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建植被在能量交换与生态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动态变化可表征煤矿区生态系统受扰动和修复的广泛细节。从植被的不同扰动状态(未扰动状态、采煤扰动状态、复垦恢复状态和修复后状态)出发,分析了煤矿区重建植被演替的6种情景:高效恢复至成熟型、低效恢复至成熟型、高效恢复而后退化型、高效恢复发展型、低效恢复发展型与无效恢复型。通过模拟重建植被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将煤矿区土地复垦全生命周期划分为:未复垦期、土地复垦发展期(复垦初期、快速发展期和稳定发展期)和成熟期。再对不同恢复阶段的重建植被分别设置判断标准,提出煤矿区土地复垦关键保护区域的识别思路,据此确立煤矿区土地复垦管控的4种修正模式:生态保育、生态管护、生态修复、生态重建。并以黄土高原山西平朔大型露天煤矿区为研究区开展应用分析,在学习掌握重建植被发展规律基础上,通过判断土地复垦模式与矿区生态系统演变机理的适应性水平,具体落实平朔露天煤矿复垦排土场集群区生态保育、生态管护、生态修复和生态重建等4大修正模式的具体管控措施。本研究归纳了露天煤矿区重建植被动态发展的演替规律,并据此提出加强土地复垦管控的修正模式,可为国家绿色矿山建设提供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门头沟区军庄镇灰峪村废弃采石厂,多年来的矿山开采形成高陡岩质边坡造成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植被破坏、次生地质灾害等一系列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治理恢复难度大。针对区内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拟对治理区内裸岩边坡进行坡面危岩清理、挂网喷播绿化、坡面种植槽绿化工程等修复措施,以恢复地形地貌景观和坡面植被。边坡修复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当地条件选择适合生长的乔灌草品种,恢复重建高陡岩质边坡的生态环境,使之与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相融合。裸岩边坡生态修复后,将对提升治理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增强周边土地资源的可利用性,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以玉田县26个废弃矿山为例,通过调查和测绘手段,对废弃矿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综合研究,提出了废弃矿山生态系统功能修复的工程技术措施,进行了修复效益预期分析。研究表明:玉田县地处京津冀协同发展腹地,由于历史上矿产开采、选矿等活动集中,导致地形地貌景观(含植被)改变、压占与损毁土地资源、大气及水土污染、等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突出。采用依山势重塑地形、导疏导水流、柔性防护稳定边坡、喷播挂网坡面绿化等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措施,达到废弃矿山生态景观恢复目的。以期与开展类似废弃矿山生态环境系统修复的同志分享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索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中的景观再造模式,本文以玉田县某采石废弃矿山为例,通过现场调查和勘探,分析了废弃采石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即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土地资源压占损毁、地质灾害隐患以及植被破坏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景观再造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废弃矿山的景观再造能够重塑地形地貌景观,恢复损毁土地,消除地质灾害隐患,重构环境生态系统,达到了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目的。研究成果为开展类似废弃矿山生态环境系统修复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和实践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5.
基于我国露天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现状以及废弃矿山造成的压占污染土地资源、次生地质灾害、水生态环境破坏、植被生态系统破坏等问题,研究了当前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视角下露天废弃矿山的地质安全隐患治理、水生态系统恢复治理、污染土地治理与开发、空间综合开发利用修复路径,提出了编制废弃矿山整体指引性规划、制定"一矿一策"精准制定恢复策略、鼓励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煤炭地质》2010,(2):70-70
——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是对人为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和环境采取整治措施.因地制宜地恢复到期望状态的行为或过程。本书介绍了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概念、内涵与发展历史,阐述了采矿对土地与环境的影响.介绍了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详细讨论了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十大技术:工矿区环境破坏的动态监测与评价技术、土地复垦管理技术、土地复垦规划设计技术、采煤沉陷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技术、露天矿土地复垦技术、煤矸石山绿化技术、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地的修复技术、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信息技术、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评价与验收技术和微生物复垦技术.  相似文献   

7.
湖南省是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境内矿山众多,全省现存废弃矿山及历史遗留民采点约5300处,土地资源占损和植被景观破坏约1.9万hm2.湖南省近年来陆续实施了山水林田湖草砂生态保护试点工程、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未来湖南省将积极开展全省废弃矿山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逐步解决历史遗留的矿山生态问题.在这些废弃矿山中以露天...  相似文献   

8.
云南露天磷矿开采的采场、排土场,尾矿库、矿山工业场地和矿山道路等不但造成了土地的破坏,而且还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生的高危险区。对此需加强工程监测,同时采取土壤重构、植被重建、配套道路及灌溉工程建设等,对这些损毁的土地进行土地复垦。  相似文献   

