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分析了甘肃宕昌形变台 F S Q 型自记水管倾斜仪1990 ~1998 年的观测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其潮汐响应函数的测量精度达到了观测规范的要求.水文与气象因素对观测资料有明显影响.该台资料对发生在台站附近的4 级左右地震有一定程度的短临异常显示;对发生在较远处的中强地震有趋势异常显示  相似文献   

2.
永胜地震台形变观测资料存在年变现象,为分析年变影响因素,基于该台形变观测数据,与台站东北方向的羊坪水库蓄放水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永胜地震台形变观测资料(除分量应变外)的年变形态,主要由羊坪水库的蓄、放水引起。  相似文献   

3.
杨又陵  马世贵 《地震》1995,(3):246-251
通过对乌鲁木齐地电台1988—1992年视电阻率及自然电位观测资料的分析,认为:该台视电阻率观测曲线具有较好的年变形态,在周围250km范围内发生的3次M_s5.0以上地震前均具有较好的异常显示;N30°E道自然电位对周围100km范围内发生的M_s4.5左右地震反映也较灵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台的台址条件,并利用形变观测资料推算该台的k值(k=(Δps/ps)/(ΔL/L)达到10~3量级,确认乌鲁木齐地电台观测条件良好,地震—地电异常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4.
嘉峪关水管倾斜仪观测资料映震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嘉峪关西沟形变 DSQ 水管倾斜仪2008年1月-2010年12月观测资料,利用形态分析法、日均矢量法、M2波潮汐因子动态分析方法,分析水管倾斜仪 NS、EW 分量,研究观测异常与周边 MS 5.0以上中强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台水管倾斜仪对周边中强地震有一定短临异常显示,对较远处中强地震也有明显的趋势异常显示。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2007年7月20日新疆特克斯5.9级地震前后乌鲁木齐形变站跨断层短水准及F2断层出水异常.该次地震前后乌鲁木齐形变站的形变资料出现了明显的短期形变异常及震后效应,也反映了现今雅玛里克山断裂带的最新构造运动.表明该台的观测手段对北天山中西部地区5.5~6.0级以上地震有较强的监控能力,并对乌鲁木齐周边及北天山中西部地区5~6级以上地震具有较好的临震前兆异常反映,这可能为震情趋势判断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唐山地震台内的唐山断裂形变、断层活动协调比、断层土壤气CO2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唐山地震台内的唐山断裂近35年来整体上在水平方向呈微弱的右旋张性活动,垂直方向呈正断活动,但不同时段的运动状态有所不同;综合分析认为,唐山地震台形变和流体前兆观测对附近及华北因区域地壳应力场调整引起的中小地震有一定的显示,说明该台具有一定的前兆异常显示能力;随着观测资料和经验的持续积累,在该区域发生更大地震前,有望捕捉到更显著的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7.
兰州形变台水管倾斜仪映震能力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兰州形变台FSQ水管倾斜仪1987年以来的观测资料为研究对象,从非潮汐和潮汐两个方面,利用形态分析法、曲线拟合、残差分析、潮汐因子动态分析、半日波大潮椭圆以及潮汐偏角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了观测异常与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台的水管倾斜仪对邻区的中强地震有很好的中、短期响应。  相似文献   

8.
针对2010年3月6日唐山4.2级地震,对河北易县台形变观测资料日均值和月均值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震源形成及演变过程中,震源区周围一定距离存在应力应变敏感点。震前同一台站几套仪器均出现异常或同一观测不同测向同时出现异常,很可能是与地震相关的异常反应,这种群体异常的信度高于单项异常。同一观测手段在不同地震前异常形态也有差异,在分析资料时要注意这种差异,合理提取异常。在地震孕育过程中前兆异常的共性占主导地位,在短临阶段尤为如此。  相似文献   

9.
2014年8月3日鲁甸MS 6.5地震前,昆明地震台形变观测4个分量出现短临异常,排除降雨干扰,结合发震断裂性质及相关研究,分析定点形变异常与该地震前地壳活动的内在联系。分析认为,鲁甸6.5级地震前1—2个月,昆明地震台定点形变观测资料异常较为显著,洞体应变NS分量异常突出,是定点形变投入观测以来的显著异常;形变观测资料异常特征与鲁甸地震发震断裂性质吻合较好;NS分量和EW向分量较好记录了此次鲁甸地震NNW—SSE向包谷垴—小河左旋走滑断裂和NEE—SWW向破裂断层的震前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10.
2001年6月5日乌拉特前旗发生4.8级地震,震中距乌加河台南东80km,震前乌加河台形变出现短临异常显示,震前1-3日观测值超出正常日变值2倍以上,观测人员及时反馈信息,及时跟踪通报异常信息,应用系统前光计算方法滤波、速率检验,该台资料对此地震映震效果较好。本文着重讨论震前出现的短临异常信息。  相似文献   

