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东江流域降水场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德地  陈晓宏 《水文》2008,28(2):82-87
选取东江流域57个测站的45年月降水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的方法,对东江流域降水场的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江流域冬季降水场在全流域上具有大尺度特征,而夏季降水场局部性较为明显;降水空间分布特征随时间变化而改变,其中以夏季变化最大,冬季变化最小;东江流域降水空间分布的年际变化中只有秋季存在显著周期.  相似文献   

2.
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复杂影响下,广东省东江流域的降雨特征在66年间发生了显著改变,为了精准识别其时空变化特征,基于流域34个雨量站逐月长序列降雨数据,采用集中度、集中期、OLS回归法、M-K检验法、滑动t检验法、一维连续小波等多种方法,对广东省东江流域上下游降雨的年内分布特征,年际变化的趋势性、突变性和周期性特征以及空间变化规律开展多角度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东江流域降雨量从东北向西南递减;从上游到下游,年内降雨集中期从6月延迟到7月份,降雨由减少过渡到弱增长趋势;下游突变性较上游显著,上游周期性强于下游;上下游降雨主周期一致,均为17 a。研究成果可为广东省东江流域降雨预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等相关研究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3.
近46年来东江流域降水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运用非参数检验Mann-Kendall方法对东江流域近46年来降水变化趋势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46年来东江流域年降水量呈现出增加趋势,但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增加速率为16.02mm/10a;流域年降水日数表现为不显著的减少趋势,递减率为0.51d/10a,6月份降水日数的显著减少对全年降水日数的减少趋势贡献率最大;流域年平均降水强度总体变化趋势不明显,变化率为0.16mm/d·10a,其中7月份增强幅度最大(0.9mm/d·10a),对全年降水强度的变化趋势贡献率最大;近46年来东江流域年降水量、降水日数及平均降水强度的变化趋势在空间分布上都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刘秀林  李雨  陈金凤 《水文》2021,41(2):26-31
基于信息熵理论,研究金沙江下游流域站点信息熵对降雨信息量和时空变异性特征的反映程度,发现信息熵能够在降雨量级和时空分布上充分表达降雨信息,确定了熵理论运用于本流域雨量站网规划的合理性;采用与组内互信息量最小为原则对三个实验流域站点进行重要性排序,以组内站点信息量和与组外互信息量总和最大为目标函数进行末位淘汰优选站网,结...  相似文献   

5.
基于模糊聚类的丰满上游流域降雨径流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以往研究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时并没有考虑降雨量级、强度和类型等作用问题.本文以丰满上游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Ⅱ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模糊聚类的方法对1942~2005年年降雨序列聚类分析.研究不同时间分布类型的降雨下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文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人类活动的影响是造成流域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并且降雨量越小,年内分布越分散,流域径流受人类活动影响越剧烈.  相似文献   

6.
北京地区近53年最大1小时降雨强度的时空变化规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钟一丹  贾仰文  李志威 《水文》2013,33(1):32-37
北京市50多年以来的城化化发展、土地利用变化和人口膨胀对区域短历时降雨的时空变化有显著影响.采用北京市27个代表性雨量站1956~2008年的最大1h降雨量实测数据,分析了北京市53年来短历时降雨量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53年来北部、西部地区最大1h降雨量呈增加趋势,而东部和南部地区变化趋势不明显.从空间分析来看,东部和南部地区是两个短历时暴雨中心,东部地区的降雨量最大,其次是南部的降雨量,中心城区为易出现极端暴雨的区域,北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降雨量较小.  相似文献   

7.
高泉沟流域属于黄土丘陵沟壑区。运用灰色关联与相关系数分析法,分析影响该流域坡面产流产沙的降水特征因子。结果表明对黄土丘陵沟壑区产生径流贡献最大的因子是降雨量;对土壤侵蚀量贡献最大的因子是降雨量半小时雨强复合因子。因此,降雨量的多少是影响本区产流产沙最关键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鲁北平原区暴雨成因及时空分布规律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鲁北平原地处黄泛区,流域坡度较缓,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且多以暴雨形式集中在每年的汛期(6~9月),同时排涝河道层层建闸拦蓄,造成暴雨期排水不畅,极易积涝成灾。依据1951-2000年实测暴雨资料,对本区暴雨的成因、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珠江流域主要河流泥沙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姚章民 《水文》2013,33(4):80-83
选用珠江流域主要河流的58个泥沙站1956~2000年连续观测的泥沙资料,按河流水系分不同的区域对主要河流含沙量和河流输沙量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河流的含沙量较小,由于径流量大,输沙量较大;含沙量在区域上的分布呈西部大于东部、西南部大于西北部,东南部与东北部差别不大的特征;主要河流西江、北江、东江含沙量沿程变化呈现从上游往下游递减的规律;产沙量最大的区域是南盘江和北盘江,西江上游区域是流域泥沙的主要来源;汛期输沙量占全年的90%以上。虽然各区域不同时期输沙量有所增减,但全流域输沙总量较稳定;西江上游红水河和东江水利工程的兴建对河流泥沙的拦蓄明显,造成下游河段的含沙量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10.
1979年13号台风,导致东江支流西枝江流域9月23~25日发生一场特大暴雨,使本流域出现了1949年以来最大的、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据洪水灾情调查,西枝江两岸崩山累累,沿河水陂冲毁十之八、九,中下游堤围全线崩溃,波及东江干流堤围。这场暴雨影响及于六县一市的广大地区,洪泛成灾,一片汪洋,惠东县城除小部分高地外,全城淹没,惠州市淹了半个市区,灾情严重。大洪水发生后,对这场特大洪水进行了分析计算,现介绍如下。一、流域概况西枝江是东江第二大支流,流域位置在东经114°13′~115°25′,北纬22°37′~23°28′之间。北以平天嶂山脉与秋香江流域分界,东南以莲花山、海岸山与沿海诸小河流相隔,西与石马河和东江干流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