9.
花岗岩露天关闭矿山生态修复技术应用北大核心CSCD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矿山生态修复是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重要举措,其中坚硬岩石高陡边坡生态修复是矿山环境修复的难点与热点问题。以苏州市金山浜花岗岩露天关闭矿山生态修复项目为例,调查分析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针对矿山植被覆盖度低、地貌景观破损造成视觉污染及地质灾害现状,采用削坡清坡、浆砌片石格构植被护坡、客土喷播、锚固铁丝网砼筑围堰、废弃地平整覆土、截排水及植被养护等技术对矿山进行生态修复。实践表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使花岗岩边坡安全稳定,坡面植被覆盖率达85%以上,废弃地得到整理利用,改善了矿山生态环境和景观面貌,提升了环太湖风景区的生态环境品质。  相似文献   

10.
《地下水》2021,(4)
骔岭煤矿区分布范围广,经过多年的开采后,矿区生态环境遭受了极为严重的破坏,诱发多种生态环境问题。为恢复矿山生态环境,通过现场调查并结合矿区所在地区的城镇规划,明确矿区的生态功能,对矿山生态环境布局及生态系统结构修复工程进行规划设计。研究结果认为:煤矿区在多年开采过程中,主要引起采空区、老窑及小窑现状问题,地质灾害、景观破坏、石漠化、水体污染、水源枯竭、河沟淤积、植被损毁与退化、土地压占、土壤污染和水土流失等问题。为进行矿山生态修复,可将矿区划分为6个生态功能区,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制度、法律等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研究结果可为类似矿山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魏旭  夏琼  高东升  李磊  颜伟华  江冬明 《安徽地质》2021,31(1):76-80,85
本文通过对含山县清溪镇应村建筑石料用白云岩矿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矿山土地损毁预测与评估、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分区与治理等方面进行评价,提出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建议.得出结果:矿山已损毁土地面积9.06hm2,最终损毁土地面积11.35hm2.划分出:露天采场挖损损毁土地破坏地形地貌景观重点防治区(Ⅰ)、工业场地压占损毁土地破坏地形地貌次重点防治区(Ⅱ)和矿山外围地质环境影响一般防治区(Ⅲ).  相似文献   