11.
钟骏  王博  周志华  晏锐 《中国地震》2021,37(3):574-585
地震地下流体在地震预测研究与震情跟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S7.4地震前震中附近地下流体观测资料及异常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并结合震前预测过程进行了回顾性总结。结果表明,玛多MS7.4地震震中距500km范围内存在5项异常,其中4项为短期异常,主要出现在震前2~3个月。异常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主要位于玛多MS7.4地震震中的东北部和西南部,整体呈现出由外围向震中收缩的迁移特征,且玛多MS7.4地震和2010年青海玉树MS7.1地震在异常特征和应力加载作用方面具有较好的相似性。研究结果为地震监测能力较低地区积累了震例资料,对于提升强震地下流体前兆异常认识及未来震情趋势判定水平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主要利用统计方法建立红外亮温背景场及异常检测模型,来提取2012年华北地区的红外亮温异常信息,并对2012年唐山4.8级地震和宝坻4.0级地震前的异常演化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背景场方面,红外亮温的多年月背景场具有夏高冬低的年变特征,符合季节变化规律,红外亮温与高程呈负相关关系;基于历年同期亮温偏移指数K值方面,2012年5月28日唐山4.8级地震震前在唐山断裂带以南存在明显强烈的K值异常,在震前8小时达到最大约3.3。6月18日宝坻4.0级地震在震前也存在红外亮温异常现象,但是较弱。  相似文献   

13.
2017年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前地震应变场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地震应变场作为地震活动的变量,通过自然正交函数展开方法,计算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前的地震应变场,提取出震前时间因子的异常变化。计算结果发现应变场前4个时间因子在震前1~3年的中短期异常并不显著,只有第2个和第4个时间因子震前有小幅度的异常变化,分析其原因,时间因子可能受到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和2013年岷县漳县6.6级地震前大幅度异常的影响。与时间因子对应的空间等值线形成局部应变高值异常危险区,可能是2013年岷县漳县6.6级地震和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空间异常的中短期特征。再对比九寨沟7.0级地震前后与松潘-平武7.2级双震的空间异常随时间演变,分析异常发展变化模式的差异,最后应用地震资料的累积频次从物理角度解释异常形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14.
对祁连山地震带1991—2004年间发生的13次中强地震,采用NOAA卫星热红外遥感资料数据库进行地面温度的时空网格化扫描,获得多年连续的热红外时序,研究地震前后的温度演化过程,提取震前地表温度的异常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有38%的地震在震前出现了热红外异常现象,有的表现为温度降低,有的则表现为温度升高,体现了地震诱发因素的复杂性;温度异常幅度均为2~3℃,异常出现的时间均在2个月内;震级越大,异常越明显,但并非所有6级以上地震都比5~6级地震的热红外异常明显。  相似文献   

15.
以中国静止气象卫星亮温资料为数据基础,使用小波变换和功率谱估计法研究2022年1月8日门源M6.9地震前的热辐射异常,并对祁连带中东段以往震例的热辐射异常作回溯性研究。门源6.9级地震的热辐射异常发展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初始演化阶段、增强持续阶段、减弱消失阶段。面积最大时强辐射区的面积约为8万km~2,地震发生在其西北部。相对功率谱峰值为平均值的17倍,地震发生在峰值后82天。大面积、高强度的热辐射状态持续时间长是此次异常的显著特点。祁连带中东段的几次地震前均出现过热辐射异常,其特征可为该区震情判定不断积累经验,以期形成可作为判定指标的区域震例库。  相似文献   

