_2 4.29%,H_2O 13.27%。化学式为Ca (UO_2)_3[CO_3](OH)_6·5H_2O。  相似文献   

14.
金和海 《铀矿地质》2006,22(6):361-367
鲍家火山盆地铀矿化受构造、岩层双重控制,并与金属硫化物密切相关。盆地内岩矿石电性差异明显。测量显示,铀矿化地段呈高极化率(sη)、低电阻率(sρ),异常特征峰显著,与深部铀矿化对应良好,对该地区铀矿勘查具有指示意义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华东南中生代火山岩中的铀矿床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产在中生代火山岩中的热液铀矿床是我国重要的工业铀矿床类型之一。迄今国外(除苏联和东欧外)铀矿资源主要来自前寒武纪古老变质岩(含金铀砾岩型和不整合脉型等)和中新生代陆相沉积岩(砂岩型),但近年来不少西方铀矿地质学家已逐步认识到显生宙中酸性火山岩有相当大的含铀远景,一些国家已积极开展火山岩中铀矿的找矿勘探工作。我国铀矿地质工作者自五十年代末期即已发现火山岩中的工业铀矿。通过二十多年  相似文献   

16.
穆恩之 《地质论评》1949,14(Z1):13-21
一中国笔石之研究经过李希霍芬(Richthofen)於1868—1870年间调查中国地质时,首先在南京附近仑山发现笔石,所采标本经佛来希(Frech)研究,列一笔石名单於李希霍芬之”中国“第五卷中(1912),勃朗(Brown1908)在云南施甸蒲缥所采笔石标本,由爱丽斯(Elles)鉴定,瑞德(Reed 1917)列些等笔万名单於其”云南奥陶纪及志留纪化石“一文  相似文献   

17.
铀矿堆浸浸出法进行铀矿采集生产时存在着矿料浸出率过低、溶解酸耗量过大、产生较大环境污染等问题。以江西某铀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堆浸试验进行分析研究,优化铀矿堆浸的工艺参数:铀矿堆浸高度宜为3.5~4.0m,矿石粒径级配为6~8mm,在喷淋浸出初期(0~30d)采用20g/L的浓硫酸进行喷淋,喷淋强度宜为15L/(h·m2),在喷淋浸出期(30d~60d)采用20g/L的浓硫酸进行喷淋,喷淋强度宜为20L/(h·m2),在喷淋浸出后期(60d~120d)采用10g/L的浓硫酸进行喷淋,喷淋强度宜为8L/(h·m2)。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邬郁盆地地质特征和后生改造条件的分析,盆地基底及蚀源区具有铀源层与铀源体,盖层中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分布广泛且存在含铀层,盆中斯裂构造发育,具有多期活动与热液蚀变,盆地盖层主体宗当村组( N2z)中已发现了铀矿体和异常点(带),提出邬郁盆地具有寻找砂岩型铀矿和火山岩型铀矿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笔者以鄂尔多斯盆地东胜铀矿田的典型矿床——纳岭沟铀矿床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铀矿体及围岩岩石地球化学、电子探针及稳定同位素测试等方法,综合分析了东胜砂岩型铀矿田的铀源及其地质意义。结果表明:主要含矿目标层中侏罗统直罗组在同生沉积过程中,铀预富集达212.45×10~(-6),围岩达41.34×10~(-6);预富集铀主要来自于盆地北缘蚀源区;铀矿体及围岩REE配分曲线总体具一致性,右倾,个别δEu正异常,富集重稀土,两者铀源具一致性;含铀砂岩δ~(13)C_(V-PDB)=-9.7‰,δ~(18)O_(SMOW)=18.9‰,黄铁矿δ~(34)S_(v-CDT)=-27.46‰,经历了强烈的有机地质作用;铀石围绕炭屑、星散状黄铁矿产出,被胶状黄铁矿肢解,铀富集于成岩作用后期。由此认为,直罗组同生沉积过程中预富集的铀为主要成矿铀源,东胜铀矿田属直罗组预富铀重新分配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氧化还原障在热液铀矿成矿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铀是变价元素,氧化还原条件控制铀的迁移和沉淀。铀在氧化环境中呈U~(6+)形式存在,在还原条件下则以U~(4+)形式存在。氧化态六价铀主要以可溶的碳酸铀酰/氟化铀酰络合物形式在水溶液中迁移,还原态四价铀主要以沥青铀矿和铀石等形式富集沉淀成矿。热液铀矿的形成需要一对空间上密切共生的氧化障/氧化剂和还原障/还原剂,二者缺一不可。首先,氧化障中氧化剂将富铀岩石中的铀大量氧化形成U~(6+),溶解进入水溶液迁移;第二,高氧化性富铀溶液遇到还原障,U~(6+)还原成U~(4+)沉淀下来,富集形成铀矿。前人虽然对铀的地球化学性质及氧化还原反应在铀成矿中作用已比较了解,但如何在实际铀矿成矿系统中准确识别氧化还原障,有效利用氧化还原障的控矿机理指导找矿,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制约了铀成矿理论的发展和找矿方法的提升。本文以我国最重要的砂岩型铀矿、火山岩型铀矿、花岗岩型铀矿和变质型铀矿为例,总结了与铀矿化有关的氧化还原障的主要类型,探讨了红层等蒸发盐地层(氧化障),有机质、煌斑岩等中基性岩脉(还原障)与铀矿之间的关系及控矿机制,揭示了成矿盆地中铀-煤、铀-气(油)共生的机制,阐明了翁泉沟硼、铁、铀矿共生原因,建立了不同类型铀矿成矿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