12.
兰中孝  张才兵  廖德武  王源 《地下水》2023,(6):161-163+178
煤炭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陷造成的地质灾害、经济损失和社会问题日趋严重,对采煤沉陷区进行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尤为迫切。本文以贵州安龙县普坪采煤沉陷区为研究区域,基于该采煤沉陷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成果,针对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提出生态环境修复措施。结果认为:安龙县普坪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问题主要为矿山地质灾害、地下水资源破坏和土地资源损毁。生态环境修复治理中应有针对性地采取搬迁工程措施、工业场地及废弃建筑物拆除措施、矿区残余房屋拆除措施、煤矸石堆修复工程措施、土地整治的工程措施及复绿工程措施。通过实施生态修复措施将有效改善矿区生态环境,减少和控制地质灾害发生,实现良好的环境、经济及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3.
祁连山是我国西北重要的生态屏障,以往露天煤矿的破坏性开采导致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为系统修复祁连山南麓露天煤矿开采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选取木里煤田聚乎更矿区为研究区。通过无人机遥感解译、现场调查、工程地质测绘等技术手段,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角度提出研究区生态环境问题主要为地貌生态景观及地表草甸冻土破坏、采坑及渣山边坡失稳和采坑积水等;提出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应综合考虑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水文地质理论知识结合生态学知识,即整治矿区内边坡失稳的同时考虑地表及地下水的联通与保护,对矿山植被修复采取以自然恢复为主,人为干预为辅的原则。考虑到不同露天矿井的差异性,提出应针对不同矿坑采用"四工程一保障"开展生态修复工作。"四工程"即"采坑整治、边坡与渣山治理、水系修复、植被复绿"四项工程措施;"一保障"指矿区生态环境监测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14.
新疆荒漠露天矿区生态受损及砾幕层重构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露天矿开采过程中的岩土剥离、土地压占导致大面积的地表、植被及地下水系被破坏和景观格局的改变,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西北荒漠矿区作为我国未来煤炭资源战略的重要接替区,若无针对性的生态修复对策,将会严重威胁到我国国土生态安全。选取西北荒漠区7座典型露天煤矿,采用实地调研与实证研究法、遥感影像法、比较研究法等,从地貌重塑、砾幕层重构、荒漠植被重建3方面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新疆7座露天煤矿均有不同程度的土地扰动情况,白石湖矿区土地压占情况最严重,达到1 190.3 hm2;五彩湾矿区土地占用面积最大,为2 251.0 hm2;将军戈壁土地挖损面积最严重,达到1 007.3 hm2;大南湖矿区裸地面积最多,达到20 164.2 hm2;伊犁露天煤矿周边植被较多,达到343.3 hm2;西黑山矿区周边交通用地最多,达到194.3 hm2。(2)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五彩湾露天矿区进行砾幕层研究,其砾幕层面积比例由2000年的60.12%下降到2010年的31.28%,再上升至2017年的42.75%。(3)五彩湾矿区生物量为12.53 g/(m2·a),景观多样性指数为0.219 3,景观优势度为1.780 7,景观均匀度为0.109 7,其生态承载能力较弱,生态体系阻抗干扰能力较差,且区域的生态完整性较低。(4)五彩湾矿区植被覆盖率在2000年至2005年呈现上升趋势,2005年达7.72%,2005年至2015年呈现下降趋势,2015年降至3.89%。总的来说,西北荒漠露天矿区生态受损程度较为严重,应以砾幕层重构为主,采取人工支持引导的方式,提高自然生态修复的速率与效果,使受损生境通过自身主动反馈,走向自发恢复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5.
张江华  王葵颖  徐友宁  陈华清  乔冈 《地质通报》2018,37(12):2260-2263
矿业废弃地的复垦已成为中国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之一。针对青藏高原植物生长期短,矿渣的砾质性、松散性和土壤贫瘠性植被生长的自然环境的约束瓶颈,通过研究生态脆弱区矿业废弃地的修复治理进程,总结提出了青藏高原典型矿山废弃土地的生态修复和植被重建的治理模式,凝练筛选出关键技术,为高寒高海拔矿区的地质环境治理和土地复垦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6.
吴毅  杨浩  裴小利 《地下水》2023,(4):216-218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不断上升,愈发受到关注,国家先后提出了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绿色矿山建设等发展理念,露天矿山永久边坡生态修复技术在其中具有重要地位。文章以中材株洲马家桥矿区永久边坡为例进行系统性生态修复研究,采用了厚层基材喷播、客土喷播和藤本植物复绿多种生态修复工艺进行植被恢复,建立截排水及养护系统,加强植被与边坡监测,达到与周边自然景观相协调的生态修复效果。研究可供相关工程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长江沿岸废弃矿山修复治理是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的关键节点区域,如何快速、直观地获得区域内废弃矿山的分布和修复工程进展,成为长江经济带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的重要工作之一。以江苏长江干流两岸10?km范围为研究区,以2017—2020?年4?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ArcGIS平台人机交互解译和野外验证的方式,获取了研究区内露天废弃矿山分布情况、地质环境问题和生态修复情况等信息。结果表明:镇江市和南京市需修复面积较大,区内露天废弃矿山主要表现为矿山的采场和中转场地两类占地,涉及矿种以建筑石料用灰岩和建筑用砂矿为主;存在的主要矿山环境问题有地形地貌破坏、矿山地质灾害、矿区生态环境破坏和水土污染等;2018—2020 年研究区已修复面积和正在修复面积均呈上升趋势,截至2020 年10 月,研究区废弃矿山修复效果良好,修复面积占67.08%;主要生态修复措施有自然恢复、客土回填、土地平整、削坡、土地综合治理等。建议在进行修复治理工程时,最大限度地保护矿区原有地貌,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调查结果和建议可为同类型地区露天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8.
矿山开采,尤其是露天矿山开采,在资源开发的同时,也带来了植被和地貌景观破坏、边坡失稳,占用、破坏土地资源,加速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对此,山东省贯彻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推行循环经济的技术原则,采取了危岩卸载、弃土回填、植被重建、养护管理等治理措施;并根据矿山所处区位条件、地形、需求等不同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山东省在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中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9.
云南省石漠化调查及治理综述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经过全面调查,查明了云南石漠化分布、成因及资源环境条件。通过统一规划,多方协作,采取生物、工程、经济、社会建设等多方面的措施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遥感监测石漠化面积减少6.2 万hm2。其中,国土资源部门进行的地下水开发、土地及矿山地质环境整治、地质旅游资源开发等综合治理工作,消除或削弱了造成石漠化的自然或人为因素,标本兼治的效果突出。石漠化治理工作中的问题,主要有石漠化治理仍限于治点,区域面貌改观不大;考虑岩溶流域的系统性不够,选择治理方法未考虑对流域下游的影响;重植被恢复,对于区域经济和生态功能整体修复的考虑不足;调查变化情况监测手段落后,治理效果及动态不清;地下水资源的科学开发利用和依法管控尚待加强;部门之间协调整合不够,影响综合治理成效等。因此云南的石漠化治理任重道远,尚需做好第二期综合治理规划,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规划的执行力度。   相似文献   

20.
薛春晓  石龙  火明彩 《冰川冻土》2014,36(4):1026-1030
通过对寒旱区生态修复技术的集成创新,结合寒区露天煤矿排土场植物生长条件特点,提出了适合矿区边坡的生态修复技术. 选择典型煤矿排土场展开现场试验,观测人工种植植物的生长情况,并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数值分析手段,对排土场边坡生态修复防止风力侵蚀和降雨冲刷的效果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采用边坡穴植植物装置实施的排土场生态修复工程效果良好,施工1 a后其边坡植被覆盖度达到95%,且边坡植物群落较为稳定,有效地消除了该地区冬季的风力侵蚀和夏季的降雨冲刷,彻底解决了排土场的水土流失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