16.
2019年9月16日在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发生MS5.0地震,震前山丹地电阻率和地电场观测资料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短临异常,震中距63 km。本文对该异常进行分析总结,排除周围观测环境,观测系统,自然环境,磁暴等因素外,认为该异常是较为可信的地震前兆异常。地电阻率观测资料异常形态NS测道表现为转折快速上升-缓慢下降,EW测道为转折缓慢上升,N45°W测道为缓慢下降-转折缓慢上升。地电场观测资料异常形态长极距NS道、长极距N45°E道、短极距NS道表现为转折同步缓慢上升,长极距EW道和短极距EW道转折同步缓慢下降,短极距N45°E道异常不明显。地震在异常持续过程中出现转折变化或上升(下降)速率发生改变时发生。  相似文献   

17.
The diurnal-variation anomalies of the vertical-component in geomagnetic field are mainly the changes of phase and amplitude before strong earthquakes. On the basis of data recorded by the network of geomagnetic observatories in China for many years, the anomalous features of appearance time of the minima of diurnal variations (i.e, low-point time) of the geomagnetic vertical components and the variation of 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 (i.e, phenomena of low-point displacement) have been studied before over 30 strong earthquakes with M S≥6.6 such as Kunlunshan M S=8.1 earthquake on November 14, 2001; Bachu-Jashi M S=6.8 earthquake on February 24, 2003; Xiaojin M S=6.6 earthquake on September 22, 1989, etc. There are good relations between such rare phenomena of geomagnetic anomalies and the occurrence of earthquakes. It has been found that most earthquakes occur in the vicinity of the boundary line of sudden change of the low-point displacement and generally within four days before and after the 27th or 41st day counting from the day of appearance of the anomaly. In addition, the anomalies of diurnal-variation amplitude near the epicentral area have been also studied before Kunlunshan M S=8.1 earthquake and Bachu-Jiashi M S=6.8 earthquake. Foundation item: National Science Technology Tackle Key Project during the Tenth Five-year Plan (2001BA601B01-05-04)  相似文献   

18.
通过测量介质品质因子来开展大同窗附近测震台站记录P波衰减频散特征的研究,并分析大同窗近场区和外围区震例前后的变化。对山自皂台记录的2001年以来大同窗地震序列的研究结果表明,近场区3次和外围区6次地震前,介质品质因子显示超出1倍均方差的高值变化特征,震后逐渐恢复到背景起伏状态;与大同窗传统的频次指标相比,介质品质因子的映震效果更好;阳原台的结果表明,仅近场区1次和外围区2次地震前,介质品质因子显示超出1倍均方差的高值变化特征,且有虚报、漏报。所处地质构造位置不同、传播路径介质差异可能是引起上述两个台站附近介质品质因子的地震对应效果明显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2013年岷县-漳县6.6级地震震前地磁异常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区域地磁在一定范围内,在排除空间环境、仪器本身故障等因素的前提下,各地磁台所观测到的地磁曲线是具一定相关性的,但强震孕震过程中会引起电导率等电磁性质发生改变,从而改变台站间地磁本应呈现出来的相关性,因此地磁异常可以为震前地震预报提供有用信息。以2013年7月22日岷县-漳县6.6级地震为研究对象,对其震前地磁前兆异常进行研究。分析表明:震前有明显的低点位移异常现象,且在此次异常后36天发生了6.6级地震;地磁Z值的每日一值空间相关分析也出现了明显异常,从空间上看,相关系数与地震震中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震中刚好处在相关系数最低的位置;且地磁台的密集程度对计算区域相关系数具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宋成科 《地震工程学报》2021,43(5):1037-1044
分析距离九寨沟MS7.0地震震中分别为65 km、254 km和238 km的松潘地磁台、成都地磁台和天水地磁台2017年连续观测结果,发现九寨沟地震前,松潘地磁台出现异常变化,主要表现为2017年5月开始,松潘地磁台长时间垂直分量累积变化量达40 nT。短时间内也存在地磁场突变,最高可达10 nT,而成都地磁台和天水地磁台地磁场无明显异常。通过对观测数据的详细检查发现松潘地磁台很多观测日的最后一个观测值与后一观测日的第一个观测值相差超过1 nT,因此认为九寨沟地震前观测数据的异常是由观测系统异常导致。对三个台站地磁场垂直分量日变化的统计分析发现垂直分量在不同时段相关性保持一致,说明地震前短时间内不存在地磁垂直分量的明显异常变化,三个台站地磁场日变化的差异是由地下介质性质不同导致。岩石圈磁场在震中西侧区域出现正负异常交替现象,这可能与九寨沟地震的孕育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